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应物家族墓志特展在西安碑林举行

 历史探奇 2012-03-26
 
 
 
 
 

文学史和书法史的重大收获
——韦应物家族墓志特展在西安碑林举行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null[/script]</Script>
[table=98%]
  陈根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脍炙人口的《滁州西涧》是中唐杰出诗人韦应物(737-791)的名作,可说妇孺皆知,深远影响。白居易曾慨叹韦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但史籍中关于韦应物生平记载很少,过去人们只能依据其诗中提供的线索,探究韦应物的生平事迹,不免多有缺漏和分歧。
  去年夏,四方韦应物家族墓志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东北塬上被盗掘出土,流散民间,后为公安部门追缴。及岁末,经多方努力,这批墓志终得有偿移交西安碑林博物馆。这批墓志包括韦应物墓志 (贞元十二年)、夫人元苹墓志 (大历十一年)、子韦庆复墓志(元和四年)及庆复夫人裴棣墓志 (会昌六年)。其中,夫人元苹墓志系韦应物亲自撰文并书丹,使千余年后我们有幸首次见到这位诗坛巨擘的手迹。这批墓志的发现,对于了解韦应物生平、研究韦诗艺术以及中晚唐科举制度、选官途径、世族婚姻和世族妇女文学素养等提供了丰富信息。2008年2月26日,碑林博物馆隆重推出了“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家族墓志特展”,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韦应物妻元苹墓志》(大历十一年)是韦应物亲自撰文并书写的。志文用大段篇幅表达对夫人的怀念之情,其中一些词句感人至深,如:“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联想到《韦苏州集》中《伤逝》、《送终》等十几首悼亡诗,某些诗句与志文有相似之处,可知这些诗均为韦应物为亡妻所作。
  《韦应物墓志》由友人丹丘撰写。丹丘亦诗人也,《全唐诗》收有所作11首,《韦苏州集》中有韦应物为丹丘写的7首诗。志文记载,韦应物“所著诗赋、议论、铭颂、记叙凡六百余篇行于当时”,《韦苏州集》收录韦应物诗560多首,可见其诗绝大多数皆得流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韦诗在当时的影响和时人对其作品的珍视。韦应物788~790年任苏州刺史,后罢刺史任,闲居苏州直至次年以55岁逝世。丹丘在志文中深情回顾了其间他与韦应物的友谊:“余,吴士也,尝忝州牧之旧,又辱诗人之目,登临酬和,动盈卷轴。”接着他对韦应物诗作的渊源、造诣给以极高评价:“公诗源于曹(植)刘(桢),参于鲍(照)谢(灵运),加以变态,意凌丹霄,忽造佳境,别开户牖。”反映了时人对韦诗的高度评价。
  古代碑石、墓志早期皆不表明撰者和书者。故许多唐代书法精美的碑刻因为只有撰文者,而使得人们对他碑刻的书者争论不休。如初唐李世民在多处为跟随他统一全国阵亡的将士建寺立碑,以为纪念。后来只有《昭仁寺碑》和《等慈寺碑》传世,可惜上世纪50年代末,《等慈寺碑》也被疯狂砸毁了。二碑书法精绝,世以为宝,但是都只分别题署“朱子奢奉敕撰”、 “颜师古奉敕撰”,没有明示书丹者。故宋代以降,言及《昭仁寺碑》,或云虞世南书,或以欧阳询书;言及《等慈寺碑》,多只记“疑为世古自撰自书”。虽有学者怀疑“唐初碑之有撰文人命而无书丹人名者,皆撰文者一手所书”(施蛰存《唐碑百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但终因没有确证,而仅备为一说,且知者无多。
  早年张钫千唐志斋收藏有刻于唐永泰元年(765年)的《李璀墓志》,署“韦应物撰”。对比晚此11年(776年)题署“韦应物撰并书”的《韦应物妻元苹墓志》,在书法风格、用笔习惯、结字特点上,如“撰”字提手旁之提笔作撇笔处理,“廿”字末笔短横作右下向点状等等,《李璀墓志》书法亦应出于韦应物手。《韦应物妻元苹墓志》非但使我们破天荒地见到了一代诗坛巨擘韦应物的书法真迹,也为解决许多仅有撰者的古代名碑的书者问题,提供了最为可贵、令人信服的启迪。原来,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碑在世人眼中署烦劳辛苦之事,远不能与足称“千古事”的文章相比,故碑志书写多由官府中的中下级文吏担当。这种心理至隋唐逐渐改变,但在初唐朱子奢、颜师古等硕儒重臣奉敕撰《昭仁寺碑》和《等慈寺碑》时,虽觉恭谨书丹亦属义不容辞,但在署名时,只要注明“奉敕撰文”,已足为荣耀,书丹一世,何足挂齿。这种重文章轻书法的观念中唐以前在一些文人(他们往往同时精于书法)中还甚有市场。故同为韦应物一人撰文并书丹的《李璀墓志》(765年)只署“韦应物撰”,而11年后(776年)韦应物为妻元苹撰文并书丹墓志则题署“韦应物撰并书”,这固然有韦应物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也或多或少反映了唐人对书法日趋重视的观念变化。
  韦应物墓志、韦应物妻墓志
  韦应物书《韦应物妻元苹墓志》
  《李璀墓志》 765年韦应物撰 千唐志斋藏

[/td][/tr][/table]                  原发表于《中国文物报》2008年3月1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