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见闻(3):分层教学走班制是可能的

 映雪的萤1.168 2012-03-30

数学见闻(3):分层教学走班制是可能的

(2011-04-06 06:44:48)

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人们总是很容易找到一个简单的理由就放弃往前再跨出一步的决心,其中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班级授课制,尤其是在国内有些班额特别大的学校,要做到因材施教的确不可能,我曾经亲眼见过80多人的班级,还听说有108人的班级。但是,能否“让一部分学校的班级先走起来”,基于英国学校教育的考察,个人认为是可能的,即使是在普通的学校。数学见闻(3):分层教学走班制是可能的

(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活动,用乐高在拼一座桥)
    笔者所在的学校kendrick学校7年级招收学生96名,因为具有选拔性的女校,所以人数在学校的控制中,7年级进校的时候就随机分成3个班,每班32人。这个3个班,相当于从学校学籍管理角度进行划分的行政班。一年后,进行一次数学测试,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把这96名学生分成4个等级,学习数学分成4个班学习,每个班24人。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上数学课却在不同的班级,怎么实施教学计划呢?查看了全校数学教学安排表发现,原来,他们把同一个年级的数学课都安排在同一个时间段,也就是说7年级的数学课所有的班级是同一时间,只是不同的人去不同的教室上,这样走班就实现了分层教学。
    一般在国内安排教师课务,通常是一个教师教同一个年级,教几个不同班级,个别的也有跨年级。如果要让学生走班制,教师的教学课务将全部打乱,不可能只教一个年级,甚至一个班的数学不一定是一个老师。所有的这些习惯变得“不习惯”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进行一个价值取向的排序,是方便于教师的工作,还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改变我们那些司空见怪的“习惯”,英国kendrick学校的老师的课务是两周40节课,学生是每天上5节课,每课时1小时。每一位数学老师都会跨很多年级教学,有的甚至是所有年级。

不同班级学习不同的数学,到底有多不同。根据教学计划,考虑到数学是基础,比如:即使学生以后在A-lever选择了文科地理,也必须参加地理、经济、数学的考试。因此,分班也只是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基础的数学还是人人要学习的。不同的就是要求上。一次考试也不是明确的等级,在班级命名时,后面成绩较差的班级一般也不命名为C、D班,而是以学校的打头字母命名K、D,就是想淡化暂时落后的印记。如果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步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调整也是可能的。

在这样的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到了高中阶段,随着选修模块的加重,学生的差异性会带来更多的选择性,实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低年级的时候,在学校教学的基础上,也有一些数学的俱乐部的活动,方便数学爱好者接受更高挑战的数学学习,比如“数学大师班”。

数学见闻(3):分层教学走班制是可能的(数学大师班学生作品)

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是一对矛盾,要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培养精英也需要在课堂的第一时间就开始。不能简单地认为“课内大众教育,课外精英教育”,这样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由此看来,走班制能实现数学学习的分层教学,值得一试。

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只好让我们原来的习惯变得不太习惯,不过将来看到学生的进步,我们自然会习惯的。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