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晉代丹陽郡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人,取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以示守其本真、樸實,不為物欲所誘惑之志,是著名的道士、醫藥學家和思想家,一生以修道、濟世利民為務,鼓勵人修道、重德、向善,被後人稱為「葛仙翁」和「稚川真人」。 生逢亂世艱苦求學 葛洪少年時喪父,其父葛悌原為邵陵太守,由於為官清廉,沒有留下任何積蓄,葛洪與母親扶柩返鄉,生活非常貧困。 葛洪在「飢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之中,依靠耕田打柴奉養母親 他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賣薪買紙、筆抄書學習。 在農樵之暇,不遠千里尋師請教,借書覽閱,問學解疑。每晚挑燈夜讀,誦念經文,讀了《孝經》、《論語》、《易經》、《詩經》等經史書籍,其博學名氣傳遍鄉里。 通過讀書,他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逐漸產生修道、研習醫術以拯民於水火的理念,十六歲時便師從祖父之徒鄭隱修道。 修己利民行醫濟世 葛洪生性淡泊,不好榮利,樂善好施,只要他家中存有食糧,必定要分一半接濟窮困之家,為周圍鄉親們做了許多好事。 他見《老子》中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之句,於是欣然自號「抱朴子」,安貧樂道,鄉親們也都稱他為「抱朴之士」。 葛洪在潛心修道的同時精研醫術,扶危濟急,救助百姓,他說: 「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 他所撰寫的《金匱藥方》、《玉函方》、《肘後救卒方》等醫藥學著作,在中國醫藥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與價值。 所謂「肘後」,即是謂此書可以掛在胳膊肘上隨時攜帶,上面記載了許多常見病、急病及其治療方法與藥方,係古代隨身常備急救之手冊,並在東南亞各地廣為流傳。 葛洪寫道: 「余所撰《玉函方》,皆分別病名,以類相續,不相雜錯;《救卒》三卷,皆單行徑易,約而易驗,阡陌之間,顧眄皆藥,眾急之病,無不畢備,家有此方,可不用醫。」 《金匱藥方》中對許多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徵、生長習性、主要產地、入藥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詳細得記載和說明,為後世留下珍貴的方劑和經驗。 葛洪為百姓解除疾病,往往藥到病除,有時藥資分文不收,人們都很感謝他的仁德。 有人向他請教處世、養生長壽之道,葛洪說: 「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 他還說: 「覽諸道戒,無不云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蜩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他認為修德行善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長生成仙的基礎。 葛洪後來在臨安寶石山修行,舉止宛如仙人,他在嶺上一邊修煉,一邊採藥為民治病,並向民眾勸善,使百姓追求向善,逢凶化吉,生活祥和。寶石山山清水秀,奇花遍地,異草飄香,後來人們便以葛洪之姓改稱寶石山為葛嶺,一直流傳至今。 葛洪精通儒學,又是道家思想的實踐者,博學多識,著述頗豐。他對為文之道的見解: 主張德行為本,立德重於立言,文以載道,為文當有助於教化。 當時,時局動盪不安,各種社會矛盾嚴重,葛洪提出文章要立足現實,有益於世,並且將此作為衡量文章高下的一個重要標準,要敢於揭露社會的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不昧著良心粉飾太平,他寫道: 「古詩刺過失,故有益而貴;今詩純虛譽,故有損而賤也。」(《辭義》) 面對社會黑暗勢力、腐敗現實、道德之淪喪、生靈之塗炭,葛洪提出作為一個有良知的文人是不會置之不理的,更不會同流合汙,應以維護道德為己任,應當「式整雷同之傾邪,磋礱流遁之暗穢」(《應嘲》),反對「阿順諂諛,虛美隱惡」(《應嘲》)。 葛洪這種敢於揭露現實而不計個人得失的精神,十分可貴,其憂國憂民之心溢於言表,體現了文人的良心和節操。 他認為真正的美文華章應當出自德行高尚之人,其人應博學多識,天文物理,無所不解;王道人事,無所不知; 內外兼通,故能文質相應,外並日月星辰之高麗,內蘊大海玄淵之深妙,如此立言,方不負「經國之大事」;如此為人,自然修德立品,千載而彌彰。 神仙存在仙可學致 葛洪論述了神仙之存在和神仙之可以修成的道理,「天地之間,無外之大,其中殊奇,豈遽有限」。 所以,「不見仙人,不可謂世間無仙人也」。 葛洪舉例說,歷史上有神仙存在的大量記載,劉向在《列仙傳》中就舉出了七十餘位仙人,劉向學識淵博,思理清澄,他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誠無其事,妄造何為乎」; 再有,前哲所記仙人近將一千,邃古之事,用不著親眼所見,都是依賴於記籍傳聞,所以古人關於神仙的記載應當重視,很多史料說明「神仙實有,仙學可得」。 葛洪認為修道就是要通天地之化,運陰陽之用,源道德之妙,達性命之真。為此,要絕貪去欲,不為物役,修身養性,返本歸真。 他在《抱朴子內篇》中寫道: 「修至道,訣在於志,不在於富貴也」、「仙者,唯須篤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靜,便可得之」,而達到「與天地同流」的境界。 他在《抱朴子外篇》中,主講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匡時佐世的理國治世之方,「內寶養生之道,外則和光於世,治身而身長修,治國而國太平」,指出不僅要個人修煉、勤勉修持,還要關愛蒼生,努力行善、勸善。 他在《神仙傳》中收錄古代八十四位神仙的故事並弘揚道家思想,許多人看了書後立下了修仙學道、長生久駐的志向。 如南朝人陶弘景十五歲時看了這本書後,說: 「讀了《神仙傳》,使人產生壯志凌雲的胸懷,有修仙學道的志氣。 仰望青天白雲和太陽,就不覺得像原來那樣遙遠不可及了。」陶弘景後來成為「華陽真人」。 葛洪在世道離亂的年代,不趨炎附勢,以悲憫仁愛之心,扶危濟困,懲惡揚善,既有著儒 家的君子氣象又有著道家的神仙風骨,展現了修煉人的淡泊無爭、濟世利人的精神風貌。他一生對真理和人生真諦的追求,鼓舞著世人堅定信仰、修道向善的信心。 在當今這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是否能堅守著心靈的一方淨土,在滄桑百轉的輪迴中,我們是否對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悟,是否真正意識到我們久久期待的是甚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