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李新华老师广州授课之学员老张听课笔录八

 太极谷 2012-03-21

李新华老师广州授课之学员老张听课笔录

 

授课内容:续讲身法第二至第四部分

主讲人: 李新华老师

时间:20091213日、201027日七次讲课

地点:广州市人民公园龙形太极门练功场

 

在讲课之前,先把我下一步的讲课计划向大家告示一下,我打算在春节前,把身法部分讲完,因为第二部分:手法、手型和第三部分:步伐、步型在这之前已经讲过了。所以,春节过后,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接着讲一下人与自然(天地),四时养生、阴阳五行的关系。因为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是产生生命的源泉,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天体的运转,天地万物的生化,人体气血的营运,脏气的盛衰与时空的演变同行同化。因此,我还计划讲一下与练太极拳相关联的传统中医的人体经络、窍穴、气血理论以及顺应天地运行规律四时摄养生命的养生方法。同时,我再指导大家练静功——站桩,进行意识训练,练内功。在大家练气、养气到一定阶段再教大家怎样行气、走气、运气、用气的方法,帮助大家调身、调息、调心使大家身体组织结构五脏六腑、生理现象能顺应自然,适应四时气候和昼夜运行规律,以保持大家身体内外的阴阳协调平衡,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强筋健骨,全面改善整个身体素质,达到性命双修、心灵开启、心态怡然、强身健体之目的。

下面接着讲身法的第二部分

二、上下相随,内外合一。

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是全身心的整体运动,讲究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要求四肢百骸协调一致地服从大脑意念的指挥,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使太极内劲能由足而腿而腰而脊而肩而手,完整一气地节节贯通。要达到这一整体要求,就必须在习拳练功时(包括练养生护体功),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家,混元一体”。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学习和研练才能达到。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拳经云:“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可见上下相随的妙用和重要,上下相随的意思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上下相随呢?上下相随是指全身的统一协调运动,对人体而言,上为阳,下为阴,上下相随也是阴阳相合的一种体现。要做到上下相随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每个式子动作的手、足、膝、膀应同时到位,不能因某一部位运动匆忙而造成动作变形;二是特别注意“腰为主宰”的功能,腰为联通上下的枢纽,为中心带动身体运转就容易做到内外上下同步和谐;三是意态上要轻灵,如此才可达到形体的不僵化,实现意动全身均动的效果。

以腰脊为联系上下体的主动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则中间自然相随。其内涵就是一开全开,一合全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两臂相系即肩与肩、肘与肘、手与手之间似有无形的牛筋(即意气)相缚,左右对称相系相随,互相吸引。如两臂欲开而有难开之意,虽开而意气不断;两臂欲合而有难合之势,虽合而阴阳无间。

下于两腿相随,其一在于两腿之间须相随;其二,在于上动下随,下动上领。其内涵就是上虚下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腿之间相随即左腿顺缠时右腿逆缠,右腿顺缠时左腿逆缠;左腿弓屈时右腿伸展,右腿弓屈时左腿伸展;左足实则右足虚,右足实则左足虚;左胯坐则右胯落,右胯坐则左胯落;左足进则右足跟,右足进则左足跟;左足后退右足随,右足后退左足随;前进则后虚,后退则前虚。上下相随,下动上领即足随手运,手领足行,上下一体,圆转如珠。如:两臂上棚时,两腿要有下沉之意;两手左捋时,两腿则左顺右逆缠丝随之;两手前挤时,两腿则随势前弓后蹬;两手下按时,两腿则顺势坐胯屈膝下沉;若欲提腿则以手领之。

