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屏障 增收利基——记跨越发展的西藏农牧业

 起来慵整纤纤手 2012-03-26
生态屏障 增收利基——记跨越发展的西藏农牧业
赵经平 刘艳涛
2010年08月05日13:26 来源:《农民日报》
  几乎每一个从内陆走入西藏的人,都会感慨这一片土地的纯净,这里的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水是那么清澈……作为全国草原面积最大的省区,西藏的环境,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同时,因为地处高原,基础建设差,这里的生态环境又是那么脆弱,有些山上的草皮仅一寸厚,一旦被破坏,可能就再也不会恢复。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西藏草原生态系统在前些年已经不断退化,尤其是过度的放牧,更给草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牧区,绝大多数县的草场都处在超载的状态。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是中央对西藏的战略定位。西藏的生态保护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而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西藏的农牧业又该如何发展壮大?

  有多少草,养多少牲畜

  车行在藏北高原,沿路是大片大片的草场,草场周围设有围栏,在草地上,在远处的山上,有牛羊在静静地吃草。而在山脚下,散落着一排排的民居,那是牧民的定居点。

  “围栏围起来的草场,要进行休牧、禁牧。”当雄畜牧局局长旦巴达杰说,“损害严重的草场,要实行禁牧,一般的草场,实行休牧,每年有三个月可以放牧,轮着来。”

  据介绍,为遏制草地退化,恢复草原植被,从2004年开始,国家在西藏实施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从2004年到2009年,自治区在27个县实施退牧还草建设任务5611万亩,其中禁牧围栏2931万亩、休牧围栏2680万亩,同时在禁牧草地实施补播1643万亩。这一工程得到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项目总投资15.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1.5亿元。

  现在,这些草场已经承包到户,围栏则由村小组负责管理。“实行休牧的草场,平时只能放牧母畜、小畜等弱畜,其他牲畜都到山上等其他地方去放牧,冬天山上没草时,这些牲畜再到围栏里来吃草。”旦巴达杰介绍说,“以前没有围栏,牲畜随意吃草,到了冬天饲草就会不足,牲畜掉膘严重。过度放牧让草场退化严重,对老百姓收入影响很大,自从有了围栏,这几年草场恢复得比较好,牧民也能够增加收入了。”

  据统计,由于禁牧和休牧,草地得到了休养生息,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减少了牲畜冬春季节的掉膘和死亡,2009年的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2006年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区与工程区外相比,植被高度提高了86.46%,产草量提高了73.35%。

  草场承包到户后,饲养数量如何控制?牧民为了增加收入,会不会尽量多养牛羊,造成过度放牧,从而加重草场负担呢?安多县副县长李文福告诉记者,自去年起,自治区在安多等5个县开展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这一工作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草原超载过牧。

  扎仁镇牧民多吉战堆给记者看了他的“草场基本信息登记表”,他承包的草场为1807亩,核定载畜量是180个绵羊单位,而他现在饲养了106头(只、匹)牛、羊等,折合316个绵羊单位,这样他需要将多出的牲畜数目在三年内减掉。当达到核定载畜量后,多吉家每减少一个绵羊单位的牲畜养殖,将可以获得每年50元的奖励。

  “这50元的奖励,大体相当于目前饲养一头绵羊的净利润,而一头牛可以折合5个绵羊单位,也就是250元。”李文福介绍说,“这样牧民养的牲畜虽然少了,但有国家补贴,收入并没减少,劳动量还小了。”

  “以前牧民冬季取暖的燃料主要依赖牛羊粪,牛羊少了后,现在国家给每户牧民每年补贴1000元,用于购买液化气,也可以购买风能、光能发电装置。”安多县扎仁镇镇长多布杰说。

  据统计,到2009年年末,全区牲畜存栏比2008年减少了81万头(只、匹),而仅这试点五县就减少了25万头(只、匹),占到了31%。自治区已初步确定,新增5个县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将14个牧业县和24个半农半牧业县全部纳入实施范围。

  告别“逐水草而居”的漂泊生活

  随着退牧还草等项目的实施,草原生态得到了保护,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大幅提升。

  有了自己的草场后,多少年来一直“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也终于安定了下来,不再到处漂泊。在当雄县宁中乡曲才村,记者走进了牧民白拉的家里。她家是2006年新盖的房屋,宽敞明亮,电视电话一应俱全,而这些在定居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以前我们只有一个小小的房子,放牧的时候可能全家就都跟着搬走了,电视电话什么的都没有。”白拉说。

