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古的忻州及大事记

 黑老赵 2012-03-28

远古的忻州

 

远古的忻州


  春秋前期忻州地域为狄戎所居,春秋后期属晋,三家分晋后属赵。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王齿乞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则在其辖境。

  两汉时期遗址为并州太原郡阳曲县(治所在定襄县境内)所辖。

  三国时期,袁绍父子占据冀、燕、青、并四州,而并州以北郡县因连年战事频仍、羌胡大扰,早已人民流徒、十室九空。曹操消灭袁绍后,曾于建安十八年(213年)将并州归入冀。可见这一带的荒凉程度。不久着手“迁聚塞下流民”,于建安二十年建置新兴郡,在今(忻州豆罗镇麻会筑“建安城)为其治所。与此同时,将原在内蒙包头市西北、下辖九原等十县的五原郡撤并为一个九原县,移治所于现在的忻州城。就当时而言,九原城四周仅只土垣而已,但总比草创的建安城总要强些。不久新兴郡治所也迁于此地。建安21年(216年)曹操曾将迁入并州腹地的匈奴分为五部,部酋均以帅称之。

  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司马炎改五部帅位五个都尉,忻府区诏令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生育岚县的刘渊为北部都尉,占据新兴郡一带,九原县自然在其下辖。晋明帝永兴元年(304年)刘渊称汉,并州之地则几乎尽其所有了。东晋后期政权更迭,新兴九原县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占据(316~394年)。
  南北朝时期,北魏在芝郡村建平寇县(属新兴郡),在三交镇建三会县(属肆卢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奇村与辛庄设置肆州。北周灭北齐将肆州移置雁门广武。

  隋开皇五年(585年)因避讳太子杨广讳改称广武为代州;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忻州(治所九原城)。是忻州这一称谓产生最早的时间。同时将奇村一带的秀容县移置这里。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撤销忻州,将秀容县划归雁门郡(开皇初曾重置新兴郡但很快废置。大业四年将秀容县改隶楼烦郡。隋恭帝义宁元年(616年)曾复立新兴郡。

  唐高祖李渊立国,于武德元年(618)改为忻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又改为定襄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又复为忻州。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的统治;
  宋金时期为忻州。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分天下区划为十五路,忻州属河东路;金代属河东北路。
  元代属河东北路,在太原府辖下,领本境秀容、定襄二县。至元二年(1265)秀容省入忻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七月升州为九原府,以崞、代、台、坚四州来隶,四年复为忻州,领二县。
  明代为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省入,领定襄一县;明元帝永兴二年(410年)同时设置秀容郡和秀容县。
清代为忻州。顺治、康熙期间继续为太原府辖。"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领定襄、静乐二县。

  民国元年(1912)废州为忻县。十九年废道改由省辖;
  1950年设忻县专署、辖忻县等若干县;1958年12月1日忻定县合并,治所忻州县,属晋北专署;1961年8月1日忻定分治、忻县属忻县地区行署;1983年9月24日撤县设市、仍属地区行署;2001年1月撤地设市,原忻州市改为忻府区,隶地级忻州市。
        大事记

    东汉

  建安二十年(215年)
  置新兴郡,同年置九原县,境内始有行政建设。新兴郡统九原、定襄、云中、广牧4县。
    三国·魏
  青龙三年(235年)六月降霜,成灾。
    西晋太康六年
  (285年)十月地震,山崩裂,水涌出。元康元年(291年)改新兴郡为晋昌郡,寻复旧名。
    北魏
  永兴二年(410年)另置秀容郡,领秀容,肆卢2县。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
  置肆州,辖新兴、雁门、秀容3郡。废九原县。
    延昌元年(512年)
  四月,地震陷裂,山崩泉涌,压死5310人,压伤2722人。其后二年,连续地震,续有伤亡。
    熙平二年(517年)
  九月,肆州治所移置九原城。正光五年(524年)八月,六镇起义兵民,在乞扶莫于率领下,袭破秀容杀死太守,南秀容牧子万于乞真,杀太仆卿陆延,均被尔朱荣讨平。尔朱荣途经肆州,因刺史尉庆宾未出迎,率兵攻城,州别驾姚和内应,袭破肆州,拘庆宾还秀容。                                      

