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一解读2021高考化学北京卷考点(一,选择题部分)

 王笃年 2022-04-26

  高考试题,从另一个视角看,是命题专家给高中毕业生设计的高中毕业后课程

  认真研读近年考题,可从中了解命题人思路,以便在仅剩的几十天时间里,加强备考的针对性。

  临近高考,希望此项工作能助2022届考生一臂之力。

  不当之处,敬请包涵,欢迎批评指正。

  黄岑素分子中,至少含羟基、醚键、羰基、碳碳双键4种官能团,故A的叙述不正确;

  一般情况下,酚羟基具有强于HCO3- 的酸性,可跟CO32-作用,B的叙述正确;

  酚类化合物易被空气氧化为醌类(常常有一定的颜色),C的叙述也是正确的;

  苯环上的H可被Br2取代(带羟基的苯环尤其容易),碳碳双键可跟Br2加成,D的叙述正确。

  本题作为四选一的单选题,似乎无懈可击。作为考查有机基础知识的题目,也没有大问题。但是当苯环上连有其它基团时,其酚羟基是否还具有跟苯酚完全一样的酸性?当碳碳双键同时连在氧原子、羰基上时,是否还容易跟Br2加成,学生却不知道(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2. 下列有关放射性核素氚(31H)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31H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           
B. 31H原子核内中子数为3
C. 31H2H2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D. 31H2O具有放射性

    此题考查核素符号的认识以及同位素的性质特点。元素符号左上标表达的是质量数AA = Z + N,所以31H原子核内中子数为2而不是3B是该题的正确选项。

  此题考查各类化学符号的认识。由于考生对CO2的分子结构(电子式)已经通过多次模拟考试认识充分,所以应该很快可敲定此题应该选D

  看得出,命题人十分巧妙地避开了有关CO2分子结构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的争议点——到底是碳氧双键还是2π34D所给出的都不符合。

  关于C选项,本人认为已经考得比较透彻了,至于一些模拟题里再去考“填充模型”(比例模型、斯陶特模型)与“球棍模型”(凯库勒模型)的差异,则抠得太细了。

4. 下列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 酸性:HClO4H2SO3H2SiO3   
B. 碱性:KOHNaOHLiOH
C. 热稳定性:H2OH2SPH3     
D. 非金属性:FON

  考查元素周期律、元素的非金属性及其常用判断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A的主要问题不在HClO4H2SO3而在H2SO3H2SiO3

  HClO4H2SO3关系是符合周期律的!因为根据周期律HClO4H2SO4,而同一元素的含氧酸,其价态越高酸性越强,即H2SO4H2SO3

  此题考查中学常见气体的简易制备、收集方法。

  D的设置实际存在纰漏:一般不用块状石灰石跟硫酸反应制CO2,因为反应太慢。如果改用粉末状CaCO3则未必不行。

  另外,不考虑所制气体的净化,当前似乎也不太合适。

该实验来自人教版模块式教科书。试管内液面上升是因为SO2气体溶解、压强下降,跟SO2是否与水反应关系不大,A不是最佳选项;

观察示意图可知,水槽中的水量远远大于SO2的体积,而题干里提示了SO2的溶解度40,故剩余少量气体并非因为饱和,也许是由于收集气体时混入的空气,B不正确;

C是合理描述,此题选C

SO2溶液露置于空气中pH降低,酸性增强,肯定不会因为SO2挥发(浓度下降、酸性岂不减弱?),而是因为亚硫酸氧化变为强酸H2SO4

  此题提示我们,一方面教科书实验要认真观察和思考,另一方面需要认真读题、思考,以免被B选项迷惑。

7. 下列方程式不能准确解释相应实验现象的是
A. 酚酞滴入醋酸钠溶液中变为浅红色:CH3COO- + H2O ⇌ CH3COOH + OH-
B. 金属钠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淡黄色固体:4Na + O2 = 2Na2O
C. 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有无色气体产生:2Al + 2OH- + 2H2O = 2AlO2-+ 3H2
D. 将二氧化硫通入氢硫酸中产生黄色沉淀:SO2 + 2H2S = 3S↓ + 2H2O

