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璧山文庙的迁址与祭祀

 吴人馆 2012-03-26

璧山文庙的迁址与祭祀

(2010-02-04 17:23:21)

璧山文庙的迁址与祭祀
——答《重庆日报》科教文体中心记者问

 

  一、璧山文庙始建于何时?
  
乾隆《璧山县志》上说“逮元之丙申,县治既革,庙学亦废”。可知,至迟在元成宗(铁穆耳)二年丙申(1296),璧山被并入巴县以前,已建有文庙。
  近年,有研究者认为璧山文庙始建于汉代,其理由是“璧山学校创汉代”的文字记载。其实,这一记载的原话是“璧山学校创汉代,历唐宋,逮元之丙申,县治既革,庙学亦废”。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和“庙学”,是否就一定是一回事?虽然,历史上文庙和教育紧密相连,往往是“因庙设学”、“庙学合一”;但就璧山而言,直指汉代的“学校”就是“庙学”,目前尚无确切的依据。此外,还有的研究者认为璧山文庙始建于南宋,但未提供具体的根据。所以,这两种说法,此处未予采用。

  二、璧山文庙的迁建过程?

  据乾隆《璧山县志》的记载,璧山文庙经历了始建县城南门外、迁移至县城西门内、在县城南门外旧基上修葺、改立今址,这样几个过程。
  第一阶段,由县城南门外迁移至县城西门内,时间是明嘉靖年间到明万历四年(1576)。先是明嘉靖年间迁建“启圣祠”——“至嘉靖间,始移启圣祠于县治后,西座东向,以俟海内”;然后,明万历四年(1576)成宗耀任璧山知县,“巨目公奉命来令兹邑,甫下车首以兴学校为念……甫半载而成,曰启圣祠,曰大成殿,曰东庑、西庑,曰戟门、棂星、泮池、石房,乃厨乃庠,糜不焕然一新。庙之右则明伦堂,堂之右则教谕、训导两衙附之,规模制定,与旧迥异”,这便是县志所谓将文庙“改建西门内,坐西向东”。“西门”,紧靠凤凰山北侧,考以地理环境,建文庙只能选择凤凰山东侧,也就是今天文庙的位置,别无他选。故万历四年应当是将文庙由县城南门外迁移至今天文庙所在的位置。
  第二阶段,在县城南门外旧基上修葺,时间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明代修建的璧山文庙,“明末毁”。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时,璧山已归并永川,“永令董粤固奉文修葺,仍治南旧基,止修大成殿,以备祭祀。至启圣祠、东西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名宦乡贤祠、学署、斋舍,俱未修葺”。
  第三阶段,改立今址,时间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雍正十年(1732),浙江会稽县人许绍熙由举人任璧山县令,第二年“奉文修建,改立今址,坐西向东”,建有“大成殿三间,两庑各三间,名宦乡贤祠各一间,棂星门三间,戟门三间,外立照墙左右二栅门,崇圣祠三间,规模略备”。到清乾隆二年(1737),时任知县黄在中“捐立钦颁‘万世师表’及‘生民未有’、‘大成殿’三扁额,又捐立东庑、西庑、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诸扁额,又修造各祠牌位、加筑外围墙、清釐学基”;清乾隆四年(1739),黄在中又“奉文立‘与天地参’扁额”;清乾隆五年(1740),黄在中又“捐建明伦堂三间、二门三间、头门一间,又捐建儒学、衙署六间,石砌殿前丹墀门外甬路,又虔造龙亭”。
  综上所述,现在我们看到的璧山文庙,如果从启圣祠的移建算起,应该有440多年的历史,因为明嘉靖皇帝即朱厚璁在位时间为1521~1566年;如果从大成殿的迁建算起,也有430多年的历史了。

  三、璧山文庙的迁建缘由?

  将文庙由“县治之南”迁建今址,其缘由有三:

  一是旧基的“水势”不好。县志上说“脉尺水直,无深厚潆洄之气,是以邑庠士子虽博物洽闻,而不多大奋云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水是直流的,没有深厚潆洄的气势,所以就导致在庙学读书的子弟虽然学问不错,但很难在科场上扬名。

  二是今址的“山形”“水势”都好。当年知县成宗耀“熟视其地之美,毅然兴叹曰:邑中胜地,孰有愈于此者乎”!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其他地方都不能超过这里。原来,知县成宗耀带着好几个读书人登上高坡察看,发现这里“龙珰、龙梭、文笔、挂榜、五峰、虎峰、状元峰,以及天生泮池、玉带清流,昭示其美”,而且这里还曾是状元冯时行“读书于此,大魁天下”的地方,所以知县成宗耀认为“若建学宫,宁不致科第之蝉联哉”!

