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入三元坊

 苏迷 2012-03-24
【出·入三元坊】
苏州广播电视报 szgdb.2500sz.com (2009-5-11 10:23)
  
 

    ■文/星华  图/葛雷

  春日的午后,在三元坊附近闲逛,无疑是惬意的,高大的树荫下,阳光透过树叶撒下星星点点。声声入耳的,是周围学校学生们打闹欢笑声,虽有嘈杂,但不失纯真。

  很佩服1000年前当时的苏州知府范仲淹有这等魄力把自己造私宅的宝地让出来建了府学,文化的绵延让这里至今仍是人文荟萃,空气里都散发着油墨的清香。

  也许这真是一块能出文化人的宝地。

  走出三元坊,又有人走入,归隐……

  文化的更迭就在这出入间走到了今天。

  【壹】  三元坊立起来了

  乾隆四十四年。

  这一年对素来崇文重教的苏州来说,绝对是值得庆贺的一年,对于大清朝的科举制度来说,同样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为在这一年,苏州出了一个状元,钱棨。

  如果你不屑一顾,“切,苏州历史上的状元还不多吗?为什么要单单提他呢?”

  那么你就错了,因为这不是一般的状元,这是一个连中“三元”的状元。乡试、会试、殿试,解元、会元、状元。

  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啊。要知道,自从隋朝开科举以来,总共只有14个人获得过这样的成绩,这难道还不值得庆祝吗?

  这样的大事乾隆皇帝当然在当天就知道了,“这可是我大清王朝开国以来的大喜事啊。一定要写首诗来纪念一下。”

  于是,向来喜好“舞文弄墨”的他一时技痒,写下了《御制三元诗》,“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沉浸在喜悦中的“皇帝老儿”喜滋滋地做着他“乾隆盛世”的美梦。

  既然皇上都已经写诗褒奖了,当然身后的大小官员们也不敢懈怠,家乡的父老和大小官员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府学旁边的书院巷口,“三元坊”的牌坊被树了起来。

  其实说起来,钱棨得“三元”,还真得感谢一个人。谁呀?当时的主考官谢墉。

  钱棨出生在书香门第,他从小就跟着老师学习八股文,一门心思地想要考上功名,所以,他常常要念书直到深夜,颇有“头悬梁,椎刺骨”的职业精神。

  不过,即便是他如此用功读书,不过命运并没有因此而朝他倾斜,在紧接着的6次乡试中,他一再落榜。

  乾隆四十四年,47岁的钱棨第7次参加了乡试。

  相传,主考官谢墉深夜阅卷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授他一支巨笔,笔上刻有“经天纬地”四个字,谢墉一觉醒来,桌子上正好放的是钱棨的考卷。

  谢墉深觉这是神的授意,于是把钱棨的试卷放在了“解首”,就是第一名“解元”。

  无论故事是不是真的,钱棨确实在之后的考试中连获“会元”和“状元”的桂冠,成了清朝开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元”。

  嘉庆四年,钱棨在云南提督学政的任上去世,而为他写墓志铭的,是乾隆年间的另一位苏州状元,石韫玉。

  【贰】  五柳居士归隐讲学

  嘉庆十二年。

  状元石韫玉辞官,退隐田园。他的仕宦生涯从此结束。这年,石韫玉年方五十有二。

  我不知道石韫玉晚年辞官回乡,在金狮巷里修起了独具品位的“五柳园”,开始在三元坊的文庙府学里的紫阳书院开始他长达20年的主讲的时候,会不会回想起他当年“指点江山,挥斥方逑”的豪气,回想起在对“白莲教”的围剿中的镇定自若。

  过去了的,就是过去了,与过去的辉煌挥一挥手,不留半点念想。

  由他来主讲紫阳书院,自然是实至名归的。作为乾隆五十五年的状元,当然是精通八股,著作等身,而他作为朱熹理学思想最忠实的拥趸,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年轻时候的石韫玉颇有点“书蠹头”倔犟,他以“辟邪说,挟名教”为己任。见到淫词小说等一切得罪名教的书籍,都要放把火,把它们烧毁。据说,他在家里特地设了一个纸库,名为“孽海”,在这里,他烧毁了这类书籍有上万卷。

  记得有一次,石韫玉在翻阅《四朝闻见录》的时候,偶然发现书中有弹劾宋代朱熹的文章,他勃然大怒,马上把妻子手上带着的金镯子脱了下来,在当铺当了5000块钱,在街坊四邻的书店里搜了个遍,买到了340多本书,拖回家里烧掉了。

  如此较真之人,确是不适宜官场的,虽然身居高位,却是周身的不自在,于是,在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之后,石韫玉终于放下了仕途,归隐。

  园子是一早就造好了的,由何焯的“赉砚斋”扩建而成,园中有五棵形态各异的柳树,遂命名为“五柳园”。 文人造园是苏州私家园林的显著特点,而清朝造园的文人更多的是诗文之士,看园中各屋的名字就知道了,涤山潭、花间草堂、瑶华阁、梦蝶斋、舒咏斋……哪个不是清雅幽韵?

  讲学传经授业,闲时读书吟诗作文,这原来就是苏州文人的理想境界吧。

  【叁】  出走赉砚斋

  康熙四十二年。

  何焯“赉研斋”之名来得颇为特别。他喜欢藏书,想在范仲淹的府学附近造一个书房,地方,就在金狮巷。在翻掘地基时,获得一块明代画家文侍诏所用的圆砚,仔细一看,砚底下刻有八分书:“赉尔敬游,翰墨之用,华阳居士”十二字。相传,这是陶贞的十砚中之第九。他当然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立即将自己书房取名为“赉研斋”。

  这个时候的何焯只是一个在苏州出出小名的读书人。

  所以,何焯是应该好好感谢李光地的,这位康熙年间的名臣,时任江苏巡抚。

  要不是在康熙南巡到苏州的时候,李光地的引荐,何焯可能就只能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教书先生了,谁叫他没有功名呢,大好的才华,却连举人都没中过。

  何焯在当时的苏州可是小有名气,学问广博,擅长八股,文人的秉性耿直,遇事直言辩正,因而常遭妒忌和中伤,六次应考被排挤,当然也就中不了功名了。

  好在康熙也是一个知人善用的人,既然是有人举荐,那么就“行,来试试吧,朕先赐你一个举人。”

  就这样,何焯告别了苏州的父老,跟着康熙去了京城,给八皇子胤禩当侍读。

  文人的想法总是简单而又单纯的,而在不经意间,生性耿直他却踩到了政治集团的敏感的神经,获罪,轻而易举。

  与皇子合谋争夺储位?

  不过就是父亲去世,他将身边的幼女交由胤禩的福晋照看,奔丧回乡了。

  下狱,抄家。

  他倒是气定神闲,身陷囹圄,带着镣铐,仍在朗读着《易经》。

  当然,朝廷也查不出什么本身就子虚乌有的犯上之语,相反,还发现了他还吴县知县赠送金钱的信稿。

  释放了,书籍发还了,继续在武英殿工作,但一切官衔都削去了。谁让皇帝是金口玉言呢。

  丢了官衔不要紧,好在还在做这自己的喜欢的工作,修书自然也是修身养性。

  回想起当年在金狮巷“赍研斋”的日子,何焯也许也会觉得,那样的日子更单纯吧。

  藏书,校刊,“凡经、传、子、史、文集、杂记、小学,多参稽互证,以得指归,于真伪是非,密疏隐显,工拙源流,皆各有题识,如别黑白。”

  也许这样的日子才是他何焯的日子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