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增广隐格释例【韩振轩】

 唐音宋韵 2012-04-04
小 

谜入之用格,终嫌造作,纵极灵巧,究失天然。惟为书有限,作者无穷,其平正通达可为谜料者,大都被前人攫去,不得不以人力补天工,庶几另辟一新世界,是格不得已而用之也。观《谜楔》所载,格局之设,相传已久。《韵鹤轩笔谈》载有“广陵十八格”,《清嘉录》又列二十四格。《围炉新话》别变其体,又增新格。《广社》复创“昭阳”、“新赋”,《隐林》又立“燕尾”、“鸦髻”等格。张子郁庭总其大成,著有《谜格释略》,王子式文又创新格一百。张王二书钞传已久,瀹智启蒙,堪为准绳,为功于后学不浅。然格局本无定法,日有创兴。二书虽号称精详,亦不无缺憾,是以不揣固陋,用为续貂之举,合《谜格释略》、《廋词百格》二书为一,并将各谜话、谜语专集及杂志月报中散见各格,均以次递补于各部之后,非好为多事,似觉宜详其所当详也。夫张王二公为谜坛先进,犹不足藉其膏馥,余何人,斯曷敢以是田鼓乱舞之作增入耶。盖以此编为初学俭腹起见,既有《谜格释略》、《廋词百格》二书为之根据,复补其未备,俾用者得易于取携云尔。
岁逢重光作噩元英日在尾昏危中(按:辛酉冬十月)
                                         同昌振轩韩英麟书于春明之小嫏嬛仙馆
     
正体
※   会心格  一名“包意”、“会意”、“玉盒子”、“玉连环”。
  【释】 浑然天成,表里有绾合字意之妙。
  【例】 ◎  以桐叶与小弱弟,曰以封汝(四子)假道以虞  [注]:“虞”字紧绾“小
弱弟”,通身衬出“假道”二字,以伸其义。
◎ 五经无双许叔重(四书)必慎其独也 [注]:“慎”字借用实用,“独”字
紧绾“无双”。
◎ 郁陶思君尔(《易经》)忧虞之象也 [注]:“虞”字、“象”字双绾紧贴题面。
◎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左传》)见灵辄饿  [注]:“灵”字、“饿”字双绾题面。
〖按〗:此格以有佐使字为合格,若一夹杂断扣,则失之远矣。

※拢意格  一名“大拢”。
  【释】  仅见大意,不必绾合,以耐人寻索者为妙。
  【例】 ◎  共君今夜不须睡(词牌)《恋芳春》
◎ 一字笑话(剧目)《跪池》
◎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四书)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以多数字大拢“君子人”,而题面毫无立扣之迹(“与”字解铃)
◎ 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四书)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注]:此真耐人寻味矣,作至此境,则入化工,况成诗作面,别开蹊径耶。 

※ 反衬格  一名“反映”、“金盒子”、“金扭丝”。
【释】  表里互成一反比例,有声东击西之妙。
【例】 ◎ 直道被黜(《易经》)其言曲而中
◎ 我将西归(《左传》)东道之不通
◎ 杨柳千条尽向西(词牌)《东风齐着力》[注]:曲直东西,皆从对面着想,托衬而出者。
◎ 有动乎中(曲牌)《四边静》[注]:以中央反衬四方,亦得寰中之作。
◎ 焉哉乎也(四书)失之者鲜矣 [注]:此乃暗映,特以七虚字分配里面,颠簸出之。

※ 扣字格 
【释】 用此字之讲,扣彼字之意,生动无间者为佳。
【例】  ◎ 云物不殊乡国异(《易》) 天一地二
◎ 彩斧(四书)颜色之戚(戚,斧也)
◎ 羽姓属水 (志目)柳氏子(《尔雅》羽谓之柳)
◎ 秋云暗几重(古人)罗隐 [注]:按扣字以不落歇后一诠,始为入彀,虽面稍俗,亦较生填凑者,不可同日而语。如“真正起手王麻子”,扣《书经》“实始剪商”,摽曳生姿,殊非笨伯。悟入此境,始可与言扣字。

