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經》下卷

 心静意定 2012-04-03

 

卷下

 

五之煮

 

不起 凡炙茶,勿於風燼間炙,焰如,使凉炎不均。特以逼火,其翻正,候出培塿狀蟆背(1),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罷熱搗葉爛而芽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杵亦不之,如漆科珠(2)士接之,不能其指。及就,穰骨也。炙之,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而,承之,精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原注:末之上者,其屑如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角。)

 

其火,用炭,次用薪(原注:桑、槐、桐、也)其炭曾燔炙所及,及膏木、器,不用之。(原注:膏木,柏、松、也。器,器也。)古人有薪之味(3),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原注:《荈賦》所“水岷方之注,挹(4)彼流。”)其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疾。又水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5),或潛龍蓄毒於其者可之,以流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者。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6),微有一沸;緣邊如涌泉珠,二沸;波鼓浪,三沸 ;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水合量,調之以味,謂棄其啜,(原注:啜,也,市反,又市反。)[][鹵監]其一味乎,(原注:[],古反。[鹵監],吐反。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心,量末中心而下。有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也。

 

凡酌至碗,令沫均。(原注:字書並《本草》:“沫、,均茗沫也。”,蒲笏反。)沫也。之薄者曰沫,厚者曰輕細者曰花,花,如花漂漂然於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湄(7);又如菊英於樽俎之中(8)者,以滓煮之,及沸,累沫,皤皤然若雪耳(9)。《荈賦》所雪,若春敷(10)”有之。

 

第一煮沸水,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母,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爲雋永,(原注:徐、全二反。至美者曰永。,味也。永,也。史永,《漢書》蒯通著《永》二十篇也。)或熟盂以之,以救沸之用,第一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凡煮水一,酌分五碗,(原注:碗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兩爐。)乘熱連飲之。以重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精英隨氣而竭,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不宜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乎!

 

其色也,其馨[上必下土右欠] 也,(原注:香至美曰[上必下土右欠][上必下土右欠]音使。)其味甘,也;不甘而苦,也;啜苦咽甘,茶也。

 

 

1出培塿狀蝦蟆背:,烘烤。培,小土堆。塿讀lou蟆背,有很多丘泡,不平滑,形容茶表面起泡如蟆背。

 

2)如漆科珠:科,用斗量。《文》:“禾,斗。斗者,量也”。句意用漆斗量珍珠,滑溜量。

 

3薪之味:薪,即膏木、器。用膏木、器之類燒烤,食物味。典出《晉書 荀勖》。

 

4)挹:挹,yi,舀取。

 

5)自火天至霜郊:火天,七月酷暑時節。《詩經 七月》:“七月流火”。霜郊,霜初降大地。“霜降”在農歷九月下旬,霜郊指秋末冬初。

 

6)如目:水初沸冒出的小泡,像眼睛,故稱魚目。

 

7)水湄:有水草的河。《文》:“湄,水草交湄”。

 

8)樽俎:樽是酒器,俎是砧板,這裏指各餐具。

 

9)皤皤然:皤,po。皤皤,滿頭子。這裏形容白色水沫。

 

10若春敷 :ye,光明亮。敷,fu,花。《集》:“敷,花之通名。

 

六之

 

翼而,毛而走,而言(1),此三者俱生於天地啄以活,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之以漿;蠲忿(2)之以酒;昏寐,之以茶。

 

茶之爲飲乎神(3)周公(4)有晏(5)雄、司相如(6)

 

(7)琨、張載安、左思之徒(8),皆焉。滂浸俗,盛於朝,(原注:作渝。巴渝也)(9),以比屋之

 

有粗茶、散茶、末茶、茶者。乃斫、乃熬、乃、乃舂,缶之中,以沃焉,(10)。或用葱、姜、、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令滑,或煮去沫,斯間棄水耳,而俗不已。

 

!天育有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所著者衣,衣精;所食,食酒皆精之;茶有九:一曰造,二曰,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也。膻鼎腥,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湍壅潦(11),非水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12),非煮也。夏,非也。

 

