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区畜牧业的途径
发展农区畜牧业,符合西藏的自然经济规律,符合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农区畜牧业要获得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农区的有利条件,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加强客观方面的调配,使畜牧业和农业在有机结合的生态环境下迅速发展。
(一)调整畜群结构,强化畜种改良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高原生态环境,形成了具有西藏特点而又丰富的畜种资源。这些畜种资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备了适应高寒气候和耐粗放管理的能力,在生产管理落后、风雪灾害较多、草原质地较差的条件下,能够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是极为宝贵的资源。在民主改革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很决,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旧的畜牧业生产水平显然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牲畜个体退化,生产能力很低,每头(只)所产的肉、毛、奶量很少,经济效益很差,再加之长期形成的畜群结构不合理,更加影响畜群的生产能力。民主改革以后,特别是进入80 年代以来,在牧区主要是抓了本品种的选育;提高出栏率,增加适龄母畜比例和大规模的草场建设;在农区全面抓了黄牛改良和绵羊改良,同时抓了人工草场的建设。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的畜种状况不良,畜群结构仍然不够合理,需要采
取更有效的措施,继续抓紧这项工作。 1 .调整畜群结构 调整畜群结构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保持畜群动态平衡的重要环节。农区自然条件较好,饲草、饲料充裕,有利于畜群结构的调整。 ( 1 )适当控制牲畜头数的发展目前在草场建设没有取得明显效果的情况下,牲畜总头数不宜盲目增多,尤其在已经出现草畜矛盾的地方,更要控制牲畜头数,实行以草定畜,以饲料供应能力定畜。控制总头数的有效办法是增加出栏数量,提高出栏率。要舍得将那些老母畜、弱畜、阉畜中的大龄畜适时出栏。在近几年内,保持现有牲畜的总头数,纯增多少即出栏多少。增加出栏,不仅可改善畜群结构,而且可增加畜产品产量,提高畜产品的商品率,同时还可减轻草场压力,减少冬春牲畜死亡率,两全其美,势在必行。落实这项措施的关键,在于认真克服借杀思想,改变那种牲畜头数多就是富有的传统观念。 ( 2 )增加适龄母畜比例在增加出栏比例的基础上,多留母畜,提高母畜的比例。农区不存在靠驮畜交换的问题,母畜比例可大于牧区,耗牛可达50 %、绵羊可达60 %、山羊可达65 %以上。在维持这种比例的基础上,要不断扩大适龄母畜的比例,注意适时出栏成年母畜,如耗牛可8 一10 年出栏,绵羊5 年出栏,这样可使畜群水远保持青壮年的高生产水平状态。2 .调整畜种结构 合理的畜种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农区的饲草、饲料资源,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报酬率,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根据农区农业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生活的需要,畜种结构的比例不宜一刀切,耍因地制宜,因条件制宜。主要农区,要适当增加大牲畜比例,主要是蝙牛、黄奶牛。大畜多则肥料多,役畜多,产奶量多,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都有利。海拔高一些的半农半牧区,可适当发展耗牛、绵羊。在林芝、山南等地可发展养猪,这些地方的群众有养猪、吃猪肉的习惯,而且养猪的条件较好,尤其林芝地区,猪饲料充足,养猪业的基础比较好,现有猪的存栏总数16 万余头,林芝地区占50 %以上。当前养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粗放,任其在野外觅食或与牛羊合群放牧,结果感染包囊虫,有害人畜健康,这是发展养猪业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加强管理,改良猪的品种,提高出栏率。农区、半农半牧区的群众都有养鸡的习惯,但产肉、产蛋水平很低,要改良品种,改善饲养方法,提高生产水平。3 .强化畜种改良 为了进一步提高畜种生产胜能,适应商品化生产发展的要求,西藏自治区畜牧局、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等科技部门从1960 年开始,已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各种畜禽优良品种钧多种,其中引进种畜2 360 多头(只),种禽2 000 多只。这些品种经过多年的风土驯化大部分已经适应了高原气候环境,已在生产科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自治区牲畜的改良工作,重点是绵羊和黄奶牛。绵羊是西藏的主要家畜之一,饲养历史悠久,适应高寒自然条件,具有多种用途,是优良的地方品种资源。但同一类型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尤以农区的雅鲁藏布江型绵羊个体小,产毛量低,经济效益差,是绵羊改良的重点区域。 