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锡武医疗经验(三)

 lc1231 2012-03-23
赵锡武医疗经验(三)
作者:十斛芝麻 提交日期:2008-2-28 10:50:00 正常 | 分类: | 访问量:722
  胸膜疾患的治疗
   胸膜炎和脓胸类似古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记载“痰饮病’及‘肺痈病”“肺密病”等的范畴。文献中所述痰饮与水气病均有关于水坟趵阐述。湿,饮、水,痰四者,湿为无形,饮,水、痰为有形,皆有稀,粘程度之别,清者为札稀者为饮,粘者为痰。湿是水渗入物中,化有形为无形。古人“痰”字写为“淡”,后人去“水”加“广”为痰。从痰本身而言,咳出者曰“痰”,上鼻出者为涕,下则为带,由于排出部位不同,所以名称各异。
   辨 证施 治
   临床根据咳逆、寒热,气短,胸腔积液性质及程度、体质强弱。病程长短等情况提出以下几种治法。
   1.清热和解,宣痹豁痰
   证见以高烧,胸痛为主,畏寒,心下痞闷气短、脉滑数或洪、苔黄腻可用小陷胸汤合小柴胡汤去甘草加芫花。若发烧痰多,吐脓色黄如米粥状痰咳嗽气短,宜前方加千金苇茎汤,并加重清热解毒之品川连、黄芩、蒲公英、犀黄丸等。胸痛甚者加牡蛎,桔梗。
   2.谈渗利水
   证见时常胸痛、寒热不显,咳嗽,胸膜增厚显著:脉弦苔腻可用《金匮要略>木防己汤加茯苓、芒硝。
   3.温阳利水,化气和中
   证见咳嗽气短,甚则不得队四肢厥冷,眩晕乏力,胸腔积液,脉沉细无力,苔白质淡可用真武汤合越婢汤加减。
   加减:1.胸胁痛甚者,可加青陈皮、川楝子。2.发烧甚者,可加犀黄丸冲服。3.咳喘不得卧,痰稀或呕可用小青龙汤加减.4:胸胁胀痛,无寒热可用《金匮》木防己汤。
   溃疡病的治疗
   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患。主要病变是在胃或十二指肠。其临床特点是有规律性的上腹痛,所以中医称此病为胃脘痛或心腹冷痛。病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二:一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饥饱劳役,寒热不适。二为“郁怒伤肝”, “谋虑不决”,忧思伤脾。
   从胃的生理来看:中医认为脾与胃是相辅相成的。阳明胃得太阴脾之润才能腐熟消化水谷。而太阴脾则须得阳明胃之燥,才能运化水湿。故须胃脾协调,方能营运消化功檐,出纳正常。溃疡病的病机为:胃部有病,初为功能异常,水谷不化,不能将食入之营养物腐熟消化,输转五脏六腑,胃本身也失其养。胃失养日久,以及精神因素的干扰,则胃部渐显器质性病变,此即现代医学所称之溃疡病,简分两类概述于下:
   一、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以致脾胃失调。人体本应阳明胃燥;太朋脾湿,燥与湿和则润。不和则不润。不润则水谷不能消化。表现食欲不振,心下痞满,嗳气泛酸,胸脘热痛,食臭等证。胃本身日久得不到水谷精微充分营养,以致溃疡。故应以甘草泻心汤寒热并用以调节湿燥。因脾喜温恶寒,故当投于干姜、吴萸,良姜,半夏等温燥药,以温太阴脾。而阳明胃则喜清恶热,故用芩连等苦寒药以清阳明胃热。辛开苦降,甘缓以和胃。此类多见舌质淡、舌苔白或黄赋,大便时干时靖。
   处方;
   炙甘草30克 党参30克 半夏18克 川连6克 干姜9克 良姜9克 生牡蛎18克 乌贼骨(研)12克 黄芩9克 生姜9克 大枣10枚 延胡索12克 吴萸9克
   中满者加厚朴9克,橘皮12克,下利者加赤石脂12克,茯苓12克,体肿者加茯苓12克,泽泻18克。
  若证见舌红、嗳气,嗜杂,不下利者先投旋复花代赭石汤数剂以治其标,酸多加牡蛎、乌贼骨。脉弦肝旺痛甚者加四逆散以和肝,若干剂之后继投治本之甘草泻心汤。
   二、情志伤胃
   焦思苦虑,心情郁闷,木不疏上,也可导致溃疡病。因其郁闷不舒,肝郁生热,热耗肝胃之阴,肝热炽盛者,损耗脾胃阴液最烈,以致中焦燥湿矢衡,表现胃液、胃酸缺少。胃体本身之组织也阴液亏损,临床可见阴虚热盛肝旺诸证:缺少胃酸,舌赤或暗红,或无苔,口干,脉弦,心烦,便于,而无泛酸或嘈杂证状。故宜用一贯煎加味滋肝阴以和胃,日久取效。
   处方:
   生地18克 沙参30克 麦冬12克 白芍9克.枸杞12克 川
  楝子12克 当归9克 延胡索12克 甘草30克 山萸肉12克 川
  连8克 。