夫珍馥烈者,其碗三;次之者,碗五。若座客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但一人而已,其人。

 

 

1而言:qi口。《集》:“"這裏會説話的人

 

2)蠲忿:蠲,juan,免除。《史 太史公自序》:“蠲除肉刑”。

 

3)神氏:傳説中的上古三皇之一,教民稼,後世尊炎帝。後人僞託作《神本草》等,其中提到茶,故乎神氏”。

 

4周公:名姬旦,周文王之子,佐武王商,建西周王朝,制,後世尊周公,因封,又稱魯周公。後人僞託周公作《雅》,其中到茶。

 

5)晏(?—公元前500):字平仲,春秋之政治家,齊國名相。相著有《晏子春秋》。

 

6雄、司相如:雄,前注。司相如(前178—前118),字卿,蜀郡成都人。西著名文家,著有《子虛賦》、《上林》等。

 

7曜(220280):昭,字弘嗣,三國時人,在東吳歷任中書僕射、太傅等要

 

8琨、張載安、左思之徒:

 

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人(今河北無極縣),曾任西平北大將軍

 

張載,字孟安平(今河北深)人。文家,有《集》世;

 

,即陸納320?--395),字祖言,(今江蘇蘇州)人。東晉時任吏部尙書其同姓,故尊爲遠祖;

 

安(319--385),字安石,陳國陽夏人(今河南太康)。東晉名臣;

 

左思(250--305?),字太,山東臨淄人。著名文家,代表作有《三都》、《史》等。

 

9兪間都,安和洛。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或作渝。渝州,治所在今四川重

 

10痷讀an,意。《博雅》:“病也”。

 

11湍壅潦:湍,奔的急流。潦,雨後水。壅潦,停水。潦,雨後水。

 

12)操艱攪遽:操作艱難、慌。遽,ju,惶恐、窘急。

 

七之事

 

三皇:炎帝神氏。

 

周:周公旦,相晏

 

人丹丘子,山君,司令相如,楊執戟雄。

 

命侯(1)太傅弘嗣。

 

:惠帝(2)司空琨,琨兄子州刺史演,張黃門(3),傅司(4),江冼馬統(5)孫參軍(6),左室太陸吳興納兄子安石,郭弘璞,桓州温(7),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沛夏侯(8)姚虞洪,北地傅巽,丹弘君安任育(9),宣城秦精,敦煌(10),剡縣陳務妻,陵老姥,河之。

 

後魏:琅邪王(11)

 

宋:宋安王子弟豫章王子(12)昭妹令(13),八公山沙門譚濟(14)

 

:世祖武帝(15)

 

梁:廷尉(16),陶先生弘景(17)

 

皇朝:徐英公(18)

 

《神(19):“荼茗久服,令人有力志”。

 

周公《雅》:“,苦荼”。

 

雅》(20):“荆巴老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先炙令赤色,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21):“景公,食粟之,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相如《凡篇》(22):“喙,桔梗,芫,款冬,母,木檗,, 草,芍,桂,漏,蜚廉,萑菌,荈詫,白,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荼曰”。

 

.》:“皓每宴,坐席不悉以七勝爲限,入口,皆灌取。曜酒不,皓初禮異,密以代酒。”

 

興書(23):“陸納爲吳興太守衛將軍謝詣納,(原注:《晉書》以納爲吏部尙書。)兄子納無,不敢之,乃私蓄十。安至,所唯茶果而已。,珍羞必具。及安去,四十,:'汝不能光益叔,奈何吾素?’”

 

晉書》:“桓温爲揚州牧,性,每宴,唯下七奠茶果而已。”

 

《搜神(24):'夏侯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鬼神,見愷來病其妻。著平上衣,入坐生西壁大,就人。“

 

琨《兄子南州史演(25):“前得安州干姜一斤(26),桂一斤,岑一斤,皆所也。吾(原注:。),常仰茶,汝可致之。”

 

傅咸《司教》曰:“南方有蜀作茶粥廉事打破其器具,後又賣餅於市,而禁茶粥以因蜀何哉?”

