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番禺区东涌镇行政建制

 无知一熊 2012-03-23

番禺区东涌镇行政建制

 

一、东涌镇、鱼窝头镇建镇历史

    东涌镇位于珠江三角洲腹部,广州市番禺区的东南部,西北距区政府所在地市桥街11公里,距广州市中心城区40公里,南邻港澳64海里,东南距南沙区16公里。连接番禺中心区和南沙区的市南公路、南沙大道纵贯全镇。近年,新建经过东涌的南部快速路黄榄支线、京珠高速路、广州地铁四号线、珠三角环形高速公路南环段、广深港客运专线等,使东涌成为珠三角的交通枢纽。现东涌镇是由原来的东涌镇、鱼窝头镇及灵山镇的西樵村于2006125合并而成,镇政府驻原东涌镇政府所在地。至2008年底,全镇总面积91.66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共333个村民小组和2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5.7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34万人,外来人口8.42万人。


东涌镇政府办公大楼


 
(一)原东涌镇建镇史

清代,属沙湾都。

民国时期,属第一区。

建国初期,为沙鼻乡。

1953年,今镇境为东涌、石排、石基3个行政乡。

1957年,撤区,并为东涌乡。

19581月,并入鱼窝头乡。

1958年至1961年上半年,先后属灵山和鱼窝头公社。

19617月,从鱼窝头公社析出为东涌公社。

1984年,为东涌区。

1987年,为东涌镇。

2006125,鱼窝头和灵山西樵村并入东涌镇。


 鱼窝头镇政府办公大楼

(二)原鱼窝头镇建镇史

清代,属沙湾都。

民国时期,属第一区。

建国初期,属沙九螺区联乡办事处所辖的濠下、大乌乡。

1953年,属第二区。

1957年,灵山区撤销,为鱼窝头乡。

195810月,并入灵山团。

19593月,从灵山公社析出为鱼窝头公社。

19617月,析骝岗水道以东为东涌公社。

1984年,为鱼窝头区。

1987年,为鱼窝头镇。

2006125,并入东涌镇。

    (三)村落居民

1.东涌居民委员会

东涌镇居民委员会成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的职能是管理一些没有单位的小部分居民事务。1984年健全居民委员会后,管理全镇的非农业户事务。2002年正式改名为东涌社区居委会。东涌社区居委会位于东涌镇中心区,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至2008年底,辖内总户数2176户,常住人口5059人。东涌社区居委会集政治、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居委会设址于镇政府附近,即东涌镇吉祥北路综合楼。镇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酒店食市等均设在本社区居委会。辖区内有1所完全中学,1所成人文化学校,1所小学,1所幼儿园。还有影剧院1间,溜冰场1个,电视文化广播站1个,篮球场2个,医院3家(2家私有)。全社区以房地产、个体饮食、商业为主,辖内有大小商铺约824间。

     2.鱼窝头居民委员会

鱼窝头居民委员会始建于1962年,辖5个居民小组,内有长沙街、大街、后街、新村等街道。20028月正式改名为鱼窝头社区居委会。鱼窝头社区居委会位于东涌镇西部,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办公地点是原鱼窝头镇政府所在地。原鱼窝头镇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酒店食市均设在本社区居委会。辖区内有1个行政中心,1间小学,1家医院。全社区以从事个体饮食、商业等为主,辖内有大小商铺约400多间。还有一间标志性企业,即鱼窝头糖厂(现已改名为双钱糖业有限公司),在建国前已建立,现仍然正常运作。至2008年底,辖内总户数1425户,常住人口2365人,以梁、郭、陈三大姓氏为主。辖内住人历史有130多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是热闹非凡,有饮食、日杂百货、商铺、赌馆、烟馆、私塾教育等,初步形成一个小水乡集市居民集中地。辖内有文武庙、鱼窝头小学、说书场、大炮楼、福隆糖厂、石屎楼、蝴蝶楼等部分历史遗迹。

     3.石基村

    石基村位于东涌镇的东北面,西面隔骝岗水道与大同村相邻,北面隔沙湾水道与沙湾镇的陇枕相望,东邻镇境的东导、东涌两村,南与大稳村相连。石基村清代属沙湾都,民国时期属永安乡,建国初属一区沙鼻乡。村民姓氏主要有郭、何、陈、黎、卢等。1953年改小乡制后属二区石基乡,辖有石基、沙鼻梁、大


