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条件、问题与途径

 shuaixinerwei 2012-03-25


  (三)内部特质层:学校与自身
  学校特色发展的内部特质层,是在办学过程中由学校主体(校长、教师、学生)的特色意识、权利空间、个性状态与行为状态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它主要反映学校与自身的关系。在外部庇护层完整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学校自身没有特色发展的意识和动力、不具备相应能力或不主动抓住机会,那么,学校特色发展的中间组织层就会受到极大的损伤。而这种意识、动力、能力和主动性与学校主体的内在品质密切相关。
  在学校特色发展的内部特质层,特色意识、权利空间、个性状态和行为状态是影响学校特色发展的四个关键指标。在校长身上,主要体现为是否具有强烈的追求特色发展意识、足够的自主办学权力、活跃的个性以及较高的行为创造力;在教师身上,主要体现为是否具有强烈的课程教学创新意识、足够的自主教学权力、活跃的个性、显著的教学特色以及较高的教学行为创造力;在学生身上,主要体现为学习方式是否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等特征以及全面素质与创造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发展。
  
  三、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层问题
  
  学校特色发展的三重结构和三重条件表明:学校特色发展分别涉及民办学校、政府与市场,学校与社区(社会),学校与文化,学校与人四个方面的关系与问题,只有对这些关系和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才能准确地揭示中国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机制。
  
  (一)民办学校、政府与市场
  为了打破政府对学校教育事业的高度控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体制改革重新界定了政府与学校的地位和职能,使以前政府和学校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逐渐转变为行政权和自主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新型关系。与此同时,市场力量开始介入学校教育领域,但由于基础教育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所以市场介入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民办学校的兴起。民办学校从事的是社会公益事业,但不属于政府公共产品,而属于市场范畴,是以其服务质量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其发展和回报率,必须同时遵循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这使得政府、市场与民办学校之间形成了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如何协调、平衡政府、市场与民办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与民办学校自主的协作机制,是学校特色发展实践过程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二)学校与社区(社会)
  传统学校关注自身发展,不仅不考虑其所在社区的实际需求和具体特点,还有意识地与社区保持一定距离,从而形成学校脱离社区、社区孤立学校的局面。这使得学校特色发展失去了社区的支持、脱离了社区这个文化母体。反观学校特色发展的若干案例,成功的学校多是依托社区的背景和条件,积极主动地与社区各方面加强交往与合作,开发一切可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同时又积极参与社区发展,为社区发展提供知识、智力支持,形成了学校与社区的水乳交融关系。这不仅促使我们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学校与社区的关系,而且也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一条现实道路。
  
  (三)学校与文化
  从文化视角进行反思,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和内涵是学校文化的重建,其实质是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中国社会形成了现代市场经济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主导性文化与非主导性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价值并存、融合的多元文化格局。身处其中的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复杂的文化价值冲突和艰难的文化价值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确立学校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基本思路?
  
  (四)学校与人
  从哲学视角进行透视,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和内涵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最终体现为校长、教师和学生在生存和发展方式上的根本转化,体现为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学校主体的自主发展。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Alex Inkeless)所说: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理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最完善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自觉地进行学校特色建设,正是要重塑新的学校教育价值体系,把学校教育从对人的遗忘与失落中唤醒,释放学校对教育的根本意义以及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探求和关注,促使学校真正成为促进校长、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解放性力量,从而寻找出超越目前学校教育困境的现实途径。
  
  四、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途径
  
  就当前中国学校教育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空间而言,学校特色发展最直接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组织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特色的核心与灵魂。学校文化精神是非实体性精神,是在长期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学校文化精神孕育于组织文化环境中,学校特色发展就是学校组织文化成熟的过程。因此,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是学校特色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途径。
  实际上,学校特色发展就是要发展一种为学校所特有的组织文化。从宽泛的意义上说,这种文化既有严密的制度安排又有符合人性的激励措施,既要解决技术性问题也要探索适应性问题。处理好人与制度、学校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建设良好的组织氛围,既要公开坦然、高度信任,又要关心和分享、争取多数人的意见。同时也支持和珍惜不同意见,最重要的是十分珍惜人的成长和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
  每个学校都有独特的文化品质、生存条件和发展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校长、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学校的独特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集中的课程管理,学校没有课程开发权,教师成为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这不仅降低了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而且制约了学校和教师的自主能动性,学校和教师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个性。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该纲要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为学校的特色建设创造了一定的自主空间,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一种现实途径。
  
  (三)课堂教学创新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特色发展的中心环节。学校特色发展就是要在挖掘学校教学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融合新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
  当前,课堂教学创新首先需要明确两点:第一,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多向交流、合作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发展,这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基本理论思路;第二,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质是追求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即追求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规范性的统一。以此为基础,课堂教学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协调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内在冲突,确立课堂教学创新的合理尺度;第二,抓住活动、交往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三个关键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第三,把握课堂教学的多重过程与多重意义,体现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第四,实施发展性教学策略,发挥课堂教学的发展功能。
  
  (四)校本教研
  学校特色发展既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索,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更需要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校本教研正好为这种探索、指引和结合提供条件。事实上,很多学校的特色发展成果都来自和体现于学校卓有成效的校本研究上。可见,校本教研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所谓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而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研究强调三点:一是强调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主体;二是强调以校为本,围绕学校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三是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总结、理论提升、规律探索和教师专业发展。总之,教师个体的自我实践、自我反思与不断学习,教师群体的合作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支撑力量。
  
  (五)校本管理
  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质即学校的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体现在学校管理上,学校特色发展要求学校实行校本管理。
  与高度依赖政府的外部管理相比,校本管理首先强调学校基于自身情况进行自主管理,包括自主定位、自我调控资源和自我约束。其次,校本管理强调学校办学权的转移与下放包括教育行政权向学校、校长的转移和下放以及学校办学决策权向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转移和下放,由此促进学校办学模式、办学行为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最后,校本管理尤其强调人的因素。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工作权力,拓展人的自主活动空间,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注重人的自我管理,是校本管理的核心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