※ 假借格 
   【释】 题面用成语,或实而实非本意者。
  【例】  ◎  座上客常满(蒙经) 为东汉 [注]:“为东汉”是借满为“满州”,反扣“汉”字。

※ 解铃格  一名“如字”、“閒珠”。
   【释】  题里有字去圈读。
【例】  ◎  英皇  (四书)  夫舜 [注]:将“夫”字之圈解去,则以语助之“夫”读作丈夫之“夫”。
   ※ 系铃格  
      【释】  题里有字加圈读。
  【例】  ◎   残红满地(《诗经》) 殷其盈矣  [注]:系铃与解铃适成一反比例,将“殷”字圈平声,即作红色之解也。
※ 移铃格
   【释】 将原文中固有之圈移其位置,实则既解一铃复系一铃也。其移法有四,列后。     
  【例】  (一)  有在本字上移铃者:
 ◎  夫婿居上头(四书)天厌之 [注]:原文“厌”字圈破读去声,作“厌弃”解。移铃则移其圈于入声,读作“压”。
(二) 将此字之铃移置彼字之上:
◎  失约(四书)  为期之丧 [注]:原文“期”字圈破读平声,意同(日)期;移铃即将“期”字解铃,读如字而为“期约”之“期”。
    原文“丧”字本读如字,为“昏(婚)丧”之“丧”,移铃即将“丧”字圈破读去声,而为“丧失”之“丧”矣。
 ◎  钦差非末秩(四书) 王使盖大夫 [注]:将“盖”字之铃移置“使”字之上。
             (三)  将此句之铃移于彼句之上:
                  ◎  人不离家天不夜  (四书)无适也无莫也 [注]:原文“适”字圈破读入声,音“的”,作“专主”解,“莫”字读如字,作“不可”解,移铃即将上句“适”字解铃,读如字,而为“挂适”之“适”,下句“莫”字系铃,读去声,而为“暮夜”之“暮”。
        (四)  将某字此处之铃移置同字的他处:
                  ◎  布局井然有条 (四书)  子路行行如也 [注]:“行行”仄声读作平声。
                      〖按〗以上四种皆为移铃,第此类必须铃数恰合,若有增减,便不可用。

※ 簪花格
【释】 题面有字加圈读。
【例】 ◎  舍旃舍旃  (韵目)一屋 [注] 第二“舍”加圈读如“捨”字。

※ 頮面格
【释】 题面有字去圈读。
【例】 ◎  舍尔灵龟  (四书) 居蔡 
  
※ 离合格  一名“拆字”。
   【释】  破分其字,一离一合结构而成。
   【例】  ◎  愀  (六才) 愁他心动  [注]  由本字而离合之。
◎ 佯  (四书)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注]:离本字一半而用他字合之。
◎ 世间草木无心性(聊目)《葉生》[注]:上半合“葉”,下半离“生”。
◎ 拮据亦已其,挥手去何方?花枝还自笑,化作双鸳鸯。古人半已无,十载徒悲伤。(字一)喜   化古字离 [注]:“拮”字离“手”,“花”字离十,今其馀笔,即成“喜”字。此古离合体也,北海四字,康乐五古,为此格之先声。原诗见郁庭《离合谜谱》。

※ 增减格  一名“增损”。
【释】  或增笔,或减笔,关联而成。
【例】  ◎  者 (四书) 信以成之君子哉 [注]:增格也,“言”增入“信”字,即成“储子”之“储”,故曰“君子”。
◎ 珩  (药)  王不留行 [注]:减格也,言“王”若不留,乃剩“行”字也。
〖按〗 此格与“离合”似同而实异,“离合”破其字面相因而生,此格惟增者加笔,减者去笔也。
〖附〗 闽派有增减格,如“奏”射成语一、字一:“偷天换日、春”。又,“一”射时宪书一、字一:“添人进口、合”;是增减之又一体。
※ 堆金格
【释】  与增格略别,如“白玉石”即堆成“碧”字。
【例】  ◎ 往来无白丁(四书)问管仲 [注] 乃“门口个个官中人”也。
◎  白玉一双石一双(谈目)《碧碧》