石基村委会办公楼

稳、沙头等地。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把沙鼻梁和大稳划出另成立大稳大队,石基与沙头合称石基大队。1960年分成石基、沙头两个大队。1962年石基、沙头两个大队又再合并,仍称石基大队。1984年改为石基乡。1987年改为石基村。村民分住在八条河涌(安顺涌、墩涌、大泥涌、二泥涌、晒缯涌、倒流涌、石基涌、新涌)的两岸。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14亩,共有28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1557户,常住人口4483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18家,主要生产电子、制衣、家具等;农业在不断优化中调整,主要种植香蕉、果蔗、蔬菜等。

     4.大稳村

  

大稳村委会办公楼


    
大稳村位于东涌镇的北面,西南隔骝岗水道与鱼窝头镇的小乌、天益两村相邻,北面与石基村相接,东面连接东涌村,南面连接南涌村。村民分别住在大稳涌、沙鼻梁涌和棒界涌两岸,也有部分住在骝岗河边。村民姓氏主要有郭、陈、何、梁、卢等。1953年大稳属石基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与沙鼻梁合称大稳大队。1960年与沙鼻梁分开,各自成立大队。1962年两大队再合并,仍称大稳大队。1984年改为大稳乡。1987年改为大稳村。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89亩,共有20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1479户,总人口4188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27家,主要生产玻璃制品、木业制品、纸器制品等;农业主要种植蔬菜、香蕉、花卉和养殖四大家鱼等。

5.东涌村

    东涌村位于东涌镇的中心,南面与南涌相连,东面与东导村、官坦村相接,西北接石基村,西接大稳村。因东涌街在村境内,所以叫做东涌村。村民姓氏主要有郭、黎、陈、何、梁等。东涌村建国初期属一区沙鼻乡。1953年属二区东涌乡,辖有东涌、南涌、东导、官坦等地。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把东导、官坦划出,另成立官坦大队。后东涌与南涌、东丫合称为东涌大队。1965年南涌分出另成立南涌大队,东涌与东丫合称东涌大队。1984年改为东涌乡。1987年改为东涌村。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60亩,共有17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918户,常住人口2647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20家,主要生产电子、制衣、手套等;农业主要种植香蕉、果蔗、蔬菜等。

 


东涌村委会办公楼


     6
.南涌村

    南涌村位于东涌镇中南部,东北面与官坦村相邻,东南面与石排村接壤,西面与大稳村相接,北面连接东涌村和东涌街,南面隔骝岗水道与鱼窝头村隔江相望。因大部分村民在东涌街南面的南涌和濠涌两岸居住,所以叫做南涌村。辖内有大南涌、濠涌、沙鼻寨、掂口尾等自然集聚区。村民姓氏主要有梁、樊、周、麦、黄、黎、彭、冯、陈等。南涌村在建国初期属一区沙鼻乡。1953年属二区


南涌村委会办公楼


东涌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属东涌大队。1965年与东涌大队分开另成立为南涌大队。1984年改为南涌乡。1987年改为南涌村。20世纪90年代前以种植水稻、甘蔗、蔬菜等为主,90年代后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上世纪80年末,村积极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现村内有10多家企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内建有东涌镇自来水厂、东涌敬老院、学校、幼儿园、市场等。建设中的东涌大桥横跨骝江水道连接启新路,为南涌村民及东涌人民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村内有广州市保护文物大炮楼,此建筑物建于民国期间(1938),为当时大汉奸李辅群所建,用作修械、护沙之用,当时又称修械所、护沙所,解放后用作医院,2001年修葺后作东涌博物馆。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15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1022户,常住人口2863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7家,主要生产五金、针织、家具等;农业在不断优化中调整,主要种植香蕉、果蔗、蔬菜和养殖四大家鱼等。

     7.东导村

    东导村位于东涌镇的东南部,北面隔沙湾水道与石基镇大刀沙岛、石楼镇官龙岛隔江相望。该村是东涌口与虾导涌两条河所居住的居民组成的自然村,所以叫东导村。村民姓氏主要有梁、郭、冼、冯、王、黄等。1965年由官坦大队析出,名为东道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东导大队。东导村建国初期属一区沙鼻乡。1953年属二区东涌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属官坦大队。1965年与官坦大队分开,另成立东导大队。1984年改为东导乡。1987年改为东导村。在东涌口水闸以东100处,清末建有横跨沙湾水道至大刀沙岛的水下之字形石坝,以防范敌军水路