60 年代初,西藏曾引入新疆细毛羊、高加索细毛羊等品种,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进行杂交改良。197 斗年自治区召开了第一次半细毛羊育种座谈会,统一认识,明确了培育半细毛羊的改良方向,并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绵羊育种委员会,制定了育种规划并陆续从内陆引进茨盖、罗姆尼、边区来斯特、波尔华斯等新品种与当地羊杂交,向半细毛发展。杂交羊产毛量比当地羊提高1 一3 倍,羊毛品质有很大改善,周岁半胭体重比当地羊高1 倍以上。到1978 年,绵羊改良工作发展很决,全自治区有杂交改良羊50 万只,比197 斗年增长了8 倍以上。后来,由于粗放管理和饲草不足,改良羊死亡率高,因此80 年代初绵羊改良工作受挫,除少数科研和国营农场外,大部分地方停止。西藏自治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和国营澎波农场坚持了试点并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澎波半细毛羊的培育已经成功,全自治区现
有改良羊28 万只。今后的绵羊改良工作要因地制宜,分区指导,不搞一刀切。在“一江两河”流域,要继续向半细毛羊方向发展。高海拔半农半牧区以本地品种选育为主,搞好选育提高,改良问题要根据条件进行试点,试点成功了再逐步扩大,总之要慎重从事,不可贸然推开。 黄牛是西藏农区的主要牲畜,群众吃奶、喝酥油茶主要依靠黄牛的供给。其适应范围限于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分布在海拔3 000 一斗000 米之间,主要用途母牛是产奶,公牛用作役畜,多数做菜牛。黄奶牛的特点是耐粗放管理,适应胜较强,个体小,产奶量低,但奶含脂率高,适宜打酥油。黄牛改良工作起步也较早,始于60 年代,引入西门塔尔、澳洲牛两个品种,开始只搞试点,70 年代在12 个试点社、队系统进行。1979 年开始引进西门塔尔和北京黑白花牛冻精,先后在贡嘎、琼结、日喀则、曲水、波密和拉萨市城关区等县建立了2 。个试验示范点,目前已推广到全自治区5 地(市)的185 个乡,改良黄牛存栏数达10 万头以上。改良黄牛的生产胜能比当地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成年牛的体重提高嵋一57 % ,产奶量提高了5 倍以上。 耗牛是西藏高原之宝,是高海拔地区特有的家畜,具有多种生产胜能,目前也存在退化现象。对耗牛的改良,主要采用本品种系统选育的办法,提高其生产胜能。60 年代引入的良种马、良种驴分别在澎波、江孜和日喀则等地开展种间杂交,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总之,经过几十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在畜种改良方面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的应用在推动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发挥优良畜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今后工作的方向应在继续抓好畜种改良的基础上,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选择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县,结合当地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建立黄牛改良基地、绵羊改良基地、拉萨白鸡繁育基地。结合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冻精配种、胚胎移植等高新生物技术,加决提高优良畜种的繁殖系数和推广步伐,使高产、优质、高效益的畜禽品种尽决应用于生产。基地建设的规模要按照有利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便于推广的原则,根据具体的要求,可以以县为单位,也可以以村为单位,或者以适当规模的家庭联户为单位。在管理上,可采取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形式,切实把畜种改良工作和生产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二)发展农区饲草业
畜牧业是以饲养动物的方式,把绿色植物转化为畜产品的产业。草是畜牧业之本,为各种畜禽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牧草和饲料,从而获得更多的、质量更好的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肉、乳、皮、毛等畜产品,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和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是发展畜牧业的根本目的。为此,必须大力发展草业。 1 .开发宜农荒滩、荒地,建设人工草地 农区占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有条件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要有计划而适度地开发利用这些优势,把长期弃耕撩荒的宜农、宜林的河滩、荒坡、荒地的潜在优势经人为干预后变为现实的优势,把它们逐步建设成高产稳产的人工草地,为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区长期存在的“三料”矛盾,使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机制逐步实现良胜循环。