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海之美:白水营骑楼,汝敢知影?

 鹭客社 2020-07-02



       悠悠岁月,在美丽的玳瑁山下,闻名久远的“白水营”经过几度磨砺,风采依然。走进这个古老的小镇,漫步在风雨洗礼过的古街上,时时能够感受到复古的味道。在闽南三角洲活跃着现代化气息的今天,在海峡西岸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周围充满了钢筋混凝土空间的今天,“白水营”独守一份宁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品味它的幽雅。


据说,四百多年前,这里原是一片冲积滩涂地,建埠始于方田村。明代时世居龙溪县石美村的阮氏渔民,俗称“白水舶”,他们以捕鱼为生,常因台风避居停靠于此。天长地久,“白水舶”聚居在岸边搭栅为舍,是为“白水营”之缘起。




       “白水营”倚傍闽南名山玳瑁山,九龙江支流南溪环腰而过,可谓是依山傍水,水陆交通便捷。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在商会会长陈熾候先生的倡导下,由乡绅陈发志主持对白水街道进行拓宽改建,并将白水营划分成六个贸易交易点,分门别类建成市场。于是才有了今天白水营“户户有店面,无处不经商”的繁荣。当我们走近这个古老的小镇时,你会发现,每个地方的命名似乎都可以让人感受到当年“赶集人”的足迹——果仔市、草仔市、鸡市、米市、南市、西市……



今天的“白水营”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那份繁荣,各行各业各得其所,人们安居乐业,所到之处商品琳琅满目。除了“白水营”的古街还保留着当年的面貌,如今的“白水营”也平添了一份现代化的气息。多彩的霓虹灯让这个小乡镇的夜也绚丽起来了。


   

 从古街到新市场,似乎走过了几个世纪,这份微妙的感觉大概只有在“白水营”才能拥有。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有一种沉淀下来的“骄傲”是每一个走进“白水营”的人都应该了解的,那就是——白水贡糖。


说起“白水贡糖”的由来,据传,早在明清年间,便作为一种珍贵的贡品进贡朝廷,清朝乾隆皇帝对其更是赞不绝口,因源于碧溪“白水营”,并且是进献朝廷的贡品,故得名“白水贡糖”。这样的历史是令每一个生活在“白水营”的人为之自豪的。


   
      
走进“白水营”,在迂回的古街间,随处可见生产“白水贡糖”的作坊,扑鼻而来的是“白水贡糖”诱人的香气。传统的“白水贡糖”以精选优质地产的花生仁、白砂糖、麦芽糖为主要原料,经炒、煮混合锤炼加工制作而成。其特点是“味香、质醇、食酥、色美”,入口即化,不留渣屑,香甜可口,回味无穷,故又有“入口酥”的美称。相传1885年茂顺号陈九曾先生复兴创新白水贡糖时,在精工细作时就别出心裁,首先在贡糖外包装上采用大红纸张,夹层用竹叶包裹,既能防潮又能透出清香,象征大吉富足(竹)之意。顺和民情,皆大欢喜,一百多年来,无论现在包装如何美观新颖,人们依旧乐意这样款式的包装,显得妙趣无穷。另外在选料上也迎合传统文化的需求,其主要原料花生仁(花生米)、白砂糖(蔗糖)、麦芽糖(麦芽膏),包含着“麦花节节高,甜蜜家家福”之寓意,体现出吉祥如意,美满和合。因此贡糖成为地方婚嫁必选用的喜糖,深得民众的厚爱。


 
        “白水贡糖”制作流程大致为烧汤浆、碾花生、和料、压皮、做条、切块、包装。看似简单,却讲究"二准三快","二准"是指炒花生时要掂准火候,熟花生脱膜后和麦芽糖、白糖搅煮时要把准火候;"三快"是指糖离鼎后捣匀要快,包料要快,斩切要快。这得天独厚的工艺成就了“白水贡糖”过去的荣耀,也让“白水贡糖”在如今这个**魅力依然。“白水贡糖”传为明朝贡品,因产地在白水镇,闻名久远而得名。当海外侨胞聚首品茶时,就会叨念故乡的“玳瑁”名茶和白水贡糖。
   走进“白水营”,在古老的街道流连,找一处僻静的地方,呷一杯玳瑁茗茶,品一块白水贡糖,唇齿留香……

   本文作者:柯秋珍     配   图:夏末浅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