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醒来吧,中国教育人!

 乔乃强书馆 2012-03-23

   【这篇文章让我为中国教育感到羞愧】

   【你还在质疑课改,并为自己的愚蠢找借口吗】

   【教育不改革,我们会扼杀孩子对生活的兴趣】

    刚到哈佛不久,就结识了一帮关注中国教育的朋友。我们常聚在一起,分享对哈佛新鲜的课程、独特的授课方式、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感慨,慷慨激昂地对比自己在国内接受的教育和在哈佛领略到的新天地。

                  坐在教室里观察月亮

    在与朋友的讨论中,我对有门课从嗤之以鼻到津津乐道,让朋友们非常惊讶,同时也受到了启发。这门课叫做《学习与教学:精彩观念的诞生》(LearningandTeachingTheHavingofWonderfulIdeas),是由一位70多岁的老教授,爱丽诺?达克沃斯(EleanorDuckworth)执教的。她是法国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的理论发展和继承人,强调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其自由探索的教学方法。这门课的基本上课方式是教授和大家围坐在教室里,实践和观察学习过程并讨论阅读材料。

  比如,每次上课的前10多分钟,大家会分享这一周观察到的月亮的变化;接下来,或者由Duckworth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独立或分组来实践和讨论,比如,四个孩子去看电影,他们想要坐在一起,有多少种坐法;又如,一个人应该怎么做才能通过墙上一面小小的镜子看到站在教室另一个角落的人。又或者,她会从某个小学带来几个孩子,在教室中间席地而坐,给他们上一堂课,而我们只作为观察者静静地做笔记,之后大家再就观察到的现象和心中的疑问进行讨论。

                      从不屑到惊讶

  无疑,经过了刚开始的新鲜,我渐渐感到无聊:要想知道月亮的变化规律,去读几本书不就行了吗,何必自己天天辛苦地观察,科学家观察了几百年才探索出来的规律,难道一个学期我们就能总结出来?四个小孩怎么坐,不就是一个排列组合的问题吗,至于每个人发一堆回形针或者橡皮通心粉,在地上摆来摆去,非要摆出那24种组合吗?镜子的实验,不就是镜面反射的原理吗,中国的初中生都知道。至于教那几个小孩子关于立方体表面积的概念,那个把几个小木块摆弄了很久的小女生,到最后都没弄懂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

  我抑制不住地心烦——干脆告诉她答案,不就行了吗?让她自己琢磨真是浪费时间!要知道,中国学生一堂课45分钟,要学习多少知识,解决多少问题啊;要知道中国的老师,天天都在忙着让学生记住概念,学着解题,并且摸索更加简便的解题方式教给学生,好让他们在考场中取胜。

  然而,当我带着满肚子的不满意阅读从哈佛走出去的一个个校友写下的教学日记时,我惊讶了。这些校友的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常常迸发出让人惊讶不已的想法和观念,并且执着主动地要去设计小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想法,而老师,作为引路人,并不告诉他们答案,甚至当他们明显出错时,也不纠正,只是在旁边微笑着,观察着,时不时地问一句: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越做越开心,越做越想学。老师的职责不就在于此吗?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工具,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他到知识的世界。

                    你扼杀了我对汉语的兴趣

  后来,Duckworth布置了一份作业,让我们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我设计了一份教美国同学学习普通话音调的作业:通过教他010的念法,让他自己探索普通话的几个音调及其不同。带着我当时对这种教学方式的理解——无论如何不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我开始了实践。然而骨子里想让他快点掌握知识的强烈愿望,让我忍不住通过各种手势和眼神告诉他答案。我不断告诉自己,我只是在暗示他,我可没把答案说出口。可当他意识到我的暗示时,他非常不高兴:“XinyueyouarekillingmyinterestinlearningMandarinIwanttoexploreitmyself(馨月,你扼杀了我对汉语的兴趣,我想自己去探索它)。我顿时非常尴尬和愕然。然而那句扼杀了我的兴趣,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开始去思考这种故意拖延时间,不告诉答案的教学方法意义所在;让我突然领悟到为什么很多中国的学生都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为那不是学习,那是做题。

  还记得与朋友们分享时,他们听完我一番试图表达清楚所有细节的讲述后,那一片沉默。因为我们感到要让中国的教育有所改进,需要做的太多太多,比如从最根本的对于学习和教学的理解,到怎么保持学术环境的纯洁和自由。然而,仅靠一己之力,能做的太少太少。但当互相凝望彼此时,我们又充满希望:我们就是一群关注着中国教育的人,而国内还有更多的人,正在为中国教育行动着。

                        后记:为了中国的教育

  回国后不久,从哈佛的朋友那里惊闻哈佛法学院的博士陆宏毅居然去参加了《非诚勿扰》这个在国内很引起一片哗然的相亲节目。充满了惊讶和好奇,我赶忙上网去欣赏他的表演。当他说到自己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时,全场掌声雷动;当他解释为什么辞掉在硅谷当知识产权律师的工作,回到中国做一个平凡的公民,投身环保事业时,我振奋不已。他的出现,给这个充满拜金欲望的舞台,给这个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的出处,带来了一丝让人清醒的凉爽。的确,哈佛有许许多多的优秀学子,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更多的哈佛学子,也许就是眼前那个忙碌平凡的人,正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想起刚到哈佛不久,就结识了一帮为中国教育感到迷茫和焦虑的朋友。在提到自己为什么选择读教育学这个听起来毫无钱途的专业时,强烈的共鸣产生了。因为我们不希望以后的中国孩子从小就埋头钻研数学、物理、化学,却很少有人真正对这些学科有兴趣,仅仅是为了考试;因为我们不希望中国的学子不敢挑战权威,不敢开口说出自己的不同的想法,而习惯于接受权威给予的正确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