 

《神異記(27):“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子善具,常思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祈子他日有甌犧,乞相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大茗焉。”

 

左思《(28):“吾家有女,皎皎白皙。小字爲紈素,口淸歷。有姊字蕙芳,眉目馳騖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雨中,倏忽。心荈劇,吹噓對[釒歷]。”

 

《登成都樓詩(29):“借問揚子舍,想見長。程卓累千金,五侯。連騎客,翠吳鈎。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桔,。黑子過龍醢,吳饌逾蟹[]。芳荼冠六,溢味播九。人生苟安土聊可。”

 

傅巽《七》:“蒲桃、宛柰,柿、燕栗,恆陽黃梨,巫山朱桔,南中荼子,西石蜜。”

 

弘君《食檄》:“寒温旣畢,下霜之茗。三爵而蔗、木瓜、元李、梅、五味、橄懸鈎、葵羹各一杯。”

 

楚《歌》:“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出河,美豉出魯淵。姜桂茶出巴蜀,椒桔木出高。蓼渠,精稗出中田。”

 

佗《食(30):“苦荼久食益意思。”

 

居士《食忌》(31):“苦荼久食,羽化。韭同食,令人重。”

 

郭璞《雅注》:“小似子,冬生,可煮羹。今呼早取荼,晚取茗,或一曰,蜀人名之苦荼”。

 

《世(32):“任瞻,字育,少有令名,自江失志。:'此荼?茗?’人有怪色,乃自申明:'向問飲爲熱爲冷耳’。”

 

搜神(33):“武帝,宣城市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引精至山下,示以茗而去。俄而復還,乃探中桔以精。精怖,茗而。”

 

四王起事》(34):“惠帝蒙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異荈(35):“剡縣陳務妻,少二子寡居,好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先祀之。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一人:'吾止此冢三百年,卿二子毁,相保,又享吾佳茗,泉壤朽骨,忘翳桑之(36)!’及,於庭中獲錢,似久埋者,但新耳。母告二子之,禱饋愈甚。”

 

陵耆老》:“元帝,有老每旦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所得散路旁孤乞人。人或之。州法曹中。至夜老嫗執所鬻茗器從獄牖中出。”

 

藝術傳(37):“敦煌人,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有松、桂、蜜之,所而已。”

 

該説名僧》:“宋,姓氏,河人。元嘉中江,遇沈臺眞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原注:懸車日入之候,指重老也。《淮南子》(38)曰:“日至悲泉,息其”,亦此意。)荼。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江氏家(39):“江,字太子洗(40)上疏諫雲:'今西園賣(41)、面、子、菜、茶之虧敗國體’”。

 

《宋》:“新安王子、豫章王子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荼茗,子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

 

王微《雜詩(42):“寂寂掩高,寥寥空厦。待君竟不,收今就。”

 

昭妹令著《香茗》。

 

世祖武皇帝《遺詔(43):“我座上勿以牲祭,但設餅果、茶、干、酒脯而已”。

 

謝晉安王米等(44):“傳詔李孟宣教旨,垂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氣苾新城,味芳松。江潭抽昌荇之珍。疆,越葺精之美。羞非束野麋,似雪之鮓異,操如之粲。茗同食粲,酢望柑。免千里宿春,省三月聚。小人惠,大懿忘。”

 

陶弘景《雜錄》:“苦荼,骨,昔旦丘子、山君服之。”

 

《後魏》:“琅邪王,仕南朝,好茗羹。及北地,又好羊肉、酪漿。人或之:'茗何如酪?’曰:'茗不堪奴’。”(45)

 

桐君(46):“西、武昌、江、陵好茗,(47)人作茗。茗有之宜人。凡可之物,皆多取其,天冬、拔葜取根,皆益人。又巴東別茗茶(48),煎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葉並大皂李作荼,冷。又南方有木、亦似茗,至苦,取屑茶,亦可通夜不眠。煮人但,而交、最重(49),客,乃加以香[上艹下毛]。”

 

《坤元(50):“辰州溆浦西北三百五十里射山,雲蠻族集歌舞於山上。山多茶。”

 

《括地(51):“縣東一百四十里有茶溪(52)。”

