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祭祖的意义与功能 祖先祭祀,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礼俗,有人终其一生只拜祖先而不信佛也不信道,因此有学者便认为崇拜祖先是中国最普遍的宗教信仰。 崇拜祖先是否算是一种宗教,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过崇拜祖先所发生的功能,对中华民族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则是无可置疑的。 祭祖的最基本功能是可以满足子孙志意思慕之情,其次是可以实现子孙报本反始的回馈心意。 凡人与人之间相处日久必有感情,一旦分别,便会思念;父母与子女感情更深,一旦去世,追思之情更浓。 这种思亲情怀,遇到春天雨露既降,秋天霜雪既下,都会从孝子心中涌起。 这一股追思之情如何得到慰藉?依照四时祭享在宗庙里举行祭礼,让孝子依礼履践,便可以得到最好的慰藉与满足,故荀子曰: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受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 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 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卜筮视日,斋戒修涂,几筵馈荐告祝,如或飨之。物取而皆祭之,如或尝之。毋利举爵,主人有尊,如或觞之 宾出,主人拜送;反易服,即位而哭,如或去之。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荀子?礼论》 子孙对于逝世的祖先有志意思慕之情,根据「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一贯孝道,在祖先的庙堂之上,模拟其在世时之饮食状况,由子孙与贵宾来完成三献之祭礼。 虽然所面对的是「无形影」,一切的动作只是「如或飨之」「如或尝之」,但子孙的思慕之情已能藉此一模拟动作,复习祖先在世之种种,而获得充分的慰藉。是以深明其中奥妙的君子,认为这是「人道」,而百姓则将它归诸「鬼事」。 祭祀祖先的第二个功能是可以实现子孙报本反始的回馈心意,简言之就是满足报恩的心理需求。 《诗经?小雅?蓼莪》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是所有遭逢父母死亡的人所共有的经验。 《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主张父母之丧必须三年,便是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三年丧满,改用宗庙时享,既是报答亲恩,更是追本溯源的报本反始,故《荀子?礼论》云 : 「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 祖而隆 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祭祀祖先,不但可以表达报恩情怀,更可因而溯根本,不致数典而忘祖。 《左传》上说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人必须有三者之一才能死而不朽。《老子》一书也说:「死而不亡者寿。」 「人必须有道,人死而道存,方能「死而不亡」,不论是三不朽或有道,都不是一般人所容易做得到的。 就以贵为天子富有四的海的帝王而言,当其在世或政权在握时,固然是万民景仰,一旦驾崩或亡国之后,又有多少人记得他? 虽然人有圣贤平庸之分,富贵贫贱之别,而希望别人认识他,知道他存在的意愿则是同样强烈,不只活着时候如此,也希望死后能够如此,俗话说:「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便道出世人内心深处,期望自己死后肉身与草木同朽后,还能借着英名之流传而活于后人的心中。 果能如此,则人生之价值便不仅只是他活着那短短数十寒暑而已,他可能万古流芳,像孔子、孟子般永受世人崇敬。当然要像孔孟般伟大实在不容易,世上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庸无特异之处,不能有什么英名可以流传于社会上。 然虽无大英名,必有为子女含辛茹若之辛劳,他的子孙与家族会记得他,尽管他已去世,形体已朽,但在每次祭祀活动中,他的名讳每被子孙称呼一次,便会唤醒子孙对他的记忆,而在子孙与族人的心目中成为不朽的人物。故知祭祖有提高人类生命价值,延长人类精神生命的功能在内。 