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省2010年化学高考试题特点

 迷上你 2012-03-22


福建省理综高考试卷自主命题两年来,中学教师及广大学生对化学试题的编制普遍认可,试题以中等难度为主,内容稳中有变,体现出新课程改革平稳,温和推进的特点与导向,又切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完成高中化学教学,有必要对2010年理综卷中化学试题特点作出评析,把握好我省化学高考试题的命制思路及动向。
一、化学试题涉及的知识点
理综卷中化学部分含7道选择题,3道必答非选择题及2道选作题,具体为:
题号
分值
考查知识点
难易度
6
6
必修2有机化学
7
6
基本概念(物质的量、转移电子数)
8
6
基本概念(反应速率、焓变、胶体、元素周期律)
9
6
元素化合物(NaCuCS及其化合物)
中等
10
6
电解质
中等
11
6
电化学
中等
12
6
化学反应速率
23
15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平衡,热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推理及书写
中等
24
14
化学素养,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电解质,元素化合物,
化学计算
中等
25
16
探究的素养,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
除杂,检验(确认),现象描述,差量法
30
13
选修物质结构(选做题),电负性,晶体,杂化,排布,
络合物
中等
31
13
选修有机化学(选做题),结构简式推理,同分异构体,
官能团,反应类型
中等
6.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正确说法是( D )
12.4% A. 聚乙烯可发生加成反应                
27.0% B. 石油干馏可得到汽油、煤油等
6.5%   C. 淀粉、蛋白质完全水解的产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52.6% D. 乙酸乙酯、油脂与NaOH溶液反应均有醇生成
第6题,以既基础又常见的有机物聚乙烯、淀粉、蛋白质、乙酸乙酯为载体,考查了聚合物的简单结构及反应类型、同分异构、水解反应性质等基础有机化学知识;以石油干馏为载体考查了石油加工过程及方法。本题对有机化学知识要求不高,考查的是《考试说明》中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部分的内容。实测难度值为0.53,属中等难度题,表明我省中学化学科基础有机部分知识较为薄弱。
7.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47.2%  A.在18 g 18O2中含有NA个氧原子 
16.8% B.标准状况下,22.4 L空气含有NA个单质分子
7.9%   C.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26.4% D.含NA个Na+的Na2O溶解于1 L水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ˉ1
第7题,以物理学和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常量NA为核心,考查NA的含义及NA与“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量、物质的量”、“体积、物质量的浓度”之间的关系。考查的是学生对学习化学必备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NA是考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实测难度值为0.51,属中等难度题。从非正选项的人数来看(图2-7),有26.4%选择了D,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掌握不好,有16.5%选择了B,可以认为这部分考生忽视了空气的成分。
8. 下列有关化学研究的正确说法是(
1.8%   A.同时改变两个变量来研究反应速率的变化,能更快得出有关规律
81.3% B.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的焓变相同
10.6% C.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4.7%   D.从HF、HCl、HBr、HI酸性递增的事实,推出F、Cl、Br、I的非金属性递增的规律
第8题,从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出发,考查对“控制变量法研究方法的认识”、“化学分类思想的认识”等化学思想方法。这题对学科知识要求不高,但对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科素养与学科方法有一定的要求。实测难度值为0.84,属容易题。从图2-8中可看出有81.3%学生选择了正选项,说明大多数学生已渗透了化学思想方法,新课程所提倡的“过程与方法”已被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应用。
9. 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C )
选项
X
Y
Z
A 8.7%
Na
NaOH
NaHCO3
 B 19.1%
Cu
CuSO4
Cu(OH)2
C 62%
C
CO
CO2
D 8.4%
Si
SiO2
H2SiO3
                                          
 
 
 
 
