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切实做好贷款营销工作

 昵称9248944 2012-03-21
湖北省郧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魏永华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经济和金融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当前新经济、新金融的新形势下,如何把握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就农村信用社来说,贷款营销是把握和处理这对关系的纽带和桥梁。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有限和自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信用社的资金投入就成为主渠道。贷款营销不仅有效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把信用社经营带入“快车道”,从而实现社农“双蠃”。
    以郧县信用联社为例。从2001年贷款营销中,我们收益颇丰:一是拓展了市场。全县343名员工全年共营销贷款1.3亿元(非信贷人员营销资金达5100万元),其中:农户贷款5621万元,民营经济户贷款5500万元,龙头企业贷款1880万元,城乡贷款面由年初的15%上升到45%,吸引了大批黄金客户;二是降低了风险。贷款向“三农”营销,向黄金客户营销,等于给信贷资产加固了一道防线,加之信用社职工责任心加强,极大地降低了贷款风险,当年到期贷款收回率达95%以上;三是提高了效益。资金运用率加大,提高了盈利水平,全年实现贷款利息收入达904万元,同比增加200万元,百万元贷款收回率达4.62%,同比增加0.58个百分点;四是锻炼了队伍。通过营销,迫使全体信合员工学业务、学公关、学营销,提高了素质,为培养客户经理奠定了基础;五是树立了形象。通过贷款营销,信用社在6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信合牌子更响了,客户增多了,农信关系更密切了,职工素质提高了,知名度也进一步扩大了,政府更加支持了。
    当然在营销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贷款投向偏离方向。服务“三农”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信用社始终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针,但在贷款营销中,少数员工误认为贷款营销是将资金发放出去,不分对象,不分项目投放了一些“非农”资金,这就减少了支农资金,对“三农”不利,对信用社不利;二是急于求成,导致贷款投量不准。部分员工误认为贷款营销就是多投入、大放款,对小额贷款嫌麻烦,不愿投入,这无形中加大了贷款风险,违背了贷款面大、额小、风险分散的原则;三是责任心不强,钻贷款营销政策的空子。为加大贷款营销力度,信用社普遍提高了信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实行优惠措施等,而少数员工不正确把握和使用,不坚持制度,一味追求贷款投放,随意放弃信贷原则,发放了一部分不符合营销政策的贷款,加剧了贷款风险,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因此,在营销工作中应注意“五看”:
    一看人品。人品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知识素质、思想觉悟高低的综合体现。人品的好坏决定着事业的成败,为此要摸清和掌握营销对象的信用意识程度,以及家庭环境如何,受教育程度如何,以此来确定是否建立营销客户关系。
    二看市场。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有驾驭市场的能力。因此,在金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要以快取胜占领市场,对时机成熟的客户要不误商机,根据客户需要,即时办理贷款手续。
    三看能力。看客户的经营能力和水平,要调查和了解客户的经营能力,只有客户实现了效益,才能保证贷款的按期收回。要时刻关注自己发展的客户,深入到客户群中,广泛调查打听客户的经营状况,看信贷的投入是否有风险,有了问题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及时归还贷款。因为在客户群中形形色色的人较多,经营的品种也随之复杂起来,一个客户经理要掌握了解很多信息,才能为你的客户服务。因此,一个客户经理平时要积累知识,包括法律、科技、农业等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
    四看环境。一个区域、一个单位、一个家庭由于受传统习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对任何事物的了解接触、认识都有不同观点。如果当地的环境(投资、信用)不佳,那么,对待信贷投入要持慎重态度,必要时,采取信贷制裁。如果信用环境正常,就要灵活掌握信贷支持政策,满足信贷需求。
    五看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外,更多地受当地政府行政能力的影响。因此,要看地方政府对信用社的工作是否支持,地方人民发展的需求是否强烈。
《中国经济快讯周刊》 (2002年第三十三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