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低频脉冲电疗法
:附:电睡眠疗法(Electric Sleep therapy)
一、概述
用小剂量(按其幅值)的单向低频方波电流通过颅部引起睡眠的治疗方法,称为电睡眠疗法。该疗法自1947年创始以来,在世界各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认为电睡眠不仅对普通医学,而且对军事医学也有不小的作用。
二、物理特性
电睡眠疗法所用的电流是仿效生理睡眠时中枢神经的电活动规律而定的。脑电图研究证明:安静闭目时,呈现8-13Hz的α波,入睡时呈现0.5-4Hz的δ波;由电诊断测得:皮层运动区的时值为0.1-2ms。因此,用于电睡眠的电流频率多选在α、δ波范围,1-25Hz;脉宽多为0.2-0.3ms,因脉宽大于0.5ms的脉冲会兴奋视神经,引起主观的闪光而影响入睡。波形多用方波,因它前后沿均陡,用较小电流即可引起反应。近年来,有人用梯形波和正弦波叠加在直流基础上的方波、正弦波,频率也有增加到100-200Hz的。
三、作用机制
关于电睡眠治疗时产生睡眠的机制尚无统一的观点,目前大多数认为电流直接作用于脑是主要的,也有反射性影响。认为睡眠是散布于大脑两半球、甚至皮质下部分即中脑的抑制。当电极置于眼睑一乳突部位时,脉冲电流对眼睑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引起弱的节律性刺激,可能反射性地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实验观察到用眼-枕法电睡眠治疗时,近于脑底部的电流密度最大,并沿近于穹隆部的方向减少。认为透入颅内的电流直接作用到皮质下—脑干部位,按负诱导法有则,引起皮层的抑制。电睡眠时脉冲电对皮质—脑干部有特异性作用,并通过它而作用到皮层。另有一些人认为,电睡眠电流刺激了大脑皮质,使皮质对网状结构发生主动性抑制而导致睡眠。
四、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早期认为电睡眠治疗的作用是导致或深化生理睡眠。加强中枢的抑制作用。但目前认为不仅引起睡眠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即使治疗过程中不入睡,也有调整性的治疗作用。认为脉冲电流通过脑部时,广泛作用于脑的各部,特别是皮层下区,包括丘脑、丘脑下部、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及其他组织。因而对脑部各组功能产生影响,使原已紊乱的神经—血管、神经—体液、神经—内分泌以及其它植物性神经,躯体神经系统得以恢复,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过程。对于精神和情绪方面也产生良好的影响。经颅的低频脉冲电作用,还可以使高血压下降,使血凝与抗凝系统的功能正常化。还可改善代谢,降低血糖等。
有人观察80Hz电睡眠治疗能使血液中肾上腺素与正肾素浓度增高而呈兴奋作用。10-15Hz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神经调节和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并能影响脂类代谢,从而对冠心病有良好疗效。因此,电睡眠疗法的治疗作用,就决不仅限于疗法名称的含意,而日渐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疾病。
五、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仪器 国产HWY-Z2型综合治疗机和C64-2型多波治疗机均可用作电睡眠治疗。
电极:铅板、衬垫同直流电疗法。
(二)治疗方法
1.两个眼部电极接阴极,枕部(特制的梳状电极可插入头发中)或乳突部(两个4cm电极)电极接阳极。(图3.3.6)
图3.3.6 眼-乳突部电睡眠法
2.选用方波、波宽0.2-0.3ms,适当频率(根据病情选择适宜频率很重要,当病人兴奋过程占优势时,频率不超过5-10Hz,较高频率40-60Hz会增强,症状加重。一般从12-16Hz开始逐渐降至1-2Hz),电流强度6-8mA,以患者有轻度舒适的震动感蚁走感为宜。
3.治疗时间 一般第一次治疗15-20分钟,渐增至40-60分钟较合适。抑制过程轻度减弱时,用较长时间,可达1.5-2小时;兴奋与抑制过程明显减弱时,用较短时间20-40分钟为宜。每日或隔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10次。