  三是上上下下都认可。负责学校管理的司教毛公、司训尹公“乐从众议,翕然乃定”,欣然同意大家的意见,一致赞成就把这个地方确定为文庙和学宫的新址;经请示省、道、府的巡抚鲁公、巡按郭公、分守道江公、分巡道任公、知府朱公“咸可之”,都表示认可。

  四、至清乾隆年间璧山文庙的基址情况?

  据乾隆《璧山县志》的记载,当时璧山文庙的基址情况是:正殿基,长四丈、宽三丈六尺;崇圣祠基,长四丈、宽二丈;两庑基,各长四丈、宽一丈五尺;棂星门基,长六丈、宽一丈七尺;前面丹墀,长六丈五尺、宽二丈五尺;周回墙垣,共五十六丈。

  五、清乾隆年间璧山文庙的祭祀情况?

  这个问题,根据乾隆《璧山县志》的有关记载,分如下三点作答:
  一是祭祀的对象。除主人公孔子外,还有“四配、十二哲、两庑先贤先儒”,包括崇圣祠东西配享四位,东西从祀五位,大成殿祀东哲六位、西哲六位,东庑六十二位,西庑六十一位。
  二是祭祀的祝文和祭文。当时的《祝文》内容是:“维□年岁次□月朔□日□官衔□等敢昭吿于至圣先师孔子:惟师德配道冠古今天地,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今兹仲春(仲秋),率甲丁祭,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清,荐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而《崇圣祠祭文》则是:“□年□月□日□官衔□神衔□曰:惟王系承子绪,德懋宗邦,瑞符麟(残字一),道统斯昌。今兹仲春(仲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清,荐以:先贤颜氏、先贤曾氏、先贤孔氏、先贤孟孙氏配,尚飨!”
  三是祭祀活动的经费。据乾隆《璧山县志》载,“本县旧额春秋二祭,文庙及山川社稷各坛祠,原编银五十二两,因钱粮不敷裁并永川县,于雍正七年十一月内奉文复设县治,遵照康熙十一年十一月内奉文之例,请给春秋祭祀银一十六两;又,照康熙五十年正月奉文之例,于本县地丁银内,扣留备祭;又,于雍正十三年奉文,加增祭祀银二十两,于藩库请领”。可见,文庙祭祀,在当时不仅是政府行为,而且还是重要的政治活动。

 