 

之《吳興記(53):“西二十里,有温山(54),出御。”

 

《夷陵圖經(55):“牛、荆、女、望州等山(56),茶茗出焉。”

 

《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57)

 

《淮陰圖經》:“山陽縣南二十里有茶坡。”(58)

 

《茶陵圖經》:“茶陵者,所陵谷生茶茗焉。”

 

《本草·菜部》:“苦荼,一名荼,一名,一名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疑此即是今[木茶],一名茶,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誰謂荼苦(61),又:堇荼如(62),皆苦菜也。陶之苦茶,木,非菜流。茗,春采,之苦[木茶](原注:'途遐反。’)” (59)

 

《本草·木部》(60):“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毒。主瘻瘡,利小便,去痰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消食。注》:'春采之’。”

 

《枕中方》:“療積,苦荼、蜈蚣炙,令香熟,等分,搗篩,煮干草洗,以敷之。”

 

《孺子方》:“兒無蹶,以苦茶、葱煮服之。”

 

 

(1)命侯:即皓(242283),東吳之君。公元280年,晉滅東吳皓投降,封“命侯”。

 

(2)惠帝:惠帝司衷,西的第二代皇帝,公元290--306年在位。

 

(3)張黃門張載字孟,著名人。但未任過黃門侍郎,任黃門侍郎的是他的弟弟、張協

 

(4)傅司咸:傅咸(239--294),字虞,北地泥(今西川)人,官至司校尉,簡稱

 

(5)江洗馬統:江(?--310),字元,陳畱縣(今河南杞縣東)人,曾任太子洗

 

(6)孫參軍楚:(218?--293),字子荆,太原中都人(今山西平遙縣),曾任扶風參軍

 

(7)州温:桓温(312--373),字元子,亢(今安徽懷遠縣西)人,曾任州牧等

 

(8)夏侯晉書無傳,干《搜神》中提到他。

 

(9)新安任育:任育,生卒年不,新安(今河南池)人。名瞻,字育,曾任天太守等

 

(10)敦煌東晉著名佛教徒,敦煌人,《晉書》有

 

(11)琅琊王:王(436--501)字恭懿,琅琊(今山東臨沂)人,初仕南,因父兄被南武帝所,乃投北魏。是北魏著名文士,曾任尙書令等

 

(12)新安王子弟豫章王子,都是南北朝宋孝武帝的子。一封新安王,一封豫章王。但子尙爲兄,子鸞爲弟。

 

(13)昭妹令昭,應爲鮑(414--466),字明海郡(今江蘇鎮江)人,南朝著名人。其妹令,擅長詩賦。《玉其“著香茗集》行於世”,但集已佚。鍾嶸品》她:“往往巧,古尤。”

 

(14)八公山沙:八公山,在今安徽壽縣北。沙,佛教指出家修行的人。潭應爲曇濟,曾著《五家七宗》,是南朝宋名僧。

 

(15)世祖武帝:南北朝的第二个皇帝,名肖,公元483--493在位。

 

(16)廷尉:(481--539),彭城(今江徐州)人,文家。梁昭明太子賞識,任太子太兼廷尉卿。

 

(17)陶先生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秣陵(今江蘇寧縣)人,著名道士,有《神本草集注》世。

 

(18)徐英公:徐世(592--667),字懋功,唐開國功臣,封英公。

 

(19):古名,已佚。

 

(20)雅:字。三國時張輯撰,是雅》的作。

 

(21)晏子春秋:又《晏子》,舊題齊撰,實爲後人采晏子事成,成書約初。 此處陸羽引。《晏子春秋》原:“炙三戈五卵苔菜而矣”,不是“茗菜”。

 

(22)篇:僞託相如所作的,已佚。此引文後人所

 

(23)興書:已佚,存一卷。

 

(24)搜神東晉著,三十卷,志怪小之始。

 

(25)州:晉時州名,治所在今江蘇鎮江市。

 

(26)安州:晉時州名,治所在今湖北安陸縣

 

(27)異記:西道士王浮著,原已佚。

 