4.治疗时室内安静,光线暗淡,温度适宜。并用适量咖啡因、溴剂可加强治疗效果。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Ⅰ、Ⅱ期),偏头痛,神经性皮炎,脑动脉硬化(初期),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早期妊娠中毒症,幻痛以及精神分裂症的噪狂型、紧张型、单纯型等。植物神经-内分泌机能障碍患者用低频率(8~16Hz)治疗可使正常化。
(二)禁忌证 患动脉硬化的高龄患者,某些眼病(结膜炎、眼缘炎、视网膜剥离、高度近视等)。
[附]处方举例
1.电睡眠作用眼(-)—乳突部(+)。波宽0.2~0.3ms,频率10~20Hz ,治疗强度4~6mA,40~6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2~20次。同时配用小量镇静剂和催眠剂。
适应证:神经衰竭,失眠。
2.电睡眠作用眼(-)—枕部(+)方波,波宽0.2~0.3ms,频率,为镇静10~20Hz;为降压80~100~120Hz,治疗强度4~8mA,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2~15次。同时应用血管扩张药、镇静药。
适应证:高血压。
第三章 低频脉冲电疗法(Low frequency impulseelectrotherapy):附:经皮的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ataneous electricalnerve stimulation(简称TENS)
一、概述
经皮的神经电刺激疗法(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电疗方法。这是70年代兴起的一种电疗法,在止痛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因而在临床上(尤其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物理特性
TENS疗法与传统的神经刺激疗法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电刺激,主要是刺激运动纤维;而TENS则是刺激感觉纤维而设计的。为此TENS仪器必需具备以下条件:
1.频率较高:多在2~160Hz之间,属低频范围。
2.脉冲短-或更短:一般脉冲宽度多在9~350μs之间。脉冲太宽,传递疼痛的纤维便被激活,而且极板下离子化增加。但脂肪组织较多者,脉冲可宽一些。
3.强度适宜:采用使病人有一种舒适感,不出现肌肉收缩的阈下强度。这样TENS便可选择性地激发感觉的,传入神经纤维的反应,而不触动运动的,传出神经纤维的反应。
4.电流形态不统一,目前常用有以下几种波形:(1)对称的双向方波;(2)被单向方波调制的中或高频电流;(3)有对称的双向脉冲;(4)单向方波;(5)另一种不对称的双向脉冲,图3.3.7。
图3.3.7 TENS疗法的几种波形
三、治疗作用机制
有下面几种假说:
1.闸门控制假说
认为TENS是一种兴奋粗纤维的刺激,粗纤维的兴奋,关闭了疼痛传入的闸门,从而缓解了疼痛症状。电生理实验证明,频率100Hz左右,波宽0.1ms的方波,是兴奋粗纤维较适宜的刺激。
2.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释放假说
一定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可能激活了脑内的内源发吗啡多肽能神经元,引起内源性吗啡样多肽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有人实验证明:以极板面积24cm2置于右腿中1/3外侧面,用方波、宽度0.2ms,频率40~60Hz,电流强度40~80mA,刺激20~45分钟时腰穿脑脊液内β—内啡肽含量显著增高,认为内啡肽由于电刺激而释放入脑脊液,导致疼痛一时性显著缓解。
3.促进局部血循环:TENS除镇痛外,对局部血液循环,也有促进作用,疗后局部皮温上升1-2.5℃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1.仪器:凡属t升、t宽、t降和f可以任意调节的低频脉冲电疗机均可应用,L64-2型多形波治疗机即可进行此种治疗。
电极:铅板与衬垫同直流电疗法。常用直径2-3cm规格的电极。
2.电极放置方法常用有以下几种:
(1)放于特殊点 即触发点,有关穴位和运动点。因为这些特殊点的皮肤电阻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密度输入。这些点是放置电极的有效部位。
(2)放在病灶同节段上 因为电刺激可引起同节段的内啡肽释放而镇痛。