 
第9题,以常见金属(Na、Cu)、非金属(C、Si)为载体,在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性质认识的积累程度、完整程度与熟悉程度。本题对化学知识要求不高,但对掌握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要求较高。实测难度为0.64,属于中等偏易题。可见全省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已具备了在日常学习中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并能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基本能力,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但还有接近20%的学生选择了B选项(见图2-9),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常见金属Cu(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掌握不好。
10.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正确判断是( D )
4.6% A.在pH = 12的溶液中,K+、Clˉ、HCO3ˉ、Na+可以常量共存
7.0% B.在pH= 0的溶液中,Na+、NO3ˉ、SO32ˉ、K+可以常量共存
20.3% C.由0.1 mol·Lˉ1一元碱BOH溶液的pH=10,可推知BOH溶液存在BOH=B++OHˉ
66.3% D.由0.1 mol·Lˉ1一元碱HA溶液的pH=3可推知NaA溶液存在Aˉ + H2OHA + OHˉ
第10题,以电解质溶液为载体,重点考查了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其盐的水解等主干知识。实测难度值为0.63,属于中等偏易题。从学生答题情况图2-19中不难看出关于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共存(反应)问题,不论给定条件如何学生的看法都是比较一致的,即A、B选项共仅有11.6%的学生选,比非正确选项C选择的人数还要少。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学生对离子反应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但是从C选择中可以看出还有20.3%的学生对pH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停留在记忆应用,因此无法从“0.1mol/L的一元碱的pH=10这一信息中判断出该一元碱是弱碱。
11.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研读右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C )
13.7% A.K 闭合时,d电极反应式:PbSO4 + 2H2O–2eˉ = PbO2   
+ 4H++ SO42ˉ
17.7% B.当电路中转移0.2 mol电子时,I中消耗的H2SO4
0.2 mol
40.4% C.K闭合时,II中SO42ˉ向c电极迁移
26.4% D.K闭合一段时间后,II可单独作为原电池,d电极为正极
第11题,在读图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最常见化学电池(酸性铅蓄电池)的认识,进而考查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同时巧妙地考查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这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首先,能通过读图获得有关信息;其次,对常见化学电池——酸性蓄电池是可以反复使用,放电后可以充电使活性物质复原以便再重新放电这一过程要知晓;再则,对放电后,正负极板上都沉积有一层PbSO4,放电到一定程度之后又必须进行充电,充电时必须用一个电压略高于蓄电池电压的直流电源与蓄电池相接,将负极上的PbSO4还原成Pb,而将正极上的PbSO4氧化成PbO2,充电时发生放电时的逆反应这一原理要理解;同时还必须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测难度值为0.42,属中等偏难题。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较弱,同时对酸性铅蓄电池充放电这一基本过程不熟悉、不理解。但还是有40.4%的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与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答题。
12.化合物Bilirubin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发生分解反
   应,反应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右图所示,计算反
   应4~8 min间的平均反应速率和推测反应16 min时反
   应物的浓度,结果应是( B )
    31.7% A.2.5 μmol?Lˉ1?minˉ1 和 2.0 μmol?Lˉ1                         
    59.8% B2.5 μmol?Lˉ1?minˉ1 2.5 μmol?Lˉ1
    2.7%   C.3.0 μmol?Lˉ1?minˉ1 和 3.0 μmol?Lˉ1
    4.2%   D.5.0 μmol?Lˉ1?minˉ1 和 3.0 μmol?Lˉ1
第12题,以反应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反应速率概念的理解,及识图(认识)、读图(读懂)、解图(理解)、用图(应用)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反应速率的基础,而对于读图、解图、用图的能力要求较高。实测难度值为0.58,属中等难度题。从图2-12可看出,有91.5%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对反应速率概念的理解,能从曲线图中找到4 ~ 8 min曲线变化点所对应的反应物浓度改变量,运用反应速率的定义求得4 ~ 8 min时间段反应物的平均反应速率。但是对于进一步依据曲线图寻找随反应时间改变反应物浓度变化的规律,从而依据规律推测曲线图以外的信息时,则有31.7%的考生完不成。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较弱。
II卷(合计)满分58 =23.79
23.15分) =6.6
J、L、M、R、T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J、R
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J元素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与