  附:文庙祭祀通用仪规

  一、祭期及主祭、与祭、执事人员
  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行释奠礼。献官卫守备主祭。东西哲、东西庑,教授分献,余官随祭。文武分东西,生员随拜。读祝生员一名,司福胙生员二名,司香烛、帛、爵、樽共二十六名,通赞二名,引赞四名,司盥洗四名,拂拭四名。
  二、祭器
  俎(正坛三,配坛八) 豕肉盘(两哲十二,两庑一百二十四) 铏(正坛二,配坛八,两庑十二) 笾(正坛十,配坛四十,两哲四十四,两庑四十八) 豆(数如笾) 簠(正坛二,配坛八,两哲十二,两庑二十四) 簋(数如簠) 帛筐、爵(每坛帛筐二,献爵三,爵有坫) 香炉、香盒(每坛各一) 烛檠(正坛二) 烛台(正坛二,配坛八,十二哲十二) 大烛台(两哲四,两庑四) 毛血碟、馔盘(九坛各一) 祝板、福爵、福盘(正坛各一) 面剜〔碗〕(正坛、配坛五,两哲面各〔碗〕二,两庑面各〔碗〕二) 孔酒樽(正坛、配坛五,两哲四,两庑四) 酌酒杓(正坛、配坛三,两哲、两庑二) 樽幕(数如樽) 罍洗(正坛、配坛、两哲、两庑各一) 酌水杓、盥盆、帨巾(各二) 案(凡器俱载于案,案式视神座为高广) 供爵(两哲十二,两庑一百二十四)
  三、祭品
  牛(正坛) 羊(正坛一、配坛四) 豕(正坛一,配坛四。两哲二,分为十二盘。两庑二,分为一百二十四盘) 帛(九坛各一,白色,长一丈八尺) 檀香(各一两) 烛(共三十斤) 榛仁、菱米、芡实、枣、栗(以上每笾二斤 ) 形盐(一斤) 蜜造麦面饼、蜜造荞面饼(每笾十八圆) 干鹿脯(五块,无鹿脯以羊脯代) 藁鱼(每笾三尾) 芹菜、笋、韭菜、菁菜、造醢兔、造醢鱼、造醢猪肉(每豆二斤) 造醢鹿肉(无鹿以羊代) 造脾、肵、猪肚(每一副) 造豚白、猪胯(每一方) 黍米、稷米、稻米、梁〔粱〕米(每五升) 酒(每樽二斤) 笾、豆等器俱有盖,瘗毛血后乃开启。
  四、乐器
  钟(一架) 磬(一架) 琴(六) 瑟(二) 应鼓(二) 鞉鼓 搏拊(二) 笙(六) 箫(六) 笛(六) 凤箫(二) 埙(二) 箎(二) 麾幡(一) 旌节(一) 柷(一) 敔(一) 龠翟 羽
  新颁乐器(乾隆八年)
  钟(一) 皷(一) 琴(四) 瑟(二) 应鼓(二) 编钟(十六) 编磬(十六) 柷(一) 敔(一) 箫(二) 笙(二) 笛(二) 凤箫(二) 埙(二) 箎(二) 鞉鼓(一) 龠翟(各三十六) 搏拊(二) 麾(一) 节(二) 羽(三十六) 黄伞(一)
  五、乐章
  迎神咸和之曲(明洪武二十六年钦定) 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崇。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
  奠币宁和之曲 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圣。粢帛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馨,惟神之听。
  初献安和之曲 大哉圣师,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
  亚献景和之曲 百王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惟三,于嘻成礼。
  终献曲 同“亚献景和之曲”
  彻馔宣和之曲 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送神祥和之曲 有严学宫,四方来崇。恪恭祀事,威仪雍雍。歆兹惟馨,神驭还复。明淹祀华,咸膺百福。
  望瘗曲 同“送神祥和之曲”
  新颁乐章(乾隆八年)
  迎神乐奏昭平之章 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初献乐奏宣平之章 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