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其一在于上下动而中间应,其二在于中间动而上下和。其内涵就是手动,足动,胸腹腰脊一齐动,手到足到身体到,一动无有不动,上下一气贯通。上下动而中间应,即胸腹腰脊随手足动,其关健在于以胸腹腰脊的虚实、松活和中正为前提。例以“棚、捋、挤、按”为例:两手臂上棚时,两腿坐胯下沉,则胸腹自然相开,上虚下实;两手右捋时,右腿顺左腿逆,则腰脊同时右转,左右一气流转;两手前挤时,两腿前弓后蹬,则身体相随势前拥;两手下按时,两腿坐胯屈膝,则胸腹相合,身体下沉,腰劲下贯。中间动而上下和即运化全在胸腹,转关全凭腰脊,其关健在于以肩活为臂的转关枢纽,以胯活为腿的转关枢纽。胸腹一开,上下四肢皆开;胸腹一合,上下四肢皆合;身欲前去,上下齐去;身欲后退,上下都退;腰脊旋转,上下无不转。总之,中间不动,上下不动,中间一动,上下齐动,阴阳分清;一上一下,上下相随;一开一合,开合相承;一动一静,动静相因;一屈一伸,屈伸相宜;一虚一实,虚实相应,一左一右,左右相连;一内一外,内外相合。

那么,内外相合又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太极拳的理论之一和练习方法之一。从拳理上讲,强调内外锻炼的统一性。内指精气神等要素;外指为骨、手、身、步等要素。内外合一的理论要求练习中内外要匹配,相应相合。其要点有三:一是内外锻炼要并重;二是内外对应元素要相合,讲究内三合(心与意,意与力,气与力合)和外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脚合);三是内外升运动状态要协调。内又指内脏,身体内部器官,内在的精神、意念、精、气、血等,外指外部形体姿态,动作节奏、幅度等时空要素。外为导引,内为本质,双方要高度统一协调成为“合”,此合基本含义:一是内外运动的整体性,抱成一团;二是内外互为沟通性,双向交流;三是运动统一趋同性,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三性”归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外相合。

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才能使太极拳运动周身一家。周身一家就是在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基础上,使人体上、中、下三节总合成一节,意气神形融为一体,在心意的指导下,内气在“总成一节”上下贯通,一气流转,缠绕运行,入于骨髓,出于骨缝,充于肌肤,达于四梢,循径走脉,通遍全身。一句话周身一家是指练拳每完成一个动势时,全身内外各种元素都同时参与,内外完整一气。

身法的第三部分

三、虚实转换,以腰为轴

腰为一身之主宰,上下沟通之枢纽,左右转换之中轴。腰既维系着一身的中正和平衡(与胯相联而言),又关系到中气贯注,气沉丹田,内气出入和上虚下实(与脊相联而言)。所以太极拳家对腰部的地位、作用、要领都十分重视,有“主宰于腰”,“转关在腰”;“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强调“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太极拳腰部练习方法,如松腰沉气,腰如车轮等,故武术界流传有“太极腰、八卦步”的说法,足见腰的重要。

在讲以腰为轴之前,大家要弄清虚实的基本含义,怎样才能分清虚实?如何实现虚转换?虚实:是太极拳重要的理论观。虚与实是相对立的一对矛盾。虚的基本含义是指意念、劲力空无不着处,实的基本含义为意念、劲力运转的主导方面在具体某类因素中,虚实有具体的确切的指义。其基本要点:一是虚实要分明,包括身体重心,蓄劲发劲等结构和过程均应有清晰的虚实;二是虚实转换要灵活,虚实总是在不断的转化中。如重心的左右交替、气息的内外交换、身法的进退等,其过渡均应润滑、圆活、自然、轻灵;三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太极拳中反对单纯的虚实,那样容易造成被动,同时易形成身体的紧张;四是虚实要完整,只有虚则发飘,只有实则发僵。虚实的结构 也要有合理的相应性。“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实相依、虚实相分。”所以,在我们行拳走架中一定要分清虚实,太极拳论中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练拳时,手脚有虚实,行动开合有虚实,技击时敌我即虚实,发劲时蓄放即虚实。实际上,太极拳的动作就是虚实相间、相生的无穷变化。每一式无论定式还是动态,都要求有虚有实,即虚实分明,又虚实相合,虚处寓实,为“实”的过渡,实处不可死,仍含变化的机势。“虚实分明”不是截然“分开”的。

