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语文教学中的披文以入情

 万里无云万里天 2012-03-27
 语文教学要以文为本“沿波讨源”(王安石的的《泊船瓜洲》
                                                             吴启兴
        譬如对于王安石的的《泊船瓜洲》的教学,王安石官复原职、要进京做宰相实现政治理想,应该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为什么会有刚走就想到回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为什么刚走就想到回?这样写是强调了什么、省略了什么?分析该诗时,如果对王安石刚走就想到归而仅仅指出是缘于其对家乡的热爱是不够的,只有以文为本“沿波讨源”、由文辞入手,逐词逐句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知人论世,才能理解掌握王安石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把王安石字面词后隐藏的情感也显露出来。请看我对这篇文章的解读:

                        《泊船瓜洲》中为什么“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启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的这首小诗人人夸好,但是许多人对“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理解还不够到位,所以,对该诗的分析理解,许多教师和教学参考书的分析都还不到位。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瓜洲”,今江苏省扬州市。两市隔江相望,首句言京口(镇江市)瓜洲(扬州市)距离很近,只隔一条大江,
   “钟山”,今南京市东的紫金山。此句说京口(镇江市)和钟山(指南京,那时称江宁)距离也很近,也只是相隔几重山。
    次句承前,诗人的视线由近而远,由京口(镇江市)向西移至江宁(南京)方向,在瓜洲(扬州市)是望不见江宁(南京)的,也不只是相隔几重山。所谓的“只隔数重山”和“一水间”,都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虽然距离很近、而留恋之情很深之意。
    此时的江南景色如何呢?“春风由绿江南岸”,冬别春归的江南已是一派生机春意盎然。因为江南的美景使人留恋,尾句意蕴便水到渠成:美好的明月啊,何时才可以照着我回到江宁、回到美丽的江南呢?
    作者为何对江宁、江南如此留恋呢?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曾担任江宁府通判等州县地方官,王安石的青少年时期在此度过,他22岁任鄞政县知县,后来任舒州通判、任常州知州、任江南东路提点刑狱,105810月到开封任三司度支判官,此间曾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阐述变法主张。神宗皇帝即位前就赏识他的《言事书》,即位后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成为神宗皇帝身边的大臣,1069年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实行变法,1070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把变法推向高潮。
    王安石的变法引起了大地主官僚集团的激烈反对,他虽然力排异议,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推行新法,终寡不敌众,在反对派的竭力诽谤和攻击下,于1074年被迫辞职,以观文殿大学士头衔退知江宁府,1075年再次拜相。但由于神宗对继续改革失去兴趣,变法内部又发生许多矛盾,加上儿子王霁(pang)病死,使王安石受到很大打击,身体也多病,一年后又辞职到江宁,晚年在江宁过了将近十年的退休生活。
    《泊船瓜洲》即1074年被迫辞去相位、以观文殿大学士退知江宁府、1075年再次拜相起用、作者从江宁奉诏入京路过瓜洲时所作。此时的作者心情十分复杂,宰相之位不可谓不高,神宗赏识也予以支持,但是走老路容易走新路难,改革朝政历来是拆台者众多、反对者势众,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王安石虽然一直力主改革并在熙宁新政中得到重用,但是官场险恶人心叵测,反对者正面反对者有之,拖而不办推而不动者有之,造谣诽谤谗言陷害者有之,反对者从四面八方寻衅攻击破坏新政使他防不胜防,反对者之众包括了苏轼这样的为民的清官和司马光这样的饱学之士。
    为官难,做为民的清官更难。王安石的主张再好,从者少、阻力大,他的意志再坚强,长期下去也感到力不从心、心力交瘁,从而产生畏难退却情绪。他多次向神宗要求解职,好不容易才获准辞去相职回到江宁,谁知不到一年又被起用,他的思想斗争很激烈,虽然天生我才必有用,虽然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对他一直有着激励作用,进亦忧退亦忧为国为民的责任感犹存,但是在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之大仍然使他望而却步,此时的神宗虽然仍然坚持改革、仍然重用改革派,但对改革也早有动摇,失去原有的热情和信心,对于改革,神宗和王安石都已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再次起用,皇命不能违而信心又已无,王安石的奉诏进京怎能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呢?对虽信正确但无望成功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知道自己不久就会回来,所以,写此诗时的心情,是刚走就想到回,是想早日回到他的家乡,回到他热爱的江南。
    中国人的传统是爱家爱国、家国一致,家和国的利益不能兼得时,舍家而为国。魏晋时已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之语,到唐时,为了建功立业,许多有志之士远离京城远离家乡,到边塞发展建树,留下了许多离别京城离别家乡、离别友人的别而不悲的豪壮诗篇。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有着改革朝政强国富民大志、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中国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怎能眷恋家乡到置进京施政报效国家而不顾、却只想到自己家乡的美丽而故土难舍呢?这只能表现出、衬托出饱经官场历经磨难的王安石已对政治的厌倦和为官之泠漠。
    所以,分析该诗的主题思想时,如果对王安石刚走就想到归而仅仅指出是缘于其对家乡的热爱是不够的,还应该指出的是他对为官之冷和对政令不通的无奈以及对政治的厌倦,才是比较接近比较恰当地理解了该诗。
    所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深谙官场难为、好官难做、好事难行、锐意已尽、信心已无、复出盼归的微妙心理的真实表达。
    只有以文为本“沿波讨源”、才能“虽幽必显”、才是真正科学地解读文章,才是真正科学地语文教学。这样做就是人们谈论的语文教学的文本教学,这就是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这就是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