  亚献乐奏秩平之章 式礼莫愆,升堂再献。响协鼖镛,诚孚罍甗。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相观而善。
  终献乐奏叙平之章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于论思乐。惟天牖民,惟圣时若。彝伦攸叙,至今木铎。
  谢神乐奏懿平之章 先师有言,祭则受福。四海黉宫,畴敢不肃。礼成告彻,毋疏毋渎。乐所自生,中原有菽。
  送神乐奏德平之章 凫绎峩峩,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胶庠。
  六、祭仪
  斋戒仪 散斋二日,各宿外寝。不饮酒,不茹荤,不听音乐,不理刑名,不吊丧问疾。致斋一日,同宿斋所,惟理祭事。
  迎牲仪 祭前一日,完备祭品,列于庙门左右。献官以下及执事、生员,公服齐集验视,令宰夫、膳夫如法造制。谕毕,各回斋所。
  省牲仪 牲房、厨房各设香案,供毛血碟、馔盘于上。既夕,献官以下公服至牲房,对香案立。宰夫牵牲于前,执銮刀割牲。执事照牲只跪,取毛血少许于碟,先供于各坛祭案之上。又至厨房,对香案立,取各色米饭少许于盘,先供于各坛祭案之上。事毕各回斋所。
  陈设仪 前设帛、爵,次簠、簋(簠盛黍稷饭,簋盛稻梁粱饭)、铏(盛和羹)、笾(盛榛、菱、芡、枣、栗、鹿脯、藁鱼、形盐、饼)、豆(盛菜、醢之属),次香炉、香盒、烛台、毛血碟、馔盘,次牲。正坛前左设祝版,右设福胙,总九坛。十二哲又分十二坛,两庑又分二十四坛。各坛陈设如前。门各有烛。酒樽、洗罍设于各庙门外之右,盥盆设于两阶之左右丹墀上,左右设通赞位。墀下中阶左右设引赞位。中阶左设献官拜位,稍左设分献官拜位,后设生员随拜位。右设武官陪祭位。堂上乐在神位前,麾幡一领。乐之首西向。左歌三,右歌三,东西向。左琴三,右琴三,左瑟一,右瑟一,左钟一架,右磬一架,俱北向。左应鼓一、鞉鼓一、搏拊一,右应鼓一、鞉鼓一、搏拊一,东西向。堂下乐在殿门外。左笙三,右笙三,左箫三,右箫三,左笛三,右笛三,左凤箫一、埙一、箎一,右凤箫一、埙一、篪一,列四行,俱北向。旌节一领,舞之首东向。左舞二十四人,列六行,右舞二十四人,列六行,俱北向。柷一,在中墀之左。敔一,在中墀之右。堂上设县一人,堂下设县一人。
  就位仪 祭日之五更,执事、生员、礼乐等人各趋庙供事。一鼓即开殿门陈设,献官以下齐集。三鼓毕,通赞唱曰“启户遂门”。殿门唱曰“执事者各司其事”。陪祭官就位,分献官就位,正献官就位。
迎神仪 通赞唱曰:“行迎神礼。”执麾者举麾,唱曰:“迎神,乐奏咸和之曲。”击敔作乐。通赞唱曰:“瘗毛血。”陈设者跪取毛血碟,中坛由中阶下,东西坛由左右阶下,送至东北瘗坎,以土覆之。通赞唱曰:“迎神。”献官以下俱侧身列立。通赞唱曰:“参神。”献官以下俱转身,朝上立。旧仪四拜曰:“鞠躬。俯伏,兴。俯伏,兴。俯伏,兴。俯伏,兴。平身。”今遵例改三跪九叩头礼。通赞唱曰:“跪,叩头,叩头,叩头,兴。”献官以下俱一跪三叩头,起立三次,共三跪九叩头。讫,栎敔曲终。
  初献仪 通赞唱曰:“奠帛,行初献礼。”执麾者举麾,唱曰:“初献,乐奏宁和之曲。”击柷作乐。执节者振节,唱曰:“奏宁和之舞。”引赞唱曰:“诣盥洗所。”献官至洗案前。引赞唱曰:“浴手。”浴手讫,唱曰:“升坛。”献官由东阶升丹墀上,唱曰:“诣酒樽所。”司樽者酌酒,执爵者受酒。讫,唱曰:“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跪,一叩头。”捧帛爵者先跪,献官叩头。讫,唱曰:“献帛。”执帛者跪,进帛于右,献官受帛。献讫,接帛者跪接帛于左,奠于案上。唱曰:“献爵。”仪如献帛。唱曰:“叩头,兴,起立。”唱曰:“诣读祝位。”献官至祝案前。唱曰:“跪。”众官皆跪,乐暂止,舞生亦朝上跪。唱曰:“读祝。”读祝者跪,一叩头,捧祝版跪于献官之左,读曰:“维某年岁次干支仲春秋丁某日,某官致祭于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曰,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读毕,奉祝于案上,一叩头,起立。引赞唱曰:“诣复圣颜子神位前。”献帛、爵如正坛仪。献官起立。唱曰:“诣宗圣曾子神位前。”献帛、爵,叩头,起立。通赞唱曰:“行分献礼。”两阶引赞引分献官诣盥洗所,浴手;诣酒樽所,酌酒;诣两哲、两庑神位前,献帛、爵如前仪。叩头,起立,候正献官复拜位。正献官、引赞听通赞唱:“行分献礼。”乃唱曰:“诣述圣子思子神位前。”献帛、爵,叩头,起立。唱曰:“诣亚圣孟子神位前。”献帛、爵,叩头,起立。(如分献官止一人,两哲、两庑四处分献。读祝毕,通赞即唱:“行分献礼。”)引赞唱曰:“复位。”引献官由西阶下,复拜位。各引赞引分献官复拜位。栎敔曲终。
