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与佛教的由来

 hjsxxa 2012-03-21

道教与佛教的由来

1

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其中土生土长的只有道教,它产生于东汉中叶。
有苦难的地方就容易产生宗教。东汉中期以后,统治日益腐朽和黑暗,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道教便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孕育而生。
道教的产生和其思想、方术的渊源关系密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燕齐一带出现的鼓吹长生不老术的神仙方士,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的五行阴阳学说解释方术,从而形成了所谓神仙家,即方仙道。
2. 古代的宗教思想和巫术。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顶礼膜拜,视之为神灵,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天神、地抵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把其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殷商时人们认为,卜巫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避灾。道教吸收和继承了这种巫术。
3. 黄老思想。在传说中,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许多神仙方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至东汉,他们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转而推崇神话后的老子,逐步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仙道逐步合流,这是早期道教的前身。
4. 世俗传说。随着道教的发展,又把民间传说中的各路神仙融人道教。比如“八仙”,比如阎王十八层地狱玉皇大帝等,因此道教完全是中华民族的世俗宗教。
5. 维神学。“ ”是一种宗教性的预言;纬是相对于儒家经典而言,即用图 的观点结合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推验灾异祯祥,这种风景由西汉儒生董仲舒首倡,继而形成了 纬之学,致使儒家经典宗教化。西汉末至东汉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 纬之学盛行,儒生与方士逐渐合流,造成极为浓厚的宗教气氛,这极大地推动了道教的形成和出现。
 
2、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当时,印度把人群分为四个等级,代表神权的婆罗门最高,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依次排列。由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以刹帝利为代表的富有武士阶层要求成为社会最上层,而婆罗门的腐朽也激起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反抗。印度进入了“百家争论”时代,佛教便是适应刹帝利军事贵族和吠舍工商业奴隶主的需要而产生的宗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至前483年),刹帝利种姓,释迦族人,出家前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幼时曾受婆罗门教徒传统教育,29岁出家,据传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35岁创立佛教,此后一直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传教,80多岁去世。
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前后)传入我国。最早的寺庙是建于东汉时期的洛阳白马寺。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最为兴盛。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造业轮回。现在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具有重要的影响。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与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它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