东导村委会办公楼


进入。石坝上下游水流喘急,水位高低近一米,此堤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起到一定阻碍作用,造成日本侵略者的汽船搁浅。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部分拆除,并安装了航道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疏通沙湾河道时第二次清除,并挖出大量杉木。现在该坝不复存在,只剩下混凝土建设的航道灯在坝址屹立,成为本地的一个历史见证。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37亩,共有13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695户,常住人口1977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25家;农业主要种植香蕉、果蔗、蔬菜等。

    8.官坦村

 


官坦村委会办公楼


    
官坦村位于东涌镇的东南部,北面隔沙湾水道与石楼的观音沙隔江相对,东邻三沙村,西北接东导村,西接东涌村,南接南涌村和石排村。濠涌、南涌两条河涌在东涌医院后面交界的三丫涌口便是东涌、南涌、官坦三村的分界线。村民姓氏主要有黎、梁、何、冯、陈、黄等。官坦村建国初期属一区沙鼻乡。1953年属二区东涌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与东导村合称官坦大队,1965年与东导分开自成官坦大队。1968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向东大队。1982年复名为官坦大队,1984年改为官坦乡,1987年改为官坦村。该村有一棵古木棉树,在官坦冲口附近(官坦17队),相传树龄有70多年,树干粗壮,要由两个人才能围抱。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88亩,共有18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937户,常住人口2583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25家,主要生产电子、制衣、针织、橡胶等;农业主要种植香蕉、果蔗、蔬菜等。

 9.石排村


石排村委会办公楼


    
石排村位于东涌镇的东南部,南面隔骝岗水道与鱼窝头村相望,东接庆盛村,西北连官坦村,西南邻南涌村,东北与三沙村接壤。村民姓氏主要有郭、王、梁、陈、何、黎等。石排村建国初期属一区沙鼻乡,1953年为二区石排乡,辖下有石排、石特、庆盛、茂丰、沙公堡等地。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把茂丰、沙公堡等地划出另成立三沙大队。1970年与庆盛分开,剩下石排、石特为石排大队。1984年改为石排乡,1987年改为石排村。石排村十分重视教育,石排小学成立于1923年(19791989年曾建石排联中)。现在学校占地面积10179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为3105平方米。2000年按广州市一级标准兴建了石排中英文幼儿园,现已通过了广州市一级幼儿园和绿色幼儿园评估验收。200811月,由石排村出资成立了艺星乐社,有28人,每周两晚在村乐社唱粤曲,其中个别外来工还唱京剧,有时他们也受邀到其他村演唱。在体育方面,该村学生黎浩伦曾在省运会和城运会上的多项比赛中为广州市赢得了荣誉。石排村地理位置优越,京珠高速公路、地铁四号线和即将动工的南二环公路均经过石排村。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有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49亩,共有16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954户,常住人口2595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13家;农业主要以种植蔬菜和果蔗为主;第三产业兴旺,有个体工商户近百家。

 10.庆盛村


庆盛村委会办公楼


    
庆盛村位于东涌镇的东南部,东面与南沙区黄阁镇骝东村接壤,南面隔骝岗水道与鱼窝头村的东克沙相对,西接石排村,北邻沙公堡村。村民姓氏主要有陈、冯、郭、何、黎、王等。该村有2棵古树,一棵在庆盛8队,是大榕树,长在涌边;另一棵在庆盛9队,是桑树,果实成熟饱满,据说它们都有70多年的历史。庆盛村有100多年的历史,据说之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3个小山岗,即骝岗山、二岗、三岗,经过多年地壳变动和海洋长期冲积,长年累月便积聚形成陆地。庆盛村建国初期属一区沙鼻乡,1953年属二区石排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属石排大队。1970年与石排大队分离成为庆盛大队,1984年改为庆盛乡,1987年改为庆盛村。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17亩,共有13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817户,常住人口2201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11家,主要有运输、包装、制衣、家具等项目;农业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

 