※ 玉片格  一名“金蝉蜕壳”,省文曰“蝉蜕”。
【释】 与减格略别,如“乞醯”即可作“乙酉”。
【例】  ◎ 唐虞有,尧舜无;商周有,汤武无;古文有,今文无(字)口 [注]:由“唐”、“虞”、“商”、“周”、“古”五字脱出“口”字。
〖附〗  又有“暗蝉蜕壳格”,系由此格与内附格相似,故不专例,特附成谜如下:
【例】  ◎ 菂苈(志目二)《荷花三娘子》、《封三娘》[注]:封,闭也。乃暗蜕“三娘”二字,即“荷花子”也。
  ※  牟尼格   一名“牟尼一串珠”。
       【释】  题里或二三句或数句贯成文义。
       【例】  ◎  崔颢题诗在上头(铺号代物)青莲阁笔
◎ 宜臼嗣位(古人二)周平、王立
◎ 莫须有(聊目三)《秦桧》、《织成》、《冤狱》
◎ 御香薰处隔红尘(国名二)朝鲜、埃及

※ 集字格  一名“叠韵”。
【释】  题里连缀单字贯成文义。
【例】  ◎  一片降幡出石头  (韵目四) 皓、送、江、东
◎ 孟浩然归鹿门 (四子人四) 襄、阳、夜、回
◎ 卒然问曰 (叠平韵七)梁、襄、王、仓、皇、商、量
       〖按〗  此格与“牟尼”不同,“牟尼”是集句,此格是集单字,凡韵书、字书及千文百姓、兰亭陋室等文均可叠缀入式。
       〖附〗  集字集句作谜面亦屡见,另载郁庭著诗文各体专书中,兹从略。

※ 数典体
【释】  必数典而后得之。
【例】 ◎ 蔽衣冠登上座 (四书)侯一位 [注]:出《史记》“信陵传”,以“上座”扣“一位”,工稳已极。
◎ 武子之所施没矣,而*□(“厰”字下加“黑”字)之怨实章将于是乎在(四书)则必取盈焉 [注]:出《左传》士鞅对秦伯语,跌出“则必”二字恰好。
◎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俟(四书)则吾从先进 [注]:为《左传》赵同赵括语,下句必从彘子盖先穀也。
◎ 鉏麑触槐 (四书)主忠信  [注]:须记其不忘恭敬数语,内恰有此三字。
◎ 范增举玦者三(四书)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注]:须记其君王为人不忍言。
       〖按〗 此等谜必须事实口吻皆合。

※ 赋体
【释】  以骈文工作题面。
【例】  ◎  (高步瀛作)张味鲈《续春灯话序》   南草由跋(卷)(味鲈名起南)(续断)共射药名一百四十二(凡用别名者仍将正名注于侧,并加括弧以别之)