这是保证农区生产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符合西藏实际,也是农牧民治穷致富、改变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 国外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人工草地占有很大的比重。据80 年代末统计,美国人工草地面积为10 % ,前苏联为106 % ,澳大利亚为58 %。从我国情况来看,牧业比较发达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人工种草也开始得比较早,而且规模大,效果比较显著。但从西藏的人工草地建设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各级生产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努力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西藏从1 965 年开始,从国外引进了不少牧草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适应胜和产量比较试验,到1990 年已先后引进各种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90 多个,通过试种,筛选出适宜西藏不同地区种植的品种有30 多个。其中,已大面积用于人工草地的品种有草木挥、紫花首蓓、箭舌豌豆、红豆草、沙打旺、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小冠花、羊草以及毛苔等,已为发展畜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近几年来,由于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农业连续丰收,特别是“一江两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为西藏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农区草业的发展。1989 年,全自治区有人工草地面积达60 万亩,平均每亩鲜草产量一般都在500 一2 000 公斤之间,在协调解决农区草畜矛盾、实现饲草均衡生产和供应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指导今后的人工草地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河滩、荒地及部分无灌溉条件的膺薄耕地建设高产稳产而持久的饲草饲料基地,不断改善牲畜的饲养条件,是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西藏广大农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有宜农、宜牧、宜林荒地260 多万亩,如果将近期易于开发的60 多万亩建成高产型的人工草地,三年后以每亩生产干饲草300 一斗00 公斤计算,就可调制干饲料18 一2 斗万吨,加 上作物秸秆利用率的提高,就可增加近150 万个绵羊单位,这与牧区相比,具有投资少、见效决、效益高的优点。 从各地人工草地的生产经验看,现有人工草地还存在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低、收获不及时、加工设施不配套等方面的问题,如在这方面进一步加以改进,无论在单位面积产草量,还是在饲料利用率等方面,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在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方面的潜力还比较大。据自治区林业厅、农牧厅、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联合工作组,于198 斗一1988 年在拉萨市沿拉萨河一带的河滩种草、种树情况看,效果十分明显。198 斗年进行的首蓓与草木挥问行播种试验,当年亩收获青草3268 公斤,1985 年亩产达2 33 斗5 公斤,198 斗年进行的首蓓和老芒麦混作试验,当年每亩收获青草353 公斤,第二年平均亩产达15 斜1 公斤,第三年每亩青草产量达3 2375 公斤。林草间作的综合效益也十分可观,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情况下,林带内的首蓓覆盖度可达80 一90 % ,第三年每亩青草产量达1 6875 公斤。水浇条件好的地块青草平均亩产量达1 83 斗公斤,而部分不能适时灌水的河滩地亩产仅5769 公斤,可见河滩种草也需要必要的水源保证才能有利于获得高产。在示范区的带动下,1985 年达孜县人工种草面积达16 757 亩,全县人均草场。8 斗亩,户均斗5 亩,为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据贡嘎县江雄乡的经验表明,建设人工草地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江雄乡从1983 一198 斗年,开始较大面积种植紫花首蓓和披碱草。首蓓平均株高打厘米,亩产鲜草3 00 。一500 。公斤,折合千草600 一1 000 公斤;披碱草株高达g 一1 斗厘米,可供牲畜放牧一茬,人工草地的产量相当于天然草场产量的30 一50 倍。如以每只羊每天采食量为2 公斤计算,1 亩人工草地全年可饲养1 一15 只羊,而江雄乡最好的天然草场每亩产干草仅20 公斤左右,需365 亩草场才能饲养1 只羊,人工草地的经济效益比天然草场提高了3 斗8 一5 斗8 倍。