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作人及其儿孙

 rat7611 2012-03-31

周作人及其儿孙

2009年06月04日来源:北京文艺网发表评论

作者:文洁若

周作人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有一些知识分子家庭喜欢把子女送到东华门的孔德学校去念书。也许他们欣赏这座以法国十九世纪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的名字命名,并实行尊重个性的道尔顿教育法的学校。
  
    这所学校是蔡元培和几位北京大学教授创办的,李大钊、周作人、周建人、钱玄同、钱稻孙、沈尹然的子女都曾在这里就读过。周作人还教过孔德高中一年级国文,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是那个班的学生。
  
    孔德学校实行十二年一贯制,并附设幼儿园,所以各家都是五六个兄弟姐妹同时在这所学校读书,煞是热闹。我只在孔德学校念过一年(1933年秋至1934年夏)书,随后就跟家人到日本去了,但是我的四个姐姐先后均在该校就读,所以我对她们那些同学的情况十分熟稔。
  
    在孔德,就数周家六兄妹引人注目,即周作人的三个儿女(周丰一、周静子、周若子)和周建人的三个儿女(周鞠子、周丰二、周丰三)。一般同学都到学校的饭厅或附近的小铺子去吃,中饭周氏兄妹却总乘包车回八道湾去吃,足见家里对他们的宠爱。1929年,年仅15岁的周若子因日本医生误诊而死。同学们都知道周作人对此极为愤慨。据说若子弥留之际,还颤巍巍地唱着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
  
    我大姐文桂新和二姐文树新一道考入师大附小的时候,分别是五岁和四岁。后来转入孔德学校,比同学们小。由于父亲自1916年就在中国驻日使馆工作,这对姊妹花的穿戴,学习用品不乏日本货。而周氏姐妹的母亲是日本人,给女儿起了日本名子(静子、鞠子、若子)。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两家女孩儿就有了交情。
  
    我大姐后来易名馥若,她和周鞠子、周静子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离开故土。1947年秋,她赴美留学去了。1941年,馥若毕业于辅仁大学女校的西语系,还是托鞠子和静子向周作人说项,才在北大红楼弄到一份给系主任徐祖正当助教的工作。也就是那一年,周建人的小儿子丰三用手枪自杀(年仅20岁),给全家人的震动不小。
  
    当年1月1日,周作人出任伪教育总署督办,周鞠子私下里对馥若说,她弟弟的死是对伯父的一种抗议。刚跟着周作人从外面回来的保镖,将手枪摘下来放在桌上。周丰三抽冷子就把手枪抄走,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大家闻声赶去时,他已气绝身亡。
  
    那时周静子已结婚。北平沦陷前,丈夫只身去了大后方,她带着两个小儿子住在娘家。她是周家的独女,父母固然待她很好,但她说,不得不经常给底下人赏钱,否则他们不买她的账,不肯伺候她。那几年我们通常只能吃到小米棒子面。馥若告诉我们,她看见静子的小儿子向厨娘讨一团和好的富强粉,捏面人儿玩。我们仅有的几件像样的玩具,馥若姐也拿去送给静子的那两个小儿子,我们知道馥若姐是为了活动差事,她不愿意白托人情,但又买不起礼物。当时我们都清楚,光靠房租家里是难以维持的,姐姐一旦有了固定的收入,对一家人来说不无小补。
  
    当时周丰一也已成了家,他的大女儿叫和子,比两个表哥小。最有趣的是,羽太信子对自己的子女虽一视同仁,却偏爱孙女。她常说,我不喜欢男孩子,喜欢女孩儿。瞧,我们和子的一双眼睛多“水流”啊。她要说的其实是“水灵”。语音咬不准,家人在背后就议论说:“可不是‘水流’吗?成天哭。”不过,她后来也有了孙子,因为周丰一夫妇一共生了三女二男。
  
    1947年我大姐出国后,我们就和周静子、周鞠子失去了联系。解放前夕,母亲把西院租给一家姓向的房客,他们原来住新街口一带。他们家那个八岁的女儿与周作人的孙女美和(和子的学名)同班,谈起和子在西直门一带的那座教会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褒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