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经脉第十(下)

 昵称8503312 2012-03-26

【原文】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1],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2]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耐纠,横入髀厌[3]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4],下合髀厌中,[5]以下循髀阳嘲,出膝外廉,下外辅禺[6]之前,直下抵绝骨[7]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8]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9]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10,足外反热,是为阳厥[11]。是主骨所生病者[12],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13],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胆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 [1]头角就是指前额之上缘的两端处,即额角。[2]毛际就是指耻骨部阴毛的边缘。[3]髀厌就是髀枢,即髋关节,俗称大转子,为环跳穴所在的部位。[4]季胁就是指两侧胸胁下方的软肋部。[5]髀阳髀,就是股,俗名大腿。内为阴,外为阳;髀阳,就是指大腿的外侧。[6]外辅骨即指腓骨。胫骨为内辅骨。[7]绝骨外踝上方之崩骨禾骊即凹帕郁但骨在此处似乎有所中断,故名。它又是悬钟穴的别名。[8]歧骨足之大趾与次趾本节后方的骨缝处叫做歧骨。[9]三毛是指足大趾背面,趾甲后方,第一趾关节处,有毛的部位。[10]膏泽膏,就是指膏脂;泽,就是润泽的意思。膏泽,就是形容油润有光泽的样子。[11]阳厥是指由少阳之气上逆所导致的病证。古人认为凡是足少阳胆经之经气发生异常变动而出现的病证,都是由胆木生火,火气冲逆所致,故其病证都称为阳厥病。[12]是主骨所生病者胆之味为苦,苦味入骨;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故胆腑有病,可伤及于骨。所以胆腑所络属的经脉--胆经也就可以调治骨所发生的病证。[13]马刀侠瘿就是指瘰疬,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淋巴结核,俗称疬串;其生于腋下,状似马刀形者,叫做马刀;而其生于颈部者,叫做侠瘿。

【白话解】胆的经脉足少阳经,起始于外眼角,向上循行至额角,再折而下行,绕至耳的后方,然后沿着颈部,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方向下走行,到达肩上,再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叉并出行到其后方,而进入缺盆;它的一条支脉,从耳的后方进入耳中,再出行至耳的前方,最后到达外眼角的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处别出,下行至大迎穴处,再由此上行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并到达眼眶的下方,折行,到达颊车的部位,再向下循行至颈部,并与前述之本经的主干会合于缺盆部,然后再由缺盆部下行至胸中,穿过横膈膜,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肝脏,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胆腑,此后再沿着胁部的里面向下走行,出于少腹两侧的气街部,再绕过阴毛的边缘,而横行进入环跳穴所在的部位;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部下行至腋部,再沿着胸部通过季胁,并与前一支脉相合于环跳穴所在的部位,由此向下行,沿着大腿的外侧到达膝部的外缘,再下行到腓骨的前方,然后一直下行,抵达外踝上方之腓骨末端的凹陷处,再向下行而出于外踝的前方,并由此沿着足背,进入足之第五趾与第四趾的中间;还有一条支脉,从足背别行而出,进入足之大趾与次趾的中间,并沿着足大趾的外侧(靠近次趾的那一侧)行至其末端,然后再回转过来,穿过足大趾的爪甲部分,出于趾甲后方的三毛部位,而与足厥阴肝经向衔接。

足少阳胆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口苦,时常叹气,胸胁部作痛以致身体不能转动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面部像有灰尘蒙罩着一样黯无光泽,全身皮肤干燥而失去润泽之色,以及足外侧反觉发热等症状,以上这些病证就叫做阳厥病。

    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主治骨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头痛,颔部疼痛,外眼角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胀,腋下或颈部病发瘰疬,自汗出而战栗怕冷,疟疾,胸胁、肋部、大腿、膝盖等部位的外侧,直至小腿外侧、绝骨、外踝前等部位以及胆经经脉循行所经过的各个关节都发生疼痛,足小趾旁侧之足趾(即第四足趾)不能活动。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1]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廉,循股阴[2]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3],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癞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4]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肝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1]丛毛指足大趾背面第一趾关节处多毛的部位,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三毛"[2]股阴即大腿的内侧部。[3]颃颡音航嗓,即鼻腔后部之鼻后孔所在的部位,它是鼻腔与咽部相通的部位,也是鼻的内窍。[4]狐疝是疝气的一种。睾丸时大时小,时上时下,如狐之出入无常者,叫做狐疝,又名偏坠。