除了以上所说的功能以外,就一个家族而言,祭祖很明显的还具有振族收宗、团结族人的功能在内;中国自古以来国即以家为基础,了解自己家的历史即能上窥国的的历史,因而祭祖也具有认识家国历史、爱家爱国的功能在内, 周何 先生《古礼今谈》一书,有一段话对这两点说得极为淋漓尽致,他说: 「其次,一个大家族总有不少成员,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着亲疏远近的差异,但是无可否认地也必然彼此拥有着一份特有的亲切感。 所以在祭祖的庙堂里,依序列位,遵礼行仪,整齐一致的周边还进退,自然会感觉出这才是血同源的一家人。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诗?小雅?棠棣》),也正是说明家族组织自有其整体观念; 同在一座庙堂中参与过祭祖的人,必然会引发其凝聚团结的向心力。如果再加上严格规划家族组织的宗法,及细密区分亲属人际的丧服制度,则更能加深那份历史本原的认同。 再其次,祭堂里奏起优美沈稳的乐歌,叙述着祖先们创业的艰辛,或是光辉感人的史实时,只要想想这份血汗的遗产,家族的荣耀,如今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任意地糟蹋,还是珍爱地保有,全由自己决定时,自能体会到我在历史传统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其承先启后,舍我其谁的责任感。 章太炎先生曾说过:『国之有史久 远,则亡灭之难。』」《国故论衡?原经》同样道理,对家族历史熟悉的人,必然会更爱其家。古代宗庙祭礼所要求的,也正是对家国历史的认知教育。」 以上所说只是祭祖礼仪特别明显的功能,除此它还有许多生活教育的功能。 总体而言,从周朝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君子)都深深了解祭祖是属于「人道」而非「鬼事」,它是备多重功能,对于世道人心的影响至深且巨,所以说只要能「慎终追远」,就可以「民德归厚」。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认识祭祖以及其它的祭祀礼仪,切勿以迷信视之。 二、传统祭祖仪式及其演变 台湾早期移民均来自闽南及粤东,远承姬周儒家慎终追远之传统,近受朱熹理学教化之影响,因此当移居日久,族人蕃衍众多,且渐渐产生「日久他乡变故乡」认同心理之后,即开始营造祠堂,崇祀历代祖先,以振宗收族。根据民国八年的统计资料,当时台湾地区有一二O座祠堂,各姓祖公会六二七会(客家称○○祖公会,皆曰○○公尝)。 台湾各地人口较多的姓氏,几乎都有各自的祠堂、家庙。 迄今为止,台湾各地仍有许多知名的大祠堂,例如台北市的陈德星堂、江夏黄氏种德堂、李氏宗祠、林氏宗祠、万华高氏祠堂、北投詹氏大宗祠 、北投一德里陈祖厝、桃园新屋范姜祠堂、新竹郑氏家庙、台中市张廖家庙、南投简姓宗祠、草屯洪氏墩煌堂、西螺廖氏宗祠与程氏家庙、嘉义太保乡王得禄王氏家庙、台南市郑氏家庙、施姓大宗祠、高雄市右昌杨氏宗祠、茄定林氏宗祠、宜兰游氏家庙、林氏承佑堂,澎湖在民国八年的调查资料中有四十八座,民国八十年十月的调查数据显示尚有三十二座,以许氏家庙最多有十一座,其它蔡、陈、洪、欧阳、吕、赵等姓亦各有宗祠。 除了向地方政府登记有案的家庙、宗祠之外,在乡镇上也存在着不少的「公厅」「祖堂」,这些闽南话中的「公厅」与客家话中的「祖堂」,其规模虽然不大,派下子孙虽然比不上家庙多,但在振宗收族的功能上却是相同的; 有时因其规模小,人数不多,内聚力反而大过于家庙。 公厅在农村犹可常见,祖堂则以高雄的美浓为最多。 除了家庙、祠堂、公厅、祖堂等专门祭祀祖先的场所外,一般人家在自宅的大厅也会供奉世代较近的高、曾、祖、考、妣之神位,没有兴建祠堂的人家,更是以此为唯一的祭祖之场所。 民国六十年代以后,台湾的住家环境因公寓大厦之兴起,取代旧有的三合院,奉祀公妈神位的地方,不再是三合院的正厅,变成公寓大厦住宅中的客厅,隆重者用大红格桌供奉,一般人则在墙堵上钉上小型神龛奉祀,依然不失庄严。 一般家庭年节在家祭祖之仪节,漳、泉、闽、客之间虽然各有传统,但就其过程而言,大致上是大同小异,共通性的步骤如下: 1. 神前供奉牲馔祭品,包含米饭、面食、糕粿、鸡、鸭、鱼、猪肉、菜肴、酒及金银纸与鞭炮等,(若是客家祭祖则不用菜饭而用牲醴祭拜)排列茶杯三只,酒杯五只,且须备置干净碗筷若干副。 (副数依各家传统而定,其摆法分二种:一为一一分开陈列,一为整迭陈列。) 2. 点燃神案前蜡烛一对。 3. 神前献茶三杯。 4. 焚香迎神。此时家长必须开口拜请堂上列祖列宗,一一呼请,彷佛列祖列宗就在眼前,并禀明是日是何年节,裔孙某某人设备什么祭品,恭请列祖列宗来格来尝。 5. 敬献第一巡酒。(先献中间一杯,依次左右、左右献完五杯) 6. 家长掷杯筊请示祖先降临否?若未得圣杯(一正一反),家长即向列祖列宗禀明再度恭敬降临,直至圣杯为止。子孙等此时可以盥手后上香,但不得喧哗、追逐嬉戏。 7. 祖先既降临,乃敬献第二巡酒。 8. 欲对祖先有所祈祷者,此时恭持杯筊对公妈牌虔诚禀告,然后掷杯筊以见祖先允诺否。