(3)放于颈上神经节(乳突下C2横突两侧)或使电流通过颅部,均可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
3.频率选择多依病人感到能缓解症状为准。慢性痛宜用14~60Hz;术后痛宜用50~150Hz;疱疹性痛宜用15~180Hz;周围神经损伤后痛用30~120Hz等。一般主张由病人自己选择认为恰当的频率。大多数患者适宜采用刺激频率100Hz,t宽0.1~0.3ms。
4.电流强度 以引起明显的震颤感而不致痛为宜。一般15~30mA,依病耐受而定。
5.治疗时间:治疗灼性神经痛2~3分钟。一般为20分钟,亦可长达1小时或数小时。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头痛、偏头痛、神经痛、灼性神经痛、幻肢痛、关节痛、腹痛、术后痛、产痛、癌痛等。
总之,TENS对急、慢性和神经性疼痛均有效果,短期治疗的疗效较长期治疗的高些。
(二)禁忌证
1.带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特别是按需型起搏器更应注意,因为TENS的电流容易干扰起搏器的步调。
2.刺激颈动脉窦。
3.早孕妇女的腰和下腹部。
4.局部感觉缺失和对电过敏患者。
附:处方举例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电极Φ2~3cm×2于左枕部并置,方波宽0.1ms,f 100Hz,电流强度:引起明显震动感,治疗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
适应证:枕大神经痛。
第三章 中频电疗法(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第一节 概论
第一节 概论
一、概述
应用频率为1000 ~100,000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目前临床常用的有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和等幅正弦中频(音频)电疗法三种。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有电脑中频电疗机、电脑肌力治疗机问世,并应用于临床。
二、中频电流的特点
1.无电解作用 中频电流是一种正弦交流电。由于是交流电,作用时无正负极之分。亦不产生电解作用,所以使用时操作简单,电极一般(铅板和一层绒布)。
2.降低组织阻,增加作用深度 机体组织相当于一个小电容器,对交流电显示的容抗,可用XC=1/2πfc表示,从式中可知,f越高则XC越小。因此,中频电流可以克服机体组织电阻,而达到较大的作用深度。
3.对机体组织有兴奋作用 中频电流单一周期不能引起一次兴奋,由于哺乳动物运动神经每次兴奋后有一个绝对不应期,持续时间约1ms左右,因此为使每个刺激都能引起一次兴奋,频率不能大于1KHz,为此将1000Hz以下的频率定为低频电流。而中频电流频率在1KHz~100KHz之间,已不能每次刺激都引起一次兴奋,需综合多个刺激的连续作用才能引起一次兴奋,这即所谓中频电刺激的综合效应。
4.中频电对神经肌肉刺激的特点 中频电流对皮肤感觉神经刺激引起的是一种舒适的振动感(大强度时者有不适的束缚感),这种刺激不会引起痛纤维的兴奋。因此中频电流作用时可以使用较大的电流强度来引起深部肌肉强烈地收缩,但不致引起电极下的烧灼刺痛感。目前认为,低频感应电流只能兴奋正常的神经肌肉,而中频交流电(尤其频率为6000Hz者)仍有可能兴奋变性的神经肌肉。有人提出6000~8000Hz的中频电流作用时,肌肉收缩阈与痛阈有明显的分离现象,即在此频率内,使肌肉发生强烈收缩而不引起疼痛。
5.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的生理学特点 幅度恒定的中频电流虽有上述优点,但它由于幅度无变化易为人体所适应,目前临床上已用低频(0~150Hz)电流调制中频电流,使中频电流的幅度随低频电流的频率发生变化(图4.1.1)。因此,这种电流兼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且由于其波形、波幅、频率、调幅度的不断变化,人体不易适应。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这类电流有干扰电流和调制中频电流,经过整流的脉冲中频电又可进行药物离子导入治疗。
图4.1.1 等幅中频电流与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
由于调制电流的频率不同而有不同的生理效应。
对运动神经和肌肉