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M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1)M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满分1分,P=0.58,抽样数据,下同)_;元素T在周期表中位于第___1分—0.61 __族。
(2)J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分子有6个原子,其结构简式为___ 2分—0.65 ___。
(3)M和T形成的化合物在潮湿的空气中冒白色烟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分—0.30_。
(4)L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甲的水溶液显碱性。
①在微电子工业中,甲的水溶液可作刻蚀剂H2O2 的清除剂,所发生反应的产物不污染环境,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       3分—0.20        __。
②一定条件下,甲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分解反应(ΔH>0)并达平衡后,仅改变下表中反应条件x,该平衡体系中随x递增y递减的是2分—0.46_(选填序号)。
选项
a
b
c
d
x
温度
温度
加入H2的物质的量
加入甲的物质的量
y
甲的物质的量
平衡常数K
甲的转化率
生成物物质的量总和
5)由JR形成的液态化合物JR2 0.2 molO2中完全燃烧,生成两种气态氧化物,298 K时放出热量215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分—0.46        __
第23题,以元素周期表为知识背景,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给定的五种未知元素所处周期表的相对位置、性质及对应原子的结构等推断出具体的元素,在考查读表能力、分析数据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等核心基础知识。该题满分值15分,平均得分6.6分,难度值为0.44,属中等难度题。
表2-5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学科主观题23题难度统计
题号
项目
(1)
(2)
(3)
(4)
(5)
合计
(统计结果)
满分值
1
1
2
3
3
2
3
15
平均分()
0.58
0.61
1.3
0.9
0.6
0.92
1.38
6.60
本题共有5个问题,从表2-5看出第(1)题中有2个小问,第①②问难度值为0.58和0.61,属中等难度偏易题。第①小题是关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考查的是化学用语的正确表达,并没有太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但接近一半的考生不能正确表达,主要原因有20.1%的考生误写成原子结构示意图,这部分考生可能是审题粗心,误将离子看做原子;还有接近10%的考生对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混淆,误写成外围电子排布式而不得分。第②小题是关于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几族的表达(书写),考查的仍然是化学用语的正确表达,这题有相当部分的考生书写表达不正确如:写成7、七等。
第(2)题难度值为0.65,属中等难度偏易题。该题在考查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信息有序储存能力的同时,考查了基本有机化合物化学式的正确书写与表达,考生答题情况较好。说明关于过半数同学对化学式的正确书写与掌握还是不错的。
第(3)题难度值为0.30,属偏难题。从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生对M和T形成的化合物AlCl3在潮湿的空气中冒白色烟雾的现象知其所以然,说明多数考生对水解只停留于对表象的记忆、以及对概念的简单化理解。
第(4)题有2个小问,第①问难度值仅为0.20,属于难题。第②题难度值为0.46,属中等难度题。第①问以反应后的产物不污染环境为背景,要求学生从化学层面上来认识不污染环境的内涵,从而得出H2O2 被还原为不污染环境的物质H2O,NH3被氧化为不污染环境的物质N2的事实,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由于这题知识迁移度较大,与生产、环境相结合的信息较丰富,不少学生无法从“甲的水溶液可作刻蚀剂H2O2的清除剂”、“反应产物不污染环境”等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与已有的知识整合、重组,导致答题困难。第②问主要考查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理解与应用,同时考查了应用控制变量法原理分析图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答题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的考生对平衡移动知识的掌握不完整。例如忽视了“固定体积”这一条件,导致错选。
第(5)题是关于对热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作答这题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迁移与加工,但实测难度值也只有0.46,属中等难度题。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含义理解不完整,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没有标注放出的热量,有的虽有标注放出的热量,但放出热量的数值与反应计量数没有相对应等。
 24.(14分) =6.12
硫酸锌可作为食品锌强化剂的原料。工业上常用菱锌矿生产硫酸锌,菱锌矿的主要成分是ZnCO3,并含少量的Fe2O3 、FeCO3 、MgO、CaO等,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如下:
(1)将菱锌矿研磨成粉的目的是___   1分—0.94       __。
(2)完成“氧化除铁”步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OH)2+   __ __+   _____=   Fe(OH)3 +   Clˉ 3分—0.47
(3)针铁矿(Goethite)是以德国诗人歌德(Goethe)名字命名的,组成元素是Fe、O 和
H,化学式量为89,化学式是___2分—0.72____。
(4)根据下表数据,调节“滤液2”的pH时,理论上可选用的最大区间为__ 2分—0.11___。
 