  白拉的房子是自治区“安居工程”的项目,政府补贴了1.9万元。这一工程始于2006年,而在此之前,在发改委、农业部的支持下,西藏已经在一些条件恶劣的牧区,实施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对定居的牧民,每户补助2.46万元用于建设定居房、牲畜棚圈等。截至2009年,国家共投资12亿元,安排了60个高寒牧业县的48544户牧民定居工程,而全区已有34万牧民实现了定居。

  “没定居时,买东西、看病、孩子上学都不方便,要骑着马上县城才行。”曲才村村主任角角说,“现在村里有商店了,买东西也方便了,每个乡都有医务所,村里还有医生……”

  在采访过程中,一辆小卡车开到了白拉家门口,邻居们纷纷围拢过来,从后车斗上搬下一些货物。角角告诉记者,这是村里统一采购回来的货物,有些在村里买不到的东西,村民报到村里,由村里派人到乡镇或县城去采购。

  “游牧民定居下来,有利于生态保护,也是为了改善牧民生活基础设施。”当雄县畜牧局局长旦巴达杰说,“以前牧民居无定所,想给他们挖口井都不行。”

  而现在,国家支持开展的牧民定居工程,不仅给每10户配套建设1眼饮水井,还给每户配套建设150平方米的牲畜棚圈和10平方米的贮草棚,改善了畜牧业生产条件,减少了牲畜因灾死亡的数量,同时,牧民利用房前屋后进行人工种草,补饲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在定居点,记者不时看到有牧民骑着摩托车,带着一些自制的奶制品从家中离开。扎仁镇镇长多布杰告诉记者,他们是到附近的奶制品加工销售点销售去了。以前没定居时,这些产品牧民基本都是自食,而现在,牧民可以用这些产品来换取更多的收入了。随着游牧生活的结束,牧民对外界的接触了解正在逐渐增多,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以质取胜,打响生态品牌

  一方面牧区要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牲畜数量;另一方面,产业要做大做强,又需要一定的数量作保证,这其中的矛盾如何化解?

  “我们现在采取了几种措施:种草养畜、品种改良、异地育肥、加大出栏。”西藏农牧厅副厅长徐百志说,“种草养畜就是实施人工种草,减少对天然草场的依赖,品种改良就是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牲畜的生产性能,异地育肥就是在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同时,通过建暖棚暖舍等具体措施,改善养殖条件,最终实现出栏量的提升,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想办法在规模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自治区也十分重视在“质”上下功夫。“我们的农牧业要提质增效,以质取胜。”西藏农牧厅副厅长杜杰说。

  而西藏农产品优秀的品质,很大程度上无疑正是来源于西藏的生态环境。

  工布江达县错高乡有养殖藏香猪的传统。记者来到这里时,适逢细雨濛濛,在群山脚下,广袤的草场中,体形小巧的藏猪与牛、羊、马等星星点点散布其间,悠闲地觅食。待到天色将晚,藏猪们则三五成群,趟过水塘、趟过溪流,各自走回村落里的主人家中。

  据工布江达县农牧局副局长万泽勇介绍,这里的藏猪都是这么散养的,一头猪要一年才能出栏,一般重四五十斤,最高能卖到1200元,少的也要八九百,而且供不应求,牧民根本不用自己找销路,藏猪还没长大时,就被人预定走了。

  “这个价格听起来不便宜,可看过这样的生长环境,你就不会觉得贵了。”万泽勇说,“这里的猪号称吃的是冬虫夏草,喝的是冰川矿泉水,品质非常好。”

  而像藏猪这样的优质绿色产品,在西藏可以说比比皆是。许多加工企业进驻这里,就是被其优质产品原料所吸引,随着近年来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入藏游客更是对西藏农产品情有独钟。西藏奇圣土特产品公司2003年进入自治区时,看中的就是这里的优质牦牛等绿色产品,如今企业推出的牦牛肉干等各种产品,也是大打生态品牌,公司在游客较多的线路上建了一个产品销售点,打出了“牛吃虫草我吃牛,身体健康不用愁”的广告语,每天的营业额有1万多元,而顾客大多数正是对西藏优质农产品慕名而来的游客。

  可以说,被称为“一片净土”的青藏高原,给了西藏农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保护生态环境,也正是保护这个难得的品牌。

  当前,西藏在继续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的同时,正致力于进一步打响生态品牌。“比如西藏的羊,有人说最起码应该1000元钱一只,但现在一般一只只卖500元。就西藏的生长条件而言,这类畜产品应该远远高于目前的价格,才能符合饲养成本和品质。价格上不去,一是我们自我宣传不够,二是加工水平没上去。”杜杰说,“做好这两方面工作,西藏的农产品品牌应该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