【白话解】肝的经脉足厥阴经,起始于足大趾趾甲后方之丛毛的边缘,然后沿着足背的上缘向上走行,到达内踝前一寸的地方,再向上循行至内踝上方八寸的部位,而与足太阴脾经相交叉并出行到其后方,此后再上行至膝部胭窝的内缘,并沿着大腿的内侧,进入阴毛之中,然后环绕并通过阴器,而抵达少腹部,由此再挟行于胃的两旁,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肝脏,再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胆腑,此后再向上走行,贯穿横膈膜,并散布于胁肋,然后再沿着喉咙的后方,向上进入于鼻腔后部之鼻后孔的地方,由此再向上走行,而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再向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的最高处(即百会穴所在的部位);它的一条支脉,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处别行而出,向下行至颊部魄里面,再环绕口唇的内侧;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肝脏别行而出,贯穿横膈膜,再向上走行并注于肺脏,而与手太阴肺经相,衔接。

足厥阴肝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腰部作痛以致不能前后俯仰,男子病发癞疝,女子少腹肿胀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喉咙干燥,面部象蒙着灰尘一样黯无光泽等症状。

足厥阴肝经上的腧穴主治肝脏所发生的疾病,如胸中满闷,呕吐气逆,完谷不化的泄泻,睾丸时上时下的狐疝,遗尿,小便不通等。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原文】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1],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2]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贝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3],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可[4],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贝,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5],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6]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提要】本段介绍五脏阴经之经气竭绝时的症状表现。

【注释】[1]津液去皮节就是津液丧失以致皮肤中缺少液体物质的意思。[2]髦音毛,就是指头发。[3]却在此是短缩的意思。[4]聚于阴气阴气,在《难经》及各家注释中,均作"阴器",也就是生殖器。聚于阴器的筋,主要为经筋。[5]目运是指眼睛的黑睛上翻,仅露出白睛的现象。[6]腠理腠,就是指汗孔;理,就是指皮肉的纹理。

【白话解】手太阴肺经之经气竭绝,就会出现皮毛焦枯的病象。因为手太阴肺经能够运行气血而温润肌表的皮肤和毫毛,所以倘若肺经之经气不足,不能运行气血以荣养皮肤和毫毛,就会使皮毛焦枯。出现了皮毛焦枯的病象,就表明皮毛已经丧失了津液;皮毛丧失了津液的润泽,进而就会出现爪甲枯槁,毫毛断折等现象。出现了毫毛折断脱落的现象,就表明毫毛已经先行凋亡了。这种病证,逢丙日就会加重,逢丁日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丙、丁属火,肺属金,火能克金的缘故。手少阴心经之经气竭绝,就会使血脉不通;血脉不通,就会使血液不能流行血液不能流行,头发和面色就会没有光泽。所以倘若病人的面色黯黑,就好像烧焦的木炭一样,那就表明其营血已经先行衰败了。这种病证,逢壬日就会加重,逢癸日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壬、癸属水,心属火,水能克火的缘故。.足太阴脾经之经气竭绝,就会使经脉不能输布水谷精微荣养肌肉。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其脉连于舌本、散于舌下,因此由唇舌就能够观察出肌肉的状态,所以说唇舌为肌肉的根本。经脉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以荣养肌肉,就会使肌肉松软;肌肉松软,就会导致舌体萎缩,人中部肿满;人中部肿满,就会使口唇外翻。出现了口唇外翻的病象,就表明肌肉已经先行衰痿了。这种病证,逢甲日就会加重,逢乙日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甲、乙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的缘故。

    足少阴肾经之经气竭绝,就会出现骨骼枯槁的病象。因为足少阴肾经是应于冬季的经脉,它走行于人体深部而濡养骨髓,所以足少阴肾经之经气竭绝,就会使骨髓得不到濡养,进而就会导致骨骼枯槁。倘若骨骼得不到濡养而枯槁,那么肌肉也就不能再附着于骨骼上了;骨与肉分离而不能相互结合,就会使肌肉松软短缩;肌肉松软短缩,就会使牙齿显得长长了一些,并使牙齿上积满污垢,同时,还会出现头发失去光泽等现象。出现了头发枯槁无泽的病象,就表明骨骼已经先行衰败了。这种病证,逢戊日就会加重,逢己日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戊、己属土,肾属水,土能克水的缘故。