    盖闻室家廋语[覆闾(庵□*草字头“闾”)],曾困夷吾[杜仲];麦麴异名[孽],宁污叔展[申洁(蛙)]。同鱼致讯[酢答],臧母独识先机[预知子];大鸟不蜚[伏翼],伍举何来谲谏[白胡椒(卷)]?岁星降世[东方宿(羊蹄草)],传汉宫窭薮之占[覆盆];破镜飞天[山鹊],应乐府藁砧之谶[宜男(萱草)]。色丝少女[红娘子(摴鸡)],特署受辛[殷孽];玉蕊公孙[桂子],窃闻呼葵[盗庚(旋覆)]。姓依委鬼[阿魏],道家悟同契之编[玄参];字隐覆庚[郁金],越绝记维扬之俗[吴风草(薇蘅)]。九域有截[千里及],孔诗别出心裁[合离草(卷)(赤箭)];四支仰流[井泉水],鲍谜犹同梦呓[调睡参军(酸枣仁)]。厥后蚕丛渐辟[川连],鱼钥潜通[开金锁]。谪仙名树下之儿[白附子],小娥解东门之草[文兰(兰草)]。谈马可对[牵牛],世官首重延休[徐长卿];蜀犬长存[獨活],依样争摹陶谷[壶卢]。考日休之旧作[陈皮],待质龟蒙[商陆];拾山谷之残编[黄零草(薰草)],同符玉局[苏合]。洵可导往辙于修途[车前],增文人之慧业已[益智]。则有名传吐凤[明雄],技擅雕虫[文蛤(燕尾)]。月上梢头[黄昏(粬蒙)],值上元之令节[长春(金盏草)];人游花巷[过街(□虫)],重一刻于春宵[千金子(续随子)]。金灯焕彩[夜光(萤火)],撰成游戏之词[剧草(蠡实)];火树生辉[银花],用极朋侪之乐[合欢]。索枯肠于夜半[相思子],巧合天裳[地锦];引妙续于环中[玉延(薯蓣)],旁通月胁[桂心]。力穿七札[贯鼠],咸惊破的之神[射工];横扫千军[败笔],俨比夺关之捷[昆仑]。是以记汴京之芳艳[都梁香],特举商灯[独行虎(紫花地丁)],炫元夜之辉煌[节华(菊)],倍添春色[曾青(系铃)],若乃兰釭共话[夜合(合首乌)],莲社同心[远志],庭前步月[行夜],巧事探骊[龙珠],烛下挥毫[灯笼草],今伸谈虎[防风],夺锦囊于长吉[鬼丽(乌韭)],宁惜呕心[血竭];比艳赋于牧之[杜若],偏工斗角[伏牛]。书之玉版[翻白草],遂增艺苑之品题[雌黄];选到青钱[铜绿],倍见良工之惨淡[苦心(沙参)]。于是刻楮叶[印纸],写丝栏[格注草],饰以薛涛之笺[桃花],装以剡溪之纸[南藤]。莫笑匆匆付录[莽草],灾及枣梨[苦板(苦芙)];定教乙乙穿来[连珠(山丹)],珍同琼玖[木李(*木旁“冥”楂)]。甲都传写[五方草(马齿苋)],比坐拥于书城[百部];乙夜喧传[都念子],得齐飞于翰苑[五凤草(泽漆)]。奚独篇名谐隐[草失明],光炫雕龙[震烧木];书辑残丛[破故纸],艳传文虎也哉[斑猫(斑蝥)]。味鲈先生[鱼师],腹便经笥[大腹皮],倒泻词源[逆流水],名高香国[花王(牡丹)]。追子美以参翔[杜衡(卷)],诗杂仙心[通灵草(忍冬)],蹑长庚而接武[白及(卷)]。曩者仿苕溪之丛话[前胡],写秦客之廋词[茜草(虾须)] ,或神游象外[旁通(蒺藜)] ,无迹可寻[羚羊角],或妙到毫颠[末利(茉莉)],点睛欲活[龙眼]。已足称词家之北斗[文星(谷精草)],示学者以南针[摇车]。近更整理残编[草续断(与前续断异物,石龙刍)],商量旧学[白前],玉有瑕而必去[消石],刚绕指以皆柔[铁精]。求赤水遗失之珠[商娄(茹蔄)],灭红女裁缝之迹[婆婆针线包(萝藦)],杀青已就[稿木],受采弥章[白鲜]。列古今之佳制[排草],一网无遗[兜纳];示变幻于须弥[芥子],千文入握[虎掌(漏蓝子)]。在网不紊[应条(蛴螬)],精逾八茧之丝[僵蚕];有味同甘[苦参],香比百花之酿[蜂蜜]。步瀛性同桂辣[高良姜],才愧斗量[百合],换骨无丹[没药],塞心有草[茅根]。分与牛溲而共弃[马勃],幸附骥尾以能彰[逐马(丹参)]。忝列芳名之末[香附],自笑混珠[鱼目青(白青)];聊抒一得之愚[鲁果能(石龙苪)],惟坚抱璞[信石]。游过灞上[浸蓝水],恨不随李广同行[独用将军],价贵洛阳[千张纸],恒愿与大冲作序[常思(莱耳)]。
阴历[地节(萎蕤)]丙辰[南星]七月下旬[卑相(麻黄)]益津[灵液(水银)]高步瀛序[海藻(瀛,旧字海谈)]

※ 诗体
【释】  以诗作题面,有一句隐一字或一物者,有一首隐一物者,有以离合体隐一字或数字者,分列于后。
【例】  ◎ 写罢相思字,含情几断肠,云鬟无力绾,血泪洒衣裳。(《千字文》)墨悲丝染 [注]:此诗以一句隐一字。

◎ 书城坐拥拟诸侯[百部],好古还将断简搜[破故纸],不是昔人留辙迹[车
   前],空教来轸难方遒[旋覆]。词填山谷语偏工[黄精],制出东坡意不同[苏合],赢得文人增慧业[益智],此心只在玉壶中[冰片]。倒泻词源来滚滚[逆流水],独寻坠绪绍茫茫[续断],成裘待集千狐腋[白敛],绕指能柔百炼钢[铁精]。点时欲破僧繇壁[龙眼],呕尽谁知李贺心[血竭],试把葫芦画依样[稿本],也同香象迹难寻[羚羊角]。[注]:此系一句隐一物。
             ◎  和泪书成信一章,字痕都是血行行,欲将新墨从新写,墨迹难遮血迹光。(文物) 红模子 [注]:此系全章隐一物。

