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修身理法及其要义 19、为道修身之理再议

 苍海浮云 2012-03-31

道家修身理法及其要义 19、为道修身之理再议

道家为道修身之理:中华道家修身法起于何时已无能考证,传说黄帝时代就有了,而其始则当在黄帝前数千年。至于其理法完整地流传于世,最早、最经典者则莫过于《老子》一书。惜哉无人读懂,行家也只是一知半解而已。其后,受《老子》熏陶相继有《参同契》、《悟真篇》等名作问世,道家修身之法方渐渐广为人知。因为此法传说始于黄、成书于老,故后人谓之为“黄老之道”。

黄老之法是专讲修身,与后世出现的“道教”绝非一事,不应混为一谈。

道家修身之理即是《易经》的道物生化之理,万物皆顺其自然之化,故生必有死。而道家修身即是不用其顺而取其逆,使道物在身中少耗不耗,以致于终于不绝,道物不绝故生命长在而缓死。

关于生死,《系辞传》曰:“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能穷易理,便可知因何生?因何死?《老子》五十章对此即做了透辟的分析:“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十有三即十三,徒即类。谓道物运化为出即是生,道物运化完了,不再运化为入即是死。人生的时候带来十三件东西,即四肢九窍,合为十三,耳听目视、吃喝拉撒、灵活动转。人死的时候十三件东西也被带走了,不视不听、不吃不喝,也不能动。人生之后,动来动去,最后死了也就因为这十三件东西总在动,十三件东西是导致生而又死的罪魁祸首。为什么?“以其生生之厚”,为了活得好,人必皆加紧活动那十三件东西,而十三件东西越是活动,便越多地耗损其道物,道物耗尽所以死。

《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则将生之初道物丰厚,到死前道物大减的变化过程,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

又,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知常即是懂得道物在人身正常运化之理,容、公、王、天为修身之法与结果,道物不断积累,达到有生之初那样丰富,天即指生之初,因人身道物与生俱来,天之所赋、父母所给,故谓“天”。其时赤子婴儿,骨弱筋柔,一身上下无非道在运化,故曰“天乃道”。修身至此,道物充盈不失,所以身命也就长久。

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所”指人身,道物本来不停地运化,最后皆耗失而离开人身,今则用法使之不离不耗失,故其身可以久存;“死而不亡”指人身道物,用法使身中道物不顺去运化,故曰“死”,不动不耗损了,与死无异,其“死”非为毁灭消亡,而是不动不耗,虽“死”却还在,没有消失,所以其命长而有寿。

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指用法使道物逆返,德为藏蓄道物机制,有德方有道,无德便无道,玄德即指逆返的道物。为道者用法使道物积累丰富,已非先前所能比,故曰“深矣、远矣”。身中的道物越多,离后天之物就越远,其物指后天形质之身,反为向物的相反即道的方向去。离后天远也就距先天越近,待到修成圆满,道不离身,不但万病皆消,而且可以随心所欲,故谓“大顺”。

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治人事天即为道修身,啬即吝啬,严格节制不使外耗,这是修身初功,是打基础,故曰“早服”。服为从事,早服即早从事,先做好准备,此为节流。减少外耗,就是将道物顺化的速度减慢下来,从而也达到道物积累目的,故曰“早服谓之重积德”。积德即是累道,除啬节流外还须开源,即化后天为先天,以上都是使道逆返的功夫。当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身体必产生明显变化,全身上下经络皆通,真气周流日夜不息,新旧疾患一扫而光,故曰“重积德则无不克”。后“莫知其极”、“有国”,是道物逆返积累至于更高境界,那时功夫已成,身命即可长久,所谓的“长生久视之道”大致就是如此。

后之道家皆本于此理,如《参同契》曰:“鼎新革故,御政之首。”御政指为道修身,鼎新革故即行与往常完全不同之法,将顺变为逆;如宋张紫阳《读周易参同契》曰:“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运兮五行分。五行顺兮有生有灭,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存。”顺行生必有死,逆回方可长其生;逆回又常谓“颠倒”,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其《指玄篇》中说:“大道玄机颠倒颠,掀翻地府要寻天。”言为道修身的关键秘诀就是行逆回之法,天入地中,交媾和合而返还;明张三丰更直曰:“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