Mg(OH)2
Zn(OH)2
MgCO3
CaCO3
开始沉淀的pH
10.4
6.4
沉淀完全的pH
12.4
8.0
开始溶解的pH
10.5
Ksp
5.6×10ˉ12
6.8×10ˉ6
2.8×10ˉ9
(5)工业上从“滤液3”制取MgO过程中,合适的反应物是___2分—0.42___(选填序号)。
a. 大理石粉       b. 石灰乳       c. 纯碱溶液        d. 烧碱溶液
(6)“滤液4”之后的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2分—0.63
(7)分析图中数据,菱锌矿粉中ZnCO3 的质量分数不低于____2分—0.09____。
第24题,以食品锌生产工艺流程为载体,是一道考查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题。重点考查了矿石研磨成矿粉的目的、生产过程中的除杂、工艺及物料计算等相关知识与技能。该题满分值为14分,平均得分6.12,难度值为0.44,属中等难度题。
表2-6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学科主观题24题难度统计
题号
项目
(1)
(2)
(3)
(4)
(5)
(6)
(7)
合计
(统计结果)
满分值
1
3
2
2
2
2
2
14
平均分()
0.94
1.42
1.44
0.22
0.85
1.27
0.19
6.12
本题共有7个问题,从表2-6看出第(1)题有94%的考生答对,属于容易题。说明考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认识、理解比较到位。第(2)题虽然试题要求的是“完成‘氧化除铁’步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但考生必须读懂流程图,理解“氧化除铁”步骤中加入漂白粉是把Fe(OH)2氧化成Fe(OH)3,其氧化剂是ClO-,然后再跟据电荷守恒与质量守恒完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试题在考查对生产流程步骤意图的理解基础上,考查了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离子方程的正确书写,实测难度值为0.47,属中等难度题。从答题情况看,有41%的考生能够顺利的作答;有12%的考生能够流程图中“氧化除铁”加入的试剂是漂白粉得出使Fe(OH)2氧化成Fe(OH)3的氧化剂是ClO-,但无法完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44%的考生完全无法作答或乱写。这说明近半数考生能读懂并理解流程图中的步骤意图,也能很好的完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但仍有相当部分考生对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没有真正掌握。
第(3)题要求考生根据试题给出的针铁矿组成元素和化学式量,推出针铁矿的化学式。难度值为0.72,属容易题。考的是化学的基本素养,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无法作答。
第(4)题,在考查对生产流程理解其意图的同时,重点考查了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要求考生能够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从试题所给数据表中选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该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不但要读懂流程图中每一步骤的意图,而且要能够正确获取数据表中的有用数据。实测难度值为0.11,属于难题。仅有3%的考生能够正确作答,55%的考生能够理解流程图中各步骤的意图,也能够正确选取数据表中的有用数据,但不知道数据表中“开始沉淀的pH、沉淀完全的pH、开始溶解的pH”的涵义与所表示的意义,无法正确应用数据解决问题,如:8.0pH10.48.0,10.48.0~10.48.0pH10.48.0pH10.4[8.0,10.4]、(8.0,10.4]
第(5)题,从答题情况来看有56%的考生既理解生产流程中个步骤的化学意义,也对数据表中Ksp的涵义及所表示的意义理解而正确应用。但其中有27%的考生不能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实际生产的价值只选择了d烧碱溶液而失分,实在可惜。该题难度值为0.42,属中等难度题。
第(6)题以生产流程中成品过程为素材,主要考查实验方法。有53%的考生知道由“滤液4”得到干燥的ZnSO4·7H2O晶体需经浓缩与结晶等过程,但有20%的考生对“蒸发浓缩”与“冷却结晶”意义不理解,要不填写“蒸发、浓缩”,要不填写“冷却、结晶”。而失分。
第(7)题,难度值仅为0.09,从评价学角度讲是个废题。试题主要考查生产过程中物料间的计算问题。计算并不难,难在对工艺流程中各个步骤的理解,流程图中呈现了三个质量数据:矿粉m1、ZnO m2和ZnSO4·7H2O m3。由于“沉淀2”之后通过加入Zn粉来中和过量的H2SO4及置换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它杂质金属离子,因此所得ZnSO4·7H2O中的锌元素已非全部来自矿粉,故计算矿粉的ZnCO3含量只能利用“沉淀2”ZnO来求得。从答题情况来看仅有11%的考生能够找准ZnO与矿粉之间的关系。约79%的考生放空,没有作答。10%考生通过M3计算。说明考生只停留在对问题的孤立看待与思考,缺乏全盘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
 