11.三沙村

    三沙村位于东涌镇的东南部,是由茂丰、四龙、和丰三个自然围组成的低沙田地区,故称三沙。东连沙公堡村,南接石排村,西面与官坦村接壤,北面隔沙湾水道与石楼镇的清流村隔江相望。据《番禺镇村志》记载,三沙、四龙、和丰围是冲积三角洲,由泥沙淤积成沙坦拍围而成,形成时间大约在18211911年之间。村民姓氏主要有郭、陈、黄、幸、彭等。三沙村建国初期属一区沙鼻乡。1953年属石排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与沙公堡合为三沙大队。1971年与沙公堡分开成立三沙大队。1984年改为三沙乡。1987年改为三沙村。村内曾有日军修建的炮楼一座,位于三沙村口,建于1937年,1984年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在和丰围内,有一棵大榕树,其覆盖面积达一亩之


三沙村委会办公楼


多。据考证,这棵古榕已有118年的历史,现已被列为保护树种。历史上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香蕉、水产养殖业为主。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0亩,共有14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778户,常住人口2108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12家,主要生产制衣、手套、音箱、肥料等;农业主要种植水稻、香蕉、蔬菜和养殖四大家鱼等。

 12.沙公堡村

    沙公堡村位于东涌镇的东南部,东与石楼镇的清楼村、沙南村隔江相对,西至石排村、庆盛村,南至黄阁镇新海村、东风农场,北至三沙村。由上八学、下八学、上三沙尾、下三沙尾及沙公堡等自然村组成。关于上八学、下八学围的说法是,初建堤围时此地有很多鱼虾,有很多白鹤在这里找鱼虾吃,因此人们叫它上白鹤、下白鹤围。建围后因地界争议,有八个大学生争地界打官司,后来就改名为上八学、下八学围。村民姓氏主要有陈、李、黎、郭、黄、王、高等。沙公堡又名虾公堡,沙公堡初建围时也是鱼虾非常多,只要站在涌边的埗头上就可以捕到很多鱼虾,当时叫作虾公埗围,


沙公堡村委会办公楼


后来人们误把虾公埗说成是沙公堡而得名。沙公堡围原分为上围、中围、下围,在下围尾沙公堡涌口围基边(旧镇政府)建有一座雕堡炮楼,用青砖水坭建造,非常坚固。但在1958年大踊进时,下围与三沙的解放军兵团换田后炮楼被拆除。沙公堡建国初期属一区沙鼻乡。1953年属石排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属三沙大队。1971年与三沙大队分开自成为沙公堡大队。1984年改为沙公堡乡,1987年改为沙公堡村。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92亩,共有9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756户,常住人口2062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种养业主要有水稻、香大蕉、蔬菜、香蕉、花卉和鱼塘;工业企业有4家,但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13.西樵村

 


西樵村委会办公楼


    
西樵村位于东涌镇的西部,原名西樵沙、新十村,清代立村。辖西樵涌、横滘两个自然村。村民姓氏主要有冯、何、黄、郭、钟、梁等。据记载,西樵涌西岸北斗围于1876年筑围,大坳围及西樵围于1776年筑围。193811月,日军有一艘浅水舰在沙湾河道大涌口搁浅,被沙湾、西樵、大坳等地民众抗日自卫队数百人夹击,日军派8艘小舰艇及飞机增援,至潮涨后舰浮水面才狼狈逃走。西樵村原为北宽南窄的孤岛,为沙湾沥与西樵沥所包围,交通极为不便。自1986年沙湾大桥、西樵大桥建成通车后,西樵村水陆交通畅通无阻。西樵建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491952年属榄核乡管辖。1952年下半年属大乌乡管辖。1953年属双翼乡管辖。1954­2006年1月25属灵山管辖。2006年1月25,番禺行政区域调整后,由原来的灵山镇划出并入东涌镇。西樵村的窦围较多,主要是按国、富、民、强、春、夏、秋、冬、天、地、元、黄等字号排列的。西樵村经历过两次大堤崩口。第一次是在19746月,位置在6队东三围;第二次是在1994617,位置是在9队的农场围。两次决堤都动用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堵住决口。1995年,西樵村的大堤按照百年一遇的高标准、高质量建造。1987年,上坭村、雁沙村、西樵村各自筹集资金购置三艘国际标准龙船,当年参加番禺县沙田地区有史以来第一届禺山杯龙舟赛,并获男子队的龙舟赛第三名。1988年,西樵、上坭、雁沙三个村又组成女子队,是年男女队均参加县第二届禺山杯龙舟赛,其中西樵、雁沙男子队分别获第二、第三名,首次参赛的雁沙、西樵女子队也分别获第二、第三名。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18亩,共有10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770户,常住人口2337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工业有内外资企业8家,主要生产饲料、木器等。