足厥阴肝经之经气竭绝,就会出现筋脉挛缩拘急、不能活动的病象。因为足厥阴肝经,是络属于肝脏的经脉,且肝脏外合于筋,所以足厥阴肝经与筋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再者,各条经筋都会聚于生殖器部,而其脉又都联络于舌根,所以倘若足厥阴肝经之经气不足以致不能荣养筋脉,就会使筋脉拘急挛缩。筋脉拘急挛缩,就会导致舌体卷屈以及睾丸上缩。所以如果出现了唇色发青、舌体卷屈以及睾丸上缩等病象,那就表明筋脉已经先行败绝了。这种病证,逢庚日就会加重,逢辛日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庚、辛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的缘故。五脏所主的五条阴经之经气都已竭绝,就会使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扭转;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扭转,就会使目睛上翻。出现了这种目睛上翻的病象,就表明病人的神志已经先行败绝了。倘若病人的神志已经败绝,那么他离死亡也就只剩下一天半的时间了。六腑所主的六条阳经之经气都已竭绝,就会使阴气和阳气相互分离;阴阳分离,就会使皮表不固,精气外泄,而流出大如串珠、凝滞不流的绝汗;这是人体精气败绝的病象,所以如果病人在早晨出现了这种病象,那就表明他将在当天晚上死亡,如果病人在晚上出现了这种病象,那就表明他将在第二天早晨死亡。

 

【原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1],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2],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提要】 本段讲经脉与络脉的关系及其受邪时的不同表现。

【注释】[1]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张介宾认为"足太阴"应为"手太阴"""""通,本注释从张氏之说。[2]平在此作"满盛"解。

【白话解】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大都是隐伏在里而循行于分肉之间的,其位置都较深而不能在体表看到;通常可以看见的,只有手太阴肺经之脉经过于手外髁骨之上的那一部分,这都是因为该处的皮肤细薄,使经脉无所隐匿的缘故。所以大多数浮现在浅表以致平常可以看见的经脉,都是络脉。在手之阴阳六经的络脉之中,最明显突出而易于诊察的就是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这两条经脉的大络,它们分别起于手部五指之间,由此再向上会合于肘窝之中。饮酒之后,因为酒气具有剽疾滑利之性,所以它就会先随着卫气行于皮肤,充溢于浅表的络脉,而使络脉首先满盛起来。此后,倘若在外的卫气已经充溢有余,就会使在内的营气也随之满盛,进而就会使经脉中的血气也大大地充盛起来。倘若没有饮酒,经脉就突然充盛起来,发生异常的变动,那么就说明有邪气侵袭于内,并停留在了经脉自本至末的循行通路上。因为外邪侵袭人体,都是先人络后入经,所以如果经脉没有出现异常的变动,那就说明外邪尚在浮浅的络脉,此时的邪气不能走窜,就会郁而发热,从而使脉形变得坚实;如果络脉的脉形不显坚实,那就说明邪气已经深陷于经脉,并使络脉之气空虚衰竭了。凡是被邪气所侵袭了的经脉,都会出现与其他正常经脉不同的异常表现,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测知是哪一条经脉感受到了邪气而发生了异常的变动。

【按语】对于本节中"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一句,马莳认为其意是指其通常可以见到的,只有足太阴脾经的经脉经过于足部外踝上方的那一部分;而张介宾则认为"足太阴"应当改作"手太阴",此句的意思应该是指其通常可以见到的,只有手太阴肺经的经脉经过于手外髁骨之上的那一部分。因下文中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等句,从侧面证明了在经脉之中只有手太阴肺经的经脉是可以在体表被诊察到的,所以在马、张两人的注释中,以张氏的见解较为合理。此外,""字也并非都是指脚踝的意思,如前文中在介绍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路线时,就有"出踝中"之句,而这里的踝字就是指手腕后方尺侧部隆起的骨头,而非脚踝,其意与""相通。所以,本注释从张氏之说。

 

【原文】雷公日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日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日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日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经脉病变和络脉病变的诊治方法。