25. 16分) =5.57
工业上常用铁质容器盛装冷浓硫酸。为研究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的反应,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1)将已去除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放入冷浓硫酸中,10分钟后移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1分—0.72     
(2)另称取铁钉6.0 g放入15.0 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
①甲同学认为X中除Fe3+外还可能含有Fe2+。若要确认其中的Fe2+,应先用     2分—0.45     (选填序号)。
a.KSCN溶液和氯水             b.铁粉和KSCN溶液    
c.浓氨水                       d.酸性KMnO4溶液
②乙同学取336 mL(标准状况)气体Y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SO2+Br2+2H2O=2HBr+H2SO4。然后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2.33 g。由此推知气体Y中SO2的体积分数为       2分—0.40    
[探究二]
分析上述实验中SO2体积分数的结果,丙同学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含有H2和Q气体。为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省略)。
(3)装置B中试剂的作用是        2_0.63           
(4)认为气体Y中还含有Q的理由是         3分—0.07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为确认Q的存在,需在装置中添加M于       2分—0.52      (选填序号)。
        a. A之前            b. A-B间             c. B-C间        d. C-D间
(6)如果气体Y中含有H2,预计实验现象应是            2分—0.40                   
(7)若要测定限定体积气体Y中H2的含量(标准状况下约有28 mL H2),除可用测量H2体积的方法外,可否选用质量称量的方法?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分—0.10       
25题以铁质材料在不同条件下与浓硫酸反应的情况为知识背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设定的探究过程完善实验设计、步骤,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解释,突出考查了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所要求的关于铁质材料与冷、热浓硫酸反应的知识背景要求不高,但要求有一定的探究实验的基本能力,本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探究过程,探究一:发现问题的探究过程;探究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考生如果从没有真正动手做过化学实验解答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实测难度值为0.35,属中等偏难。
表2-7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学科主观题25题难度统计
题号
项目
(1)
(2)
(3)
(4)
(5)
(6)
(7)
合计
(统计结果)
分 值
1
2
2
2
3
2
2
2
16
平均分()
0.715
0.89
0.792
1.26
0.216
1.04
0.791
0.206
5.57
在发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以铁质材料在冷、热浓硫酸中产生的不同现象为引子,主要考查分析产生现象原因的能力,及对现象产生的可能因素进行初步判断的能力。从表2-7可知第(1)题,72%的考生对铁质材料(铁钉)去除表面氧化物后放入冷浓硫酸中片刻,后再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所产生现象的原因能正确表述,答题情况良好。但仍然有28%左右的考生对这样一个基础而又简单的实验现象的原因一无所知,如:无原电池反应、没有加热、冷的浓硫酸无活性等。难度值为0.72,属容易题。第(2)题有两个小问,第①问难度值为0.45,第②问,难度值为0.40,均属中等难度题。第①问是关于含有Fe3+的溶液中是否存在Fe2+的确定,有接近30%的考生选择了a 选项KSCN溶液和氨水。这部分考生没有考虑由于Fe3+的存在,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2+需排除Fe3+对实验的干扰。