     14.天益村

    天益村位于东涌镇的西部,辖东鸦、西鸦、东滘、西滘、大涌、良角六个自然村,因有一天字号涌流过全村而得名。清代以郭、陈、黄、何等姓开村。早在民国初期,天益村就有天字号涌的叫法,其含义是天益村内的河涌好像字一样,北面有良角涌(1975年至1977年填平扩大种植面积,将该涌的居民迁到天益涌北面现天益村10队处),北面第二条涌即小乌村正尾涌,两条涌正向西北伸展,好像字的横;西面有现时56队涌伸向经沙涌(即马克村,在1956年填平后进行种植),东南方向伸向沙深(即东深村),四冲汇聚刚


天益村委会办公楼


好形成一个字型。因此,群众称为天字号涌,该称谓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解放后天字号涌范围与鱼窝头村范围组成一个农村经济合作社,该组织直至大跃进后期才分开,形成天益村和鱼窝头村。该称谓于1966年由于文革破四旧立四新的原因又被改为东方大队,此称谓维持了三年左右时间又被取消,重新称谓天益村。天益村在解放前(约1946年)仅有一家私塾教堂,位于天益村8队(现天益大道东43号位置)。1948年成立天益小学(位置在现天益村村部),校园内有两棵大叶榕树,现树高1315左右,树杆直径分别约为1.51.3,覆盖面积达到500700平方米。1984年,将天益涌口的分校与现时的天益小学合并。2001年动工进行扩校,成为现在的天益小学。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9亩,共有11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962户,常住人口2675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18家,主要有精细化工、鞋业、手袋等项目;农业主要种植香蕉、花卉及养殖鱼虾等。19581960年间,糖蔗质量及产量曾获国务院嘉奖。

 15.鱼窝头村

    鱼窝头村位于东涌镇西南部,辖区内包括含珠、长安、大益围、四东、四长、四大六个自然村,是鱼窝头的发祥地。清代以何、周二姓建村。村民姓氏主要有陈、梁、李、周、何、郭等。约在1775年时,在今大新队有一水坑且多鱼,叫鱼窝。后与东深村的虾窝并称为鱼虾窝。二三十年代鱼窝头住户多次遭土匪打劫,死亡数十人。在大新队有黄埔军校分教点。19597月中山析出黄阁公社时,长莫、长联、长城队划入鱼窝头公社归鱼窝头村管辖。20059月原有的鱼窝头村小学并入了东涌镇第二中心小学。20069月,为了解决鱼窝头村各企业和邻近兄弟村企业外来工子女


鱼窝头村委会办公楼


读书难问题,在取得教育部门批准后,把鱼窝头村小学旧址租赁给教育部门认可的有资质的单位兴办私立学校,使外来务工人员安心在企业工作。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46亩,共有18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总户数1484户,常住人口4128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有蔬菜、香蕉、甘蔗及水产养殖。其中,蔬菜种植又以潺菜为主,具有一定规模,成为一村一品的农业品牌,得到上级农业部门的认可。水产养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养殖虾、鳗鱼逐步向养殖高档水产品转型,如甲鱼、桂花鱼等。工业方面,现在企业11家,主要生产服装、涂料、鞋业、五金等。

     16.东深村

 


东深村委会办公楼


    
东深村位于东涌镇西南部,辖东良、里沙深、四和围三个自然村,取较大两自然村各一字故名。1775(乾隆40)由冯、何二姓建村,村民姓氏主要有冯、梁、陈、郭、黄、王、何、麦、林等。1964年番禺县在东深村3队引进台湾优良水稻珍珠矮品种,实验单株种植成功,单造亩产高达800斤以上,并在全县推广种植。19691970年,东深村受广东省甘蔗研究院委托,派出钟明(3)和黎棠(5)两人到斗门县乾务公社指导种植,取得显著成绩。东深村有很多历史遗迹。枪械制造厂,原址位于东深村7队,1934年由广东省合作社开办的兵工厂生产步枪和军刀,1940年李塱鸡攻打合作社时停产。番禺农艺繁殖场,始建于193310月,位于今东深村7(四和围)一带,面积有850亩,由当时广东省合作社组织兴办,以试种水稻和甘蔗良种为主,曾成功试种台湾台糖108红皮仔,并大面积推广种植,3年后停办。东深村曾有一支小有名气的鱼青篮球队,成立于1948年初,由村里的10多名篮球骨干组成,其活动经费由本村一名郎中和一名财主提供,这支球队身体健壮,经常到市桥、顺德等地比赛。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1亩。共有14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总户数850户,常住人口2555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8家,工业主要有五金、制衣、灯饰等;农业主要以种植果蔗、香蕉为主。

