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脓性脑膜炎

 骆行 2012-04-02
化脓性脑膜炎

概述

本病是严重的颅内感染之一,常与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同时存在。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及流感嗜血?菌B型,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菌等。这些细菌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侵犯脑膜:(1)血源传播;(2)自邻近感染源(如鼻窦炎、中耳炎)扩散而来;(3)脑脊液与外界相通(如脑外伤后的脑脊液漏)等。 本病主要侵犯婴幼儿及年老体弱者,尤以以下人群并发本病的危险性最大。包括有:鼻窦炎、中耳炎、慢性酒精中毒、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等患者。及时、正确、足量的抗生素治疗是治疗本病成功的关键。


临床表现

1.大多为爆发性或急性起病,病前多有呼吸道感染、咽痛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
2.急性期常表现为畏寒、寒颤、发热(中至高热),偶可伴有抽搐。
3.头痛常常是最突出的表现。头痛多为爆裂样且剧烈难忍,常伴有恶心、呕吐等。
4.部分病人可出现精神异常,如:激动、谵妄、精神混乱等,最后可发展为意识模糊、嗜睡、昏迷。
5.绝大多数病人脑膜刺激征阳性,可有眼底视乳头水肿及颅内压增高。


诊断依据

1.爆发性或急性起病,病前多有呼吸道感染、咽痛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
2.早期常有畏寒、寒战、发热(中至高热)等中毒症状,头痛明显,且常伴有恶心、呕吐、谵妄、激动等。
3.绝大多数病人脑膜刺激征阳性,可有眼底视乳头水肿。
4.脑脊液外观呈米汤样混浊,压力多增高,脑脊液蛋白量升高,白细胞数增高,多为数百-6000×10的6次方/L以上,分类以多核为主;糖、氯化物一般均降低,部分病人脑脊液可培养出致病菌。
5.急性期血液中的白细胞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占80-90%,部分病人血液中可培养出致病菌。
6.头颅CT检查:早期多正常,有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可见脑室扩大、脑沟增宽、脑肿胀、脑室移位等,并发脑脓肿时也可通过CT识别。


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3.中医中药治疗。
4.康复治疗。


用药原则

1.一般患者可应用用药框限中的“A”项。
2.严重患者可选用用药框限中的“B”和“C”项。
3.抗生素的用量:症状体征消失后连续三次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常规、生化等专案)均正常时方可停药。


辅助检查

1.对于初诊被怀疑为该病的患者,应选用检查框限“A”中的检查;
2.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应作检查框限“B”和“C”中的检查。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连续三次脑脊液生化常规及细菌学检查正常,停药一周无复发,无任何后遗症。
2.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脑脊液生化常规及细菌学检查仍不正常,仍需进行抗生素治疗。
3.未愈:症状体征及脑脊液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


专家提示

在科学昌盛的今天,新的有效的抗生素层出不穷,本病的预后有了明显改观。尽管如此。仍需对鼻窦炎、中耳炎及肺炎双球菌性肺炎进行积极治疗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另外,对本病的治疗切不可半途而废,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甚至消失均不能作为终止治疗的根据,本病一旦反复其治疗则十分困难,这点希望医患切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