【注释】[1]绝道就是"别道"的意思,也就是指与经脉循行路径不同的循行道路。

【白话解】雷公问怎样才能知道经脉或是络脉之中发生了病变呢?黄帝说经脉隐伏在内,因此即使其发生了病变,在体表常常也是看不到的,其虚实的变化情况只能从气口部位的脉象变化来测知。而在体表可以看到的那些经脉的病变,其实都是络脉的病变。

雷公说我还是不能明白这样做的道理。黄帝说所有的络脉都不能通过大关节所在的部位,因此在走行到大关节的部位时,络脉都要经过经脉所不到的地方,出于皮表,越过大关节后,再入里而与经脉相合于皮中,此外,它们相合的部位还都会在皮表部显现出来。因此,凡是针刺络脉的病变,都必须刺中其有瘀血结聚的地方,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对于血气郁积的病证,虽然它还没有出现瘀血结聚的现象,但也应该尽快采用刺络的方法去进行治疗,以泻除其病邪而放出其恶血;如果把恶血留在体内,就会导致血络凝滞、闭塞不通的痹证。在诊察络脉病变的时候,如果络脉所在的部位呈现青色,那就表明它是寒邪凝滞于内,气血不通而痛的病证;如果络脉所在的部位呈现红色,那就表明它是体内有热的病证。例如,胃中有寒的病人,其手鱼部的络脉大多都会呈现出青色;而胃中有热的病人,其鱼际部的络脉就会呈现出红色。络脉所在部位突然呈现出黑色的,那就说明它是留滞已久的痹病。络脉所在部位的颜色时而发红、时而发黑、又时而发青的,那就说明它是寒热相兼的病证。颜色发青且脉络短小的,那是元气衰少的征象。一般在针刺邪在浅表以致寒热并作的病证时,因为病邪尚未深入于经,所以就应该多刺浅表的血络,同时还必须隔日一刺,直到把恶血完全泻尽才能停止,然后才可以再根据病证的虚实来进行调治。络脉色青且脉形短小的,是属于元气衰少的病证。如果对元气衰少很严重的病人使用了泻法,就会使他感到心胸烦闷,烦闷至极就会出现昏厥倒地、不能言语等症状;因此,对于这种病人,在他已有烦闷感而尚未昏仆的时候,就应该立即将他扶起,成半坐半卧位,再施以急救。

 

【原文】手太阴之别,名日列缺[1]。起于腕上分间[[2]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3]掌热虚则欠歆[4],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5],别走阳明也。手少阴之另,名日通里,去腕一寸半[6],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7],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手太阳之别,名日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隅。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肮[8],小者如指痂疥[9]引,取之所别也。手阳明之别,名日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脶,上曲颊[10]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11]。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12],取之所别也。手少阳之别。名日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各手经之络脉的名称、循行路线及其发病时的症状表现。

【注释】[1]手太阴之别,名日列缺每经之络脉,都以其从正经分出之处的腧穴的名字来命名。[2]分间就是指分肉之间。[3]手锐即指手的锐骨部,也就是指手掌后方之小指侧的高骨。[4]欠款欠,就是呵欠;歆,音去,是形容张口的样子。欠款,就是形容呵欠时张口伸腰的样子。[5]去腕半寸列缺穴在手掌后方距离腕关节一寸五分的地方,因此原文中之"去腕半寸"当为"去腕寸半"之误。[6]去腕一寸半通里穴在手掌后方距离腕关节一寸的地方,因此原文中之"去腕一寸半"当为"去腕一寸"之误。[7]支膈就是指胸膈问支撑做胀以致感觉不舒畅的病证。[8]肮音油,通""字,即指赘肉。[9]痂疥是古代的一种皮肤病。[10]曲颊即指下颌后方之下颌骨的弯曲处,在耳垂的下方。因其形状屈曲,故名。[11]宗脉即指聚结于耳中的经脉。[12]痹隔痹,就是闭塞不通的意思。痹隔,就是胸膈间闭塞不通的意思。

【白话解】手太阴肺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列缺。它起始于手腕上部的分肉之间,由此而与手太阴肺经的正经并行,直入于手掌内侧,并散布于鱼际的部位。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腕后之锐骨部与手掌部发热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张口呵欠,小便失禁或频数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位于腕后一寸半处的列缺穴来进行治疗。这条络脉就是手太阴肺经走向并联络于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分支。