 17.万洲村

万洲村委会办公楼

    万洲村位于东涌镇的西南部,南沙大道末段,邻近纳入广州市南拓发展的南沙区黄阁镇。辖万生、散洲东、福禄寿三个自然村,取万生的字和散洲东的字故名。清代何、梁二姓建村。村民姓氏主要有梁、麦、陈、黄、何、冯、郭等。19597月中山析出黄阁公社时,李沙、李同、同乐、洲份等生产队划入鱼窝头公社归万洲村管辖。村内原有一座沙梨岗,海拔50,近年取土挖平作为工业开发区。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66亩,共有15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1305户,常住人口3688人。全村经济以工业较为优势,村内有内外资企业19家,工业主要有化工、五金、制衣、金属等项目;农业主要种植花卉、香大蕉、果蔗等。

 18.长莫村

 


长莫村委会办公楼


    
长莫村位于东涌镇的西南部,辖长沙、上下莫沙、白石三个自然村,取长沙和莫沙两个自然村各一字得名。清代康熙年间以何、黎二姓建村,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建村时人口不到100人。村民姓氏主要有麦、黎、陈、郭、何、梁、黄、李等。长莫村四面环水,南北长,东西窄。长莫村在1959年前属中山县黄阁乡管辖。19597月后划归番禺鱼县窝头镇公社管辖。19601月鱼窝头公社将原长莫村的第1213生产队(含李沙、李同、同乐、周粉)及沙梨岗析出划归万洲村管辖,又将长莫村的长联、长兴、长城3个生产队划归鱼窝头村管辖。随着形势变化,1960年~19616月将长莫大队一分为二,新建长沙大队和莫沙大队,但随即于19617月再合并为长莫大队。1984年改为长莫乡人民政府。1987年改长莫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31亩,共有14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1121户,常住人口3365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果蔗、香大蕉和养殖四大家鱼、南美白虾等;工业有内外资企业5家,主要生产五金、音箱、手饰等。

     19.细沥村


细沥村委会办公楼


   
细沥村位于东涌镇的西部,辖东大涌、沥尾、新涌、斜涌四个自然村,由一河面狭窄的河涌流经该村而得名。清代光绪二十四年以樊、王、梁三姓建村。村民姓氏主要有梁、郭、陈、黄、冯等。细沥村有着重要的交通要道,南沙大道由北向南贯穿其中,并与经过的广州南部快速路、黄榄快线形成番禺南部中枢纽带。细沥村有很多历史遗迹。在19311939年间,建有天后庙、兄弟庙、合作社总部炮楼、海口炮楼、洲西炮楼、东一炮楼、沥尾炮楼、上围炮楼及 12队炮楼等,有些是沙湾何生利农场兴建,有些是国共合作组织——合作社兴建。追溯历史,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炮楼有的是因为时间久而腐烂,有些是因为大炼钢铁或建学校而拆除。由于合作社反对地主豪绅和土匪,保护农民耕种,使得拥有细沥围的地主沙湾何氏家族利益受到侵害,始终对合作社怀有怨恨。19391220,李塱鸡带领禺南日伪军300余人进犯鱼窝头,在细沥涌口与县国民党兵团林国乾部和农民自卫队发生激烈战斗。1930年前后,细沥天后庙(娘娘庙)附近形成比当时鱼窝头其它地方热闹的渔农集市。1948年,细沥村开办单科小学1间。同年,成立自力篮球队和醒狮队,经费来源于有钱人赞助。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10亩,共有17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1498户,常住人口4052人。全村经济以工农业协调发展,村内有内外资企业3家,主要有机械设备、砖厂等项目;农业以种植花卉、果蔗及香蕉为主。