    A,标准的单离子水解方程式,没有问题;BNa在空气中加热燃烧所得淡黄色固体应该是Na2O2,而非Na2O,故此题应该选BCD均为正确的方程式。

   需要注意的是,C中的AlO2- 还可写作Al(OH)4-在水溶液里的实际存在形式),应该认识。

  借助教科书里的实验示意图考查对离子反应过程的认识。

  AC比较熟悉,CuSO4H2SO4分别跟Ba(OH)2溶液反应时,均会经历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为0(粗略)的时刻,之后再加入的强电解质不再参与反应、致使离子浓度增大,故AC均会经历()→的过程;学生对D也应该是熟悉的,它恰好相反,两种弱电解质作用形成强电解质,经历的是的相反过程。故此题应该选D

  至于C嘛!如果考场上有剩余时间,你又是追求严谨的人,可在交卷前稍微分析一番:

  Ca2+ + 2OH- + NH4+ +HCO3- = CaCO3↓ + H2O +NH3·H2O,它也经历了一个溶液中离子浓度几近为0的时刻。

9. 用电石(主要成分为CaC2,含CaSCa3P2等)制取乙炔时,常用CuSO4溶液除去乙炔中的杂质。反应为:
CuSO4 + H2S=CuS↓+ H2SO4
11PH3 + 24CuSO4 + 12H2O = 3H3PO4 + 24H2SO4 + 8Cu3P↓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CaSCa3P2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S + 2H2O = Ca(OH)2 + H2S↑
Ca3P2 + 6H2O = 3Ca(OH)2 + 2PH3
B. 不能依据反应①比较硫酸与氢硫酸的酸性强弱
C. 反应②中每24 mol CuSO4氧化11 mol PH3
D. 用酸性KMnO4溶液验证乙炔还原性时,H2SPH3有干扰

  此题借助实验室制取并净化乙炔的实验,考查对氧化还原方程式的认识,同时也提醒我们广大中学化学老师:请注意适当拓展有关实验基础内容的教学!

  A的水解方程式没有问题;B更加显然,我们熟知硫酸的酸性远远强于H2S,此反应的动力在于CuS的极其难溶;制乙炔时之所以一般用CuSO4溶液除H2S而非采用碱性的NaOH溶液,就是因为CuSO4可同步除去具有强还原性的PH3杂质!

  分析方程式可知,11 mol PH3 中,只有3 mol发生了氧化反应,另外的8 mol转化为Cu3P,并没有化合价变化。故此题应选C

10. NO2N2O4存在平衡:2NO2(g) ⇌N2O4(g)H<0。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1 mol平衡混合气体中含1 mol N原子
B. 断裂2 mol NO2分子中的共价键所需能量小于断裂1 mol N2O4中的共价键所需能量
C. 恒温时,缩小容积,气体颜色变深,是平衡正向移动导致的
D. 恒容时,水浴加热,由于平衡正向移动导致气体颜色变浅

  A,平衡混合物里总有N2O4吧?所以1 mol平衡混合气体中肯定含有多于1 molN

  C,缩小体积,平衡正向移动,且混合物颜色也确实变深,但二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缩小体积、平衡正向移动,有色的NO2变为无色的N2O4,不是引起颜色加深的原因,颜色加深是由于NO2浓度因体积缩小而变大所致;

  D,加热时,平衡向吸热的逆向移动,产生更高浓度的NO2,体系颜色应该变深而非变浅。

  分析了ACD的错误,于是本题选B。断裂2 mol NO2分子中的共价键所需能量小于断裂1 mol N2O4中的共价键所需能量,说明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小于释放的能量,综合表现为放热反应。

  借助教材里的一个实验,综合考查了NO2、 N2O4的颜色、平衡移动原理、可逆反应特征、盖斯定律(化学键键能跟反应焓变的关系)、以及考生的基本逻辑思维水平。

  此题命题水平高超。点赞!

