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爨”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

 鸿墨轩3dec 2012-03-20
“二爨”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


武汉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初拓爨宝子碑拓本局部

 
爨宝子碑 ,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南70里的杨旗田(今麒麟区越州镇)。咸丰二年(1852)移置曲靖城内,现在存于曲靖一中爨园内爨碑亭。碑首为半椭圆,整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额题衔5行,每行3字;碑文13行,每行7—30字;碑下端列职官题名13行,每行4字。全碑共400字。除题名末行最下一个字残缺外,其余均基本上完整清晰可见。碑左下方刻有咸丰二年七月曲靖知府邓尔恒的跋,记录碑的出土及移置经过。

    滇人袁嘉谷曾为碑亭撰书一联“奉东晋大亨,宝子增辉三百字。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这里的“三百”、“二千”,是为了语言对仗,取其约数。实际上立碑至现在,已有将近1600年历史,碑文共有388字。大亨是晋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称元兴,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号义熙。云南远在边陲,不知内陆年号的更迭,故仍沿用。

    爨氏作为南中大姓、豪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亲征云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乱后,“收其俊杰”为地方官吏,其中就有“建宁爨习”,官至领军;诸葛亮又“移南中劲卒”,充实蜀汉军队,“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至南北朝,爨氏已称雄南中。1971年陆良县曾出土石刻一方,上书“泰(太)和五年岁在亲(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龙骧之墓”。“龙骧”是晋将军名,地位略低于三公,晋南北朝在南中的统治者,多加封“龙骧”。这碑石虽仅寥寥数语,但证明在“爨宝子碑”之前80余年,爨氏就有人做龙骧将军。其家族早已赫一时,称霸一方了。

    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 (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与《爨龙颜碑》相较,此碑字数较少,石碑较小(高1.83米,宽0.86米),故后人称《爨宝子碑》为“小爨”。《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爨宝子碑》,字多别体。后人多有考释。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古气盎然。李根源说该碑“下毛钢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康有为称其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碑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当的。

爨龙颜碑 在云南陆良彩色沙林西面约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耸立着一块古碑,这就是全国著名的“二爨”之一的《爨龙颜碑》。它的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邓都县侯爨使君之碑”。此碑是“二爨”中的大爨。

    《爨龙颜碑》为长方形,额半圆形,高3.38米,上宽1.35米,下宽1.46米,厚0.25米。同“爨宝子碑”相比,高出1.55米,平均宽超出0.715米,厚则超出0.04米。称其为“大爨”是名副其实的。碑额有青龙、白虎、朱雀浮雕。下部正中有穿(洞),左右是日、月浮雕,日中有竣鸟,月中有蟾蜍。碑阳正书24行一共904字。碑阴是题名,分上、中、下三段,共313字,均为正书。碑文叙述的是爨氏家族的渊源,追述死者祖孙三代的仕历,表明当时爨氏势力的格外强大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碑立于南朝刘宋二年(458),是爨龙颜死后12年所立,比“小爨”晚53年,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碑文为爨道庆所作。

    此碑在元人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著录,明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中也有记载。清道光七年,云贵总督、金石学家阮元在陆良贞元堡即现在的薛官堡访得,令知州张浩建亭保护,并写了跋语。此碑从此闻名于世。

    据考证,爨龙颜活了61岁,比起爨宝子,他是很长寿的。正因为这样,碑身形制高大,碑文内容较为丰富,为研究统治南中数百年的爨氏大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史料。而其碑文的字里行间,也非常自豪地从侧面证实了爨氏的强盛,折射出滇东这块沃土昔日的繁荣。这种繁荣既体现了边疆与中央政府的亲密关系,也体现了边疆各族的团结与融合,这正是我们研究云南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更是研究我们常常引以为自豪的“爨乡”的难得的一笔财富。

    同《爨宝子碑》一样,其碑文的书法艺术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书法雄强茂美,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笔法,而不象《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我们可以从《爨龙颜碑》笔画的圆润刚强,窥见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爨龙颜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让,疏密相间,在结构上姿 态奇逸,舒敛自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推其为“神品第一”、“古今楷法第一”,称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清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为保护此碑而写的“跋”中说:“此碑文体书法皆汉晋真传,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古石”。纵观全碑书法笔力道劲,像刀斧击凿而成,是研究我国书法由隶转楷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文献。

《爨龙颜碑》拓本选页

        练书法,历史上北方重摹碑,南方重临帖。北方多好碑,南方多好帖。奇怪的是,被书法家看作是“书家鼻祖”的碑刻,却也有出在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云南的,这是很有趣的事。
    
        这两块碑叫“大爨碑”(爨龙颜碑)和“小爨碑”(爨宝子碑),简称“大小爨”,书法界都这么叫。“爨”读如“串”,一个很奇怪的字。它本是诸葛亮南征时赐给西南部族首领诸多姓氏中的一个,有学者认为即现在的“寸”。
    