   以上两类,日久失治或误治造成脾虚血亏宕,其主证为舌质浅淡,贫血,胃纳减少,面白乏力,脉细弱,胃酸少者则当交互投以小建中汤,乎肝健脾资生血脉。
   处方:
   炙甘草9克 桂枝9克 白芍18克 饴糖30克(冲兑)
   以上两类,有时有因脾虚不摄或气滞血瘀而胃络出血者,此时当急治其标兼顾其本。宜投以黄土汤。
   溃疡病之出血,为先便后血者,此类中医称为远血,如胃肠出血呈柏油样便。此乃由于脾虚、气虚,脾不统血,使溃疡病灶血出不巳。用黄土汤取黄土经火煅再加白术、附子以恢复健运之气,以扶绕血之功,阿胶、生地黄,甘草养血以填补耗竭之阴。因为出血者不宜过用辛温燥烈,乃佐以黄芩以纠其偏。
   处方: ’
   炙甘草9克 熟地6o克 白术15克 炮附子12克 元肉30克 阿胶10克(烊化) 黄芩9克 灶心黄土120克 (先煎取上清液代水煎药)
   溃疡病失血之后心脾两虚 亡血过多,治宜双补心牌以复其正。至于胃络出血虽巳止,但已血亏脾伤,或仍有少量间断出血者,证见精神萎靡,食减乏力面白,脉弱)心悸,夜寐不宁,此当依据脾统血、诸血皆属于心以及亡血之后心脾皆虚之理,投以归脾汤心脾同治。扶正以搔血,不用固涩止血之晶。
   处方:
   炙甘草18克茯苓9克 白术。克 党参30克 黄芪30克 龙眼肉30克 当归12克 远志。克 炒枣仁15克 木香4.5克 柏子仁9克 灶心土30克
   泄泻证治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脾胃受邪所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而泄泻,泄者大便溏薄,或作或止,泻者大便直下,水去如注。多因湿热伤食,脾受伤而不能渗泄P而分利无权并人大肠遂致泄泻。
   飧 泄 ?
   飧泄之完谷不化因湿兼风(完谷不化、水谷不分而完出,谓之飧泄),兼恶风,自汗,肠鸣,脉弦者宜胃苓汤加升麻,防风.《内经》云:“春伤于凤,夏生飧泄”。又曰:“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 “久风人中,则为肠风飧泄。”今清气下降而不升则风邪人而干胃,是木贼土。故冲和之气不能化而令完物出。或饮食太过,肠胃受伤,亦致水谷不化,宜下者举之而兼消克,加减木香散主之,婧泄脉弦,腹痛而渴及头微汗宜防风芍药汤。
   加减木香散
   木香 良姜、升麻、人参、槟榔、神曲、白术、肉蔻、吴萸、干姜 陈皮 砂仁
   防风芍药汤
   防风 白芍 黄芩
  溏 泄
  溏泄证见肠垢污积,乃湿兼热也(脉数溲赤涩所下稠粘垢秽,宜黄芩芍药汤合益元散)。
  黄芩 白芍 甘草 滑石 朱砂
  鹜泄
   鹜溏之证,澄清溺白湿兼寒也。
   《内经》云: “诸病水液,澄澈清泠,皆属于寒”。大便如水,其中稍有结粪,清冷如鸭粪,脉见沉迟,小溲清白,理中汤加橘红、茯苓治之。若泄不巳更加附子。洁古云:‘鹜泄当用升麻附子干姜之类。寒泄必须早暮服药,盖早服暖药至暮药力已尽无以敌一宿之阴气故必再服也”。
   濡泄
  濡泄之证身重脉软,是湿自胜。《内经》云:“湿胜则濡泄”,缘土虚不能制湿,湿反胜而成病,故腹不痛而肠鸣溺少、利下多水宜五苓散主之。
   滑 泄
   滑泄之证久下不禁,湿牲气脱。大孔如竹筒直下不止,宜用扶脾丸,或补中益气汤加诃子肉蔻或四柱饮或六柱饮。
   四柱饮:茯苓 人参 附子 木香 加姜盐
   六柱饮:四柱饮加肉蔻,诃于。活人书有白术,无诃子。
   扶脾丸:(东垣):白术 茯苓 橘皮 诃于肉 炙草 乌梅 干姜 藿香 红豆 肉桂 麦芽 神曲 荷叶 烧饭为丸
   除上述五泄,尚有以下多种:
  胃泄::面黄而饮食不化,宜理中汤。
  脾泄:呕吐而腹胀注下——食后饱满,泻后即宽宜香砂六君子汤
  小肠泄:溲涩而便脓血,小腹疼,宜先下之继用清利。先用木香槟榔丸,继用葛根芩连汤加滑石。?
  肾泄;五更便泄,足冷腹痛,宜四神丸加人参、沉香,甚则用熟附,茴香,川椒。
  肝泄:木旺侮土,腹痛兼胀‘脾虚致泄,肝旺致有胀痛,此
  与伤食不同,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泻而痛不止,故责之土败木
  贼,故宜泻肝培土异功散加川楝子、元胡。
  痰泄;胸满泻泄,脉弦滑,甚则呕吐,其入神必不瘁,色必不衰,时泄时止,复又作泄,腹中觉冷,隐隐微痈,宜厚朴二陈汤。肥人滑泄多属痰,脉滑责之痰,不食不饥亦责之痰,可用青州白丸子。 .
  食泄:泻下臭腐,噫气作酸,腹痛而泻后痛减,宜香砂胃苓汤或保和丸加砂仁,豆蔻。
  大瘕泄:里急后重多次人厕,而不能使,茎中痈,乃寒湿化为温热。此似痢非痢,所下皆是粪水,宜八正散加木香,槟榔.
