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灸法滞后之因---转贴(2011-02-13 20:10:00) 梁保义 梁雄飞 梁丽霞 韩芳 (阳城县下芹村中芹梁氏医寓,山西 048100) 拜读《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2月 25日所刊“救救中国灸学”一文,颇有同感,也有些不同看法,今不揣冒昧,仅据笔者临床体会及请教有关专家的收获,试阐述如下,以便为振兴灸学,弘扬国宝提供些参考,谁予指正。 文章里谈到灸法滞后的原因,其中第一条是“灸法有灼伤的危险”。其实,对于灸法的灼伤,应当分别看待,对于疑难癌疾,施灸选穴当取灸疮,疗效方显,这是针灸医师均知道的事实,对于灸疮,不应视作“灼伤”。临床上施行化脓灸要有灸疮者,根据我们的经验,只要选择适当的穴位如背部腧穴、下肢相关穴位等并给病家讲清其临床意义,病家是完全可以同意的。如加上施行合适的灸疗技术,也不很痛,口才也完全可以接受。至于目前在国外是否合法,也应区别不同国度,据笔者所知,起码在日本、韩国等国是合法的。尤其在日本,化脓灸还十分受到医家重视,在临床上比较盛行。正如我国灸学名家谢锡亮先生介绍的,日本北里研究所教授间中喜雄博士就大力提倡灸法,行医用灸40年,著有《灸穴治疗法》专著,香港有译印本出版,是现代著作。间中喜雄博士一贯大力呼吁:“值得向现代人介绍的——灸的神效!”可见他对灸法重视到何等的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世界人民对针灸疗效的感知和我国医家对灸法恰当地运用,积极地推广,灸法是可以在欧美国家逐渐运用开来的。对受施灸的意外灼伤,我们当然要极力避免,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如有的医家施灸技术不过硬,施温针灸时烧针尾艾柱应要么太大,烟气熏人,热度过高;要么艾炷离皮肤很高,影响传热;针下无防护,火星下落。如此灸法自然令人担忧,不利于临床灸疗的开展,当在技术上提高。总之,治疗疑难痼疾需要得灸成疮,这与意坏损伤当属两码事,与现代西医学的一些损伤性检查治疗更应区别开来。 文中又提到灸法滞后的原因,与施灸劳动量大有关,其实比起一些手术、处置等,施灸还是轻巧得很,再说即便是劳动量大一些,但只要收费合理,加之治疗必须,医生也还是愿意尽心去做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合理收费,一切从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愿望出发。 文中谈到施灸需要时间,与现代生活节奏不相适应,也造成了灸法的滞后。这个认识也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笔者认为,病人当以治病为主。试想,有的手术作十来个小时,术后还需恢复几个月,这样误时间,难道就不做了?其实,做一次常规的灸疗半个小时足够了。勤有功,戏无益。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即便是施灸误点时间,也属正事,似不当成为问题。据笔者观察: 灸法真谛之失传,完全是一些医者特别是年轻医生钻研不力,临床体会不深,怕麻烦怕下劲,实践时日不够,未能悟透其妙,加之收费过低,造成从业不积极,没有以提高疗效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使然。 文中还说到方法的改进,即通过灸法方法的改进而促其临床运用。愚以为这个提议应当重视,但必须在保证疗效、不降低应用价值的前提下求得技术革新,成熟一点改进一点,在继承的基础上逐步改进,以提高疗效为最大的出发点,如不成熟,不要勉强,切不可因噎废食。灸法的生命力在于疗效,而不在其他方面,更不是光用行政号召就可以推行的。 文中说到不锈钢针的制做和日本人发明了电针,使针法突飞猛进而灸法运用滞后,也不尽然。针法确有其运用方便、适应症广泛、疗效显著且有即时效应的特点,但灸法除应用时稍麻烦一些外,在疗效和操作应用上也具备针法的某些优点,更主要的是灸法可弥补针药治疗之不足,有这方面经验和体会的医家长期用灸不衰,乐此不疲,即是因于此。但也确有大部分医者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经验,或怕麻烦而未运用,使使灸法这一优秀的医术得不到应有的广泛推广,殊为可惜!中医学著作《医学入门》中就强调指出:“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医史上就有许多用灸取得良效的病例。我国已故著名针灸医家承淡安氏还认为:对于适应病症,灸的效力比针强。