这可能与平时习题如何确定溶液中含有Fe2+有一定的关系,学生产生定势思维,又没有实验的感性认识,不假思索就直接选上a。第②问是关于体积分数的简单计算,65%的考生能够从试题所提供的信息中应用合理的方法作答,但其中约38%的考生因为没有正确的四舍五入表示计算结果,写出66.66%而被扣分,比较遗憾。可以认为学生已掌握了体积分数的基本计算,但科学记数不规范、准确。在发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可以认为学生已初步具备的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主要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实验,应用合理的仪器、试剂,对发现过程中提出的可能进行探究式验证与确认。试题在考查用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使用条件进行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的同时,考查了思维的完整性、严密性与流畅性。第(3)题,通过考查B装置中品红试剂的作用,来考查B装置设在此处的用意。根据发现问题探究过程对Y气体体积分数的求算结果,可推测Y气体中除SO2外一定还含有其它气体,依据探究目的可能是因浓H2SO4变稀后与铁反应产生H2(试题已提示),也可能是铁钉(碳素钢)中所含的碳与浓H2SO4共热反应产生的CO2。因此B装置应为“检验SO2是否已(被酸性KMnO4溶液)除尽”,这样才能通过C、D、E、F等装置的设置,进一步确认Y气体中除H2外可能还有CO2(Q)气体。难度值为0.63,属中等偏易题。但从对第(4)与第(3)的相关性分析看,大多数考生是在没有判断出Y气体中可能含的是CO2的情况下填写“检验SO2”而得分的,说明考生对品红溶液是SO2气体的检验试剂印象深刻(评卷的结果背离了题意考查的本意,不够严谨),而对铁钉的主要成分全然不知,也全然不顾及试题的提示“去除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思维只停留在检验的层面上。但也不排除一部分考生答题严谨性不够,只填写“检验SO2”而不写“是否除尽”,这一点从第(4)题的抽样可以达到证实。第(4)题有一部分考生写反应方程式时因为浓H2SO4没有标注“浓”而不得分,这部分考生并不是不知道铁钉的主要成分,也不是判断不出Y气体中可能还含有CO2,只是没有养成严谨的良好习惯,因没有写“浓”而不得分实属可惜。这也是导致第(4)题,难度值只有0.07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的确是许多考生不知铁钉的主要成中含有碳元素,写不出反应方程而放空,放空率达80%左右。虽然高达80%的考生判断不出Q气体是CO2,但还是有52%的考生能够正确选择确认Q气体存在的检验装置连接的位置,使得第(5)题难度值为0.52,属于中等难度偏易题。这说明学生对气体检验的一般方法(或基本原则)已经掌握,可以在不明确是什么气体的情况下按先排除其它气体(SO2)的干扰再检验的实验一般原则答题。
第(6)题,难度值为0.40,属中等难度题。试题设置了考生非常熟悉的检验H2存在的装置D、E,若Y气体中有H2存在,当通过装置D时,灼热CuO粉末将被还原为Cu,颜色由黑变红,而产生的H2O遇无水CuSO4(装置E)时,无水CuSO4由白变为蓝色。因此应出现两种变化现象。但大多数考生没有完整填写,只填写了装置D中的实验现象,可见考生在思考问题的严密性上有欠缺。
第(7)题主要考查选择实验方法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相对开放,只要考生能够从称量的对象(Y气体中的氢气)、称量的仪器(标况下H2约28mL)两方面考虑,并抓住D或E的质量差这一关键点,只要言之有理都可得分,但难度值仅为0.10,80%以上考生的错误是:“氢气很轻,无法称量”;“ 氢气密度很小,无法称量”。可见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H2性质的知识领域。
30. [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13分) =5.66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它的爆炸反应为:
2KNO3+ 3C+S A+N2↑+3CO2↑(已配平)
①除S外,上列元素的电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       2分—0.78 
②在生成物中,A的晶体类型为     2分—0.68   ,含极性共价键的分子的中心原子轨道杂化类型为       2分—0.33     
③已知CNˉ与N2结构相似,推算HCN分子中σ键与π键数目之比为  2分—0.65     
(2)原子序数小于36的元素Q和T,在周期表中既处于同一周期又位于同一族,且原子序数T比Q多2。T的基态原子外围电子(价电子)排布式为    2分—0.26    ,Q2+的未成对电子数是     1 分—0.31    