建设人工草地,是发展农区畜牧业的重要措施,势在必行。 日喀则地区草原工作站在南木林县艾马岗建成的5 000 亩优良牧草基地,不仅每年能为牲畜提供100 多万公斤青干草,还能为大面积生产提供15 万公斤优良牧草种子,利用根茎草地年肥育牛羊500 个绵羊单位,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已达20 多万元。目前日喀则地区的人工种草面积已达11 斗万亩。昌都地区在利用休闲地、河滩地种植圆根、牧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调节农区、半农半牧区牲畜的缺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综上所述,农区种植饲草十分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在不放松纯牧区生产的同时,应把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畜牧业作为战略重点来抓,将是可取的。
2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饲料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饲料作物与非饲料作物之间比重的大小,可直接反映出农区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同时也反映出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相互依赖与相互支持的程度。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西藏耕作粗放与产量水平低等原因,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农区为畜牧业生产所提供的饲料很有限。有些地方连作物的秸秆也因缺乏燃料被烧掉很多,牲畜不仅精料不足,粗料也极匾乏。但近几年来,随着农区生产条件的改善,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及科学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农田投入的增加,使粮食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到1991 年粮食总产突破了6 亿公斤大关,基本解决了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在“一江两河”流域的主要农业县的粮食已达到了自给有余,在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这为农区发展饲料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 1 )调整作物种植比例,发展饲料生产农区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等产量的高低和比例的大小,对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增加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是必要的,特别是半农半牧区,种植耐早的豆科饲料作物比种粮食收效更大,可以适当压缩一些粮食面积种植饲草。 ( 2 )推广粮草轮作实行粮草轮作是解决农区农田缺肥、牲畜缺草的有效途径。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农区的草业生产,是实现农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据西藏自治区种子站1983 一198 斗年在贡嘎县沃拉乡试验,在常年广种薄收的下等地种植绿肥饲料兼用作物箭舌豌豆575 亩,每亩鲜草产量达1 500 公斤,折合粗蛋白质352 公斤,相当于3515 公斤麦类籽粒粗蛋白质含量;后茬种植的青棵平均亩产2615 公斤,比传统的青棵连作地增产lfl 斗6 公斤,增长1337 % ,纯收入提高28 %。原自治区农垦厅澎波农业科学研究所198101982 年的粮草轮作试验结果表明,种植豆科绿肥后茬平均亩产小麦斗拐6 公斤,比连作二年的产量还高93 %。墨竹工卡县莫中乡洛桑次仁家利用箭舌豌豆后茬种植青棵,平均亩产258 斗公斤,比未种绿肥前亩产122 公斤的增产111 倍。达孜县帮堆乡在1981 一1982 年推广粮草轮作后,冬小麦平均亩产516 公斤,比青棵后作的2711 公斤增产1061 %。粮草轮作的方式除上述类型外,还可实行混作轮作制和复种轮作制以及套作等多种形式。如澎波农场结合当地土壤肥力低、牲畜比重大等情况,大面积推广草木挥与麦类作物混作(主要是冬小麦)。具体做法是:第一年把草木挥与小麦或青棵混作,麦类作物播种量比正常播种量减少钧一50 % ,草木挥按照正常播种量播种,当年麦类作物收获时留根茬10 一15 厘米,而后及时浇水、施肥,促使草木挥正常生长。当年可收获麦类作物籽粒100 公斤左右,收获鲜饲草750 公斤,第二年草木挥长起来了,每亩鲜草产量一般为3 750 一斗。00 公斤,折合粗蛋白质103 一105 公斤,相当于1 000 一1 050 公斤麦类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合理的粮草轮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据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分析,种植豆科作物后茬的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增加。。