他的高足,福建名医留章杰、山西名医谢锡亮等医家,均在行医时间长达50年的实践中,攻病用灸,卓然有效。留章杰先生认为:“灸法很有效,特别是对疑难杂症。有灸疮始有效,不发灸疮,其病不去。”他一生中,用灸法治愈的哮喘病、中风、不育症、痹症、胃病等不计其数,被病家誉为“灸法神功”。谢锡亮于全国灸法学习班,著有《灸法》,《实用家庭保健灸法》等专著,撰写了“足三里长寿灸”、“灸法治疗乙肝”等学术论文,特别是他创用灸法治疗慢性乙肝和肝硬化顽疾卓然在效,每可救人于险绝之中,深得病家信赖。他还提出灸法可防治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某些肿瘤病的见解,并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探得同行专家首肯。谢锡亮教授认为:“灸法是一门医疗技术,且不说它科学含量很大,就是基本知识也很深,操作技术民不简单,非下苦功练习和长期实践是不会熟练的。说是灸法简便易行,是对病人只学一两样手技而言,对大医院针灸科高级针灸医师就不能用简单二字了。中医基础、经络学说、三百六十五穴……一一掌握,谈何容易?”可见,振兴灸法,除领导部门重视号召以外,从业人员的积极肯干,深入临床,精益求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至于文中说道燃艾污染空气一说,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只要掌握好艾卷灸量,选择不同的灸法,就可避免艾烟缭绕,这是其一。其二,也要看到艾烟可以进行空气消毒的事实,我国民间不仅惯用燃艾灭蚊,而且往往在室内置放艾叶或燃点艾烟,用以“辟邪”,实乃空气消毒之理,直至现在还经常应用,并未听说艾烟致病的报道。反之,艾烟对人体及环境有益的报道却屡见不鲜。如日本大阪东洋医学研究所所长,理任我国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特约研究员的小林严先生就曾报道:他在从事基础和临床研究的35年中,曾留心对艾燃烧时的成份进行过长期和深入的研究分析,1998年3月他又专门委托日本大阪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工学博士宫崎和竹二氏对艾燃烧时的成份进行了分析研究,历时一个月,得出了以下结论:1、艾燃烧时的烟中,含有铁、锌、镁、钠、钾、钙等成份,艾在燃烧时,艾烟的成份被患者吸收,患者能安静。2、患者吸收了艾的有效成份,使免疫力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艾灸对什么病都有治疗效果的根据。3、各种生活环境给人所造成的精神负担,艾灸也有效,艾烟成份对交感神经有调节作用。4、平常中医的治疗重在预防,对癌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见中国针灸学会等·《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国际针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08页·日本·小林严·艾的燃烧分析及对机体的影响)。 文中说到艾烟为致癌的物质,着实使我们大吃一惊,我们未见到临床病例报道,更未见到实际事例,询问有关专家,答复是查阅了不少手头所存的周楣声据声老专家的灸法专著(未查到《填海录》一书),尚未见到这样的记载。况且不论是什么专家权威说的,都应言之有据,以正视听,千万要避免想当然之言谈。 中国灸学起源很早,经历代不断的发展,其方法也更臻丰富多彩。从《黄帝虾蟆经》所载的八术之灸(松、柏、竹、楠、榆、积、桑、枣)开始,经过后世的不断完善,始有中医治病一针、二灸、三服药之说。明代以后,灸学的具体方法不断发明,常用的有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化脓灸、无瘢痕灸),艾卷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灯草灸、天灸、苇管灸、贴药灸、棉网灸、辅灸、温灸器灸、电热灸、红外线灸、药艾灸 (念盈药条灸等)、太乙神针灸、雷火神针灸、激光器灸、微波针灸、康复神灯灸、长寿保健灸具灸、随身灸等。我们只要在临床实践中扬其长、避其短,从提高临床疗效着手,掌握适应症,积极拓宽临床思路,选择不同的灸疗方法,加强灸疗运用,中国灸法就一定可以发扬光大,而且可以在不断的临床运用中得以进一步发展,从而解决灸学相对滞后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