  伤酒泄;晨起必泻,素嗜酒而积,经年不愈,宜葛花解醒汤或理中加葛根配合香连丸。 、
  暑泻:夏月暴注水泻,脉虚细而口于烦闷,为肠胃之暑温。凡夏月泄泻干葛为要药,暑火泻者加川连,兼腹胀者加厚朴,茅苍术,兼虚者加白术、扁豆;暑食泻者加神曲;暑湿泻者加苍术、泽泻、银花炭,益元散;小便赤涩加木通,兼烦加栀子、淡竹叶,或加黄芩炭、兼呕者加半夏、厚朴、竹茹、藿香;若伤暑而又伤生冷宜连理汤。
  以上虽泄证多端,多不寓乎脾伤积湿,治法则初用调中分利(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如小便少者尤宜利水,如小便如常,不必再利,惟燥脾而已,如兼口渴则利水与燥脾俱不用,但看溺赤,口渴,苔黄、脉数,为有热,即<内经>云;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宜芩连之苦寒治之,如溺短而色不变,脉虚无力则补益无疑。然泻伤津液,口内必渴小便赤涩不数,苔不黄者,未可便断为热。继用风药燥湿,久则升提,滑须固涩,风兼解表,寒佐温中:食者消之,痰者化之,虚者补之,热者清之,随证施治为当。
   泄泻治法有丸
   一日淡渗。使湿从小便去。可用五苓散治之。
   二日升提。注迫下陷,惟鼓午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如地上期湿,风之即干,所谓下者举之是也。可用补中益气治之
   三日清凉.热淫所致暴注下迫,苦寒诸剂用涤燔热,所谓热者清之是也。可用黄芩芍药汤治之.
   四日疏利。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泄,随证祛迅逐勿令稽留。(内经》云: “实者泻之”。又云; “通因通用。’可用保和丸或二陈汤加神曲、麦芽,蛤粉、木香、槟榔。
   五日甘缓。泻利不己,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缓中,所谓急者缓之是也。可用四君子汤、小建中汤等,
   六日酸收。泻下有日,气散不收,无能统摄,注泄时而已已,酸能收敛, 《内经》云; “散者收之”,可用乌梅丸,
   七曰燥脾。泄因于湿,湿本脾虚,虚而不培,湿淫'转甚,《内经》云: “虚者补之”。可用平胃散、胃苓汤等。
   八曰温肾。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寓真阳。火为土母,故积虚者必挟寒,脾虚者当补火。《内经》云: “寒者温之”可用破故纸、肉蔻,茴香.五味子等药。
   九曰固涩.注泄日久,大肠道滑,虽投温补未能奏效,须用涩剂,所谓“滑者涩之”。可用桃花粥,赤石脂,余禹粮等。
   又有醉饱行房肾气虚乏,湿热乘之,下流客肾,久泄不止者,治宜升阳除湿,可用八味丸加重山药、茯苓,而地黄量减半。
   肾司二便,久泄不止,多亡阴及阳,当责之肾,破故纸。肉豆蕴,茴香,五味于之类不可废也。陈皮、苍术,虽云健胃除湿,救标则可,多服则能泻脾,以其燥能损津液之故。
   长夏湿热令行,又岁湿太过,民多病泄,当专以风药,如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白芷之类,必二三剂,缘风能胜湿之故。
  
  泄而少食属胃弱。宜以人参为主,扁豆、橘皮佐之。
  泄而食不消化,宜加缩砂,人参,肉豆蔻等药。
  泄而腹痛,宜加白芍,炙甘草、防风、木香等药。
  泄而气弱,宜加干葛、人参、自术、茯苓等药。
  泄而小溲不利,宜加车前于末、木通等药,中焦有湿热者宜加猪苓,泽泻等药。
  肉积作泻宜加肉蔻,山楂,大蒜等药。
  感寒泻宜理中汤加紫苏叶。
  面积作泻宜加莱菔子、神曲.