  手少阴心经别出的络脉,名叫通里。它从手掌后方距离腕关节一寸处别行分出,由此而沿着手少阴心经的正经向上走行,并进入心中,然后再向上循行而联系于舌根,并连属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胸膈间支撑不舒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不能言语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位于手掌后方一寸处的通里穴来进行治疗。这条络脉就是手少阴心经走向并联络于手太阳小肠经的主要分支。

  手厥阴心包络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内关。它在距离腕关节两寸处,从两筋的中间别行分出,由此再沿着手厥阴心包络经的正经向上走行,而联系于心,并包绕联络于心脏与其他脏腑相联系的脉络。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心痛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头颈部僵硬强直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位于手掌后方、两筋之间的内关穴来进行治疗。

手太阳小肠经别出的络脉,名叫支正。它从腕关节上方五寸的地方别行分出,由此再向内走行而注于手少阴心经之中;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在支正穴处别行而出,此后就向上走行,到达肘部,然后再向上循行,而联络于肩偶穴所在的部位。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骨节弛缓,肘关节痿废而不能活动等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在皮肤上生出赘疣,其中小的就像指头中间干结作痒的痂疥一样大小。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手太阳小肠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支正穴来进行治疗。手阳明大肠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偏历。它在手掌后方距离腕关节三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进入于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它的一条别行的支脉,在偏历穴处别行而出,然后就沿着手臂上行,经过肩骨禺穴所在的部位,再向上走行,而到达曲颊的部位,进而斜行到牙根部并联络之;它的另一条别出的支脉,走入耳中,而与耳部的宗脉相会合。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发生龋齿、耳聋等病证;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牙齿发冷,胸膈问闭塞不畅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偏历穴来进行治疗。

  手少阳三焦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外关。它在手掌后方距离腕关节两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向外绕行于臂部,然后再向上走行,注于胸中,而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会合。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肘关节拘挛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肘关节弛缓不收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手少阳三焦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外关穴来进行治疗。

【按语】络脉内关也应该像其他络脉一样,走向与其正经(手厥阴心包络经)相表里的经脉(手少阳三焦经)。但本段末尾与前段不同,并无"别走少阳"之句,恐有脱漏。又本段原文中之"头强"两字,《甲乙经》做"烦心",有待进一步考证。

 

【原文】足太阳之别,名日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足少阳之别,名日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蹙[1],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足阳明之别,名日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暗[2]。实则狂巅引,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足太阴之别,名日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4],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5]取之所别也。足少阴之别,名日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6],虚则腰痛,取之所另者也。足厥阴之别,名日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径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另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各足经之络脉的名称、循行路线及其发病时的症状表现。

【注释】[1]痿蹙痿,就是痿软无力的意思;蹙,音毕,就是足不能行的意思。痿蹙,就是指一种以下肢痿软无力,以致不能行走为特征的病证。[2]瘁喑马莳认为""字应该作""字解,也就是突然的意思。瘁喑,就是突然失音,不能言语的意思。[3]巅同""字。[4]霍乱病名。其发作时上吐下泻,挥霍缭乱,故名霍乱。[5]鼓胀就是腹胀如鼓的意思。[6]闭癃闭,就是指大便闭结;癃,就是指小便不通。

【白话解】足太阳膀胱经别出的络脉,名叫飞扬。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七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少阴肾经的经脉。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鼻塞不通,头背部疼痛等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鼻塞或鼻出血。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飞扬穴来进行治疗。

足少阳胆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光明。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五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然后再向下走行,而联络于足背部。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下肢厥冷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下肢痿软无力以致难以步行,以及坐下后就不能再起立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光明穴来进行治疗。

  足阳明胃经别出的络脉,名叫丰隆。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八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太阴脾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在丰隆穴处别行而出,然后就沿着胫骨的外缘向上走行,一直走到头项部,与其他各经的经气相会合,然后再向下走行,并最终联络于咽喉部。如果它的脉气向上逆行,就会导致咽喉肿闭,突然失音而不能言语等病证。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神志失常的癫狂证;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两足弛缓不收,小腿部肌肉枯痿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丰隆穴来进行治疗。足太阴脾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公孙。它在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远的地方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向上走行,进入腹部而联络于肠胃。如果它的脉气厥逆上行,就会导致吐泻交作的霍乱证。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腹部痛如刀绞的病证;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腹胀如鼓的病证。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太阴脾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公孙穴来进行治疗。