     20.马克村

    马克村位于东涌镇的西部,南沙大道中段。辖马克、滘尾两个自然村,取马克自然村名。清代以何、郭二姓开村。村民姓氏主要有郭、陈、何、黄、梁等。马可村历史文化丰厚。马克粤剧团,始建于196012月,全团共有72人。初时叫大队文娱组,1964年改名为马克村红少年粤剧团,后又改名为马克粤剧团200210月,马克粤剧团再次改名为马克粤乐社。马克醒狮队,始建于1956年,经常到附近镇村开展文化活动。永远糖厂,始建于1944年,原址位于10队,占地30亩,以生产红糖为主,由钟洪及钟九仔兴建,1947年停办,于19451947年曾经印刷过储备券,使用时间3年。枪械制造厂,1942年建,原址在10队地塘,由李塱鸡开办,委托钟洪管理,专门制造枪械自用,占地60平方米,结构为茅棚,


马克村委会办公楼


1946
年停办。何生利农场和围馆,始建于1926年,位于今马克村56910111316队位置,总面积60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何生利围馆是农场的办事点兼谷仓,两层,砖木结构,首层80平方米,二层40平方米,是何生利农场的物业,1950年拆毁。1949年土地归属国有。永远糖厂雕楼,建于1942年,原址位于马克村永远糖厂内,三层,砖木、水泥结构,面积每层60平方米,具有住人和防敌功能,1954年拆毁。马克10队雕楼,始建于1940年,原址位于马克村10队,两层,每层约30平方米,砖木结构,是沙湾何端的物业,1951年拆毁。马克冲口队雕楼,始建于1940年,原址位于今马克村冲口队,两层,砖木结构,每层面积约36平方米,具有住人和防敌功能,属沙湾何端的物业,1951年拆毁。马克4队雕楼,始建于1942年,原址位于马克村4队,两层,砖木结构,面积每层30平方米,具有住人和防敌功能,属黄皮九的物业,1950年拆毁。马克1队雕楼,始建于1942年,位于今马克村1队,两层砖木结构,面积每层20平方米,具有住人和防敌功能,属樊木物业,1950年拆毁。马克1队大屋,始建于1942年,位于今马克村1队,大屋一层,砖木结构,面积70平方米,属樊木自建物业。此屋在当时沙田地区比较出名,解放后曾作过马克大队部,后转为供销社马克分店,现保存完整。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62亩,共有16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总户数1282户,常住人口3647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20家,主要生产五金、制衣、涂料等;农业主要种植香蕉、果蔗、花卉和养殖四大家鱼等。

 

 21.小乌村

  

小乌村委会办公楼


    
小乌村位于东涌镇的西部,辖西流、急流两个自然村。早前在该村良角地段有一条蠔壳基,直向细沥村、马克村中间穿过,良角为上的又叫蠔头,建国初期蠔下乡以此为界,建国前隶属沙湾司大乌乡。建国后1954年从大乌乡析出而故名。上世纪60年代初曾分开急流、小乌两个生产大队,不久后又统归小乌大队。清代以何、高、黄姓开村。村民姓氏主要黄、郭、高、何、梁、陈、王等。村内有南沙大道、广州南部快线等穿过。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14亩,共有11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1080户,常住人口3080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18家,工业有电子、五金、石材、家具、制衣等项目;农业主要种植甘蔗、香蕉、水稻、瓜菜等。

     22.大简村

    大简村位于东涌镇的西部,由大鹏、大指南、沙二堡、沙三堡等自然村组成。因有一简沥涌流经自然村,取自然村的字和简沥的字故名。清代何、黄、王姓开村。村民姓氏主要有黄、冯、郭、何、梁、陈、王等。大简村原与太石村、大同村合称为大乌乡,1962年土改时分为大简村。大简村有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大乌乡政府,位于现大简村桥北队,建于民国初年。解放前由本村的大地主梁泽文(又称梁文仔)担任乡长,兼任李朗鸡部队的中队长。解放时乡长梁泽文、副乡长黎荣富等在大鹏口被枪毙。解放后,番禺县派出李浩明担任大乌乡乡长,梁锋任副乡长(大简村新冲队人)。在乡政府工作的还有周照、黄坤等本村人,他们直到大乌乡解散后才调往镇内的单位工作。大乌乡公所又叫升官楼,是用青砖绿瓦建造的,当地人称升官楼,为长6、宽4的二层砖木建筑物,于2006年遇台风吹倒。据说在该乡公所工作过的人员都能得到提拔和重用。何生利农场,建于1946年,在该村的上一队、下一队、东二队、西二队等生产队内,面积有1000多亩。何生利在该地放养母鸭1000