  湿痰作泻宜以半夏、白术,茯苓为主。
   疫痢的治疗
   痢疾是夏季最常见的传染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归纳为清热利湿、理气化滞的治法,常用药物有葛根,黄芩、黄连,芍药、滑石,槟榔、厚朴、广木香,茯苓、金银花等辛开苦降,行气利湿之品.此法在临床治疗痢疾多能取得疗效。
   另有一种疫痢,类似现代医学中的中毒性菌痢,其病势急剧,变化多端,如吐泻交作、高热不退、脱水、甚至昏迷,如不及时治疗易导致死亡。疫痢病机为湿热内蕴,进食不洁,感染时邪由内形之于外,下焦不畅之故,宜用汗下之祛,如有表里兼病,宜当先解袁,后攻其里,如热未解而下之,则正气内陷会导致病情恶化。
   汗下具体方法如下:
   (1)先用清热解毒发汗法
   方用葛根芩连汤(用量为9—15克,重用葛根30克,因葛根具有清热解肌之效,为本方的主药),加麻黄4.5克,桔梗e克,银花3o克,板蓝根16克,马齿苋30克。另加紫雪丹3克(冲服),对防治高烧谵语抽风,有治未病之效,以助热退神清,亦是治疫痢必备之品。
  (2)继用化滞攻里法
  即先服第一方,使患者发汗解毒,服后约30分钟,再用第二煎送下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黄柏、大黄、香附、枫壳)每日2次,每次9克。汤剂效速,丸剂效缓,故先饮汤剂,继服丸剂,当汤剂生效后,丸剂继在肠内生效,乘其热退毒解而化滞攻下。
   疟疾早在《素问》“疟论”及“刺疟”两篇中有所记载。从其病位来看,以六经而论不外发于少阳及太阴。 《伤寒论》中有两证与疟疾症状相似,即太阳证中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及少阳证中的柴胡证,所以后人有“疟不离少阳”的说法.《内经》认为)“阂疟皆生于风”。 “风”是指风热而言后人又说“疟不离太阴”, “无痰不生疟”等说法。这些说法,只有部分是对的。
   总之疟疾不离“风”及“暑湿”。疟邪侵入机体之后,邪与卫气相遇则发病,相失则疟又停止发作。 《内经》云: “卫气日下一节”,故发有定时,这个发作时间的解释方法并不一定恰当,但古人从实践出发,认清了此病的发作规律是“发有定时”:是对的,而非典型病例的发作时间有时也有些出入。
   仲景云; “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可知弦为肝脉,风气通于肝:是本病。以风为主要矛盾,故或寒,或热、或食,或痰,皆兼弦脉。可温、可下,可吐、可针灸,而先其时发汗最为主要,温疟其脉如平,无寒,但热,骨节痛,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汗之则愈。牡疟寒多热少,蜀漆散主之,但寒不热用柴胡桂姜汤。疟母,用鳖甲煎丸。可谓详而备。 、
  辨证施治
  本病特征是先寒后热继则汗出而解,发有定时,当发作悉如常人一无所苦,除温疟例外还有些无典型的寒热往来病例,例如有些病人只呕吐,小儿则有时表现为抽风。但其特点也是发有定时,前后悉如常人,古人所谓劳疟者,劳累则发病,或妇人妊娠期间发病。久疟有发生腹水者,或有并发黄疽者,此皆正气虚也。临床虽有正疟,温疟,寒疟等说法,但其主要特征不外先寒后热汗出而解,发有定时,发后悉如常人。
   治疗:
   1.先其时发汗,了解寒热发作规律,在发作前一小时服下第一煎荮,在发作前30分钟服下第二煎药,药后盖被出汗,乘其未发作恶寒之前发汗,令其汗出。此经验,是根据《伤寒论》“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白虎桂枝汤条服法说:“汗则愈”等说法摸索出来的。至于“先其时发汗”,按古代时间,一个时辰,合今两个小时。明代王肯堂亦说在发作前一个时辰大早些,所以归纳为上述服药时间。
   2.助汗法:药后汗不出考,多无效,如晚秋天寒或年老体衰者,要先盖被用热水洗脚后取汗则易于出汗。
   3.调理: 《金匮要略》云: “饮食消息止之’不要过饱,治疗期间要防止一切生冷食物及冷水洗脚、洗手。
   证治要点为:
   l寒热体痛者柴胡桂枝汤。 -
  2.热多寒少者桂枝二越婢一汤。
  3.寒热相等者桂枝麻黄各半汤。
  4.劳则发作,或妇人妊娠即发病者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
  5.疟母,胁下有积块者鳖甲煎丸。
  6.通治方,上述情况或不易辨别时,均可用此方,即从达原子弹饮、苍术白虎汤,小柴胡汤中化裁出来。
   通治方(自制方):
  柴胡9—15克 常山3~6克 厚朴9克 生石膏18克 甘草9克 当归9克 麻黄6克?葛根9克 苍术9克 草果9克或用蔻仁代替) 生姜9克 大枣(擘)4枚,知母12克
   7.久病易复发者可用何人饮。
   以上所述治法,为中医传统治法和方剂。这此方法,虽非专用于直接杀灭疟原虫,而是改善人体抗病状态,调动其积极因素,增其有利条件,去其不利因素,有效地制止疟疾的发作。
  脊髓灰质炎的治疗
   脊髓灰质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儿童多见,有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故又名小儿麻痹症症,主要经消化及呼吸道传染,流行多在夏秋季节。
   一、脊髓灰质炎属中医温痢系小儿中风