     永安元年(528年)
  改永安郡。
    普泰元年(531年)
  因连年霜灾歉收,人掘黄鼠为食。
    永昌元年(532年)
  是年除夕,丞相高欢,命都督窦泰率骑兵奔袭秀容。二年正月,破尔朱兆军于赤红岭,尔朱兆自缢,余众皆降于高欢。
    东魏天平四年(537年)
  柔然主阿那瑰在肆州境内抢凉,被高欢击退。
    北周
  大象元年(579年)肆州移治雁门关武县。将北魏所置的平寇县移置定襄。

       
    隋开皇元年(581年)
  复立新兴郡(郡治九原城),领秀容、铜川二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
  改称忻州(州治秀容城,即原九原城。)
    大业四年(608年)
  废州即铜川县,存秀容县,改属娄烦郡。
    大业十一年(615年)
  四月,炀帝至管芩山避暑;八月,巡行北塞,东突厥始毕可汗率骑兵数十万围炀帝于雁门。东都洛阳及诸郡援兵北上勤王,云集忻口。九月,始毕可汗被迫解围出塞。
  隋末又复立新兴郡,领秀容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
  复为忻州
    武德二年(619年)
  东突厥颉利可汗,率部进犯忻州,为守将李高迁所破。                                                 武德三年(620年)
  割据马邑(今朔县)的刘武周,勾结突厥,经忻州攻破太原。
    武德四年(621年)
  分秀容置定襄县。
    武德七年(624年)
  七月,苑君璋引突厥由雁门入侵太原,在忻州大肆掳抢。                                               贞观五年(631年)
  增置怀化县,旋废。
    垂拱元年(685年)
  东突厥阿史那骨咄禄侵袭代州,阳曲道行军总管淳于处平率兵往救,到忻州与突厥军相遇。淳于处平失利,手下5000人战死。
    景龙二年(708年)
  东突厥侵犯并州,在忻州大肆抢椋。
    天宝元年(742年)
  废忻州改称定襄郡。
    乾元元年(758年)
  复称忻州
    中和元年(881年)
  沙陀族人李克用占忻州
    五代十国
  仍为忻州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
  李克用部将石敬瑭屯兵忻州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
  在九龙岗建忻州儒学学宫。
    天福六年(941年)
  晋阳留守刘知远,在秀容大胜辽军,杀辽军3000余人。
    开运元年(944年)
  正月,后晋军大破契丹伟王于秀容,斩首3000级。契丹军自鸦鸣谷遁去。十一月,刘知远再次于忻州大破辽军,斩首万余级。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
  三月,世宗柴荣命河东行营都部署符颜卿伐北汉。北汉忻州监军李勍杀刺史赵皋及契丹译者杨姑,举城降北周。五月,契丹骑兵屯于忻州和代州之间。符颜卿率步骑兵万余人入忻州,契丹退保忻口。后周先锋都指挥使史彦超率军与契丹交战,被契丹所杀,周兵死伤甚众。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三月,辽南府宰相耶律沙,领兵援北汉。与宋军战于忻州白马山,辽军大败,辽监军冀王敌烈等7将战死。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宋灭北汉,忻州,统秀容、定襄二县,州置团练使。郭进任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从山后招来流民37000余人。
    景佑四年(1037年)
  农历十二月初二,地震,压死吏民19742人,伤5655人,压死牲畜五万余头。
    宝元元年(1038年)
  一月九日,地震,震级7.25级,震中裂度10度,毁城郭覆庐舍,压死数万人。
    庆历六年(1046年)七月,大雨,毁忻州城壁。
  宣和七年(1125年)金朝副帅粘罕陷忻州
    
  忻州改定襄郡,属河东北路。
    天德元年(1149年)
  重修九龙岗州学。
    贞佑二年(1214年)
  三月三日,蒙古军进攻忻州,攻破城池,大批居民被杀,史称屠城事件。
    兴定元年(1217年)
  蒙古军再次围攻忻州,河南宜宣抚使石伦率军来援,遂解围。
    
