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各民族简介——阿昌族

 清南文兵 2012-03-25

中华各民族简介——阿昌族

阿昌族概况

 

 
 

历史: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曾记载的“峨昌”、“娥昌”、“莪昌”或“ 阿昌”、“萼昌”等,都是对阿昌族不同时期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

人口:阿昌族现有人口约2.7万。

分布: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和梁河县。阿昌族居住的地区依山傍水,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8

经济:阿昌族自古以擅长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阿昌族风俗

图腾:

 
 

礼仪: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功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禁忌:忌向火塘吐口水,不能从火塘上迈过。不能站在或者坐在门槛上。女性忌住楼上,男子在楼下,妇女不可以上楼。男子不能从妇女晾晒的裙子下走过,要绕行。新结婚的媳妇不能同公公在一起吃饭,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祭寨神时,全寨人不得出寨劳动,外人也不许进寨。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解除婚约时,不能烧毁订婚时的照片和头发。

信仰: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其中的摆总派,有重要的佛事活动。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还信奉道教。

婚俗: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食俗: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以酸辣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腐常年必备,每餐不少。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丧俗:阿昌族普遍采用土葬。在信仰佛教的地区,要请僧人念经办法事。死者的年龄越大,葬礼越隆重。如死者是传染病患者,就会实行火葬,主要是为了防止疫情的蔓延。因难产而死的人也会实行火葬。如果是意外死亡,则葬礼就会很简单,而且死者不能够埋进祖坟。

 

阿昌族文化

 
 

语言: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系。由于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讲汉语、傣语。

文学:由于没有文字,所以都是口头文学,大致可分为神话、传说、故事、诗歌、曲调、戏剧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阿昌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口头文学巨著。

名人:左孝臣,清末抗英爱国将领。出身军人世家,自幼就深知军人当以保卫国土完整为天职的信条。由于腐败的清政府软弱无能,1900年初,英国人悍然对我国茨竹等地区发动了军事入侵,时任茨竹土守备的左孝臣将军立即调兵与英军展开激战。在战斗中左孝臣将军临危不惧,奋勇当先,终因装备落后,寡不敌众,在身中数弹后以身殉国。左孝臣将军为了保卫中华民族领土主权的完整而英勇献身,其爱国精神光照千秋。

居住:无论山区或坝区阿昌族人家的住宅,皆建造为三合或四合院样式,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木头皆是阿昌族人家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过去的木框架虽然已经改变为今天的钢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内壁却仍然是木料。几乎所有的阿昌族人家都喜欢在这内壁上镂刻各种各样的图案。

舞蹈:窝罗舞是盛行于梁阿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它有成套的舞步和造型,以竹鸡下树拍翅膀为开头,以竹鸡双双归巢林为结尾。此外还有象脚鼓舞刀舞棍舞等。多在节日和集会中表演。

民歌:阿昌族的音乐与阿昌族的原始宗教存在一定的关系。活袍调是在重大的祭祀活动或丧葬仪式中,由活袍专门吟唱的调式。阿昌族的民歌有祭祀歌、叙事歌、习俗歌、山歌等。

民乐:阿昌族的乐器主要以生活中常见之物为材料自制而成。有部分乐器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借鉴而来的。其乐器有洞箫、葫芦萧、三月萧、竹笛、二胡三弦、象脚鼓、芒锣等。

 

阿昌族服装

服装:男装一般穿蓝、白、黑等素色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青年喜缠白色包头,已婚的则缠藏青色包头,青壮年的包头要留30多公分长的包头布拖在脑后,并在包头上插花,显得年轻漂亮。女服上衣为长袖圆摆对襟衣,衣摆盖过臀部,小翻领,领的内层用别于上衣本色的浅色布缝制,起到点缀的作用。中青年的衣服颜色为亮丽的浅色,老年妇女以深色为主。

 
 
 
 
 
阿昌族娱乐


 
 

  出洼节: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意为送佛出寺,节期三天。此时收割完毕,进入农闲期,故取消进洼节的禁令,青年人可以自由玩乐。十五日,全寨的未婚小伙子带着花纸,敲着象脚鼓在寨中游行,老人们则进佛寺烧香,并要把以前进洼时放在寺院佛座后面的供品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举行佛爷出洼仪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进佛寺拜佛。十七日,各寨青年男女集中,听本寨佛爷讲诵经文。然后,人们欢歌纵舞,相互祝贺。青年男女从这天起又可以谈情说爱,缔结姻缘了。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祈求五谷丰收,驱虫沣灾,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入夜后点火把在村寨周围游动。

武术:阿昌族传统武术有拳术、棍术、刀术、枪术、矛术等。拳术阿昌语叫“砍过”,有四方拳、十字拳、猴拳、公鸡拳、大蟒翻身拳、四马回头拳等。从中间一点打到四角,形成四方形就是四方拳。

耍白象青龙:是一项阿昌族喜爱的有趣的活动,主要是在每年会街期间举行。由一人(白象肚内有四人抬)双手来回拉动,象鼻就会上下左右甩起来。操纵滑轮的人一拉就是很长时间,很能锻炼臂力。而绕着“白象”和“青龙”跳舞的姑娘和小伙子们,比拉象的人更能锻炼身体,跳一会儿就满头大汗。

舞阿昌刀:阿昌人为使婚姻幸福美满,结婚时要扎一座漂亮的彩门,新郎还要举起心爱的阿昌刀,进行“开路”和“驱邪”的仪式,护送新娘进彩门。进了彩门,小伙子又舞起大刀,围绕新娘四周砍斩削劈,象征着用武艺来驱除邪魔。雪亮的飞刀飞舞挑花,显示出新郎娴熟的动作套路,准确的砍路,说明小伙子平日苦练的功夫不弱。

秋千:荡秋千是阿昌族传统的活动,多在喜庆节日举行,分为轮秋和甩秋。

棋类:阿昌族颤长棋类娱乐活动,他们发明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棋类如,乘棋、捉棋、核桃棋(俗称五麻子棋)、牛角棋、裤裆棋等。此外还有赛马、射弩、摔跤、浮水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