1~10Hz 可引起肌肉单收缩
25~50Hz可引起肌肉强直收缩
100Hz 可引起肌肉收缩减弱或消失
对感觉神经
50Hz震颤感明显
100Hz 止痛
对血管
1~20Hz 提高血管张力
50~100Hz 扩张血管
对植物神经
4~10Hz 兴奋交感神经
20~40Hz 兴奋迷走神经
100~150Hz 抑制交感神经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镇痛作用 中频电疗作用的局部,皮肤痛阈明显增高,临床上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其是低频调制的中频电作用最明显。其镇痛作用分为即时止痛及后续止痛作用。
1.即时止痛(直接止痛)作用,即时止痛的机制有以下几种假说。
(1)掩盖效应 中频电流引起明显震颤感,其冲动闯入痛冲动传入道路的任一环节,可以阻断或掩盖痛刺激的传导,而达到止痛或减弱疼痛的目的。
(2)闸门控制假说(图4.1.2)。
图4.1.2 闸门控制假说模式图
SG-脊髓后角胶质细胞, T-脊髓后索向中枢投射的细胞,-抑制,+兴奋。
a.认为周围感觉神经中的粗纤维传入非痛性冲动,细纤维传入痛性冲动,两种纤维进入脊髓后角后,一方面通过突过触向中枢投射,另方面二者对后角中的胶质细胞(SG)又有不同的控制作用。
b.粗纤维兴奋的结果 兴奋SG,抑制了传入道路,结果,细纤维传导的痛冲动传入受阻。
c.细纤维兴奋的结果 抑制SG,开放了传入道路,结果细纤维的传入增加,出现痛冲动。
d.由于中频电流引起明显振颤感和肌肉颤动感,是对粗纤维的一种兴奋刺激,粗纤维兴奋引起“闸门”的关闭,阻止了细纤维的传入,从而发生镇痛作用。
(3)皮层干扰假说 电刺激冲动与痛冲动同时传入皮层感觉区,在中枢发生干扰,从而减弱或掩盖了疼痛感觉。
(4)即时止痛作用的体液机制,目前多用内源性吗啡多肽理论解释,内源性吗啡样多肽(简称OLS)是从脑、垂体、肠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多肽,具有吗啡样活性,是体内起镇痛作用的一种自然神经递质,与镇痛有关的主要有脑啡肽(即时止痛达3-4分钟)和内啡肽(镇痛持续3-4小时)。中频电流刺激可激活脑内的内源性吗啡样多肽能神经原,引起OLS释放,达到镇痛效果。这些物质镇痛效果较吗啡强3-4倍,又无吗啡之付作用。
2.后续止痛(间接止痛)作用,目前认为中频电流治疗后的止痛作用主要与这种电流作用后,改变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组织间、神经纤维间水肿减轻,组织内张力下降,使因缺血所致的肌肉痉挛缓解,缺氧状态改善,促进钾离子、激肽、胺类等病理致痛化学物质清除,以达到间接止痛效果。
(二)促进血液循环 中频电流,特别是50~100Hz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有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的作用,可使皮肤温度上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增多等。其作用机理:
1.轴突反射 中频电流刺激皮肤感受器,冲动一方面传入神经元,一方面经同一轴突的另一分支逆行到小动脉壁,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图4.1.3)。
图4.1.3 轴突反射图(以皮肤划痕为例)
1. 红痕,2. 皮肤弥漫性发红,3. 小动脉扩张
2.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 中频电流刺激感觉神经,使神经释出小量的“P”物质和乙酰胆硷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反应。
3.肌肉活动代射产物的作用 肌肉收缩的代射物产物如乳酸、ADP、ATP等均有明显的血管扩张作用。
4.对植物神经的作用 中频电流促进局部血循环作用可能与抑制交感神经有关。
(三)锻炼骨骼肌 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与低频电流的作用相仿,能使骨骼肌收缩,因此常用于锻炼骨骼肌,且较低频电流更为优越:
1.对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小,又无电解作用,较有利于长期治疗。
2.人体对此电流耐受好,电流进入深度大,特别对深部病变效果好。
(四)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等幅中频电流(音频电)有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临床上广为应用,其作用机制尚研究不够
