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嗽之辨证论治(36)

 学中医书馆 2013-01-17
(四)肾阴阳两虚作喘:《内经》谓:“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盖劳则肾气伤而喘息于内,阳气张而汗出于外,外内皆越,故气耗散矣,此即肾阴阳两虚作喘。阳虚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肾不能纳气,故喘息迫促。阴阳两虚作喘之人,往往是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一般证状为动则喘,有时面赤,但多时面色(白光)白晦黯,精神不振,饥不欲食,恶寒,四肢不温,但有时发潮热。舌质淡,苔白滑。脉多上盛下虚,或浮而弱,重按即无。此乃精不化气,阳不化水,阳浮阴孤,水泛火逆而致喘者,法当从阳引阴,以阴化阳,金匮肾气丸治之。如水偏盛,则重用桂、附;火偏旺,则轻用桂、附以为别耳。
 
(五)心阳虚作喘:心阳不足,影响血液循环,而伤及肺之喘,即西医所谓“心脏性喘息”,亦《内经》谓:“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之证。其证状大多呼吸困难,喘咳时胸中有痞塞感。心累心跳,苦闷不安,面容(白光)白无神,恶寒。舌苔白滑。脉现细数或结代。法当扶心阳,从阳生阴,取汁化血而益气,气血调和而喘自止,宜新订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治之。如心阳过弱,浊阴上逆,心下有水饮,心痛心悸,而微浮肿者,茯苓杏仁甘草汤治之。
 
(六)脾肾阳虚作喘:朱丹溪谓:“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对其治疗,则谓:“脾肾虚者,温里之。”此证多见饮食减少,身体瘦弱,甚则遗精、盗汗、恶寒、面容(白光)白,困倦无神;其气若不相续,唇色乌黯,满口津液,不思水饮。恶生冷,喜热食。舌苔白滑。脉现沉细。治以附子理中汤,脾肾并补,则喘自止。
 
(七)心脾肾阳虚作喘:此类喘证,较上述诸种喘证为严重,常有生命危险,预后多不良。从临床证状,体征分析,似与现今西医所称之肺心病相当,并谓顽固性的慢性气管炎是肺心病的主要原因。从祖国医学角度来看,心脾肾三脏中一脏阳虚皆可影响及肺而作喘,此则三脏合而为病,故较诸种喘证为严重。患者大都面容瘦削,虚怯无神,全身倦怠思睡,恶寒特甚,咳嗽,吐痰难出,多白涎痰,有时泡沫痰多,气喘不能平卧,出冷气,心悸心慌,脘腹胀满,饥不思食,大便溏泄,浮肿,嘴唇发紫绀。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有如石灰一层。脉多沉细或浮大而空。法当大力扶阳,以温阳利水而平喘,附子理中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如因外感寒邪而加重喘咳者,则用大剂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平咳止喘。
 
(八)胸痹之喘:胸痹者,胸中之阳气不足,因干阴寒痰湿,痞塞不通也。而心肺同在胸部,则血之循环,气之出纳,并受痹阻,故其病常互相影响。素体阳虚,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金匮要略》谓:“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喻嘉言亦说:“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而阴邪则有寒邪与痰湿之别,兹分述其证治如下。
 
寒邪凝聚:患者大多面色苍白,虚怯无神,声音细微,恶寒特甚,胸背部互相牵引作痛,咳嗽,吐白泡沫痰,呼吸迫促,气短,嘴唇乌黯,满口津液。舌苔白腻。脉沉迟。此即《金匮要略》所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之证。法当辛温通阳,阳通痹去而喘息随诸证自愈。瓜蒌薤白白酒汤治之。若形寒身冷,甚至喘息不得卧,嘴唇发绀,脉沉微者,上方加附片以助阳祛寒而止痛平喘。
 
痰湿壅塞:此证较寒邪凝聚所现之证状为重,其痛由心痛牵引到背部亦痛,咳嗽,吐白涎痰或泡沫痰,呼吸迫促,不能平卧,迭被倚床而坐,此乃痰湿阻碍肺气之升降,故喘促更甚,以致不得卧,口中津液多。舌苔白滑而腻。脉弦缓。此即《金匮要略》所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之证。法当通阳降逆,化痰祛湿,瓜蒌薤自半夏汤治之。若心胸部感觉痞满有气,同时胁下之气又逆而上迫心胸,此由痰饮水气互结胸中所致,上方加枳实、厚朴以泄胸中之气,胁下之气,则喘自平。
 