(3)在CrCl3的水溶液中,一定条件下存在组成为[CrCln(H2O)6n]x+nx均为正整数)的配离子,将其通过氢离子交换树脂(R-H),可发生离子交换反应:
[CrCln(H2O)6n]x++xR-H→Rx[CrCln(H2O)6n]+xH+
        交换出来的H+经中和滴定,即可求出xn,确定配离子的组成。
将含0.001 5 mol [CrCln(H2O)6n]x+的溶液,与RH完全交换后,中和生成的H+需浓度为0.120 0 mol·Lˉ1 NaOH溶液25.00 mL,可知该配离子的化学式为    2分—0.16  
30题通过(1)(2)(3)问题的设置,考查了元素的电负性、化合物的晶体类型、共价分子中心原子轨道杂化类型、分子中的σ键与π键以及基态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和洪特规则、配合物等知识。难度值为0.44,属中等难度题。
表2-8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学科主观题30题难度统计
题号
项目
(1)
(2)
(3)
合计
(统计结果)
分 值
2
2
2
2
2
1
2
13
平均分( )
1.56
1.36
0.66
1.30
0.52
0.31
0.32
5.66
难度(P)
0.78
0.68
0.33
0.65
0.26
0.31
0.16
0.435
第(1)题以黑火药的爆炸反应为背景,不完整的爆炸反应方程式为引子,设置了①②③问题。在考查元素观、守恒观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考查了元素的电负性的大小比较、化合物的晶体类型、共价分子中心原子轨道杂化类型、分子中的σ键与π键的判断,同时考查了获取有关信息,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并进行初步加工重组为新知识的能力。从表2-8可知,第①问难度值为0.78,属容易题。但对于电负性的理解约有16%的考生有误,也许认为K为金属元素不需要比较,错误的答案为:O>N>C或N>O>C;还有约15%的考生可能把电负性与第一电离能搞混了,错误的答案为:N>O>C>K,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考生根本不知道电负性是什么,尽然用化合物来比较。第②问的第一空,难度值为0.65,属中等偏易题。可以认为学生能够较好的应用元素观、守恒观思想判断出A是K2S,为离子化合物,属离子晶体。第二空难度值为0.33,属偏难题。原子杂化轨道类型是今年新增的考点,100%的错误答案为sp3杂化。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结果,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大多数考生审题不认真,以为指A化合物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就填上了“sp3”。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考生对杂化轨道理论及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常见的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不能正确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因为杂化轨道理论是一种价键理论,考生既然得出A为离子晶体(70%的考生能正确判断),那么A就因该是由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考生对这样的问题没有思考填上sp3杂化(70%中接近50%考生)。第③题,难度值为0.65,属中等偏易题。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类比的方法,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重组为新知识,并能正确推算出分子中σ键与π键之比。可以认为考生对类比方法的运用、σ键π键的认识比较好。
第(2)题以36号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为背景,在考查对元素周期表熟知程度的基础上,重点考查了外围电子排布式的书写与洪特规则的应用。难度值分别为0.26和0.31,均属偏难题。原因主要是试题的陌生度较大,再加之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不是太熟悉,放空较多。
第(3)题同样因为陌生度较大,加上在考查配合物性质的基础上,有机地融进了关于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与一定体积的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反应,根据反应时消耗的已知浓度的溶液的体积,通过计算来确定未知浓度物质的组成。这也是这几年学生较为害怕的关于计算的问题。因此导致难度值较低为0.16,属于难题。
31[化学有机化学基础]13分) =4.85
从樟科植物枝叶提取的精油中含有下列甲、乙、丙三种成分:
 
