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心待人 善有善報

 金朝陽宮 2012-03-29

因果循環、善惡有報是客觀存在的天理,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古語說: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說天道不分親疏,對芸芸眾生是一視同仁,但行善向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總是與善人同在,常眷顧、幫助善良的人,使其做事有如神助。

古人相信因果,重義輕利,在他人需要的時候幫助他人,用慈悲心對待所有事物,其後果然善願得償,福德廣大。

善人天佑,也是因為其盛德所致。以下為北宋時期的幾個故事:

祝染,是延平沙縣人,勤儉而樂善好施。

他遇到飢荒年歲,便煮粥飯,救濟四方貧困百姓,使許多人得到他的救濟免於餓死。

後來,他生了一個兒子,聰明好學,以舉人身分入京應試。

春季即將發榜前,很多鄉人夢到黃衣使者手持狀元榜,豎於祝家門外,上面寫著四個大字「施粥之報」。等到發榜,他兒子果然中了狀元(《太上感應篇例證》)。

黃兼濟,是四川成都人,有節操,講禮義,只要有益於別人的事,他一定努力去做,周圍人都稱他善人。有一天夜晚,成都府的知府張詠,夢到紫府真君向他說話。

不久,忽然有人報告說:「西門的黃兼濟到了!」

黃兼濟穿戴幅巾道服進入,紫府真君走下層階接見他,而且列坐在張詠的位子之上。

翌日,張詠訪問黃兼濟,看到果然如夢中所見之人一樣。

張詠問:

「您平生做些甚麼善事,以致紫府真君對您那麼禮遇?」

黃兼濟回答:

「開始我也沒做甚麼善事,只有在黍麥成熟豐收時,以三百串錢(每串一千文錢)收購,等到明年禾黍尚未成熟,百姓生活艱苦時,才照原價賣出。

這對我來說,毫無損失,可是百姓的危急卻能得到濟助、度過難關,如此而已!」

張詠感嘆的說:

「這應該在我上面!」命令左右官吏扶黃兼濟坐在座位上,親自對他禮拜,以答謝他對百姓的照料。

黃兼濟一生福壽康寧,子孫個個賢德而顯貴(《太上感應篇例證》)。

林積,是南劍州人,少年時進京趕考,途經蔡州住旅店時,在客房撿到一個布囊,裏面有珍貴明珠數百顆。林積問店主昨天甚麼人在此房間住過,店主說是一個大富商。

林積便交代店主說:

「這是我的朋友。如果他又回來找時,可以叫他到京師上庠貫道齋,尋問林積。千萬!千萬!不可誤事!」即使這樣,林積仍恐店主人忘了,又在室內寫道:「某年某月某日,有南劍林積假館上庠,有故人元珠,可相訪於貫道齋。」

不久,富商張客於市中取珠欲貨時,才發現丟了珍珠,

心想︰

「我奔波數年,只選得這包珠子。今已失了,一家人如何生計?」急忙沿原道尋找,直到客棧,聽了店主轉告林積的留言後,立即趕到京師找林積。

林積核實情況後,如數送還珍珠。張客感激不已,拿出一半的珍珠酬謝林積,林積堅辭不受。

張客感恩不盡,將珠子一半於市貨賣,賣得銀子就與林積建立了一座生祠,報答還珠之恩。後來,林積參加科考一舉登科。林積中進士後被授予循州判官。

一次,       林積擔任一起「海盜案」的審判,上司為了出政績好向朝廷邀功,要林積對此案從重懲辦,並且許諾辦好此案後可以保舉林積的升遷。

林積不為利益所動,堅持秉公執法,經過多方查證,認為此案證據不足,便宣告五十八名受冤者無罪釋放。

那個上司不久就被朝廷免職了,林積後來位至三公,二子歷任顯宦。(《尤溪縣志.林積傳》)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世上有些人貪財好利,見了別人的東西也昧著心想要得到,何況是失下的?撿到了哪肯輕還本主?

不知冥冥之中,陰功極重。

比如歷史上唐代的裴度早年看相時,相該餓死,只因還了玉帶,後來出將入相;宋代的竇禹鈞命中無嗣,只為還了遺金,後來五子登科。

古人云:

「積善有善報,積惡有惡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做惡之家必有餘殃。」

善人懷慈悲之心,為他人著想,其高尚品質令人神共欽,一切福德會跟隨他,一切禍殃會遠離他,上天會保祐他。

境由心造,境隨心轉,要招吉或招禍,全在人心如何運用了,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向人勸善,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http://blog.yahoo.com/_3ABRDFS6GTLPQSUSAKFUHKLUDQ/articles/20387/category/%E5%8F%A4%E5%BE%B7%E5%82%B3%E5%A5%8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