太极拳的虚实转换要以腰为轴,也就是一身的总虚实在腰。此处虚实分清,则全身的虚实得以分清;所谓“虚实宜分清”,首先指此处。如此处有双重,则全身上下皆有双重,所谓“双重之病未悟”,首先是指腰部的双重之病未悟。身法的虚实变换在腰,步法的虚实也在腰,手法的虚实变换还是在腰,所以说一身的主宰在腰。虚实能分清中定自在其中。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当中无不有虚实;前进则后虚;后退则前虚;左顾则左实;右盼则右实;中定者,定在虚实之中也。

转换在腰首行要松腰、塌腰和虚腰。因为虚实转换“腰为主宰”,腰紧则上下皆断,故强调松腰,虚实变化转换均由此产生。松腰是一种贯穿性的舒畅,起到承转的作用,既松又能承受各种劲力疏柔,这里所强调的塌腰是指腰胯要松沉,有意识地向下垂,与此相应的臂部不可外凸。塌腰与头顶虚领相结合就使脊柱上下对拉,松直一线。虚腰则是空也,腰部要不硬不软,折中得虚空而不束。腰能松能塌能虚则能活,活而能转,转而则灵。这里尤其不能误会塌腰就是瘪腰,收腰、束腰和瘪腰都属腰部紧张,故不为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所取。

腰部若能放松松开,腹部亦能松,则腰腹松净浑圆,既宜于气沉丹田,又利于气行带脉。配合松胯,坐胯和圆裆,则腰劲下贯,两肢有力,气沉足底,下盘稳固,上虚而下实。

要塌腰须敛臀,能敛臀则能塌腰。塌腰敛臀自然尾闾中正,骶骨有力,后腰命门自然松开,配合会阴内收和顶劲虚领,则脊柱自然竖直,中气贯于脊中,上下一线穿成,上下前后皆能合住劲,转动时自然无所偏倚。

太极拳和太极推手均是通过“转腰”来变换虚实、转换重心的,而不是“不转腰”的变换虚实和平移重心。“转”与“不转”要分清,此处是关键。不转腰就不能虚实互换;不转腰就不能上下相随;不转腰就不能周身缠丝,不转腰就不能劲由内换;推手较技时,就无法引进落空,沾粘连随,舍己从人,必然处处被动,时时受制于人。所以,虚实转换以腰为轴是太极拳和太极推手重要规矩之一。

太极拳习练者要想使自己的下盘稳固,练出“强似不倒翁”的底盘功夫,不可不明松腰、塌腰的重要性和“腰为一身之主宰”的拳理。

身法的第四部分

四、三节、四梢、五弓、六合

练习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技击须知身法中有三节、四梢、五弓、六合之分。

〈一〉三节:太极拳的技术术语。包括多重含义:

(1)       身三节:手足为梢节、脊为中节、腰为根节。

(2)       臂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3)       形三节:足为根节、腰为中节、头为梢节。

(4)       内劲三节:头为根节、腰为中节、足为梢节。

(5)       腿三节: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其中身、臂、腿九节之中各有其窍:身三节三窍:上丹田为梢节窍,中丹田为中节梢,下丹田为根节窍。臂三节三窍:肩井是根节窍,曲池是中节窍,劳宫是梢节窍。腿三节三窍:环跳是根节窍,犊鼻是中节窍,涌泉是梢节窍。

行拳走架时在意念的指导下循径走窍,节节放松节节贯穿,运动起来的特点是起、随、催三字,即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如臂动、身随、腿催;手动、肘随、肩催;脚动、膝随、胯催。达到运动的整体性,使内气运行于三节,达至于四梢,统归于五行,贯注于九窍。全身内外、上下、左右、梢、中、根,节节贯通总成一气,表里合一,入于骨髓出于骨缝,经丹窍贯经穴通遍周身。具体要求做到:关节的连动性、内气的完整性、肌肉的协调性相统一,实现劲力的灵动、畅达。