 
 
 
 
 
 
(1)甲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2分—0.63      
(2)由甲转化为乙需经下列过程(已略去各步反应的无关产物,下同):

                                           Y             
一定条件
I
 
—CHCH2CH2OH
 
Cl
一定条件
II
 
O2/Cu
Δ
 
 

 
 

        其中反应Ⅰ的反应类型为    1 分—0.73    ,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3 分—0.35  (注明反应条件)。

RCH=CHR'             RCHO + R' CHO;2HCHO            HCOOH + CH3OH
ⅰ.O3
ⅱ.Zn/H2O
 
ⅰ.浓NaOH
ⅱ. H+
 
(3)已知:

 
 
由乙制丙的一种合成路线图如下(A~F均为有机物,图中Mr表示相对分子质量):
 
 
 
 
 
①下列物质不能与C反应的是     1 分—0.45    (选填序号)。
      a.金属钠       b. HBr       c. Na2CO3溶液       d. 乙酸
②写出F的结构简式          2分—0.23       
③D有多种同分异构体,任写其中一种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异构体结构简式 2分—0.38
a. 苯环上连接三种不同官能团           b.能发生银镜反应
c.能与Br2/CCl4发生加成反应            d.遇FeCl3溶液显示特征颜色
④综上分析,丙的结构简式为            2分—0.29        
31题与30题类似,同样通过(1)(2)(3)问题的设置,重点考查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机物结构的推断与书写,官能团的作用、性质与检验,同分异构体的确定与表示,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反应类型的判断等内容。难度值为0.37,属偏难题。
第(1)题,难度值为0.63,属中等偏易题。从答题情况看还有30%左右的考生对什么是含氧官能团不明白而乱答。
第(2)题有两问,第一问难度值为0.73,属容易题。说明考生对加成反应熟悉。而第二问难度值只有0.35,属偏难题。主要错误有:反应条件用“酸消除”,主要用H2SO4的约21%、“反应式前后的物种不齐”前漏写NaOH,后漏写HCl约15%、还有约18%的考生或配平错误、或添加了不明确的反应条件(如一定条件、催化剂)等,说明考生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不规范、对消去反应类型不熟悉。
第(3)题相对(1)(2)题来说,能力要求提高了。设置①②③④四个问题,要求依据试题提供的反应方式迁移应用。从答题情况看考生对试题提供的新信息迁移应用能力较弱,多数考生不能利用信息迁移类比得出A~F的有机物,因此难度值较低(见表2-9)。与30题答题情况相比较,可能是选考31题的考生基础相对较差,表现在有机化学反应方程的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得分都较低,如:第(2)②难度值为0.35、第(3)②难度值为0.23、第(3)④难度值为0.29。能力也较弱,表现在不能利用试题已知条件迁移类比解决问题。
表2-9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学科主观题31题难度统计
题号
项目
(1)
(2)
(3)
合计
(统计结果)
分 值
2
1
3
1
2
2
2
13
平均分()
1.26
0.73
1.04
0.45
0.41
0.75
0.57
4.85
 
二、化学试题特点
从上述表格知识点分布来看,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考试内容仍以考查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特别重视思维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考查,体现了高考测试的主旨。
1、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选择题在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有机物的性质与应用等中,突出考查主干和热点知识,如阿佛加德罗常数、化学反应速率、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有机常规知识、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等。如6~11选择题所覆盖的知识点,都是中学化学知识热点问题,也是化学基础知识的主干问题,另外,试题还注意对能力的测试,要求考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化学问题,懂得通过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如12题,通过呈现有关物质的浓度与反应时间关系的实验数据,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图像把握及理解能力,这是一道难题,一道好题。
2、重视化学素养的考查
整体试卷中涉及学生的化学素养的地方很多,重视了对学生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多元能力及化学实验素养的考查。如第24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矿物研磨成粉的目的;第24题第6小题考查学生滤液得到晶体的操作思路。试题还通过设置装置图、表格、流程等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第25题主要以研磨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反应为情境,综合考查实验装置的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现象的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方案的评价等内容,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对多维能力的要求,还体现开放性思维(两种不同答案)。
3、重在化学技能的考查
Ⅱ卷化学试题侧重考查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物、化学基本素养及化学实验基础等内容,重在能力测试。主要测试考生能否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的能力。
23题以元素周期表为背景,考查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平衡、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化学方程式推理及书写等知识,是一道以基础知识为主,学科内综合为主调的一道中等难度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知识及能力的水平高低。
24题是一道流程框图题,以菱锌矿生产硫酸锌为主线,考查了学生化学素养、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推理及配平,元素化合物,基本操作及化学计算等知识。该试题知识是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既联系生产实际又综合了化学基本知识,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联系。
25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题,以研究铁质材料与浓硫酸反应为主线,考查了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除杂、验证、检验、现象描述等实验基本技能,尤其是第7小题采用了开放式的命题方式,是一大突破,这是一道理想的实验探究题。
4、选考试题基本等效
选考试题的设置是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试题的一大亮点,以关注不同考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潜能,但是有机试题及物质结构试题必须基本等效,方能对每个考生公平、公正。第30题主要是考查电负性,晶体类型,杂化类型,建及形建,键及键,外围排布,结合物等有关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第31题主要是考查官能团,反应类型,有机方程式,同分异构体及结构简式推理等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热点知识。两道选考题基本上以中等难度为原则进行命题,能反映出学生的化学知识扎实与否及化学素养高低,又是能联系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情况,是漂亮的化学试题。
总之,我省化学试题体现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命题思想和指导原则,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在知识、方法和能力等方面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科学地考查了考生继续学习所应具备的化学知识和潜能,多视角、多层次地考查了考生化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注重考查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使考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