台湾谚语云:「在生凭讲话,死了凭跋杯。」掷杯是人神之沟通途径,但应该是经理性思考而无从决断,有所犹疑,才藉祈祷以去疑存定,而不应该凡事不用理性思考直接问神,这样做不但是迷信也亵渎祖先。 9. 敬献第三巡酒。 10. 炉香焚烧过半后,掷杯筊请问祖先鉴纳完毕否?若掷多次而未得圣杯,家长应向祖先告罪自责,历询不敬之事,直到得圣杯为止。 11. 双手捧金银纸与鞭炮拜供祖先鉴纳。 12. 焚化金银纸,燃放鞭炮。 13. 持酒在金银纸上洒一圈,俗称「彦钱」。彦钱时,口中还要念:「彦钱彦圆圆,子孙大赚钱」。 14. 礼成。撤馔。 一般家庭祭祖仪节,晚近已有简化趋势。 尤其是祭品方面,由于家庭人口数不再像农业时代大家庭那么多,消耗量有 限,因而数量便较以往少,为免浪费甚至有用罐头食品祭拜者,只要有报本反 始之孝心,这种因时制宜之改变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一般家庭内之祭祀仪节,适用于过年过节,祖先忌日等时刻。 一年当中要举行四次、五次、六次甚至六次以上;它所须动用到的人、物、时间、金钱,并不算多。 至于家庙或祠堂之祭祖仪式,所须动用的人力(含主祭者、陪祭者、通、赞、引、乐生、执事等人)、物力、时间、金钱,远比家庭祭仪繁多,无法经常举行。 就台湾地区现有的祠堂之惯例来看,很少有依四时祭享举行祭祖大典的,大多数一年之中只举行两次祭典。 这两次祭典一般是春秋二祭,其日子纷歧不一,有的用春分、秋分(如桃园大溪李氏宗祠、北投詹氏大宗祠),有的用清明节、 八月初一 (桃园新屋范姜祠堂),有的则采择日法,在清明与中秋前后各择一日(如南投 、草屯地区之祠堂); 有的祠堂是采春、冬二祭(如台北市陈德星堂),采取春、冬二祭的一般是用清明及冬至二日祭祖,澎湖地区之祠堂昔日均以清明、冬至二日祭,现在有的只剩一年一大祭,或用清明,或用冬至。 祠堂一年当中,除大祭之外,遇到节令也举行祭祀仪式,其仪节较为简单,与家庭祭仪差不多。 台湾地区祠堂之祭典仪节,以三献礼为重心,行三献者为主祭生,三次皆由他献爵,与《仪礼》及《文公家礼》分别由三个人(主人、主妇、宾)献爵不同,妇女在祭典中完全没有参与的机会,与《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之传统相违,和当前男女平等之思想潮流亦不合,值得商榷。 北部地区的祭礼,受现代祭孔仪节影响很大,颇多改变,如改下跪叩首为鞠躬便是一例,中南部地区及客家之祭礼大多依循古制,行礼如仪。 就其仪节之大同者而言,所明参与祭典者从主祭生到引赞,均须着长袍马挂。 事先须备好猪、羊、鸡、鸭、鱼等五牲及各种菜肴、米饭、山珍海味(即姜片与盐巴)、酒、财帛……等祭品。 祭典一般是由鼓初严、鼓再严、鼓三严揭开序幕,排班,各就各位再瘗毛血,是取一点牺牲的毛与血置于神位前,然后拿出去埋(瘗),取毛表示告诉祖先牺牲是纯的,取血表示告诉祖先牺牲是活的宰杀而非病死的。 瘗毛血后,行迎神礼,一般是用六人迎神,前二人举灯,中二人提香炉,后二人举伞盖,至大门外拜迎,然后入庙,此时乐队须奏大乐,在场亲友均须肃立迎神。 迎神入,主祭生上香,中南部地区尚有用酒灌茅砂以降神之礼,北部已少见。 上香之后,行三献礼。祝文是在初献之后由读祝生读的,若有祖训则放在亚献之后宣读,三献完成后行饮福受胙礼,主祭生行至香席前作饮福酒、食胙肉之动作,象征吃用祖先吃过的酒肉,可以得到祖先之庇佑,与古礼之「馂」意思相同。 有些姓氏于饮福受胙后恭读嘏词,并请宗亲代表及长者上香,否则即送神、焚烧祝文及金银纸,彻馔,礼成。 草屯洪氏家庙在望燎前有「献魁甲」一节,是请戏子扮演魁星戏,象征子孙能在科举功名场上头角峥嵘,具有鼓励子孙要努力求学的涵意在内,这与客家祭典中有「进爵(酒爵)进禄(鸡之肫)」一节有异曲同功之妙。 祭祖礼成后,大多数有「食公」的聚餐活动(有的祠堂尚有颁发学金、表扬杰出宗亲等活动),所谓「食公」便是请人办桌,把祭品做成菜肴供参与祭典的宗亲享用,象征祖德均沾,类似古礼「旅酬」或「馂」,在饮食与相互敬酒敬茶之中,将宗亲团结在一起。 由于社会变迁,职业种类、居住型态、家庭人口数、饮食习惯……都与农业社会时代大为不同,因此现代的家庭祭祖自然会和昔日有所不同,例如以前一个祖先一个神主一个忌日,现在都改成历代高曾祖考妣共祀于一个大牌,称为公妈牌或公妈龛,且三代以上祖先之忌日不再个别祭拜,而集中于 九月初九 重阳做「总忌」; 另外,昔日祭祖各种糕粿全是自制,今则从市场买现成的;昔日祭祀时大鱼大肉满桌,今则渐趋精致而不在量多。 凡此都是适应现代社会而产生的改变,形式与物质的改变,系顺应时代必须有的改变,不过,最重要的是祭祖的意义──慎终追远,它是中华民.族一贯命脉之所系,这一点不但不可以改变,而且还更须加以坚持、加以发扬光大。 http://tw.myblog.yahoo.com/x293985/article?mid=181&prev=177&next=180&l=f&fid=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