35 % ,全氮增加。。。斗%,碱解氮增加11 spPm 以上。另据山南地区土壤调查队调查分析,麦类作物连作地的耕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依次比豆科作物后茬地下降39 %、36 %和65 %。 以上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轮作方式的生产结果表明,合理的粮草轮作是科学用地与养地结合、农业与牧业结合、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结合的成功经验,对西藏农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3 )利用作物生长后期的水热资源,发展草业生产在拉萨、山南、林芝、昌都等地、市的一部分河谷农区,具有气温较高、水热资源较好、无霜期长的自然条件,但就热量条件而言,形成了作物生长一年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状况。因此,一般中早熟秋播作物收获后,尚有2 个月左右的热量条件仍能满足一些牧草、饲料作物生长。所以在昌都、林芝、拉萨等地、市,传统上就有复种圆根、荞麦、小油菜、大萝卜等作物的习惯,但面积不大,管理粗放,产量不高,资源条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发展的潜力很大。
据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冬青棵收获后于8 月初及时复种箭舌豌豆、雪莎、豌豆、圆根等,一般每亩可产鲜草1 500 公斤以上,高的可达2 500 公斤以上。根据198 斗年10 月中旬对拉萨河谷近3 500 亩复种的箭舌豌豆生长情况调查表明,于8 月10 日前复种的箭舌豌豆、毛苔平均亩产在710 一1 230 公斤之间,1 500 公斤以上的田块也到处可见。贡嘎、尼木、曲水等县于8 月上旬复种的圆根,生长到10 月下旬收获,平均亩产在2 500 公斤以上。据对曲水县达嘎乡六村调查测定,1987 年8 月6 一10 日播种的箭舌豌豆,10 月15 日测定,株高达51 厘米,每亩23 一2 斗万株,鲜草亩产量2 6017 一2 826 公斤,干草重达55 斗7 一597 斗公斤。拉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7 月30 日和8 月10 日播种的箭舌豌豆,亩产鲜草达5 000 一5 560 公斤,亩折合千草1 000 一1 200 公斤。 以上情况表明,利用秋播作物收获后的余热资源不仅能复种一茬饲料作物,而且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如复种作物的平均亩产按750 一1 200 公斤计算,河谷农区每亩复种生长2 个月的牧草产量就相当于纯牧区一年5 一8 亩的产草量,效益相当可观。据不完全统计,农区有复种条件的耕地约60 一80 万亩,绿肥作物复种纳入种植制度,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水热资源发展饲草饲料生产,逐步变潜在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现实的生产优势,是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农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3 .发展玉米饲料生产 西藏传统的玉米产区主要分布在藏南及藏东南一带,自然分布的高度上限可达海拔3 200 米,是当地群众重要的粮食和饲料兼用作物。到1991 年,全自治区玉米种植面积386 万亩,总产量为9222 万公斤,平均亩产2389 公斤。近年来,随着玉米新品种的引进和栽培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为玉米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扩大了玉米的分布范围,青贮玉米已成为拉萨、泽当等城郊农区畜牧业优质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米是优质的饲料作物,有其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胜能。据自治区七一农业试验场、拉萨市城关区等部门的多年生产实践表明,露地栽培的青玉米茎叶亩产一般在斗。。。一5 000 公斤,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青玉米饲料亩产可达6 500 一10 500 公斤,一般比露地栽培增产30 %以上。西藏自治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卫学承等于1989 年,在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利用水浇条件较好的河滩地围栏种植地膜玉米70 亩,g 月12 日每亩平均收获青玉米茎叶5 219 公斤,作青贮饲料利用。从青贮3 个月后饲养效果看,经过青贮发酵后的青饲料,除保持了原有青绿鲜嫩质地外,气味醇香,基本上保住了原有的营养价值,尤其是较好地保存了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另外,经过青贮发酵后,秸秆中的粗纤维部分变得松软,酸度提高,适口胜好,奶牛采食量增加,从而提高了奶牛的泌乳胜能。在每年严重缺草的12 月至翌年斗月用青贮玉米饲喂奶牛,既解决了冬季饲草不足的问题,同时又保证了冬春季市场鲜奶的供应。据在拉萨市城关区拉鲁乡测试结果表明,一般低产奶牛在原饲养标准基础上,每头牛每天增喂青贮饲料斗公斤,平均可提高产奶量1 公斤,转化率为斗:1 。 玉米青贮后适口胜增加,消化率提高。