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为而治与中学管理

 乔乃强书馆 2012-03-28

    中学是一个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形成于中学阶段。但是,以下两大问题的存在,不得不让人为今日的中学生感到忧虑。

    首先,学生负担过重。目前,应试教育理念依然占据着垄断地位。高标准的升学率,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也是学校获取各种社会声誉及社会资源的最佳资本。因此,许多学校都制订了“从严治校”的教育方针,有的学校甚至将学生每天该做什么安排到每一个细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教室学习。同时,课程设置也缺乏科学性,“音、体、美”等学科不受重视,甚至干脆停课,腾出时间来,尽最大可能加大数学、英语等课程的比例。

    其次,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人担忧。这是一个常让教育工作者遗忘的角落。而一项针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而且,近几年又有所上升。另一项对山西某地区中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异常者达到85.59%!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使学生的厌学情绪变本加厉,这对中学管理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而这一问题的出现,与过于紧张的学校生活节奏、过于沉重的学业压力、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有着密切关系。

    中学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既要维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又要充分注意学生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如何在这二者之中保持一定的平衡?针对当前中学管理暴露出来的问题,老子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思想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无为而治就是指用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政策来管理学校。无为不等于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无为来达到“无所不为”的目的。

    一、充分尊重教学管理规律。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运用到教育中来,就是要求管理者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因势利导。老子将之形象的比喻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当今中学管理出现的种种问题,皆可归因于此:不注重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仅仅从方便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管得过多、过死,使可供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大大减少。

    二、营造一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中学管理中,教师如果唯“高升学率”马首是瞻,那么,在升学的压力之下,学生个人的独立空间就会被挤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

    老子说:“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保持平静的心态,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在某些时候,这不啻是一种豁达、一种宽容、一种谦让,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个人品质。

    总而言之,把“无为而治”运用到中学管理中来,就是要求以学生为本,把对学生的关注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这给中学教育者提供了一个思想的宝库,值得我们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