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hdr8331 2012-03-31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所作。“亚圣” 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二、字词积累

1、  生字

舜(shùn)   畎亩(quǎn)  胶鬲(gé)   傅说(yuè) 法家拂士(bi) 

2、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入则无发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3、一词多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逃跑。)

入则无发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

举  死即举大名耳(举:做,干。)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举:被举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

扶苏以数谏故(故:缘故。)

 4、古今异义词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今义:士兵。)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分析,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写作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四、句段赏析

    第三段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五、难点突破

文章开头的六个论据起到了什么作用?

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④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注释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2、发:被启用。

  3、于:从。

  4、畎亩:田间。畎:田间小沟。

  5、举:选拔,任用。

  6、士:当时掌刑狱之官。

  7、故:所以。

  8、任:责任,使命。

  9、 是:这样的。

  10、苦:使……痛苦。

  11、劳:使……劳累。

  12、饿:使……受饥饿。

  13、空:穷。

  14、乏:绝,空乏:使……贫穷困苦。

  15、行:做,所行。

  16、拂:拂逆。

  17、拂乱:使……颠倒错乱。

  18、所以:用来。

  19、动:使……震撼。

  20、忍:使……坚韧。

  21、曾:同“增”,增加。

  22、恒:常常。

  23、过:过失。这里指犯错误的意思。

  24、然后:这样以后。

  25、衡:通“横”,梗塞,不顺。

  26、作:奋发。

  27、征:表现、征验。

  28、喻:知晓。

  29、入:在里面,指国内。

  30、拂:同“弼”,辅佐

  31、出:在外面,指国外。

  32、生于忧患:在忧患中会使人受到激励而得以生存发展。

  33、死于安乐:在安逸享乐中会使人萎靡死亡。

翻译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举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后被选拔并加以提升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请到朝廷中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登上了高石。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的责任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体肤消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让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所没有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 这一切都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在隐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在安逸享乐中使人萎靡死亡。

三行对译

  (shùn)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举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后被选拔并加以提升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请到朝廷中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登上了高石。

  发:被启用。于:从。畎亩:田间。畎:田间小沟。士:当时掌刑狱之官。举:选拔,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的责任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体肤消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让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所没有的才能。

  故:所以。任:责任,使命。 是:这样的。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空:穷。乏:绝,空乏:使……贫穷困苦。

  行:做,所行。拂:拂逆。拂乱:使……颠倒错乱。

  所以:用来。动:使……震撼。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恒:常常。 过:过失。这里指犯错误的意思。 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奋发;

  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发。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这一切都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征:表现、征验。喻:知晓。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在隐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

  入: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出:在外面,指国外。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在安逸享乐中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在忧患中会使人受到激励而得以生存发展。

  死于安乐:在安逸享乐中会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字、词注释

  

原句 字词解释 原句 字词解释
于畎亩之中 发:发迹、发达,指被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被推荐 管夷吾于士 士:当时掌刑狱之官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将:将要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降:下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大任:重大责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是人:这个人 先苦其心志 必:一定
必先其心志 苦:使……痛苦 其筋骨 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饿其体肤 体肤:身体和肌肤
空乏其身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穷。乏:绝 拂乱其所为 行:用行动
乱其所为 拂:阻挠 行拂其所为 乱:使……扰乱
行拂乱其所为 所为:所行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
所以心忍性 动:使……震撼 所以动心 忍:使……坚韧
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恒:常常
人恒 过:过错,错误 然后能改 然后:这样以后
于心 困:困惑 于:被
于虑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于色 征:验,显现 于声 发:产生
而后 喻:了解,知晓然:这样 入则无法家 拂:通“弼”,辅佐法家拂士: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作者简介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 孟子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现存七篇,二百六十一章,约8.5万字。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愤图强的励志且悲壮意识。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文言常识

  1、通假字:

  (1)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士(拂,通“弼”,辅佐)。

  2、一词多义:

  (1)舜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2)舜发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于:给)/然后知生忧患,而死安乐也(于:由于)。

  (3)行乱其所为(拂,违背)/法家士(拂,通“弼”辅佐)。

  (4)国亡(必然)/人过(经常)

  3、古今异义

  (1)舜于畎亩之中 【发】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古义:用这些办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 【征】 古义:显示; 今义:出征。

  (5)而后喻 【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古义:在国外; 今义:出去。

  4、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篇章结构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