   因本病初起症状多有突然发热,呕吐、烦躁、嗜睡、多汗或无汗等表症,并能相互传染,故应属沮病范畴。王清任《医林改错》错,中风小儿半身不遂类似小儿麻痹症。按临床症状应划归中风门为宜.中医对“风”字的意义有三:
   (一)指神经系统而言如《内经》: “东方生风,风生木……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水,在体为筋,在体为筋,在脏为肝”所指之肝均属神经系统而言 <二)表示发病急暴之意,如《内经》风者百病之长也”, “善行而数变?…”’。(三)即指一般气候而言,因四时之气候均借风以传送故又谓风兼四气。
   所谓“中风”不问其原因如何,只要影响到神经系统而表现出各种神经症状即名“中风”。因其是传染病,按中医理论认为小儿麻痹当名之为‘温病系小儿中风’,其治疗当取清热解毒,芳香辟秽,调肝熄风宣痹通络之法,用加味葛根芩连汤随证加减对恢复期患者合用或单用加味金刚丸,总之通过临床观察越早期治疗疗效越好,早用清热解毒药,可使患者短期促进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治疗原则:本病在急性期,采用清热透表芳香逐秽,调肝熄风,宣痹通络法,在恢复期采用滋肝肾,强筋骨,温补气血法
   二、方剂组成
   1.加味葛根芩连汤:急性期主方;
   生石膏18克 葛根12克 甘草9克 银花12克 杭芍12克川连4.5克 黄芩9克 全蝎3克 蜈蚣3克(此方原有麻黄4.5克,由于是协定处方,而病人又多有自汗者,故无汗或汗不多者麻黄临时加入)加水600毫升,先煮石膏15分钟,再入其余药煎至120~150毫升分三次温服。
   小儿麻痹为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温病范畴,温邪从口鼻而入,顺传肠胃,发病于督脉,见症于四肢及腹壁、头面等部,病之初期,典型者多发热呕吐、下利,继而出现弛缓性麻痹,且由患者之吐泻物互相感染。发热为太阳温病当由表解,故用越婢汤。吐利病在肠胃故用葛根芩连汤。麻痹在督脉故重用葛根、蜈蚣,全蝎以驱风.传染由于病毒,用银花,连翘以解毒。凡属于病毒感染必须解毒排毒二者兼施,若单解不排,毒仍在内,单排不解徒伤正气,故方以芍药除血痹,芩,连、银翘、甘草解毒,以麻黄,葛根排之使从汗解,综合全方制剂亦符合痿症独取阳明之意.若能早期治疗,护理得当,诚服困难疗程,减少后遗诸证。疗程三至六个月。
   加减法:初起加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腹泻者去紫雪丹)。无汗者加麻黄。发热者加大青叶、板蓝根,连翘。烦躁者加胆草、钩藤。疼痛者加天麻,芍药。通络加地龙、僵蚕.麻痹在下肢加牛膝、寄生。麻痹在上肢加川芎,地龙,寄生。口眼喁斜加细辛,辛夷、川芎、白芷等。兼暑者加藿香、滑石。呕者加半夏、陈皮、竹茹。大小便闭者大柴胡汤加芒硝、车前子,地肤子、紫雪丹。后期加用加味金刚丸
   2.加味金刚丸;恢复期主方。
  萆藓30克 杜仲80克 肉苁蓉30克 菟丝手15克 巴戟天30克 天麻30克僵蚕30克 蜈蚣50条 全蝎30克木瓜30克牛膝30克 乌贼骨90克 精制马钱子60克(必须严格炮制,以解其毒)
  蜜丸3克置,每服一粒至二粒,日服一次至三次,或单用或与汤合用,白开水化服。若见早期马钱子中毒症状,如牙关紧,可即停药并服凉水。萆藓为利尿泻湿清热之品,且有解毒作用,杜仲有镇静止痛功效,强筋骨,补肝肾。肉苁蓉、菟丝予润五脏益髓强筋。巴戟天能除风,强筋补肾,益精,故对虚弱骨萎有补益强壮的功用。方中加天麻能缓解四肢之筋骨肌肉疼痛,并治四肢知觉迟钝。加牛膝、木瓜能使腰脚筋骨强壮,僵蚕祛风化痰治口眼歪斜,全蝎,螟蚣能祛风活络调节神经。马钱子的有效成分是士的宁,为脊髓神经兴奋剂。本病患儿可伴育软骨病可加乌贼骨增加钙质,淫羊藿为温阳补肾良药.从现代医学研究资料来看,配合桑寄生对小儿麻痹病毒有抑制作用。桑寄生能补筋骨散风湿。故本方对脊髓灰质炎的恢复期有祛湿解毒祛风通络,补肝肾强筋骨可兴奋脊髓神经的作用. ?
   加减:在热退瘫痪出现后可根据病情配用当归补血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以上方剂对肢凉,肌肉松弛均有益。根据长春某院动物试验,脊髓灰质炎病毒对猴类脊髓前角损害持续较九炎性病变一年以上仍不静止。故当发烧退下数月后仍应积极清热解毒。
   5、治疗效果
   1958年在儿童医院进行了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观察治疗,记载比较完整的179例(其中得病即来诊者15例,得病后半月至1月来诊者28例)治疗结果见下表:
  病程/疗效 全愈 基本全愈 进步 总数
  患病即来诊 77 38 36 151
  患病后半月~1个月 6 3 19 28
  合计 83 41 55 179
  早期治疗效果好。
   四、关于小儿窟瘴症的护理要点
   小儿麻痹为一种嗜神经病毒感染所造成,由于该病在我国每多侵犯小儿,故名小儿麻痹症,但亦侵犯成人,当一人感染时而其周围有若干人同时感染或无症状表现或轻微不治自愈,或见发热呕吐等典型症状,突然肢萎,如昨夜睡眠时尚毫无证状,次晨起床时即发现或上肢或下肢或一臂一腿同时不能活动,或白日玩耍时,屡次跌倒,应当赴医院检查,不可误诊为跌伤。成人亦不可误认为半身不遂,如不知其为传染病,治法不当,则贻误终身。诊断明确后,当隔离四十日,同时积极治疗。若不治疗,则坐失病机,遗留后遗症。 ?