  利用一个混聚高分子素材综合考查官能团、聚合物及其形成反应的基础知识。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可知,XY结构单元的原始单体一起发生混聚时,发生的反应为羧酸分子之间脱水形成酸酐键(教科书里没有给出此官能团,此应为该题的一个缺陷。注意!酸酐的官能团不能称为酯基),属于缩聚反应;通过观察XY的结构可知,A也是正确的;由于C的叙述把酸酐键描述为酯基,故C不合理;高分子降解速率跟其分子链的长短有关,故一般认为D的叙述也是对的。

  解答此题首先在于理解四个白色沉淀是什么?左边三个比较容易理解,分别是Al(OH)3Al(OH)3CaCO3,右边的一个只能依据反应体系中存在的元素猜测也许是CaCO3?也许是Ca(HCO3)2[Ca(HCO3)2微溶于水]
  经过高三的综合复习与训练,A是不难判断的:Na2CO3NaHCO3溶液中均含有Na+CO32-HCO3-H2CO3H+OH-CO2,只是它们的量未必一致;BCaCl2电离的Ca2+直接跟CO32-结合形成沉淀,不存在促进其水解的问题;至于Ca2+HCO3-的作用,如果直接结合形成Ca(HCO3)2沉淀,也不存在促进水解的问题,如果Ca2+HCO3-电离出的CO32-结合形成CaCO3沉淀,则是促进其电离,而非促进水解;故B的叙述完全错误。Al2(SO4)3分别跟Na2CO3NaHCO3作用形成Al(OH)3沉淀的反应均属于互促水解反应,C的叙述是对的;分析D的叙述:前边两个均生成CO2,导致溶液酸性上升pH下降没有问题,第三个试管中CO32-浓度下降,碱性减弱pH也下降;第四个试管无论如何理解,单纯的HCO3-浓度下降、或是HCO3-电离出的CO32-被沉淀掉、同时溶液中形成H2CO3,也均是溶液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13. 有科学研究提出:锂电池负极材料(Li)由于生成LH而不利于电池容量的保持。一定温度下,利用足量重水(D2O)与含LHLi负极材料反应,通过测定n(D2)/n(HD)可以获知 n(Li)/n(LiH)
已知:①LiH + H2O= LiOH + H2↑     
2Li(s) + H2 ⇌ 2LiH H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用质谱区分D2HD
B. LiD2O的反应:2Li + 2D2O= 2LiOD + D2
C. n(Li)/n(LiH)越大,则n(D2)/n(HD)越小
D. 80℃反应所得n(D2)/n(HD)25℃反应所得n(D2)/n(HD)

  质谱法可迅速看出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叙述是正确的;根据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可知,B的叙述也是正确的;LiD2O作用产生D2,所以C的叙述错误,此题选C;根据信息②可知,升温,将有更多的LiH变为Li,则跟D2O作用时,所得D2增加而HD减少, n(D2)/n(HD)变大。

     根据盖斯定律,①-(+)可得,A的叙述是正确的;根据图中COH2CO2C3H6曲线变化趋势可初步判断B的叙述也是正确的;从曲线变化趋势可直观看出,C的陈述没有任何道理,此题选C。因为图示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丙烯浓度也增大。D选项是对守恒原理的考查,碳原子守恒。

      概括而言,2021北京考题选择部分有如下特点:

      一,挖掘教科书较深,很多题目素材直接来自教科书。

      这提醒我们必须在考前一段时间再次阅读和思考教科书。

      二,对化学实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化学平衡、氧化还原、离子性质等基础化学知识要求很高,要求掌握得非常扎实、熟练。

      三,题目虽然都是3分,但难度并不均衡,答题时不可平均用力。

      有的题也许只用半分钟,如234,有的则可能要耗费3 分钟以上,如1314

      但是,因每题都是3分,故所有题目都要求集中注意力,四选一,必须把四个选项比较后才可敲定到底选哪一个。

      选择题中,有几处内容是重复的。比如官能团的概念、反应焓变的概念等。

      这也许与命题人特别看重基础知识有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