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绘画成为使命 (曹俊)

 裱画师徐恩培 2012-03-28

        中央电视台数字书画频道近日开播了,冯远、刘大为、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等十余位当代名家都为这一盛事致了贺辞,很荣幸本人也成为其中一员。我的贺辞曰:“面对祖先创造的笔墨,我心存感激;面对前贤创作的经典,我心存敬畏!我们应给子孙留下些什么呢?书画频道将见证这一切……”,没想到这几句不才的话竟成为该频道的开篇辞,每天在电视里滚动播出,我想本人之所以如此幸运,恐怕是我说出了每位热爱中国文化的艺术家一直想说的话。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极富创造精神,他们以浪漫主义、抽像主义的人文情怀面对周遭的一切。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发明了毛笔、宣纸、墨,制作了砚,并将文字的书写上升为艺术的手段,这是一种大智慧!从科学的眼光看每个人的书写习惯都不一样,而且书写习惯往往又能反映出人的修养与心境,而这两者又是艺术的要素,中国书法能成为人类艺术中突出的一枝奇葩是理所应当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祖先又把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审美要求带入了绘画的领域,这又是其它绘画所不能具备的。中国画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表现形式,中国画的书写性是从它一开始便具备的,当西方画家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时我们的祖先却早已把这一艺术手段推向了极致。中国画以其强烈的个性,使它区别于任何其它画种。中国画家无论如何去画都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味,这种艺术个性之于中国画家如同遗传基因一样与身俱来,所以当我们祖先创造的笔墨,进行艺术创作时能不心存感激吗?

         经典是拿来让人敬畏的!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传统,而且从彩陶、石洞壁画直到今天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画,其间的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但文化的精神内涵及主线却从未中断过,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先贤以中国人特有视角解读他们所见到的大千世界,天人合一为其创作的宗旨,他们从不以直观描绘目之所及为能事,所谓画为心画是也,可以说中国古人的作品是纯粹形而上学的!而且,每个时代都留下了纵横古今的宏篇巨制,足以让人产生高山仰止的敬畏之感。仅以范宽《溪山行旅》为例,如果从其笔墨、构成、意境入手便可以让美术理论家研究一辈子,甚至可以开辟有如文学研究领域的“红学”之“范学”,一幅绘画作品已不再仅仅是一幅画。我曾以两年的时间多次临习过这幅经典之作,每临一遍我总会有新的认识,对其妙处都有更深的理解,并对自己的创作有直接的启示作用。任何一幅经典作品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中国画系统,它包含了中国画艺术的所有信息,以任何一幅经典作品为切入点都可以窥见中国画艺术之全豹,通过对其研习就有可能登入中国画之堂奥,因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绝非偶然。对经典的敬畏能够让后辈去除年少轻狂,从而真正地聆听圣人的教诲,所谓师古人之心是也。

         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指导画家自身的创作,为所处的时代留下艺术的印迹应是每位当代画家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的创作应该是严肃的。

         然而,今天画家面对的诱惑很多,社会的巨大变革,经济的飞速发展,更使得当下中国画家无时不刻要抵制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世事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消极的遁世又是不可取的,真正的艺术一定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艺术不可能远离现实社会而独立存在。既要反映又不能落入平庸是检验画家心智与能力的标尺。八大的作品看似不食人间烟火,但其深层却是无处不在地抨击时弊,更何况他是一个出家人。严肃的创作不仅需要一颗安静而平和的心,还需要有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语言,当然也得付出足够的劳动,因为绘画不能等同于论道,想得再多,讲得再多并不能直接变出作品来,画家最具说服力的实力显示应是作品本身,画家应该告诫自己创作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表现欲。

        我们不能保证每幅作品都成为经典,但经典却总是出现在我们日常创作中的,可以说,我们的每次创作都是神圣的,为后人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是当下画家的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