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友说事

 大自在xw 2012-04-03
    

   父母与孩子为孩子交友的事产生纷争,应该常见,自有缘由。

   孩子渐大,有了朋友圈。父母听到孩子经常提到朋友名字和说事,才知道哪几个是他的朋友,也会问问朋友的各种情况而逐步了解,形成判断,提出想法。问题在于,一旦这些判断或者想法与孩子不一样,纷争自起。双方主要差异在于:父母靠经验推论,孩子凭感同身受。也就是间接与直接。还有是非标准问题。经过一番乃至多番争论后,可能形成共识:深交、浅交、断交(不交)。达不成则纷争继续,甚至影响感情、痛苦难耐……

交友,交什么样的、怎么交、交什么?从古至今,说论多多,不一而足。现今社会交友,具有时代感、广泛性、利益性特征,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品行、不同需求、不同兴趣,循环错位、夹杂多变,从而形成朋友圈——人际关系并且因此进入社会关系。

朋友,在这里从语言学角度讲,特指彼此了解有交情的人。问题在于了什么解、交什么情。从心理学的人际关系上讲,强调为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朋友则建立在亲密关系上。问题在于为了什么而“亲密”、这种“亲密”的作用和反作用。

首先,不妨设定几个词组来判断一下人的个性特征:

           A                           B

      尊重关心他人              自我中心、妒忌心强

      热爱集体、工作负责        对集体缺乏责任感

      持重耐心、忠厚老实        虚伪固执、吹毛求疵

      热情开朗、待人诚恳        不尊他人、操纵欲强

      聪颖绩优、独思助人        对人冷淡、孤僻离群

      独立自治、品质谦虚        情绪敌对、猜疑报复

      有多方面兴趣爱好          行为古怪、喜怒无常

      审美眼光、幽默成趣        狂妄自大、自命不凡

      温文尔雅,仪表端庄        成绩虽好、小视他人

                                自望很高、气量狭小

                                势利巴结、不听群意

                                放任自由、不求上进

                                兴趣贫乏

                                生活无约束

     综上所述,A者比B者显然有人缘。有人缘就朋友多,也值得交往。

     其次,择友的共同心理因素是:1、优先品德。2、心理相似性等等。非共同心理因素那就因人而异了。

     再次,交友值不值得,要从效果来检测判断:

     1、地理上的空间距离。随时间推移而作用渐减。

     2、类似性因素。个人特性的相似性:年龄、性别、个人社会背景(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职业、籍贯、资历、社会价值等等)、态度(政治主张、、宗教信仰、对社会重大事件的看法等等)。其中,态度是最重要的方面。

     3、需要互补。需要的期待正好形成互补时可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反之亦然。

     4、能力与特长。如果这方面比较突出的,使人钦佩和欣赏就容易被接近。但是太完美了,也会望而却步。相反有点过错或者有些弱点的,反而会使一般人喜欢接近。

     5、仪表。也就是个人的长相、穿着、仪态、风度等等,往往在第一时间起作用。特别是仪表,会随着时间增长而作用渐减,取而代之的是道德品质。

     6、性格。开朗热情、幽默机趣更具有吸引力。

第四,阻碍人际关系的个人特征:

1、不尊重他人的人格,不关心他人的情绪,甚至把别人当作使唤的工具。

2、自我中心主义者,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兴趣,忽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3、对人不真诚,采用一切手段想获取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并以此为前提与人交往。

4、过分服从并取悦他人、过分惧怕权威而不关心身边人的人。

5、过分依赖他人又丧失自尊的人。

6、嫉妒心强的人。

7、怀有敌对情绪与猜疑性格的人、怀有偏激情绪的人。

8、过分自卑、缺乏信心的人,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的人。

9、情绪孤立、不善交往的人。

10、偏见固执、不受规劝的人,防御过当的人、报复性强的人。

11、好高骛远、苛求他人的人。

我们运用以上社会心理学所提供的研究成果,客观公正地结合自己交友的情况和体验对照分析 ,就可以更好地总结出经验教训来,也有利于今后的交友。

在实际生活中,年龄越小交友的随意性成分多一些,随后选择性渐增;朋友之间交往频率高低、深度深浅也影响着交往的持久性的长短;有些朋友虽然多年不见或信息闭塞,一旦见面仍然胜似当年;也有偶然相遇却一见如故的;朋友之间一旦伤害很深就如同仇敌,也有相见一笑泯千仇的。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感叹“真正的朋友,一生只有两三个”,有人叹息“得一知己足矣”。

说到底,人际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心理上的情绪认知的波动必然带来人际关系的变化。朋友之间的联系,表面上是人的交往,实际上是双方心理上情绪、认知活动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有些朋友之间交往,往往具有依赖、期望的心理特性,一旦对方没有像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做出反应或者反应达不到期望值,自己就会懊恼、沮丧,感到对方“不够朋友”。

真正朋友应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志同道合、心印情同、诚实可靠、理解通融、遇难援手、直言规劝、幽默善意、谦谨大度、体谅体恤、相依不赖、平等无欺、友损己损……

自诩“朋友”表现为:依赖强人、心窄手紧、勾心斗角、损友利己、沾光不援、恶捧冷嘲、自高友低、淡情寡义、踩人攀高、探秘访私、有己无友、引诱挑唆、弄巧获利……

朋友交往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乃至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必然,既要广交,又需慎教,切勿乱交,断决恶交。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