五峰园小巧玲珑精细秀雅,泰伯庙庄严肃穆古色古香,唐寅祠雕梁画栋让人浮想……自古就是苏州文化代名词的桃花坞地区,历史遗存格外丰厚。规划阶段就强调保护的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推进过程中也十分重视文化的保护。这不,工程指挥部专门派出工作人员,对古井、古树名木登记造册,并把精美井栏圈“请”进门,把这一区域的零琼碎玉全部“看”起来。 □商报记者 施晓平 周锡娟 文/摄 141口古井登记造册 在桃花坞地区1.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光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6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处,市级14处,此外还有33处控保建筑,此外还有一大批没有列入控保建筑名录,但特色鲜明、很有保留价值的清代和民国建筑,以及星罗棋布的古井、古桥梁和古驳岸等遗迹遗构。 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启动后,部分藏在“深闺”的宝贝开始显山露水,特别是井栏圈,很可能因施工而受到破坏; 或者被走街串巷的捡垃圾者、文物贩子“捡”走。 为此,桃花坞工程指挥部未雨绸缪,专门派出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对古井的具体方位、门牌号码、启用年代等一一进行编目,并记录在案。结果发现,这一地区光古井就有141口,堪称古城区古井最密集的地区。 同样,工程指挥部还对桃花坞地区的古树名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一区域挂牌的古树名木达49棵,这些历经百年风霜的古树名木也和古井一样,被登记在案并受到重点保护。一些有一定年头但还没能挂上古树名木资格牌的名贵树木,也享受到了同等待遇。
精美井栏圈“请”进门
此外,指挥部还专门组织一批工人,做拆除构件的收集工作,等居民搬迁后,能够搬动的宝贝就被统一收集起来,妥善存放。 曹沧洲故居西侧的一个精美井栏圈,就是如此。它原先躺在一个敞开式院子里,去年夏天居民动迁后,井栏圈就被运到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管理中队办公点,妥善保管,等工程完工后再派用场。 这个井栏圈青石质地,雕凿成八角形,做工很是精美。深深的井绳勒痕,见证了它经历的岁月沧桑。这口井在苏州地方志上有记载,名为西街官井,时间为清代。不过有专家认为,这样的井栏圈应该是明朝的,在苏州城里已不多见,要是到了文物贩子手里,这样的井栏圈起码可卖一两万元,不提前收集起来的话,肯定早就不翼而飞了。 跟这口八角形古井栏圈一样,一口花岗石井栏圈也被请进了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管理中队办公点大门,这是去年底从西大营门29-4号运来的。 石鼓礅、旧砖瓦也是宝 除古井栏圈外,垫在柱子底下的石鼓礅、老房子上的旧砖瓦等构件,也被一一收集起来。 在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管理中队办公点,记者就看到了好几个石鼓礅,其中有一个还被凿成壶盖模样,拎住“提篮”就能拎起来,样式很别致。 在许多人眼里,砖瓦也许是最不值钱的构件了,再老也没用。但桃花坞工程指挥部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旧砖瓦也是具有历史风貌的建筑构件,在工程推进中可以派用场。因此,他们派工作人员进行了认真的收集,并把它们堆放在泰伯庙里。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老式砖瓦已经堆到将近一人高,粗粗算算,数量就达数万块。此外,还收集到了部分石槽、门枕石。 随着施工的推进,保不准地下还会有新的发现。管理中队队长周金跃说,他们还将继续多加留意,全心全意守护好这些宝。 |
|
来自: 苏迷 > 《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