传统太极认为三节是练好太极内劲的重要环节。拳论日:“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在劲力运行中,要正确处理好三节的关系,做到“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

〈二〉四梢:太极拳术语,气血通达人体四个末梢为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人体四个末梢为:发为血之梢(指毛发、汗毛孔),指为筋之梢(手指、脚趾之筋),舌为肉之梢,齿为骨之梢(亦有手为气之梢,眼为神之梢,足为力之梢之说)。四梢能一齐发动起来的具体表现为:发欲中冠,指欲透骨,舌欲催齿,牙欲断金。除此之外,心胆、气还须配合,心一动,气自丹田而出,四梢齐发动,胆量能移定,五行必合。拳谱云:“气自丹田而去,如虎之恨,如龙之警。气发而为声,声随手发,手随声落,一枝动而百枝摇,四梢齐动鬼神惊”。此说明四梢能发动是练拳或推手达到了有功夫时内功发动的表现。

太极拳运动法要求行拳中以手足等肢体梢节引领劲力,使劲力充满鼓荡全身,动作的最终发力点要落实到手上,力达梢节,但必须是在全身协调一致的基础上,不能单纯为手上的动作,与力达四梢相配合,意、气也应该贯注梢节,形成梢节劲。总之,三节要灵活,四梢要敏感,“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才能有效地锻炼全身的一体感,并促进全身的气血流通,劲力才能通达、顺畅。

〈三〉五弓:太极拳人体结构理论。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把人体结构视为五张弓,有“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之说。五张弓为:主弓一张,身躯从体脊柱骨,手弓两张,足弓两张。五弓合一,即为全身的整体劲,“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能蓄能发,滔滔不绝。“身似弓身劲如箭,”即是指五功合一的正功。

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不偏倚摇摆,放劲时命门穴须往后撑。哑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闾骨为弓稍,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其蓄吸之势。太极拳练习时要求“一身备五弓”,身体中线脊柱为核心“中弓”。在含胸拔背时,脊柱松挺,呈“反弓”状,既符合人体自然生理规律,又在发力时做到蓄放有度,故拳论讲:“身似活蛇,腰如反弓”。

手弓以肘为弓把,以意贯注于肘节,使沉着松净而有定向。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手在松柔灵活中用坐腕来固定;锁骨用意来固定,不使偏离摇摆;锁骨管住两手的动向,锁骨的固定是两手固定的前提。弓不要打折,如手坐腕立掌不能太直,要斜立掌。

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稍。足弓备,则膝节有力而微前挺,胯骨松沉而后撑,足根下沉而劲往上翻,腰腿之劲自然相顺相随。“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对拉匀称,这样就能做到劲起脚跟,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五弓以身弓为主,手弓、足弓为辅,是以腰为轴,上下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练拳和推手时,每变化一势,须检查是否五弓具备,是否形成“八面支撑”的蓄势。只有五弓齐备,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整体劲才能出得来。才能做收放自如。如龙形步,尾闾与玉枕相对,肩与胯相对,肘与膝相对,五弓齐备,支撑八面,才有霸气。

〈四〉六合:指的是内三合与外三合的总称,是太极拳的练习要领。何为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也是各种拳法内修的共同要领,做到内三合才达到了“内功”层次。而心与目合、脾与肉合、肺与肤合、肾与骨合、肝与筋合又称内合。何为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做到外三合(如龙形步做到位即如此)才达到了完整一气。而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又称外合。总之,太极拳强调内外训练的统一性,内指身体内部器官,内在精神、意念、精气、血等要素,外指外部形体姿态,力、骨、手、身、法、步、动作节奏、幅度等要素,要求练习中内外运动要高度统一,整体协调,内外对应元素要沟通交流,相应相合,内外要匹配,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有关内外相合的论述在此前的第二部分已经讲得比较详细了,故在此不再讲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