  足少阴肾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大钟。它从足内踝的后方别行分出,由此再环绕足跟至足的外侧,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与足少阴肾经的正经并行而上,抵达心包络,然后再向外下方走行,贯穿腰脊。如果它的脉气上逆,就会出现心烦胸闷的症状。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二便不通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腰痛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大钟穴来进行治疗。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名叫蠡沟。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内踝五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少阳胆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经过胫部而上行至睾丸,并聚结于阴茎。如果它的脉气上逆,就会导致睾丸肿大,突发疝气。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导致阴茎勃起而不能回复;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阴部奇痒难忍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厥阴肝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蠡沟穴来进行治疗。

 

【原文】任脉之别,名日尾翳[1],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督脉之别,名日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2],取之所别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任督二脉之络脉的名称、循行路线及其发病时的症状表现。

【注释】[1]尾翳乃是鸠尾穴的别名。[2]挟脊之有过者过,在此就是发生病变的意思。挟脊之有过者,就是指夹行于脊柱两侧部位的络脉发生病变而引起的病证。

【白话解】任脉别出的络脉,名叫尾翳。它起始于胸骨下方的鸠尾处,由此再向下散于腹部。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腹部皮肤疼痛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腹部皮肤瘙痒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任脉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尾翳穴来进行治疗。

  督脉别出的络脉,名叫长强。它起始于尾骨尖下方的长强穴处,由此再夹着脊柱两旁的肌肉向上走行到项部,并散于头上,然后再向下走行到肩胛部的附近,此后就别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并深入体内,贯穿脊柱两旁的肌肉。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脊柱强直以致不能俯仰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头部沉重、振摇不定等症状。以上这些症状都是由本条络脉之夹行于脊柱两侧的部分发生病变而?引起的;对于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督脉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一长强穴来进行治疗。

 

【原文】脾之大络,名日大包,出渊腋[1]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脾之大络的名称、循行路线及其发病时的症状表现。

【注释】[1]渊腋穴位名。其穴在腋下三寸处,属于足少阳胆经。因为大包穴在腋下六寸处,正好位于渊腋穴下方三寸的地方,所以就用"渊腋下三寸"来作为寻取大包穴的标准。

【白话解】脾脏的大络,名叫大包。它起始于渊腋穴下方三寸处,由此再散布于胸胁。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全身各处都疼痛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周身骨节都弛纵无力的症状。此外,当它发生病变时,还会使大包穴附近出现网络状的血色斑纹。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脾之大络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大包穴来进行治疗。

 

【原文】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络脉在发生虚实病变时所出现的不同外在表现,并说明了在诊察病情时应当因人而异的原因。

【白话解】以上所说的十五条络脉,它们在发病时,凡是属于脉气壅盛所致之实证的,其脉络都必然会变得明显突出而容易看到;凡是属于脉气虚弱所致之虚证的,其脉络都必然会变得空虚下陷而不易察知。如果在络穴所在部位的体表处看不到任何异常的现象,那么就应当到该穴所在部位的附近去仔细观察。人的形体有高矮胖瘦的区别,因而其经脉就会有长短的不同,而其络脉所别行分出的部位也就多少会有一些差异,所以医者在诊察病情时,都应当灵活变通,而不能执一而求。

【按语】十五络脉的说法有二其一是本篇中所提出的,由十二经各自所属的一条络脉,加上任督二脉所属的两条络脉,再加上脾之大络,而构成的十五络脉;其二是《难经》中所提出的,由十二经各自所属的一条络脉,加上阴跷、阳跷二脉,再加上脾之大络,而构成的十五络脉。它们各自的理论依据是《灵枢经》认为督脉能够统络各条阳经,而任脉能够统络各条阴经,故以此二经的络脉作为十二经络脉之阴阳的纲领,而将其归人十五络脉之中;《难经》认为阳跷脉为太阳经之别络,而太阳经又为诸条阳经中主持阳气的经脉;阴跷脉为少阴经之别络,而少阴经又为诸条阴经中主持阴气的经脉,故以此二脉作为十二经络脉之阴阳的纲领,而将其归人十五络脉之中。实则任督二脉为人身阴阳之根本,故当以《灵枢经》的说法为佳。至于《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所说的"胃之大络,名日虚里",指的是在十五络脉之外的,所提出的第十六条络脉。因其并未出现在本篇之中,所以人们在习惯上仍说"十五络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