大简村委会办公楼

只,每天产鸭蛋2000多个;基堤种植番石榴、荔枝等果树;水田发包给农民种水稻。大简雕楼,该雕楼建于1946年,由何生利出资建造,建有雕楼四个,分别建设在其土地的周边。另在大简涌尾、大鹏涌口、东二等地也建有雕楼,用于保护其围垦的土地,后于19581966年拆除。大简红棉树,位于大鹏的堤边,该红棉树种于1946年,由何生利从外地移入种植,种植时高有78。现剩3棵,有20多米高,直径80厘米以上,每年开花不断。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39亩,共有17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1300户,常住人口3847人。全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香()蕉、果蔗和养殖四大家鱼等;工业企业有24家,以生产化工、手饰、鞋业、食用油为主。

 23.太石村


太石村委会办公楼

    太石村位于东涌镇的北部,北靠沙湾水道,东接骝岗水道,西邻西樵水道。南沙大道、市南路、市灵路、市鱼路横贯整个太石村,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太石村于1974年由鱼窝头公社大乌大队划出,辖太婆份、石基两个自然村,取两自然村各一字故名。清代由何、冯二姓开村。村民姓氏主要有冯、郭、何、梁、黄、陈、吴、卢等。19651967年曾办过一间农业中学。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3亩,共有13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中学,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782户,常住人口2129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经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批准设立的工业园集聚区有三个,已形成规模,工业区内有75家内外资企业,主要生产钢铁、电子、五金、珠宝、制衣、汽车配件等,最有名的企业有裕丰钢铁集团公司。

 24.大同村

    大同村位于东涌镇的北部,于沙湾水道与骝江水道交汇处,是番禺的重要交通枢纽。大同村原称大乌村,辖大乌头、南边月两个自然村,取大乌头自然村大乌二字故名。清代康熙二十五年以黄、吴、梁、冯、陈姓开村。村民姓氏主要有梁、黄、何、冯、陈、郭、彭、张、钟、卢、黎等。解放初至文革时与太石生产大队合并成一个生产大队。文革后拆分成大乌生产大队和太石生产大队,后于1998


大同村委会办公楼

改名为大同村。至2008年底,全村总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6亩,共有14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1家医院,总户数978户,常住人口2749人。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35家,工业项目主要有五金、制衣、化工、摩托车等;农业主要种植香()蕉、甘蔗。除有部分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外,大多数从事个体饮食、商业、建筑、运输业等。2006年大同村被授予广州市卫生村称号。 

 25.东沙农场

  

东沙农场


    
东沙农场位于沙公堡的东面,是上世纪60年代经围垦而成,总面积1.2平方公里。初期由东涌公社直接管理,70年代划给东涌中学为学农基地,1979年东涌公社收回,现由个人承包。

 26.东风农场


东风农场办公楼

    东风农场地处东涌镇的东南边陲,总面积1.1平方公里。西靠三沙、沙公堡两村,东面临水,隔江为东涌镇属的东沙农场,南边隔水为黄阁镇的新海村。东风农场建国前为当地大天二霸占。1950年由解放军十五兵团接管,作为驻军的生产基地。1950年冬由省民政厅接管,作为省民政厅救济分会的社会性生产机构,命名为省民政厅第二农场(即沙公堡农场)。1954年省民政厅从各县市儿童教养院、孤儿院,逐年抽调毕业生来场就业,到1957年农场方面的工作已逐步完善。可是当时农场的土地分割在三沙和沙公堡两个围,两地相距2公里,耕作不便。1958年农场将三沙耕作区交给三沙大队,换取了与农场接壤的澳尾间及第一、二、三间田,以及沙公堡小学周围的地基,从而使农场的土地连片,改善了行政上的管理。1970年农场由番禺县接管,改名为地方国营番禺县东风农场。20009月改革建制,归东涌镇政府接管。2005428,南沙区成立,东风农场由番禺区划归南沙区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