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分析

 怂恿小百科 2012-03-28

刘也  1021043202

 

摘要:人格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我们可以通过人格来区分他人的稳定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倾向。人格的基本特征包括它的综合性、独特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稳定性和可塑性。影响人格的形成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环境的影响较大。1不同地区的人的人格有较大的差异,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会有一些类似的人格。文化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等都是人格的加工厂。

关键词:人格理论,人格发展,两个意识境界

 

一、人格的特点

(一)人格有生理类型和心理类型两类。
生理类型分类如古希腊体液的气质分类、中国古代阴阳25人分类、E.克雷奇默的体型分类等。心理类型分类如荣格把人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类;E.施普兰格尔把人格分为理论、经济、艺术、社会、政治 、宗教6型。这些是根据人的思想、情感、感觉、意志等特点来划分的。 

有代表性的人格理论有以下几种:特质理论把人格当作许多个别特点的组合。认为对一个人的描述如能确实代表此人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特点,它也预示在另外的场合下他将会怎样表现。这种行为的一致性和倾向性可概括为某人的人格结构,即特质,它是人格最基本的测量单元,也是行为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创始人S.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意识只占心理生活的小部分,是浅层的经验部分;无意识是深层的、更重要的部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主导和决定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动力组织,其能量的来源是里比多”(即性力)。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人格的发展阶段。任何阶段的发展阻止或停滞都会对个体的人格产生持续的后效。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人格的本能和生物方面,受到其他新精神分析论者的批评和修正。他们强调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决定性影响,被称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现象学人格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的当前和未来。如C.罗杰斯强调人的功能的完善性;A.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观点等。他们都强调个人是如何知觉和解释事物的,都重视个体对世界的独有的观点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
人的一生是发展变化的,其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特别的时期或年龄阶段,此时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环境都有较大或显著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关于不同年龄阶段划分,虽然有不同的标准(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等),但比较各种标准,发现都有共同之处,可大致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婴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当然,人的发展是连续的,尤其是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这些分期是相对的,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以下将重点介绍的是这些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社会环境特点和人格发展特点
1婴幼儿期的社会环境和人格发展特点
婴幼儿期是指出生到3岁这一阶段。这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之一。儿童的身高体重成倍增长,学会辨认物体,认识周围的人,学习走路,用语言表达自己和进行交流。
这一时期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社会对儿童的要求包括基本生活能力,感觉运动能力发展,运用言语能力和交往能力,如辨认物体和人,学习进食,学习控制大小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要求,称呼人,按照吩咐或执行一些简单指令。
此期人格发展的特点是儿童自我概念初步形成,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表现出各种基本情绪活动特点,如焦虑、恐惧、羞怯、敌意和愤怒。性格的内向或外向特征也在这一阶段逐渐明显。
 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儿童在这一时期面临着信赖危机和自主危机。若儿童在1岁左右得到适当照顾,如来自父母温暖、关心和爱,必要的生理和感情需要的满足,则儿童形成信赖感,危机得以解决,产生希望品质,否则出现信赖危机,产生不信任和焦虑感。在2岁~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探索环境活动增多,并希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时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此时若父母管制太多,对儿童的不当行为加以过分责备甚至惩罚,则使儿童产生怀疑的性格,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不信任,若父母能够理解儿童行为,以引导、鼓励和适当批评结合,则使儿童增强自信,促进自主危机的解决,形成意志坚强的品质,在将来生活中出现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此期人格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依恋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依恋行为通常指婴幼儿寻找并保持与抚养者(通常是父母)亲密关系的行为倾向和表现。依恋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对将来的社会化和人际关系发展有重大影响。由于依恋行为形成和发展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婴幼儿寻求保护,对父母的亲昵和依恋行为;另一方面是父母对婴幼儿的关心和依恋,父母的行为同时对儿童产生影响,促进婴幼儿认识世界,形成信赖与不信赖,安全与不安全感等人格特征。如被隔离抚养的婴幼儿(孤儿院的儿童)由于缺乏与人的交往,依恋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限制,其长大后可出现对人冷漠、孤独,缺乏社会交往等人格特征。