玉米青贮所含水分保持在70 %左右,比青干草高31 一37 倍,为牛、羊等节粮型家畜越冬度春提供了良好的多汁饲料,而且牲畜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提高产奶量。青贮饲料方法简便,原料易得,能够较好地保持原有的可消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牲畜所必需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城镇郊区及畜产品基地牲畜决速育肥和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有效措施。特别是青贮玉米,因不需要其籽实成熟,所以在海拔3 800 米左右的河谷农区都可种植,这对缓和农区的草畜矛盾、提高生产效益、巩固畜种改良成果和进一步提高优良畜种的生产睦能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饲料加工业,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饲料加工业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约化经营畜牧业的基础工作。美
国的饲料工业已进入十大行业之列。国内经济发展较决的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市,十分注意发展饲料加工业,他们都先后建起了一批大中型饲料加工厂或饲料公司,对促进农村畜牧业和城市养殖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饲料加工业是将适合牲畜食用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各种农副产品原料,通过机械等加工手段,配制成能满足牲畜生长发育和生产畜产品或役力所需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混合饲料的一门产业。使用科学配制的混合饲料,能够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或单位增重所消耗的饲料量,可显著提高饲料报酬,以较少的饲料转化出较多的畜产品。长期以来,西藏畜牧业生产一直处于粗放饲养经营状况,饲草饲料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畜产品的产量也一直处于低水平状况。这种状况的存在,很显然不适应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决发展饲料工业的步伐,迅速改变粗放饲养的经营状况。兴办饲料工业,必须从西藏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充分利用当地的饲草饲料资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混合到科学配方,逐步提高,逐步发展,逐步完善。1 .开展饲草加工,提高饲草利用率 在农区,牲畜可以利用的作物秸秆约6 亿公斤,目前利用的只是一小部分,浪费严重。开展饲草加工,对秸秆可采取多种办法进行加工。第一个办法是将作物茎秆切成小节,进行氨化、碱化处理,再配以适量的精饲料。这样,既改善了适口胜,又提高了营养水平,饲草的利用率也提高了。。这种办法简便易行,无需盖新的厂房和增添设备,可充分利用群众现有的房屋、场地,利用现有的刀具和工具。饲草加工为了方便群众,可让他们用等量的秸秆和一定数量的加工费换回已加工好的饲料,这样既方便群众,又有经济效益。第二种办法,将作物秸秆晒干粉碎,再配以适量的粉末状的精饲料和一定量的添加剂,然后压制成草饼。这种饲料便于运输,是防灾抗灾的好饲料。加工的饲料除直接销售以外,也可以用原料等价交换,满足群众的需要。 2 .建立中小型的饲料加工厂 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选择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有农民技术人才的地方,建立饲料加工厂,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饲料资源,包括作物秸秆、粮油加工副产品(如数皮、豆渣、油饼、酒糟等)以及动物角、骨骼、捕捞鱼类等,经过加工处理,再配以适量的添加剂配制成混合饲料。 在城镇郊区建立饲料加工厂,生产配合饲料,为城郊发展奶牛、肉猪、肉牛、家禽等养殖业提供饲料,以解决城镇奶、肉、蛋的供应问题。城镇饲料加工厂,也要以当地的饲料资源为主,适当调进一些高热量的植物和动物饲料。 以发展饲料加工业为核心,可以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捕捞业的发展。玉米不仅是含高热量的饲料,有“饲料之王”的美称,而且也可制作多种美味的食品,因此它既是饲料作物也是粮食作物。西藏能生产玉米的地方很多,应加强科学指导和解决生产、销售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发展玉米生产。鱼粉是高热量的动物胜饲料,西藏鱼类资源丰富,特别是湖水鱼资源多,目前利用少,应充分利用作饲料。饲料工业有了发展,就可以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发展饲料工业不仅可以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促进农业、工副业的发展,得益很多。
(四)改善饲养管理方法