        大小爨皆在云南。一在曲靖,一在宜良,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我先看到的是小爨。碑立于曲靖一中院内碑亭中。一眼望去,黑色的碑体斑斑驳驳,表面坑坑凹凹,有的字已模糊不清,或完全驳蚀,透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碑文13行,每行30个字,共388字,出于东晋大亨四年(实际是元兴二年,即公元405年),距今已一千六百多年了。碑文歌颂了时为“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的爨宝子的“德政”。这位“建宁太守”死得早,生前无大的建树,但在治理地方,教化民众方面仍有政绩,故有主簿、录事、都督等大小官员13人为其树碑立传。碑文前142字是对死者短暂一生的评语,后面的诔词是四字一句的骈文,有辙有韵,琅琅上口。全碑前面的散文和后面的骈文和谐统一,用典得当,文采斐然。看周围那些来看碑的,像我这样去断句、去琢磨那些剥蚀的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整体、全面地欣赏它的书法。小爨书法之奇妙在于它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型实物,非隶非楷,又隶又楷。如果逐个看,笔画忽长忽短,字形或方或扁,用笔丁头鼠尾,结体无章可循,似乎一无是处,很难让人相信出自名碑。妙在这些字一旦放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别的书法所没有的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它既有静如处子的端庄,又有动若脱兔的跳跃,相辅相成,妙趣横生,古朴而又稚拙。说其古朴,是它的刚劲,横刻收笔处多见波势,有隶书余姿,会让一个懂书法的人想到魏碑的代表作《嵩高灵庙碑》的运笔;说其稚拙,是指结体的憨厚无拘,天真随意。难怪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价它是“朴厚古茂,奇姿百出”。这八个字字字到位。它的主人——那英年早逝的爨宝子因之流芳百世了。此公无甚雄才伟略,名不见经传,但这块碑刻却会无端地在我脑里勾勒出这样的形象:一个英年早逝的晋代官员,“太守”、“将军”。他也许是文武双全的,有边地部族首领的质朴,又因汉文化熏陶而使其风流倜傥……是因他的形象才有了这些书法?抑或书法家用笔墨刻画了他的形象?爨宝子碑碑文只歌功颂德,并无“羽扇纶巾,雄姿英发”之类的描述,但确实令我想到一种英俊潇洒的人物形象来。
    
        大爨碑给人的感觉就大不一样。这块碑现保存于陆良贞元堡小学内。立于南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晚于小爨五十多年。它高3.88米,宽1.46米,比小爨大。所颂扬的也是一个爨氏家族的“将军”、“太守”爨龙颜。碑文作者爨道庆,也无大名气,然其文辞古雅,词采富丽,汉文化修养并不比内陆文人差,遗憾的是未落书家名字。
    
        此碑发现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此后,从清代至民国抗战,随着来捶拓的人越来越多,其拓片从国内远传至海外,一时名声大噪!一些书家、学者虽未亲睹碑石,看了拓片无不惊叹,赞美备至。康有为写道:“铁石纵横体势奇,相斯笔法熟传之。汉经以后音尘绝,唯有龙颜第一碑”。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用“雄强茂美”四个字全面概括。另一位学者则认为:此碑与河南登封的另一块魏碑《嵩高灵庙碑》可并称为“书家之鼻祖”(范寿铭:《爨龙颜碑跋》)。可见其地位之高。
    
        乍看爨龙颜碑,那感觉是更黑,更古老。剥蚀的不仅是字,还有碑体。黑,是因为来捶拓的人太多了,还因为风雨,还因为在当地老百姓眼中,这是圣物,传说敲一小块煮水喝便可以治病,这使得这块古碑于大气、壮美中还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且看那字,笔力雄健,结体茂密,运笔方中带圆,沉凝而又酣畅,既有隶书遗意,又有足够的楷书味道。康有为认为,不论从楷书或隶书角度评价,大爨皆是极品。何以如此?我琢磨半天,发现无拘无束,率性而书的两爨(特别是大爨),都有一种“南蛮”书家的“蛮”气,一种“野”味。这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学是学不来的。大爨晚于小爨五十多多年,隶中更多楷书味;小爨早于大爨半个世纪,楷书更富隶书情。
    
        为什么这样的书法瑰宝不出在文化发达的北方而出在南蛮之地呢?我饶有兴趣地请教了一位专家,回答是:时西晋有禁碑令,违者杀无赦。云南地处边疆,在那交通和信息极度闭塞的时代,发令者和违令者都不知道有立碑和禁碑这回事,这才得以为后人留下这举世无双的国宝。
    
        也许,在一般人眼里,这只是两块黑乎乎的石头,刻在上面的字大多剥蚀,实在没有什么好看的。想到如今电脑代替了书写,能把字写得清爽一点,规范一点的,便是在大学生中也很难找到了。可笑的是,偏偏有些歌星、影星、什么星的写汉字连笔画都凑不拢,还要一挥而就玩点什么“花式签名”,一个个名字写得来像鬼画桃符,谁都看不懂。可在韩国、日本,大多数孩子都能写得一手好汉字。每年都有一两批日本、韩国、新加坡人专程来此看碑。据说,一位日本书法家见到爨碑便忙不迭跪下,激动得热泪盈眶,说这是祖父的遗愿。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对比。我想,不必要求国人都爱好书法,更不可能都成为书法家,但如有机会去看看这两块碑石,知道它的宝贵之处,知道汉字书写艺术之美,然后把自己的字写得规范一点,顺眼一点,这大概是不为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