第二节 干扰电流疗法(Interference electrotherapy)
一、概述
干扰电流(又名交叉电流)疗法,是将两种不同频率的正弦电流,交叉地输入人体,在电力线的交叉部位形成干扰场,如图4.2.1,在深部组织产生低频调制的脉冲电流,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图4.2.1 干扰场的形成
二、干扰电流疗法的特点
1.是频率为4000±100Hz的正弦电流。治疗时用四个电极,将两路频率相差100Hz的中频率交流电(一路频率固定4000Hz,另一路为4000±100Hz,其频率可每15秒变动一次,变动范围可调)交叉地输入人体,在机体深部产生一个差频电流(图4.2.2)。
图4.2.2 不同频率的两种正弦电流综合的结果
2.在电极下输入时是中频,交叉干扰后就将得0~100Hz的低频,这种低频不是外界输入,而是内部产生的,且还含有中频的成份。这种深处“内生”的低频调制的脉冲频电刺激克服了低频电流不能深入组织内部的缺陷,且可应用较大的电流强度。这是干扰电疗法最突出的特点,所以它兼有中频和低频电疗的特点。
3.无电解作用,电极可简化,操作较简便。
三、干扰电流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干扰电流具有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且持续时间较长,50Hz固定差频的干扰电流作用20分钟后即可有显着的变化,皮肤温度可平均升高2℃。当用于干扰电流作用颈、腰交感神经节处,可引起相应的肢体皮肤温度升高,血循环加强。因此,干扰电流作用,可加快对渗出、水肿和血肿的吸收。一般治疗2~3次消退已很明显,6~8次常可消失。
(二)镇痛作用 干扰电流的镇痛作用亦较明显,100Hz固定差频及0~100Hz或90-100Hz变动频的干扰电流作用20分钟后,皮肤痛阈明显上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三)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的作用 干扰电流对运动神经和肌肉有刺激作用。人体易于耐受,可应用较大的电流,且引起的肌肉收缩反应亦大,故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较低频电三角波优越。
(四)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 干扰电流能在机体深部组织组织产生0-100Hz的差频电流,可促进内脏平滑肌活动,提高其张力,改善内脏血液循环,调整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临床上证明治疗胃下垂,习惯性便秘,术后尿潴留疾病时,干扰电疗比间动电疗优越。
(五)对植物神经的调节作用 干扰电流作用在星状神经节时,对正常人血压无显著影响,但对高血压患者使血压下降,说明干扰电流对植物神经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治疗机
常用为SGD-1型数字干扰电疗机,差频可固定于0~100Hz的任一值内,也可在其中任一范围内来回变动。差频的变化通过数码管直接以阿拉伯数字显示。
电极
一般电极 铅板和一层绒布组成,常用有50、100、200、平方厘米等几种。
四联电极 四个电极嵌在一块绝缘海棉上,做小部位治疗用。
图4.2.3 双(3),单(5)四联电极
1. 导线(四蕊) 2. 八脚插头, 4. 四脚插头
手套电极 电极接触病人的面是导电的,接触术者手部的面是不导电的(图4.2.4),用于移动法治疗。
吸盘电极 管内有一根导线,仪器附有产生负压的装置(图4.2.5),用于抽吸法治疗。
|
|
图4.2.4 手套电极 1.固定带 2.电极外套 3.铅板(抽出少许) ←示伸入方向
|
图4.2.5 吸盘电极 1.吸盘 2.吸盘内的电极板 3.内有导线的抽管 4.插头
|
(二)常用治疗方法
1.固定法 治疗时电极的位置固定不动,用一般电极或四联电极,放置如图4.2.6,应尽量使两路电流在病灶处交叉。
2.移动法 使用手套电极在治疗部位固定(图4.2.6)或移动治疗(图4.2.7)。
3.抽吸固定法 将吸盘式电极置于治疗部位(图4.2.8),开动产生负压的仪器,通以干扰电流,抽气装置以每分钟16~18次左右的频率抽吸电极。此法除干扰电流作用外,有负压的按摩作用。
|
|
图4.2.6 固定法应用示例 A-用一般电极治疗腰痛 B-用一个四联电极治疗肘关节伸侧疾病
|
图4.2.7 应用手套电极的移动法治疗
|
图4.2.8 肩关节的抽吸法治疗