  元初改九原府,不久复为忻州,领秀容、定襄二县。
    太祖十三年(1281年)
  蒙古军木华黎攻克忻州
    泰定元年(1324年)
  秋旱,复加早霜,致成大灾。
    至正三年(1343年)
  大旱,次年又风霾昼晦,人相食。
    至正十一年(1351年)
  地震。声如雷,房舍倒塌,死人甚众。
    至正二十年(1360年)
  占据大同的元平章孛罗帖木儿与占据太原的元平章察罕帖木儿,在忻州一带互相攻伐。

       
    明洪武元年(1368年)
  明大将徐达、常遇春追击元左丞相扩廓贴木儿至忻州,居民死伤,逃亡甚重,十室九空。秀荣县并入忻州,领定襄县,属冀宁道。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改属宁武道。朔州、洪洞等地开始向忻州移民。
  明初,州设民壮315名,抽41名戍喜峰口,实留274名。
    洪武三年(1370年)
  城内东部新建州衙,并整修忻州城垣。
    永乐二十年(1422年)
  定册籍,编为63部(城内6部,四乡57部),7491户,39454人。
    正统十三年(1488年)
  蒙古瓦刺部太师也先,率骑兵转椋至忻,途经猫寨(忻口东)时,被明将石巨常击退。
    弘治五年(1492年)
  知州王轩,将忻州州学由九龙岗迁徙于文庙。
    嘉靖十六年(1537年)
  知州李用中,修葺州学、城垣。
    嘉靖十八年(1539年)
  知州魏润,因贪贿被罢黜。
    嘉靖十九年(1540年)
  冬,气候反常,山中桃李开花。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划为4乡,54都。占据河套一代的蒙古土默特部骑兵,大肆掳椋忻州,知州杜世爵被俘。后降调莱州任通判。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周梦采任知州,时遇河套蒙古骑兵犯境。由于城郭残破,难以御敌,遂征集民夫3000人,将城墙加高加厚,并设敌台。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河套蒙古骑兵再次袭扰忻州,大肆掳椋。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州人党承志编撰《忻州志》成书,后毁于战乱。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由宁化入境,在忻口以西一代,大肆掳椋,房舍一空。后直抵忻城,过赤塘关,进逼太原。
    万历八年(1580年)
  划为4乡,47都,362村,直至清末未变。
  耕地797073亩,夏征粮11711石,折银8231两;征秋粮27626石,折银27470两。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知州张尧行征集民壮三千,重修忻州城墙。在原土城墙基础上,始“瓮以砖石,砖厚七重”,石基八尺,高四丈二尺,周长二千一百九十丈,筑四门城楼,南北关廊。历时二年半,耗银26700余两。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大旱,加之八月陨霜杀禾,致成大灾,民有饿死者。
  经巡抚魏允贞准许,修筑忻口堡墙和石坝,内卫城垣,外弭水患。
  杨维岳任知州期间,修洪水渠15道,开荒地50顷。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知州杨维岳主编《忻州志》四卷问世。(今存残本一、三、四卷)
  六月冰雹,雹大如拳,积如小丘,致灾。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牧马河洪水泛滥,北湖村重灾。冲毁房舍数千间,烟丝人畜,冲走粮食、衣物等无数。
    天启四年(1624年)
  春地震,房屋多毁。
    崇祯六年(1633年)
  农民起义军高加讨,追击官兵至忻城。
    崇祯十四年(1641年)
  大旱,斗米白银八钱,死者山积,人相食。
    崇祯十七年(1644年)
  二月初十日,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兵北上,途径忻州。五月,李自成部将柳同春退出北京后,占据忻州月余,后撤走。
    