2、儿童早期(学前儿童期)的社会环境和人格发展特点
儿童旱期指3—6岁阶段,这是儿童社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儿童的感知、运动和言语功能更进一步发展,活动和交往范围明显扩大,已不再局限在家庭的圈子。儿童通常在这一阶段开始上幼儿园、学前班,开始与周围环境广泛接触,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但更多还是与父母和年龄相近的儿童交往。
此期人格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儿童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常问为什么,他们模仿成人的行为,常以父母作为榜样,他们对性别差异有较多的兴趣,日益清楚男女的差别,学习认同性别角色。他们的自我概念进一步发展,并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和独立性,开始违拗,拒绝父母的要求,不照规距行事,凭自己意愿和想象尝试不同事物。
此期儿童的另一个特点是心理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他们想独立,又怕独立;他们提问,提出要求,与人交往,希望被注意,被重视,若问题被忽视,要求被拒绝,需求不能满足,受到过多责备或批评,便会感到挫折、失望、愤怒或自卑,可能形成被动、退缩、循规蹈距的保守性格。但若父母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给予引导、关心和支持帮助,则儿童会发展较多的自信,独立和进取特征。
在攻击行为发生中,榜样的作用和个体的认知评估非常重要。班都拉等人对此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儿童观察到有攻击行为的榜样得到奖励时,他的攻击行为会增多;但当儿童观察到榜样因攻击行为受到惩罚时,他的攻击行为便很少或不发生。行为产生的积极后果可以促进相应行为的发生,行为产生的消极后果则抑制了该行为的发生。这里,观察学习和认知评估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二、人格的结构
(一)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从出生之日起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格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成为生之本能。生之本能促动个体求生活动的内在力量,此种力量称之为欲力本我需求除了由基本需求形成的生之本能之外,也包括攻击与破坏两种原始性的冲动。此种原始性所促动的内在力量,称之为死之本能。本我中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所以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而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婴儿饿了要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2、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产生的。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在现实环境中得不到满足,它就必须迁就于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因此,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中有两个重要部分:自我管理,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如个体所作所为符合他的行为理想时,就会感到骄傲;反之,如所作所为违反了他的良心时,就会感到愧疚。因此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二)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两个意识境界
居上层者为意识境界,其中包括自我与超我;居下层为潜意识境界,本我即在其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如能彼此交互调节,和谐运作,就会发展成为一个适应良好的人。如果三者失去平衡,或彼此长期冲突,就难免导致个体生活适应困难,甚至演变成心理异常。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的。原因是在6岁以前的个体,其本我中基本需求(指性)是靠身体这些部位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些部位即称为性感区。在6岁之前,如果某一时期个体在行为上受到过分限制,或过分放纵,致使个体未能在需求上获得适度的满足,就可能产生发展迟滞现象,此现象即称之为固着作用。弗洛伊德氏期中,基本需求中性欲力的满足,又是以后发展顺利与否的重要关键。因为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成为性心理发展期。性心理发展期的简单定义是:
1、口腔期(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活动受到限制,可能会六下后遗症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者,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行为上表现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特征。
2、肛门期(1-3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排除时所产生的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是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而言,是重要的关键。成人中有所谓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腹、吝啬等。
3、性器期(3-6岁):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
4、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7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的情感,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活动多呈现男女分离趋势。

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已臻于成熟。

三、结束语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人格的发展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在这期间父母一定要好好把握,在这期间是他们成长的关键。要为儿童提供好的环境,让他们去模仿家长更多的优点。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格的基本需求,而自我是本我在现实环境中产生的,超我是人格中道德部分,我们要学会把握好自己的本自超之间的标准,支配好他们,让他们和谐运作。

   参考文献

1] 钟毅平.心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64-1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