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六模式下的生物课堂--庞琳琳 |
[文章来源:杜郎口中学 | 日期:2011-9-14 | 已被浏览 1309 次]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三三六模式下的生物课堂 庞琳琳 一、 备课的意义 二、备课的项目 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分析探究结合在一起。 要把关注代转化生的名单写出来。 要把每一环节的时间安排计划好,在备课上标出。 (四)教具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教具的使用。 三.备课要求 4、有时间分配; 5、有教具准备; 四、 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集体备课要研究教与学的问题,重点是学生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习的问题只重视教师如何去教,忽视对学生的研究与探索。要实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就要在备课中,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设计和组织活动,要研究教师如何运用教法、如何运用学法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集体备课中,要 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能当“听客”和“看客”,更不能照搬别人的教案。在集体的教研究活动中,同一学科的老师在一起商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商讨如何解决这些重难点问题。学习别人的教案不能代替个人对教材的 深入钻研,不吃透教材,不广泛查阅 资料,不细心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而机械地套用他人编写的教案,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劳动,没有固定模式,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学习他人的经验,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特点、创造性地加以发挥。 2、备学生:教师应通过各渠道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相同,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既表现在智商上,又表现在情商上。这就决定了他们理解问题的方式和深度上会有所不同,程度好的学生理解早一些,程度差的学生可能会理解迟一些。因此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特别、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不利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备教法。 准备好各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和实验材料、用具等,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例如实验材料的替换问题,教师必须在课前经多次试做成功或效果较好,才能在课堂上实施。 4、备学法。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具体在学习三模块中“预习、展示、反馈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分述如下: 一、预习与反馈 预习课是在老师的全程指导下完成的,要让学生最大效率的完成预习的任务,教师要设计好提纲,提纲的设计突出注重基础的同时还要体现重难点 。基础的问题由同学们自我解决,比如一些基本的概念名词,但也要注重对概念的剖析理解,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的环节,关于什么是变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比如自己与父母的异同,那些属于遗传那些属于变异,又比如那些自然界其他生物存在的这些现象,尝试列举。对于课本中没有涉及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教师要在掘教材上下工夫,作好拓展延伸。教师课后也可以留一些探究性质的问题,鼓励同学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培养同学们的探究精神。预习教师要深入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发现共性问题可以让大家停下来,共同发表看法,教师做好指导。 总的来说,预习课上老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探究要做到恰当的结合,教师要做好教具的准备,比如模型、挂图、标本、还有多媒体 的引入,采用以指导学生学习为主,直观演示和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及电脑课件等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关于时间的安排是比较灵活的,作为生物课来说,课时的比较的少,我们在课堂操作上,可以把预习作为一个小环节来对待。比如我们可以用15分钟的时间来展示,剩下的时间来展示,有时我们也可以一节课预习一个或者两个问题,下一节接着预习另外的问题,最后进行展示。具体的操作由教材的内容多少以及难易程度来决定。 关于反馈几乎每节课都贯穿其中,这主要取决与我们的学科特点,课时少 内容也不多,只要及时反馈才能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作为一个小环节来集中反馈或者边预习边反馈边展示边反馈,有目的的抽查提问某些同学或着全体进行达标测评,形式灵活多样! 二 、展示课 在预习交流阶段,同学们主要板书预习课程中的基础知识或者口头进行表述。板书后的修改工作一般由两个同学相互修改,若要保证大家 的修改效果,还可以采用小组长复查 的办法来确保大家修改的准确。板书修改完毕后 ,教师或者课代表要进行评价,或者进行个别同学的自评,以使出现失误的同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行改正。对于板书出现失误比较多的同学要记录在案,,以便在后面的展示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在一些基本问题的展示上,对于这些同学要多多提问,在保证基础知识逐步掌握的同时,加深其对更深知识的理解。 在确定目标方面,本节目标可以由学生口述也可以由教师进行总结。 在讨论交流环节,教师要深入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对于大家有 疑难的问题要予以必要的指导。 在展示环节,我们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课堂环节的设置要紧凑,不要留有时间空挡,各个环节的时间要把握好。 2、各个小组的过渡要自然流畅。 3、学生的表达要精彩,不要出现口语,比如:“恩、啊”之类的,要保证思维的流畅与敏捷。 4、教师要及时关注每一位同学的表现,对于表现优异的同学要及时赏识和鼓励;对于走神的同学要给予提示。 5、对于展示中出现 的共性错误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6、注重学生的点评和老师的点拨。 穿插巩固环节可以贯穿在展示提升环节,针对有关问题的提问个别同学或者拓展延伸。 达标测评环节是检测大家本节掌握的情况,可以是书面的题目也可以是口头的提问。 总的来说,生物课堂要注重直观教学,要将多媒体、挂图、模型、标本等引入课堂,要让同学们在兴趣中学习,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比如:在学习血液循环一节的内容时候,首先给大家展示了心脏的模型,认识了心脏的结构,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向大家展示有关血液循环的路径。接下来同学自己进行识别心脏的模型,研究心脏的结构,并结合挂图来学习血液循环的路径。在大家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面,教师要引导同学们去发现问题,比如: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完全分离的两条路径吗?在经过体循环和肺循环后,血液的成分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 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问题并能通过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真正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勇敢的提出问题,哪怕有些问题看起来不那么切入正题,但是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的兴趣。当学生遇到疑难,教师不要急于给他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要引导他去学会发现,重要是思维的思考过程。 课后教师要做好反思,思考本节课程的不足,课堂环节的设计,学生的表现状况,有那些可圈可点,有那些要改进,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等等。教师要结合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作好调整,在相同的授课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力求有所创新,让每一节课都有新突破。对于那些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同学,教师要作好检查。 关于实验课,主要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关于演示实验可以由同学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面进行操作。分组实验由大家 在实验室完成,参照实验步骤完成,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让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要进行总结。在培养大家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大家 发现问题解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现在的生物实验 教学多提倡同学们自己 动脑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教师要在尽量多去设计这样的活动,提升大家科学探究的能力。 要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实验中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要注重开放性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应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开展交流、讨论和合作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创新。同时,也要为那些学习优秀,能进一步学习从而超出标准要求的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总之,应帮助学生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有条件的学校要利用好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比如学校现有的教学辅助设备(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室、挂图、模型、图书馆、植保站、实验田、养殖场、果场、学生家庭等);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家长、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等)。注意充分考虑这些课程资源的作用,使物尽其用,将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使生物科学富有学校或地方特色;同时,也会在极大程度上构建和充实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关于建议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只有一点:课堂是一门艺术,是不拘泥与形式主义的东西,重要是理念与精髓。杜郎口的精髓就在于学生的“动”,维的动与身体的动。如何让这两者结合的完美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只要能够让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幸福快乐,任何形式都可以,不仅仅是三三六更可以是五五六,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也是杜郎口的魅力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