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和爱情的文字
题记: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的精神中如果有浓烈柔美的部分的话,那么这就是爱情。控制着这种浓烈柔美的感情是纯粹的、上等的,高雅的理性活动……”生命本是偶然,我们来到这世上不易,能相遇相识更不易,并不是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才是相爱相知,无论怎样的企盼,都应是一份美好,一份结果。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爱情是要给人独立发展空间的。“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坦荡、更淡泊的心境。 在网络里阅读散文,见到最多的就是关于婚姻和恋情的主题。而这一类主题中,最多的是关于男女分手后的怨恨。这些幽怨,大多如白居易所说:“此恨绵绵无绝期。”在述说了这场没有结果的爱、这场刻心铭骨的爱、这场轰轰烈烈的爱、这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心理伤害的爱之后,往往又转入深深地思念,这爱似乎一生不能忘怀。大有非卿不娶,非君不嫁的意思。每到此处,我总是很感动,为作者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但是感动之余,我又有些怀疑:难道作者们以后还真的不再嫁人,不再娶妻? 和我同样疑惑的还有喜妹大姐。我在什么地方看见她说,她常常被这些文字感动的落泪。有编辑同行提醒她:人家这是为了吸引眼球呢。但憨厚的大姐似乎不信。 带着这个疑惑,我读了不少哲人的书。为什么要向书本求教呢?因为我自己的体验没有办法告诉我。其实,人的婚恋就像是到大海边上去捡石子,捡到一颗合适的就带回去,最好以后就不要再来了,除非这石子丢了或者自己破碎了,因为两颗以上是会发生碰撞的。但如果没有捡到合适的,你可以把手里这一颗,顺手扔进海里继续捡,直到感到钟情为止。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为被丢的石子缠绵或哭泣。 坦白的说,我是向大海里扔过石子的。对于现代人来讲,扔几颗石子实属正常。哲学家说,你没有在大海边捡过石子,扔过石子,你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因为,你还没有跨过情这个门槛。没谁规定你只许捡一颗,问题是你最好不要两次走向大海边。 今天,江南整天都在暖阳里,我就蹲在阳台上读书。这书的名字叫做《品味人生》,撰稿的大多是鲁迅、陈独秀、冯友兰、梁实秋……这类哲人。其中 “情人们常常觉得他俩的恋爱是空前绝后的壮举,跟一切芸芸众生的男欢女爱绝不相同。这恐怕也只是恋爱这场黄金好梦里面的幻影罢。其实通常情侣正同博士论文一样地平淡无奇。为着要得博士而写的论文同为着要结婚而发生的恋爱大概是一样没有内容罢。通常的恋爱约略可以分作两类: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 一双情侣见面时就倾吐出无限缠绵的话,接吻了无数万次,欢喜得淌下眼泪,分手时依依难舍,回家后不停地吟味过去的欣欢——这正是打得火热的时候。后来时过境迁,两人不得不含着满泡眼泪离散了,彼此各自有个世界,旧的印象逐渐模糊了、新的引诱却不断地现在当前。经过一段若即若离的时期,终于跟另一爱人又演出旧戏了。此后也许会重演好几次。” 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可能有一个最佳的异性对象,但人海茫茫,人生短促,这样两个人相遇的几率几乎等于零。因此,人可能根本就找不到那个“唯一的爱人”,得不到那份“唯一的爱情”。找到的只能是个相似的、大概的替代物。因此,那些爱的死去活来的故事,大多是另有隐情。 即使是真的爱情,爱情本身也充满幻想的成分。当一个人爱一个人的时候,会引发单方面的激情,会把心上人单方面的理想化、浪漫化,“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单方面的爱情高潮,会与另一方产生情感的落差。细细想想,你爱人家什么?爱他的机智、敏捷,爱他的高官厚禄,爱他的博学多才,爱他有大笔的金钱或财产……不错,这些都是爱的基础,但问题是,你明白人家也爱你吗? 爱的明显的特征就是对所爱之人的幸福的期盼。你是这样想的吗?如果你只在期盼自己的幸福,那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那些只为自己垂的泪,不能被称为爱情。 高唱永恒爱情,精神恋爱的柏拉图是个同性恋。吟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美词的秦观是个出入红楼的常客。一个不需要女人肉体的温柔,一个不需要女人情感的软香。相信这两个道貌岸然的家伙,对于爱情来说,你不是误读就是上当。由此,读那些关于爱情的小说、散文,你一定要把眼睛擦亮。 我相信世上有真爱,但她比钻石更璀璨,所以难采。我相信世上有真情,但她比金子更宝贵,所以难得。钻石可以合成,金子可以买来。唯有真情真爱,合不成,买不来。这些情爱也许存在于形而上的世界。 我还会去读那些关于爱情的文章,或许还会被它们所感动。因为人就是一个追求稀缺的动物,追求理想、追求幻想、追求不可能…… 读了很多书,我还是没有弄懂什么是爱情。也许正如哲学家说的那样吧,我们对那些纯粹精神范畴的爱情的追求,就像是在没有星月的午夜,在一间没有任何光亮的黑屋中,追逐一只不存在的黑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