(28)左思《》:原五十六句,羽所引僅爲茶的十二句。

 

(29)《登成都樓詩》: 原三十二句,僅錄茶的十六句。

 

(30)佗《食》:(141--208),字元化,東漢傳説其作《食》,已佚。

 

(31)居士:道教傳説人之一,又稱壺公。

 

(32):即《世》,南朝宋川王劉義慶著,志人小之始。

 

(33)搜神舊題著,實爲後人僞託

 

(34)四王起事:南朝盧綝著,原已佚。

 

(35)苑:東晉敬叔所撰,今存十卷。

 

(36)翳桑之:翳桑,古地名。春秋時晉趙盾,曾在翳桑救了死的靈輒,後來晉靈公欲殺趙盾,靈輒撲殺惡犬,救出盾。後世此事“翳桑之”。

 

(37)藝術傳:即唐房玄所著《晉書 藝術》。

 

(38)淮南子:又名《淮南》,爲漢淮南王安及其客所著,今存二十篇。

 

(39)江氏家:南朝宋江著,已佚。

 

(40) 太子:惠帝之子,立太子,元康元年(300)爲賈後害死,年二十一

 

(41)醯:xi,醋。德明《文》:“醯,酢(醋)也。”

 

(42)王微《雜詩》:王微,南朝人。《雜詩》原二十八句,僅錄四句。

 

(43)世祖武帝《遺詔》:南朝武皇帝名肖。《遺詔永十一年(493)

 

(44)謝晉安王米等》:前注。他本名冉,孝是他的字。安王名肖,昭明太子卒後,繼爲皇太子,後登位稱簡文帝。

 

(45)事:王,本在南朝做官,後降北魏。北魏是北方少民族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民族性喜食牛羊肉、牛羊加工的酪漿。王肅爲討好新主子,所以北魏高祖,他不配漿作奴這話傳出後,北魏朝“酪奴”。

 

(46)桐君:全名《桐君采藥錄》,已佚。

 

(47)西、武昌、江、陵:西、武昌、江、陵均爲晉時郡名,治所分在今湖北黃岡、湖北武昌、安徽舒城、江常州一

 

(48)晉時郡名。治所在今四川萬縣

 

(49):交州和州。交州,在今西合浦、北海市一

 

(50)坤元:古地學書名,已佚。

 

(51)括地:即《地括志》,已散佚,存一卷。

 

(52)遂:晉時縣名,今湖南衡東縣

 

(53)吳興記:南朝宋山之著,共三卷。

 

(54)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

 

(55)夷陵圖經: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地方志中摘出自已加的名。

 

(56)牛、荆、女、望州:牛山在今宜昌市向北八十里。荆山在今宜昌市南三十里。女山在今宜都西北。望州山在今宜昌市西。

 

(57)永嘉:州治在今浙江温州市。

 

(58)陽縣:今淮安

 

(59)茶陵:即今湖南茶陵

 

(60)本草 :《本草》即《唐新修本草》,又《唐本草》,因唐英公徐該書總監。下文《本草》同。

 

(61)誰謂荼苦:出《詩經》:“誰謂荼苦,其甘如。” 這裏是野菜。

 

(62)堇荼如出《詩經 綿》:“周原[][],堇荼如。”

 

八之出

 

山南(1):以州上(2),(原注:州生安、宜都、夷陵三山谷(3)。)襄州、荆州次(4),(原注:襄州生南漳山谷(5),荆州生江陵山谷。)衡州下(6),(原注:生衡山、茶陵二山谷(7)。)金州、梁州又下(8)(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山谷(9)。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山谷(10)。)

 

淮南(11):以光州上(12),(原注:生光山縣黃頭港者,與峽州同。)義陽(13)、舒州次(14),(原注:生義陽縣鍾山者(15)襄州同。舒州生太湖縣潛山者(16)荆州同。)州下(17),(原注:生盛唐霍山者(18)衡州同。)(19)州又下(20))。(原注:州生山谷,州生麻城山谷,並與金州、梁州同也。)

 