  3.类比论证

  4.对比论证

纵式论证结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

论点

  “人恒过,……”解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课文注释及教参翻译均欠妥当,特不揣冒昧,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应是解说“人恒过,然后能改”的。“然后能改”后的分号,应改为句号。

  教参把“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为“心意受到困扰,思虑受到阻塞,才能奋发有所作为”,基本上是对的。但“困”在这里应作忧愁解。“于”是介词,“在”的意思,把它译作“受到”是欠妥的。译为“心里忧愁,思绪阻塞,然后才能奋发有为”就恰切多了。

  至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文的注释是“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教参译为“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我以为“征于色,发于声”这里应指别人对他的错误行为形之于色,发之声,然后使之警觉起来,有所省悟,从而改正错误。把它译作“(别人对他的错误行为)露出不愉快的脸色,发出讥责的声音,然后使他省悟。”这样,句子间的逻辑联系就很清楚了。

  这个句子说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的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内因“而后作”,二是外因“而后喻”。这样就解说得较为恰切了。如果按照教参等的翻译“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不仅意思十分含糊,而且也是无法论证“生于忧患”的。

  这句话还得从“喻”字讲起,《说文解字》“谕”义,“其人因言而晓亦曰谕,或作喻。”《中华大字典》“喻”字第二义,晓也;第六义,明也。根据这些解释,把它释作“省悟”是恰当的,这样才能排除“被人了解”的说法,也才能使这层文字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而不至产生歧义了。

教学相关

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身体,生活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问题设计及解答(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二、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三、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四、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 人恒过:犯过失。  傅说举于:被选拔  衡于虑  同“横”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而后作:奋起    苦其心志:使┅┅痛苦 征于色:脸色   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       饿其体肤:使┅┅饥饿 而后喻:了解        空乏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 入则:在里面。指国内    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出则:在外面。指国外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五、翻译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六、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12分)浙江衢州2008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曾益其所不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
4.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5、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吉林长春卷)2007                 

   舜发于畎亩之中               空身              衡于虑                 喻
7、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8、〈〈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默写。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2)空乏其身(               )       

(3)行拂乱其所为 (               )                  (4)曾益其所不能(                  )

二、阅读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②困于心,衡于虑(      )

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

②入则无法家拂      士

3、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译:                                                                。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                        。

5、本文的论点是                                                。

6、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请你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古今人物均可,每个事例限一句话表述。

①                           ②                             

能力拓展延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4年,烟台)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    )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③池非不深也 (      )          ④委而去之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5.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结论。

中考链接(2004年,辽宁锦州)

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晋王述①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②,所受赠遗③千数百条。王导④戒⑤之,答曰:“足⑥自当止。”时人未之达⑦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⑧,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⑨。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⑩,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 之,以为美谈,亦已陋 矣。

                       (选自《滹南遗老集》,作者王若虚)

  [注]①王述,字怀祖,晋朝的大官。②求试宛陵令:求得宛陵县的县官。③遗:此处读“wèi”。④王导:当时的丞相。⑤戒:劝告。⑥足:富足。⑦未之达:即未达之,不明白他的品格。⑧绝伦:超过一般人。⑨叹:赞叹。⑩节:节操。 著:写。 陋:没见识。

1、  释文中加点字的词义。

 遗:          尝:

2、  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

 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穷而不贪才值得赞扬。     B.作者认为贪足之后才不贪,算不得廉洁,不值得赞扬。

C.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算不得廉洁。     D.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是值得赞叹的。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1)这    (2)使……受贫困    (3)扰乱   (4)增加

二、1、(1)犯过失  (2)同“横”,梗塞、不顺  2、略  3、(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4、承上启下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著《红楼梦》

能力拓展延伸

1、①却,可是  ②这  ③护城河  ④ 放弃  2①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②,帮住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3、D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考链接