(九)大气下陷作喘:一般喘证所现证状,皆为不能纳气而吸气难。而本病之喘,不觉吸气难而反觉呼出难,此乃胸中大气虚而下陷,不能鼓动肺脏以行呼吸功能,不得不努力呼吸以自救,其呼吸迫促之形状有似乎喘,而实与其它不纳气之喘有很大分别。若辨证不明,见其作喘而投以降气、纳气方剂,则凶危立见。本病与其它喘证之辨别,在于纵然呼吸有声,必不肩息,而其肩反下垂,言语声音特别细小,自觉说话提不起气,其脉多沉而无力,其它不纳气之喘,则剧者必然肩息,言语声音虽细微,但无提不起气之感。治宜升提其胸中下陷之大气,而喘自平,用补中益气汤治之。
 
(十)产妇发喘:产后发喘,大多虚证,因产后下血过多,荣血暴竭,最易感受外邪。如外感风邪,头痛发热,而色红赤,气喘而咳嗽。舌苔红润。脉见细数。法当祛邪扶正,竹叶汤治之。如外感寒邪,全身酸痛,咳嗽气喘,吐风泡沫痰。舌苔白腻而黄。脉浮紧。甚至蜷卧,息高气喘,恶心腹痛者,法当温经散寒,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若气血两虚,甚至气血将脱,证见发热汗出,声低息短,情势危急者,宜傅青主救脱活母汤急救之。又前论产后咳嗽诸方,可参酌互用。
 
虚喘之证,大约如上列举,更有一种暴喘欲脱之危候,即类似西医所称之休克。如大病,久病或大失血之后,其人阳衰已极,阴盛逼阳于外,阳气不得下趋潜藏,阴阳两不相接,呼吸错乱,而喘促立生。症见面白唇青,发紫绀,口唇黧黑,全是一团阴气,如现大烧汗出,喘急欲脱,危笃之甚。法当回阳救逆,急用大剂通脉四逆汤救其欲脱之阳,或用参附汤急治之。
 
本病之护理极为重要,首先注意寒暖调护,以免遭受外邪侵袭而诱发。忌吃刺激性食品,戒房事,节嗜欲,并锻炼身体,以增强抗病能力。从临证中体会,实喘由外受寒邪诱发者为多;而虚喘之证,因感寒而加剧者,比比皆是,故油脂酒浆,生冷瓜果,在所必忌。
 
方解:
 
(一)麻黄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二)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三)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解见伤风咳嗽。
 
(四)新订荆防败毒散:方解见伤风咳嗽。
 
(五)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本方《伤寒论》以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热邪深陷而兼下利,复自汗者,此表邪未解,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葛根升阳明清气,解肌表而止下利,加芩、连以清里热,止汗除喘,以甘草调和胃气,表证解,里热清,胃气和,则喘、汗、自利可愈。
 
(六)加味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知母、桔梗、甘草、粳米
 
钱乙泻白散原方为桑、地、甘、粳四昧。李时珍谓:“此方为泻肺诸方之准绳。”汪昂谓:“桑白皮,甘益元气之不足,辛泻肺气之有余,除痰止嗽。地骨皮,寒泻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肾之虚热,凉血退蒸。甘草泻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补胃,并能泻热,从小便出。”加黄芩助肺泻火,利胸中之气。知母上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二经气分,清痰定嗽。入桔梗开提胸膈滞气,入肺泻热,痰壅喘促,悉能开之。合之则较原方清金降火之力强,用治外感燥热作喘为有效之方。
 
(七)清燥救肺汤:方解见伤热咳嗽
 
(八)麻杏石甘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九)射干麻黄汤:方解见肺胀咳嗽。
 
(十)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解见肺胀咳嗽。
 
(十一)苓桂术甘汤:方解见痰咳。
 
(十二)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
 
本方为缓下方剂,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亦即有调整胃机能之效,非若大、小承气之专攻下也。大黄之苦寒,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更佐炙甘草之缓,调停于硝、黄之间,使其力不峻,徐徐发挥其效用,胃火不上攻,则喘自平。
 
(十三)四逆汤:方解见肾咳。
 
(十四)吴萸四逆汤:吴茱萸、附片、干姜、炙甘草
 
四逆方解见肾咳。《神农本草》谓:“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开腠理,咳逆寒热。”本证为元阳将从肺脱而喘,全是一团阴气为病,逼阳于外,故用四逆以回阳,入吴萸温中下气,引阳气下趋潜藏,则喘证自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