浙西(21):以湖州上(22),(若生山桑、儒二寺、白茅山懸腳嶺(25)襄州、荆州、義陽郡同;生亭山伏翼原注:湖州生(23)渚山谷(24)與峽州、光州同;飛雲曲水二寺(26)、啄木(27)與壽州同。生安吉、武康二山谷,金州、梁州同。)常州次(28),(原注:常州義興縣(29)生君山懸腳嶺北峰下(30)荆州、義陽君同;生圈(31)、石亭山,舒州同。)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32),(原注:宣州生宣城雅山(33)與蘄州同;太平生上睦、(34)與黃州同;杭州安、於(35)生天目山(36)舒州同。塘生天竺、靈隱二寺(37);睦州生桐廬縣山谷;歙州生婺源山谷;衡州同。)(38)州又下(39)。(原注:州江寧縣生傲山(40)洲生洞庭山(41)金州、州、梁州同。)

 

(42):以彭州上(43),(原注:生九隴縣馬鞍山至德寺、堋口(44)襄州同。)綿州、蜀州次(45),(原注:綿生松嶺關(46)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西山者(47)佳;有者,不堪采。蜀州生八丈人山(48)與綿州同。有散茶、末茶。)邛州次(49),雅州、州下(50),(原注:雅州百丈山、名山(51)川者(52)金州同也。)眉州(53)州又下(54)。(原注:眉州丹棱山者,綿生竹山者(55)與潤州同。)

 

(56):以越州上(57),(原注:生瀑布泉茗,大者殊,小者襄州同。)明州(58)、婺州次(59),(原注:明州鄮縣楡莢(60),婺州東陽縣東白山(61)荆州同。)州下(62),(原注:州始豐縣(63)生赤城者(64)歙州同。)

 

黔中(65):生思州、播州、州、夷州(66)

 

江西(67):生鄂州、袁州、吉州(68)

 

(69):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70)。(原注:福州生方山山(71)。)其恩、播、、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往往得之,其味佳。

 

 

(1)山南:唐貞觀十道之一。唐貞觀元年,國爲十道,道郡州,郡州轄縣

 

(2)州: 治所在今湖北宜市。

 

(3)安、宜都、夷陵三:即今湖北、宜都、宜昌市。

 

(4)襄州、荆州: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荆州,今湖北江陵

 

(5)南漳:今仍名南漳

 

(6)衡州:今湖南衡

 

(7)衡山治所在今衡朱亭鎮對岸。

 

(8)金州、梁州:金州,今西安康一;梁州,今西中一

 

(9)西城、安康:西城,今西安康市;安康,治所在今安康市城西五十里水西岸。

 

(10)褒城、金牛:褒城,今中褒城;金牛,今四川元。

 

(11)淮南:唐貞觀十道之一。

 

(12)光州:今河南潢川、光山

 

(13)義陽郡:今河南信市及其邊圍

 

(14)舒州:今安徽太湖安

 

(15)義陽縣鍾山:義陽縣,今河南信山,在信八十里。

 

(16)太湖縣潛山:山,在安徽西北三十里。

 

(17)州:今安徽壽縣

 

(18)盛唐霍山:盛唐,今安徽六安。霍山,在今霍山境。

 

(19)州:qi。今湖北春一

 

(20)州:今湖北黃岡

 

(21)浙西:唐貞觀十道之一。

 

(22)湖州:又名吳興郡,今浙江吳興

 

(23):今浙江長興縣

 

(24)渚山:在長興縣西三十里。

 

(25)白茅山懸腳嶺:在長興縣面。

 

(26)亭山:在長興縣西北四十里。伏翼飛雲寺、曲水寺,都是山的寺院。

 

(27)啄木:在長興縣北六十里,山中多啄木

 

(28)常州:今江常州市一

 

(29)義興縣:今江興縣

 

(30)君山:在宜興縣南二十里。

 

(31)寺:善,相堯時隱士。

 

(32)宣州、杭州、睦州、歙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當塗;杭州,今浙江杭州、杭一;睦州,今浙江建德、桐、淳安一;歙州,今安徽歙、祁

 

(33)雅山:又稱鴉山、山、丫山。在今安徽省寧國縣北。

 