    顺治年间
  忻州属太原府。有人丁27232口,耕地799073亩,赋税白银41632两。
    顺治六年(1649年)
  正月,大同总兵姜镶起兵反清,其部将姜建勋佣兵入据忻州,知州刘德炎弃城逃走。被巡抚捕杀。
    顺治十三年(1656年)
  盘道梁官兵移驻忻州城,城内始设兵营。设经制守备一员,把总2员,领马步兵400名。
    康熙三年(1664年)
  地震,房屋倒塌,人畜压死无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十月初五,地大震,官舍民房多毁,压死人畜。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金玉相任知州,修葺州学。
    康熙六十一年(1722)
  三月,夜忽有红光烛天,陨星流西南,大如斗,震声如雷。
    雍正二年(1724年)
  忻州升为直隶州,领静乐、定襄二县。
    雍正六年(1728年)
  知州周人龙,曾重辑忻州志手稿一部(今无存)。
    乾隆元年(1736年)
  丁瑶按3等9级摊入地粮,土地分7等,按等征赋,统一征收。
    乾隆十二年(1747年)
  知州窦谷邃倡议募捐主编的《直隶忻州志》问世。
    乾隆四十年(1775年)
  知州鲁璜倡议募捐,在城内的九龙岗修建秀容书院。
    乾隆五十年(1785年)
  洪水,冰雹,致成大灾。
    嘉庆十年(1805年)
  春夏无雨,民饥饿严重。
    嘉庆十五年(1810年)
  五月,大风拔树。
    嘉庆十六年(1811年)
  大旱。
    嘉庆十七年(1812年)
  重修秀容书院。
    道光五年(1825年)
  正月十五,陨石如雨,声如雷。
    道光十二年(1832年)
  重修州学学馆。秋,寒甚,枣、椿等树冻死。
    道光十三年(1833年)
  创建考棚。
    道光十四年(1834年)
  天主教在武家庄建起第一座教堂。
    道光十九年(1839年)
  大旱。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知州华典,再次募捐集资,发商生息,作为秀容书院膏火之资。
    咸丰十年(1860年)
  八月,霜冻为害,致成大灾。张其恕署忻州知州,募捐铜钱6700余缗,资助乡、会试诸生的费用,谓之“宾兴”。
    同治七年(1868年)
  知州戈济荣摊钱维修忻州城墙,增筑城门瓮圈,开挖牛脏泊,整修道路,历时三年。耗银六万两。
    光绪元年(1875年)
  驻军有马步守兵130名,分驻于州城、忻口及20处墩台。
    光绪三年(1877年)
  大旱,赤地百里,收成只有一成三,斗栗千余钱,饿死者十中有二,民相食者有之。
    光绪四年(1878年)
  连续大旱,在寒露千五日,更遭大雪覆盖二尺余,压禾折树,民无生计,十室九空,逃亡他乡。
    光绪六年(1880年)
  方戊昌主编《忻州直隶州志》问世。(今存)
    光绪十年(1884年)
  是年前后,英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人,陆续来忻传教。
    光绪十四年(1888年)
  中国银元龙洋,始流通忻州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牛尾庄发生鼠疫,三十余天死亡140余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春,李提摩太在忻城三家店建成忻州第一座基督教堂。
    市面上开始流通铜元。
  南关双合泉纸铺老板张二财主,以“大师兄”身份设坛招徒,办起义和团。接着,南街、播明、解原、游邀、董村、六石、奇村等地,亦办义和团,参者甚重。
  七月十五日,义和团在忻州知州徐桂芬、都司海英等支持下,于城东门瓮圈杀死外国传教士8人。
  八月十五日,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等出逃中,路经忻州城,设行宫于贡院。次日,经麻会赴阳曲。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秀容书院改为新兴中学堂,为全省第一所由书院改建的学堂。早于太原一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忻城设邮政代办所。三十二年改为邮务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同盟会员续桐溪、王建基等来忻倡办学校,发展会员。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在忻创建忻州高等小学堂和初级模范小学堂1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创建新兴劝工厂,从事纺织业。忻州首次设电报房。单线70公里。通省城太原。
    宣统元年(1909年)
  全县第一二照相馆——新铭照相馆开业。
    宣统二年(1910年)
  忻城创办第一所女子初等女子小学堂。
    宣统三年(1911年)
  同盟会在忻州、代州、宁武一代组建“忻、代、宁公团”革命武装,活动于晋北,与清军在大同、雁门一代作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