目前,农区饲养牲畜的方法很粗放,弊病很多,主要问题有:一是现阶段都是以户为经营单位,一户就是一个混合群,猪、马、牛、羊一起放牧,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节省劳力,缺点是牲畜不能饱腹,而且常常发生危害庄稼的现象;二是喂草无槽,喂料无袋,而且喂的草料都未经加工处理,浪费很大;三是一年四季一个饲养管理方法,冬季掉膘、春季死亡的现象严重。由于以上的问题,目前农区牲畜普遍个体瘦小,生产胜能很低,经济效益差,甚至得不偿失。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改革的办法,改进饲养管理,提高生产水平。
首先,要改革放牧方法。养猪改放牧为完全圈养,因为猪不是反当动物,不宜放牧,放牧害处很多:一是破坏草场,糟踏庄稼;二是容易得包囊虫病,三是不利于长膘,四是放牧的猪肉质较差。改为圈养既可避免上述弊病,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饲料,可以积肥。改放牧为圈养,必须结合改良当地品种,研究一套圈养的方法,便于群众接受。农区放牧草场有限,改全天放牧为半天放牧半天圈养,放牧和圈养结合。奶牛可采取全天圈养适当放牧运动,有利于提高产奶量。 其次,改喂原粮原草为喂加工饲料,并改进饲喂方法,减少浪费。改喂加工饲料的好处前面已述,此处不赘述。 第三,加强冬春季节管理,确保牲畜冬季不掉膘,春季不减产。保持养殖业均衡生产。加强冬春季节管理的关键是两条:一是保温,二是饱肚。西藏冬季很长,而且气温低,实际无夏季。冬季保温是防止掉膘的关键。,冬季又是枯草季节,饲草缺乏,冬春季牲畜往往处于半饥饿状态,因此一个冬季过来,牲畜只剩下皮包骨。这不是一户或少数牲畜的现象,而是普遍的,这反映了当前农区畜牧业饲养管理水平低的问题,要从抓饲料生产、饲料加工做起,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五)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西藏在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虽然有所进步,但从总体上讲仍是属于科技比较落后的地区。农牧民中的文盲占70 %以上,受传统的生产观念影响比较深,现代化的生产意识、商品意识比较淡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牧业科技人员少,尤其是农牧业经济管理人才更加缺乏,这种状况很不适应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所以,农牧业生产要上一个新的台阶,首先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1 .建立健全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 科技队伍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推动农牧业科技进步的基础。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再增加新的机构、配备更多的专业人才是很困难的。所以,今后的建设重点应该是稳定地一级,提高县一级,充实完善乡一级,把科技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强化为基层服务的功能。在专业配置上要向农、林、牧、副等方面发展,要培养一批一专多能,适应基层特点的业务干部。把现有的农牧业技术服务的场、所、站,变为多功能的名符其实的技术服务中心。科技队伍建设方面,在培养提高现有农牧业科技人员的基础上,应重点培养民族科技干部,把他们充实到基层,服务于基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安心于基层。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培养一批离乡不离土的农牧民技术员和一部分种田、养畜能人,为农牧业生产树立典型,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把农牧业先进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真正成为农牧民治穷致富的有力武器。 2 .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反之,则可以说农牧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就是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的体现。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切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盲目引进推广不成熟的项目。要树立“系统观点,注意各项技术之间的联系。要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微观与宏观、单项技术与综合技术以及研究与推广之间的关系。要重视那些“不显眼”的常规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充分利用那些简单易行,农牧民易于接受的实用技术措施,继续发挥其在农牧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在推广方法上,可以通过示范点、示范户、技术培训、技术承包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农牧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普及。3 .加强农牧业科研工作 西藏的自然环境复杂,生态条件差异很大,农牧科研部门除继续抓好当前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外,要结合西藏农牧业生产的特点与今后发展的需要调整研究项目。科研