(34)上睦、睦:太平名。

 

(35)潛縣

 

(36)天目山:山脈橫亙於浙江西、皖境。

 

(37)塘生天竺、靈隱二寺:,今浙江杭州市,靈隱寺在市西靈隱山下。天竺寺分上、中、下三寺。下天竺寺在靈隱飛來峰。

 

(38)州:今江蘇鎮江、丹

 

(39)州:今江蘇蘇州、吳縣

 

(40)寧縣傲山:江寧縣在今南京市及江寧縣。傲山在南京市郊。

 

(41)洞庭山:在今州一。洞庭山是太湖中的小

 

(42)南:唐貞觀十道之一。

 

(43)彭州:今四川彭

 

(44)隴縣鞍山至德寺、堋口:九隴縣,今彭鞍山,即今至德山,在鼓城西。堋口,在鼓城西。

 

(45)州、蜀州:州,今四川綿陽、安。蜀州,今四川崇、灌

 

(46)、松嶺關,今四川安。松嶺關,在今西五十里。

 

(47)西昌、昌明、神泉、西山:西昌,在今四川安縣東南花荄鎮。昌明,在今四川江油附近,神泉,在安南五十里。西山,岷山山之一部分。

 

(48)、丈人山:今四川灌南四十里,因境城山而得名。丈人山爲靑城山三十六峰之主峰。

 

(49)邛州:今四川邛、大邑一

 

(50)雅州、州: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州,今四川州市及其周

 

(51)百丈山、名山:百丈山,在今四川名山縣東四十里。名山,在名山北。

 

(52):今四川瀘縣

 

(53)眉州:今四川眉山、洪雅一

 

(54)州:今四川廣漢、德

 

(55)山、竹山:山,又名桶山,在四川丹陵。竹山,即綿竹山,在四川綿

 

(56):浙江度使方簡稱度使地浙江紹興

 

(57)越州:今浙江紹興、嵊

 

(58)明州:今浙江波、奉化一

 

(59)婺州:今浙江金溪一

 

(60)鄮縣:今浙江波市南的東錢湖畔。mao

 

(61)白山:在今浙江東陽縣巍山北。

 

(62)州:今浙江海,天

 

(63)豐縣:今浙江天臺縣

 

(64)赤城:山名。天山十景之一。

 

(65)黔中:唐元十五道之一。

 

(66)恩州、播州、州、夷州:恩州,今州沿河一。播州,今州遵州,今州思南、德江一。夷州:今風岡綏陽

 

(67)江西:江西團練觀察使方簡稱察使地在今江西南昌市。

 

(68)鄂州、袁州、吉州:鄂州,今湖北武昌、石一。袁州,今江西吉安、寧岡

 

(69)南:唐貞觀十道之一。

 

(70)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今福建福州、甫田一。建州,今福建建。韶州,今廣東、仁化一。象州,今西象州

 

(71)方山:在福建福州市江南岸。

 

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1),於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干之,則棨、焙、、棚、穿、育等七事皆

 

其煮器,若松石上可坐,具列。用槁薪、鼎[釒歷]則風爐、灰承、炭、火、交。若瞰泉臨澗水方、方、漉水囊。若五人以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巖(2),引入洞(3),於山口灸而末之,或包、盒碾、拂末等瓢、碗、 、札、熟盂、簋悉以一盛之,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二十四器一,矣。

 

 

(1)方春禁火之:禁火,古間習俗。即在明前一二日禁火三天,用冷食,叫“寒食”。

 

(2)藟躋巖音lei,藤蔓。《雅》:“,藤也”。音ji,登、。《文》:“也”。

 

(3)入洞,音geng,索。

 

十之(1)

 

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之,陳諸座隅,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之事、之出、之略,目而存,於是《茶》之始終備焉。

 

 

(1) 把《茶》本文以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之,挂起,是謂圖。《四提要》:“其曰者,乃謂統上九類寫絹之,非有別圖。其十,其文九也。”


(2)陆羽《茶经》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考证,此"东"为"南"之误,"南三百里"即太姥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