   1.首先摆正体位,使患儿仰卧,两腿屈起,在腿弯下处垫上枕头,使其固定,两膝拱起,两足趾朝上,足心朝外,亦用枕头固定,不使荫足下垂,两膝外各用枕头一个使其腿不外倒。
   2.患儿麻痹症初期时宜静卧,使其肢体功能恢复,但不宜过早锻炼,以免发生畸形。
   3.在体沮退后,可进行按摩使肌肉不至萎缩,次,每次半小时。
   4.局部热敷,使腿不凉。
   s.吐泻物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传染。
   医 案 举 例
   曹X X,男性,8岁,病历号164467
   于1958年7月14H就诊,发烧巳8无伴喷射性呕吐, 嗜睡,精神欠佳而人院。人院后腰穿(—),诊断x发烧待查。7月15日发现麻痹,吞咽困难, 口吐涎沫,便秘,身热(38℃),嗜睡,气短,作呕,查体:左目闭不严,左鼻唇沟浅,言语不利,颈强,膝反射(—),脑脊液细胞4个,蛋白(—)。血常规:红细胞400万,血红蛋白12.2克,白细胞6,660,分类中性58%,淋巴40%,嗜酸2X。当日会诊,舌苔白厚,证属小儿温病中风治用清热止呕,芳香化浊之剂,鲜藿香12克,薄荷9克,佩兰12克,厚朴9克,生石臂18克,陈皮12克,竹茹15克 川连4。5克蚕砂12克,姜半夏12克,滑石12克,甘草9克,至宝丹一粒(因至宝丹不易灌服改用藕粉冲汁稀释为混悬液而服用)。7月16日改用加味葛根芩连汤三付, 7月17日神清,痰涎壅盛,继用前方六付,痰涎减少,便于,吞咽困难,口有恶臭,当宜清胃,方用加味葛根芩连局加藿香。克)陈皮12克,法夏12克,桔梗12克,钩藤12克。7月28日精神转佳,前方加菖蒲。射干4。5克六神丸12粒分三次融化.7月30日下午开始能吞咽,大便正常
   癫痫证治
   一、概述
   癫瘸病,前人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将其分为风痫、惊痫’、食痫’等三种类型。.
   “风痫”因肝风内动所致, “食痫’因饮食不节所致。可按其病因或发病原理进行分类。似乎还应包括“痰饮痫”,饮瘸’, '虫瘸’等。
   从临床辨证治疗角度来看: “风瘸”的主证是以抽搐为主,且常伴以头痛,治宜潜阳镇撮熄风之婀,方用风引汤;“食痫”是因食积而抽搐,多见于小儿,取法宜下, “痰饮痫应化痰;“饮痫”当祛饮。
   二,证治
   根据前人经验,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将其二归纳为以下几型进行治疗。
   1.普通型:—般癫痫或用西药如苯妥英钠治疗而好转,而停药又发或不能控制或不能根治,常有发作性抽搐:或伴有头痛头晕者,宜用潜阳和肝,通便祛痰法治疗,用通用方(即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8克、黄芩9克、半夏12克、芍药9克、炙草9克,丹参3o克,桂枝9克、茯苓12克、生龙牡各18克、大黄9克克、生姜9克,大枣10枚擘水煎服,每剂煎二次,
   2.痰盛型(即所谓痰饮痫之一种),痰量较多,发作时尤甚者,先用礞石滚痰丸早晚各服9克,连服二日以下其痰,第三日开始再用以上通用方。
   3.饮盛型痰之稠者为痰,稀者为仇平时或发作后,除有稀痰外,发病时气短,心下逆满为其特征,宜先化饮祛痰用小青龙汤可获愈.麻黄6克,五味于9克,半夏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9克,细辛6克、干姜9克。水煎服,每剂煎二次,早晚各服一次。
   4.久痫型:发病多年不愈或多日发作一次,如有痰或饮等证,先依证治疗,由于其久病多虚则宜用治本方:升麻120克,贝母60克,田螺盖焙干60克,鲫鱼焙干一条(约6o克重),共为细末,炼密为丸,每重6克,早晚各服一丸。 ’
   附注,此方应久服方可获效。
   5.频发型:癫痛发作较频,甚则每日发作数次,常伴头痛头晕者宜先用风引汤加减:生龙牡各10克,生石膏18克、寒水石12克,紫石英30克,赤石脂18克、滑石12克、干姜9克.桂枝9克、甘草9克、大黄6克,地龙12克,全蝎3克。水煎二次,分两次服.待症状减轻时再用通用方,如经服药后半月以上发作一次,或去掉苯妥英钠等西药而病情不加重者,改用久癫之治本方.