1、遗:赠送或给予。尝:曾经。 2、王丞相(“王导”或“当时的丞相”)劝告他(或“王述”)。(他)回答说:“富裕之后自然就不再受礼了。”(答出大意即可)  3、D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畎亩(quǎn)    胶鬲(hé)                B.傅说(shuō)    拂乱(fú)
C.曾益(zēng)    拂士(bì)                D.忧患(yoū)     后喻(yǜ)
解析:A项“鬲”应读“gé”;B项“说”应读“yuè”;D项“忧”应写作“yōu”。
答案:C
2.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A.发展,开展       B.发生,生成       C.发现,显现       D.起,被任用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A.事故             B.原因             C.故意             D.所以,因此
(1)解析:发:起,被任用。
答案:D
(2)解析:故:所以,因此。
答案:D
3.下列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释正确的一项(    )
A.因为上天将要降下大的任务给这样的人。
B.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
C.由于上天将要把大任务给这个人。
D.这是上天将要降重大的任务给这样的人的缘故。
解析:抓住关键词“故”应解释为“所以”。
答案:B
4.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解析:抓住关键词“生”“死”,这两个词是使动用法。
答案:D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这两段的大意是(    )
A.论证人才难得的道理。
B.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
C.举例说明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出身贫苦的人。
D.举例说明只有历尽苦难的人才有资格担负重任的道理。
解析:把两段联系起来,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举例中得出的结论。
答案:B
6.这六个人物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畎亩”“版筑”“鱼盐”等关键词。
答案:经过艰苦磨炼,由卑微到承担大任(或管理国家的重任)。
7.试分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解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承接上文,启示下文的句子。“是”:指示代词,这样,它指代的是前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此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人”是指文段中的六位名人,又指那些承担重任或能够承担重任的人。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士”,“士”是指读书人。
B.文中的“苦”“劳”“饿”“空乏”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都有“使……”的意思。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为判断词。
D.“行拂乱其所为”与“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是同音字。
解析:A项,“士”,狱官;C项,“是”,这样;D项,“行拂乱其所为”中“拂”读“fú”,“入则无法家拂士”中“拂”读“bì”。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学  弈
               《孟子?告子》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使弈秋诲二人弈(               )
(2)非然也(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
(4)为是其智弗若与(               )
解析:注意这些词古今用法的区别。
参考答案:(1)教诲,教导  (2)这样  (3)引,拉
(4)不如,不及
10.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译文:下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的技术。
B.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C.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虽然与他一起学习,但却都不如弈秋。
D.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人家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解析:C项正确的翻译应是: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人。
答案:C
11.下列句式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D.甚矣,汝之不惠
解析:例句是判断句,而D项是倒装句。
答案:D
二、语言运用
12.(2010东营中考模拟二,4)依照句子,从“成功/失败、得意/失意、顺境/逆境”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也可自拟一组)仿写句子。要求:①句式基本相同;②修辞手法基本相同;③语意通顺。
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
  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理解是什么,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要求形神兼似,这就要先分析例句的结构,力求形似,例句句式是两个排比;然后分析例句的句意关系,力求达到内容上的一致,本题例句两个排比之间是并列,句子里有顺承的关系。
参考答案:(理解是)成功的日子里绽放的鲜花,沁人的芬芳为你填充胜利的喜悦  (理解是)失败日子里的一股清泉,悄悄地为你浇灌沮丧的心田
我创新?我超越
13.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认为是千古的至理名言。但是现在社会进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安乐之中,不愁吃不愁穿。那么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就不能成才吗?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共同成长
合作共赢
    在班级组织一次辩论会。
    正方观点:逆境出人才  反方观点:顺境更易出人才
    要求:(1)在班中组织若干支参赛队,每队设教练一人,辩手四人。
    (2)另设主席一人,评判团若干人。
    方法与步骤:
    (1)主席开场,介绍对垒人物。
    (2)正方第一位队员先发言,接着由反方第一位队员发言,然后是正方的第二位和第三位队员轮流发言,发言时间各3分钟。
    (3)自由辨论,每队各有4分钟,队员的发言顺序、时间和次数不受限制,但整队的发言时间为不早不超过4分钟。
    (4)正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反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双方各有4分钟。
    (5)主席宣布评判团评决。
    (6)主席宣布最佳辩手和优胜队。
读书做人
    长在岩石间的树,总是物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遇到一点儿水分就能快速萌发;极地的苔藓,可以经历长期的干燥寒讼依然存活。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应该是个人、家庭以至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却一再告诉我们:沉醉于安乐享受之中,国家的灭亡也随之来临。一个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战胜这个环境,超越这个环境。譬如行路,当你不得不走过一段险阻狭窄的道路时,唯一的办法是打走精神,克服困难,把这段路走过去。而不是停在中途抱怨,或索性坐在那里打盹,听天由命。
    生活在优越安乐中的你,怎样才能把自己高楼大厦成锋芒的宝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