应有明确的主攻方向,有针对胜地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的协作攻关,增加农牧业生产的后劲,切实解决农牧业生产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为当地当前及今后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技术保证,进一步促进农区畜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协调稳步发展。
三、发展农村能源,优化饲料与肥料循环
西藏主要农区缺乏能源,用作物秸秆和畜粪做燃料极为普遍。这种状况既不利农也不利牧,甚至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农村能源,决不仅仅是一个燃料问题,而是涉及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 发展农村能源,要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采取多种途径开发。现在被人们重视而且已经利用较多的是水能。目前,在县、乡、镇所在地及其周围的水资源,凡是能建小水电站的,基本上都已开发利用,这是能源建设上的巨大成绩。现在被人们忽视而又潜力巨大的太阳能,至今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西藏的太阳能很丰富,日照时问长,光照强度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的用途很多,主要有:一是利用太阳灶烧开水、煮饭、烧菜。二是利用太阳房取能增温御寒。太阳房又称暖房,是利用房顶或朝向南面的房墙进行特别设计,使用透光材料而特别建造的房屋,寒冷的冬天不需用燃料即可取暖。这种太阳房,目前造价较高,多数农民造不起,但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三是以农家肥为原料,利用太阳能生产沼气。经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花钱少、好处多,沼气可以照明、烧水、做饭,经过发酵的农家肥既已腐熟,又因经过高温发酵藏在农家肥中的虫卵和杂草种子被杀死,减少了病虫草害,在农区可以大力推广。农区植树造林,特别是营造薪炭林,是解决农民燃料的一种生物措施,应有规划、有组织地成片发展。零散的或小片的造林易遭牲畜危害,不易成林,无济于事。 农村能源发展了,秸秆不再被当作燃料烧掉,加工成饲料,过腹转化为畜产品和肥料;肥料还田,可提高作物的产量,为畜牧业提供更多的饲料,牲畜发展决,肥料也多,又可促进农业再生产。由此而形成良胜的物质循环,既有利于农业,又有利于牧业,最终有和j 于农牧民致富。
四、以交通为纽带,加强农区与牧区的结合
牧区地域辽阔,畜牧业资源丰富,是农区发展农业的有力后盾。农区与牧区的交往,过去就非常密切,历史上形成的农牧产品交流即粮食与肉、酥油、毛的交流,延续至今。但是,过去的农牧产品交流,只靠驮畜驮着交流的产品,往返在崎岖的小路上,翻山越岭到达农区再返回牧区,交换一次少则三四个月,多则半年以上,一年只能交流一次。由于交通闭塞,农区牧区的往来受到了许多限制。民主改革以后,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农区牧区的相互交流相互支持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与西藏国民经济的需要还很不相适应。由于交通的制约,牧民需要的口粮,牲畜需要的饲草饲料,不能及时运到,特别是在遇到大的雪灾时,困难更大。牧区富有的畜产品和肥料也不能及时地运到农区。许多农业资源和牧业资源得不到利用而白白浪费了,如农区的秸秆,牧区的肥料,很大一部分被浪费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发展交通应作为发展牧区和农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交通为纽带把农区和牧区联系起来,从现实和长远利益考虑,至少需要修通几条跨地区之间的公路。 一是南申公道,起止点是日喀则地区的南木林县到那曲地区的申扎县。这条公路修通以后,把那曲西部申扎县、班戈县、双湖办事处、文部办事处与日喀则地区的几个农业县联系
起来,日喀则市可成为两个地区的结合中心。这个中心,既可作为两个地区农畜产品集散的中心地,又可作为联合开发种植业或养殖业的基地,如建立易地育肥基地,把牧区的老、幼、弱畜赶到农区进行短期育肥屠宰,经济效益则可大大提高。那曲西部地区容易遭受风雪灾害,为了有效地抗灾,可在临近的农业县联合建立饲料加工厂、育肥场等,作为抗灾基地。日喀则市是后藏的中心,两个地区还可以联合兴办皮革、毛纺加工厂,发展横向经济。二是易嘉公路,是从那曲地区的嘉黎县到林芝地区的易贡、波密的通道。通过这条公路,可把林芝地区的农产品、林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牧区,畜产品运往林芝,尤其是与林芝毛纺厂联系起来。 三是那曲地区的比如县与昌都地区的边巴县之间的公道应加速修通。这条公路开通后,等于把边巴、洛隆两县从山沟里“解放”出来。那曲地区可从边巴获得木料、粮食等产品,双方得益匪浅。 四是充分利用已修通的公路加强农牧区之闻的交往。如阿里地区的措勤、改则县与日喀则西部的几个农业县,通过拉狮公路,建立开发西部经济的网络;那曲东部的索县、巴青与昌都地区的丁青、类乌齐县通过黑昌公路,携手开发那曲东部、昌都西部的半农半牧区的资源,那曲中部地区通过青藏干道与拉萨市联成一个整体,把整个大牧区与四面八方的农业区都联系起来,不仅那曲的畜牧业经济将得到决速的发展,整个经济也会更加繁荣起来。同样,农区也将从牧区获得更多的好处,真正实现大农区、大牧区的结合。这些设想,是应该办到也完全可以办到的事,只不过需要时间,更需要资金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