   6.虫痫型(包囊虫引起),证见头痛较甚,脸上出现白斑,舌尖有红点,像复盆子舌(称谓杨梅舌),治法祛虫,头痛甚者选用人参败毒饮加雄黄或送乌梅丸30克或化虫丸。
   化虫丸处方:
   雄黄30克 雷丸60克 干漆30克 百部90克 鹤虱oo克 枯凡30克 槟榔60克 苦楝根皮30克 川椒30克 乌梅6o克
   制法:水小丸,每服6克,日服三次。久痫方还能治夜游症。 ’
   另外,久病而虚可用未出胎的小羊一只用白水煮,汤干时,加入半斤黄洒使之达到沸点(开锅)放入半斤红糖,溶化后即取出一顿服完。
  取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味为通用方,是因该方兼顾范围较广,方中柴胡,龙牡可以和肝潜阳熄凡适于风痫。丹参与龙牡可以养血镇搔可治疗惊痫。大黄,甘草、半夏又可消食化积而治食痫。又根据多年经验摸索以化虫丸杀虫来治疗虫痫临床收到较好效应。总而言之,治疗癫痫尚须辨证论治。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三叉神经痛往往出现短暂,阵发性的剧烈疼痛,它是一种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的表现,目前病因不十分清楚,常常采用镇痛剂,封闭疗法等治疗方法)严重者施行节后三叉神经根切断术,三叉神经节前切断术或延髓神经束切断术,虽能解除疼痛,但术后面部可出现感觉消失之弊,患者不易接受。
   本病中医学中名谓偏头风,其痛随触随发,作止如常。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自外入者风、火循经之邪,自内发者,气血痰郁之阻塞皆能为痛。或蔽覆其清阳或瘀塞其经络,因之与正气相搏,邪聚则脉满,若邪气稽留则脉亦满,而血气乱故久痛。偏头痛总属厥阴、少阳、阳明。胃肠燥热,肝胆风丸三经之邪壅闭经络。使脉满肿胀迫及神经则剧痛突然发作,风火之邪其性动,故时发时止。以石膏、黄芩、葛根清阳明。柴胡,黄芩以清肝胆。芥穗、钩藤.薄荷,苍耳子,蔓荆子以驱风散火。全蝎、蜈蚣以止痉挛。赤芍,甘草活血消肿以止痛。屡试屡验。
   处方如下: 。
   生石膏24克 葛根18克 黄芩9克 赤芍12克 荆芥穗9克 钩藤12克 薄荷9克 甘草。克 苍耳子12克 全蝎6克 蜈蚣8条 柴胡12克 蔓荆于12克
  目痛甚加桑叶,菊花,牙痛甚加细辛、生地、牛膝
  百合病的治疗
   祖国医学中所述“百合病”, “脏躁”、 “妇女咽中如炙脔”这一类病类似现代医学中神经官能症及精神分裂症(轻度)。半夏厚朴汤证、甘麦大枣汤证皆能包括在内。《金匮要略》关于百合病的论述中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队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氛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云云。细考此病,多系情感刺激或病后余邪留于经脉,致使经脉枯涩所致。前人本心营、肺卫,肺朝百脉之说,认为病在心肺。《内经》以“神脏五”、 “形脏四’谓之“九脏”,九脏之间贯之以脉。心主脉而“藏神”,病在脉,势必影响及“神’,故其病发无定状“如有神灵’。观其口苦小便赤,知系热邪为病。溺时头眩而痛下虚上实,观百合知母汤可治现代医学所谓排尿性晕厩者可证。 ?
   以其有邪,故知为实,,以其得之于病后,故知为虚。治法虚则应补,实则应泻,实则忌补,虚则忌泻。百合病虚实交杂)既不能补,又不可泻。然而,因其为虚而又不得不补因其为实而又不得不泻,补既不能用参,芪,泻复不能用硝,黄。本草载百合有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之功效。《金匮要略》首选百合,并随其临床中所现之证,配合各药而用之,既能补正,亦不助邪,既能攻邪,又不伤正,用于此病,若合符节。
   半夏厚朴汤所治的咽中炙脔, 《千金方》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现代医学中所称之癔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的表现类似厚朴半夏汤所冶之证。可以认为凡有上述诸证或兼有精神郁闷、悲观、恐怖等各种精神症状而无器质病变者用之皆宜。
  《金匮要略》又以甘麦大枣汤冶妇人脏躁、喜悲、欲哭、数欠伸等许多症状。而药只三味,又皆平淡无奇,其所以能有此疗效,因有百合病证侯。
   病例一
   李x x,女,来诊时步履艰难,必以他人背负,自述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乃按胸痹治之,投以栝萎薤白半夏汤之类,久治不效,细审之,该患者每于发病时除上述证外,尚喜悲、欲哭、嗳气、善太息,便于前方中合以百合、地黄、旋复花、代赭石之类治之,药后其证渐消。 .
   病例二
   孙x x,男,述畏冷,虽三伏而非皮衣不理,胸闷、脘痛、腹胀。来诊时值秋季,病者头戴皮帽,身着皮袄棉裤棉鞋,三九之装已俱全,屡治无效。投以紫苏叶12克,半夏12克、厚朴9克 生姜9克、旋复花12克、赭石15克,陈皮9克、百合3o克、知母12克,生地12克,服药一月后来诊时,冬装已换成适时之秋装自述巳不畏冷,他症已除,唯每于因事急躁时,自胸膈发)热上冲,口苦,用以上方合小陷胸汤:旋复花12克,赭石18克、滑石12克,苏叶12克,知母12克、百合30克;厚朴9克,半夏12克 生甘草8克,川连6克,蚕砂15克、栝萎30克,病情已愈未再复诊。
   病例三 ?
   赵x x,女,哭笑无常,汗出心悸,神经官能症,投以五味子12克、沙参30克、麦冬12克、炙甘草9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知母12克、百合30克,云苓15克、服药十六付上证大减;但手足发烧,汗出,改投以生甘草9克、丹皮12克,沙参30克、地骨皮12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知母12克,百合30克、生地12克,连服八剂,手足烧止,但尿黄而有热感,改投以五味子9克、麦冬12克,沙参30克、知母12克、百合30克,生地12克、生甘草9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滑石12克8付病情告愈
  神经衰弱证治
   本病部分属于祖国医学“虚劳”, “失眠”’ “心悸”,“虚损’, “肾虚”, “不寐”、“心肾不交”等范畴。古人以神志之内伤痛,大致分为两类,一为伤营一为伤志。营是有形之物,志是无形情志。胃,大肠、小肠,膀胱为四形脏,故伤腑。五脏皆藏神,伤脏故伤神而伤志。
   伤情志即劳伤五脏。五脏虽均可受伤,但以心为主,其次则为脾、肾、肝,肺等。心藏神,思伤脖,怒伤肝,恐伤肾,悲伤肺? 。
   此病主要症状为失眠、心悸,气短,头晕、头痛,腰酸、腿软,记忆力减退但在临床治疗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心脾两虚型
   失眠,心悸、气短、善太息,不思饮食为主证,舌苔薄白,脉多细弱。法宜双补心脾,方用归脾丸和补心丹同用。
   2.肾虚型
   男性多见,头昏,健忘、思想不集中、梦多,宜用杞菊地黄丸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肾阴虚型
   腰酸腿欹,头晕较甚,或有头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黄或无苔,脉多细数而尺脉偏弱,尤以左脉为显,法宜育阴安神,方用杞菊地黄丸,朱砂安神丸.