差频的选择
差频(Hz)
|
治 疗 作 用
|
100 90-100 50-100 50 25-50 20-40 1-10 0-100
|
抑制交感神经,止痛 止痛 止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引起正常肌肉强直性收缩 兴奋迷走神经,扩张局部动脉 兴奋交感神经,使平滑肌收缩,使失神经肌肉收缩(1-2Hz) 作用广泛,兼具上述各种作用,但特异性差
|
电流强度标准
感觉阈下 电流表有指示,病人无电感。
感觉阈 恰有麻或颤的电感。
感觉阈上 明显电感。
运动阈下 不引起肌肉收缩反应。
运动阈 恰能引起肌肉收缩反应。
运动阈上 引起明显肌肉收缩。
耐受限 病人所能耐受的最大电流强度。
治疗时间 每种差频1-10分钟,总共不大于20分钟。
疗程 一般6-12次,每日治疗一次。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1.利用止痛和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可以治疗关节及软组织损伤(捩伤、挫伤、劳损、创伤后期积液和淤血吸收不良等),肩周炎、关节痛、肌痛、神经炎以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缺血性肌痉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端发绀症、雷诺氏病等)。
2.利用锻炼肌肉作用可以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或炎症引起的神经麻痹和肌肉萎缩以及废用性肌萎缩等。
3.其它 内脏平滑肌张力不足(胃下垂、弛缓性便秘等)、术后尿潴留、胃肠功能紊乱、输尿管结石等。
(二)禁忌证
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恶性肿瘤、血栓性静脉炎、严重心脏病。
附:处方举例
1.干扰电流作用于左侧坐骨神经区,固定法。
表4.2.1 不同适应症治疗条件的选择
适 应 症
|
差 频(Hz)
|
剂 量
|
时 间
|
1.神经炎,神经痛,及其它浅组织的疼痛症状
|
(1)100
|
感觉阈或感觉阈上
|
10'
|
(2)0-100
|
运动阈
|
10'
|
2.周围血循不良,创伤后淤血吸收不良,及渗出物吸收不良
|
(1)50-100
|
运动阈
|
10'
|
(2)20-40
|
运动阈
|
10'
|
3.废用性肌萎缩
|
(1)25-50
|
运动阈上
|
2'
|
(2)50-100
|
运动阈下
|
2'
|
重复3-4次
|
|
共12'-20'
|
4.锻炼失神经肌肉
|
(1)1-10
|
运动阈上
|
2'
|
(2)50-100
|
运动阈下
|
2'
|
重复3-4次
|
|
共12'-20'
|
5.胃下垂,习惯性便秘
|
(1)0-10
|
运动阈上
|
10'
|
(2)0-100
|
运动阈下
|
10'
|
(3)0-10
|
运动阈上
|
10'
|
电极 100cm2×4交叉放置图(图4.2.9)。
|
|
图4.2.9 坐骨神经痛治疗
|
图4.2.10 驰发性便秘的固定治疗
|
差频 100Hz、感觉阈下,5~10分钟。
好转后0~100Hz,感觉阈,10分钟。
50~100Hz运动阈10分钟
每日一次,10~15次
适应证 左坐骨神经痛
2.干扰电流作用于腹部,固定法。
电极 100cm2×4,一对置右腹左腰,一对置左腹右腰,(图4.2.10)。
差频 0~10Hz,运动阈上,10分钟。
0~100Hz,运动阈上,10分钟。
0~10Hz,运动阈上,10分钟。
每日一次,15~20次
适应证 弛缓性便秘
[附]动态干扰电疗机
图4.2.11 (两组电流幅度变化,输出电流的强弱自动变化,且变化方向相反)。
本机不但可以输出两组等幅中频电流(静态),而且可以使输出的两组中频电流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自动变化(动态),两组电流幅度变化相位相反(图4.2.12),形成动态干扰电流,使其刺激作用超过原有的程度和范围,在一次治疗中内源性和外源性刺激都可得到,所以本机适应证更广,选择性更强、疗效更高。
另外,近年来,国内外开始应用立体动态干扰电流疗法,此种电流的产生将分三路5000Hz等幅中频正弦电流立体交叉地输入人体,利用星形电极产生高负荷的中频电流,发生三维效应,对细胞膜可产生刺激,显著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射,其特点为立体的非平面小的刺激,多组的刺激,及电流的动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