  亚献仪 通赞唱曰:“行亚献礼。”执麾者举麾。唱曰:“亚献,乐奏安和之曲。”执节者振节。唱曰:“奏安和之舞。”击柷作乐,乐生、舞生声容并作。引赞者唱曰:“升坛。”以下诣酒樽所,诣至圣前,诣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前,献帛、献爵、叩头、起立、复位,仪与初献同。栎敔乐终。
终献仪 通赞唱曰:“行终献礼。”执麾者举麾。唱曰:“终献,乐奏景和之曲。”执节者振节。唱曰:“奏景和之舞。”击柷作乐,乐生、舞生声容并作。以下礼仪与亚献同。复位,乐止,舞生归班,排于中墀两旁。
彻馔仪 通赞唱曰:“行彻馔礼。”执麾者举麾。唱曰:“彻馔,乐奏宣和之曲。”击柷作乐,无舞。引赞唱曰:“升坛。”引献官由东阶升至殿门外,唱曰:“诣馔案前。”献官诣馔案前立。唱曰:“彻馔。”陈设者各于案前,一叩头,起,彻馔盘。中坛由中阶下,东西坛由东西阶下,各埋于瘗所。读祝生唱曰:“饮福受胙。”执事者先挹神前献酒合于一爵,割神前供羊之一肘盛于盘内,供福胙案上。引赞者唱曰:“诣福胙位。”献官至案前。引赞唱曰:“跪,饮福酒。”执事跪,进福酒于右。献官饮讫,执事者跪接虚爵于左以退。引赞唱曰:“受福胙。”执事者跪进羊胙于右。献官受胙讫,执事者跪,接羊胙于左,由中门出,付献官之从者。引赞唱曰:“叩头,兴。”起立。唱曰:“复位。”引献官由西阶下,至拜位。通赞唱曰:“谢神。跪,叩头,叩头,叩头,兴。”献官以下俱一跪三叩头,起立。
  送神仪 通赞唱曰:“行送神礼。”执麾者举麾。唱曰:“送神,乐奏祥和之曲。”击柷作乐。献官以下俱朝上立。通赞唱曰:“辞神。跪,叩头,叩头,叩头。”起立三次,共三跪九叩头。讫,通赞唱曰:“读祝者捧祝,司香者捧香,司帛者捧帛,各诣燎所。”读祝以下各诣案前,一叩头,起,捧所司赴西北燎位。献官以下俱立,俟其转过,引赞唱曰:“各诣燎所。”引赞各引献官诣燎位立。引赞唱曰:“望燎。”祝版、香、帛焚毕,引赞唱曰:“复位。”若秋祭,则瘗香、帛于东北,曰“望瘗”。瘗毕,复位。通赞唱曰:“阖户。礼毕。”乐止,各退于东阶序揖,即日颁胙。
  七、三祠祭祀
  祭崇圣祠 与文庙祭日同,行于五更之早。献官、教授主祭。分献官缺员,用乡官或举人、贡士分献。祭品总七坛,正坛一切与文庙正坛同。东配二坛:共羊一,豕一,铏、簠、簋各一,笾、豆各三十二,帛二,爵十六,香案二,香盒二,烛台四,毛血碟二,馔盘二。西配二坛同。东西从祀二坛:豕二,分为四盘,余与配坛同。正坛孔酒樽一,余同四配坛。从祀坛共孔酒樽四,余同。就位、迎神、初献、读祝、亚献、分献、终献、彻馔、受福胙、谢神、送神等仪,略与祭文庙之仪同,行两跪六叩头礼。祝版曰:“维某年岁干支仲春秋丁某日,某官致祭于肇圣王孔氏、裕圣王孔氏、诒圣王孔氏、昌圣王孔氏、启圣王孔氏神位前,曰,惟王诞育至圣,为天下万世师,功同造化,莫能报称,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祗式陈清,荐以先贤颜氏、先贤曾氏、先贤孔氏、先贤孟氏,配尚飨。”
  祭名宦祠 祭文庙后行礼,献官、卫守备主祭。祭品一坛,豕一,笾、豆各四,簠、簋、铏各一,供爵四,余同。礼行两跪六叩头。迎神、三献、彻馔、送神等仪与前同。
  祭乡贤祠 亦祭文庙后行礼,两跪六叩头。自迎神以至送神等仪,与祭名宦同。乾隆八年,颁行新例,与此稍别。祀名宦、乡贤照小祀仪。注:先诣拜位,行参神一跪三叩首礼。次诣神前,行跪献、读祝礼。复位,行辞神一跪三叩首礼。其余祭祀并仿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