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课发言

 一路顺风666 2012-03-2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能坐在这里与大家听、评课,下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的感受,不足之处,请多指教,我主要从五点来谈: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这节课,我认为在目标上体现了以下三方面:

1、科学性。教师这节课的目标制定符合新课标及教材要求,更符合河北省中考对方程的要求,我们知道,河北省每年均有对方程的考查,这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符合知识的产生或发展规律。

2、全面性。教师这节课既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分式方程的应用技巧。体会并理解实际问题中如何转化为方程问题。也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深入探索。培养其归纳、概括的能力。另外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层次性,教师这节课分四大环节。一、观察与思考。二、操作与探究。三、综合与应用。四.回顾与反思。正好反映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层次。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可以看出,教师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经历和体验利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难点是体会并理解实际问题中如何转化为方程问题。

我们都知道,方程问题是我省中考关注的热点,所以我们认为这节课内容的选择符合实际,对习题的选配有针对性,虽然最后一题较难,但我们应该知道,现行的“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内容及其要求,是教学要求的“下限”,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一定要适当提高,教师这节课的安排呈现一定的阶梯性,既突出了重点,又分散了难点,既注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结构的设计。

建造楼房,首先构造框架结构,同样,教学要设计好教学的框架结构。我们看这节课分四个环节,一开始就直接出示三个习题,通过观察思考计算得到答案,且归纳全面,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各种方法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及学生感悟到的?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小结。这样就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教学为有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自生活而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体现生活,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探索研究的乐趣。问题也就一一迎刃而解,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应用的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也可能探索出来,在综合与运用这个环节,问题的梯度上升到了最高点,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回顾与反思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密度、难度、梯度的安排较为合理,另外,教师在每个环节上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安排习题,.但因为有第一环节教学做基础所以学生也可以自己探索出结果。

四、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教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没有滔滔不绝的进行灌输,而是充当教学活动过程的创始者和组织者,所有的题都是让学生去探究,所有的问题都是让学生先回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教师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辩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倾听与讨论、接纳与赞赏之中,学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完善大有裨益。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的情境之中,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随着学生思维不断展开,通过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对数学复习课充满浓厚兴趣。

五、教学效果的反映

教学效果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我认为,从教师方面看,上好一堂课不是看玩了多少花样,摆了多少花拳绣腿,而是要看是否上的扎实有效,本节课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想与意志品质培养方面都实现了既定目标;从学生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习情绪高涨,态度积极,精力集中,既有知识的收获,也有一定的技能训练,另外,我们知道,像这种难题不仅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是对意志品质的一种考验,有没有信心和决心做这种题,本节课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锻炼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听完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