   (2)肾阴虚火旺
   除腰酸腿软外,则常有梦遗滑精,尿黄,舌净成色赤, 苔黄,脉细数,法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或大补阴丸。
   (3)肾阳虚型
   除失眠、多梦外,腰酸腿软怕冷,或腰痛,劳则增剧,或阳萎、早泄。法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用金匮肾气丸。
   3.虚烦、心阳不足
  即《金匮要略》)所谓“虚劳虚烦,不得眠”为主要症:法宜养血和肝安神,方用酸枣仁汤或四物安神汤.
   4、心阴不足、心火炽盛
   证见心烦,舌赤,脉数,口干.方用黄芩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5.血虚伤津型
   此乃心肝肾三脏津血虚耗,则火热上扰,遂致失眠多梦,心烦心悸,口干,舌红或于,脉多细数,法宜养血安神,方用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6.痰温扰胃型
   湿痰上扰,胃中不和,恶心,呕吐,不欲饮,不眠,苔白腻脉缓。治宜和胃祛痰安神,方用温胆汤加味或半夏秫米汤。
   本病习用丸剂乃因慢性病病程长,变化少,用药宜守方,治疗宜持久,故宜丸剂,久服以求根治。急性病多变化,主证变则方变,宜应变以遂机,急性病宜速决,汤剂灵活力大,故急性病宜用汤剂。 —
  中风的证治
   关于病名。就风证而言,其病位在肝(相当于神经系统)。中医理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风气通于肝”,便是证据。所谓中风,病中于督脉,而非为风邪所中。因此不能顾名思义的认为中风是为风邪所中的病症。刘河间谓:“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对此论点我们是赞同的
   关于本病的命名及分类问题,不同意强分为类中,真中,认为只要系脑血管意外,皆可谓之中风,但虚实寒热之辨是必要的。类中之名不切实际。观《内经?贼风篇》可知。
   关于中风前的朕兆问题。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详细描述了未病之前的表现,颇值临床中注意以提高警惕。临床体会有三点很重要:指麻木凉,肢体局部的知觉障碍,常自觉一瞬间意识不清,而年在40以上者,在1到 2年要特别注意警惕,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预防本病的发生。
   本病具体治疗方法:在昏迷期神志不清,病情危重,先予通关散(细辛、法半夏,皂角等分研末)少许吹于鼻中。其意义有二:其一是治疗意义,促使苏醒,其二是判断预后谓有嚏者生,无嚏者死。继予生姜汁、白矾灌之,灌后探吐。
   第二步,予再造丸每日二次, 1—2日用毕,不宜多用。本药作用有三类,因其虫药多,可调节神经功能失调,其二有养血药,具有化瘀通络作甩其三为有祛风药,有调节发汗中枢改善末梢血循环及感觉神经末梢功能,在此间可配用录验续命汤(脑溢血可用本方,脑血栓形成则可用小续命汤)。
   第三步,安宫牛黄丸或苏合香儿对于痰盛有热象者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热盛于阳明证见便干舌燥宜予紫雪丹,亦可用三化汤,兼湿者予苏合香丸。
   上药用至苏醒,其后遗症治疗如下:
   半身不遂为主,兼血压高者,予潜阳通络,选用风引汤(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加磁石,龟板,鳖甲、生铁落。痰盛阳亢,血压过高也可以予天麻钩藤饮配合录验续命汤(麻、桂,归、参、石膏,干姜,甘草、芎,杏仁)。便干舌燥阳明胃热,予三化汤或调胃承气汤。半身不遂善后方,选用候氏黑散(菊花、白术,细辛,去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川芎、桂枝)宜冷服。如无大便干热象时,血压已降高血压症状巳减,留有后遗症麻木无力,屈而不伸,臂不能举可用强筋壮骨,遣经疏络法,则用桂枝汤加黄芪,当归,杜仲,续断,天麻,冬虫夏草、仙灵脾、鸡血藤,香附、乌药、高良姜、伸筋草,山甲等以善其扁病愈后还可用候氏黑散加六味地黄丸以巩固其疗效。
   以失语为主,选用费寿解语汤、地黄饮子、河间羚角散。资寿解语汤:防风、附子,天麻、枣仁、羚羊角、官桂、羌活、甘草。地黄饮子(河间方):熟地、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
   关于脑血栓形成,视病情再配用活血化瘀药如桃红四物汤关于脑软化,可选用清?王清任补阳还五汤.
  在上述各方药中包括风药。风药对本病并不禁忌,可以调节血管功能。用热药问题,只要病证相符便可用,如附子、干姜肉桂,也有扩张血管作用。又有淡渗药如云茯苓,白术,有促进吸收作用。镇静药如龙牡、紫石英,铁落有一定降压作用,中医的用语为“降冲逆”。凉血药可以止血,活血药可以通络,对肢体功能恢复颇为有益。
  
★ 日志日期:20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