◎ 崇朝望远,落月思君。胸藏经纬,言出丝纶。周行示我,无二尔心。超 
超元著,不染一尘。扩怀天地,横绝古今。珪璋品重,韫玉藏珍。披沙金见,止水心清。才高八斛,八斗奚论。斯文将坠,吾道大行(隐人名号)韩光奎少衡 [注]:此系全章离合共隐一人名号。

◎ 霏云起兮泛滥,雨霭昏而不消。意气悄以无乐,音尘寂而莫交。守边境
以临敌,寸心厉于戎昭。阁盈图记,门满宾僚。仲秋始戒,中园初凋。池育秋莲,水灭寒漂。旨归涂以易感,日月逝而难要。分中心而谁寄,人怀念而必谣。(共隐“悲客他方”四字)[注]:此诗全章离合隐四字。

◎ 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怀缱绻,口咏情亦伤。劇(剧)哉归游客,處(处)子勿相忘。(隐一字)别[注]:此诗全章离合隐一字。
〖按〗 以上三离合诗原拟列入离合格,因系诗面故列入诗体。

※ 词曲体
【释】  以词曲为面,其作法与诗体同。
【例】  ◎ 有所忆•调寄《浣溪纱》:记否相期月下逢,如何未见玉人踪?计时已到两三钟。  无事静听谯鼓响,添愁想象马车容,兰缸频坠蕊犹秾。(《千家诗》二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秋闺曲•调寄《菩萨蛮》:重重叠叠摇清影,堂前月色盈天井。淡淡笼秋云,微凉两袖分。  美人情独耿,更有何人省。斜卧困朦胧,颇嫌闻塞鸿。(六才四句)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侧著耳朵听
◎ 秋闺•调寄《一斛珠》:双蛾慵扫,斜倚芙蓉镜奁悄。怨寂寥夫婿音杳,愁见珠箔,桂魄痕缥缈。  柳色拂窗青袅袅,短檠光筛花频报。远梦依依到梅梢,卧听谯楼,鼓罢两三敲。(曲牌八)《懒画眉》、《傍妆台》、《恨萧郎》、《疏帘淡月》、《垂杨碧》、《烛影摇红》、《蝶恋花》、《五更转》
〖附〗  诗文词曲为廋词,化境波谲云诡,变化无穷,要在玲珑恰巧,始合准绳。腹笥便便者优为之。

※ 书信体
【释】  以书信为面,作法亦与诗体同。
【例】  ◎  蝶睡方酣,骊歌忽唱(《梦别》),十里君行之地(《长亭》),廿年石上之期(《三生》),曾有诗云,秋波一转言千万(《瞳人语》),步步回头看阿郎(《顾生》)。彼时东阁名花,犹含嫩蕊(《小梅》),隋堤烟树,初发新枝(《柳生》),听燕叫之呢喃(《鸟语》),弄莺簧而宛转(《口技》)。转瞬春归天上(《花神》),人到瑶台(《成仙》),树密阴浓(《叶生》),荷开风送(《莲香》),迄今则西风淡泊(《素秋》),塞雁来宾矣(《鸿》)。当此筠篁交翠(《竹青》),篱菊初华(《黄英》),虫声和机韵相催(《促织》),山色共眉痕并瘦(《小翠》)。朱弦五十,绮丽空存(《锦瑟》),白块半珪,麝兰犹在(《香玉》)。解舞柔腰,正不知消瘦几许(《细柳》)。落梅五月之时(《江城》),邮传檀郎小影一纸(《寄生》),莲花君貌(《王六郎》),两鬓渐霜(《二班》),想见涉浪冲破之苦(《水灾》),悬图墙上(《画壁》),拱璧同珍(《连城》)。惟是君能怜妾痴情(《爱奴》),妾当报告盛意(《小谢》),谨呈绛珮一方(《红玉》),银釭两盏(《双灯》),敢比琼瑶之洁(《白于玉》),聊为桃李之酬(《果报》)。嗟乎月光如昼(《夜明》),夜色添寒(《冷生》),缝游子衣裳(《纫针》),自怜弱质(《阿纤》),寄深情于楮笔(《书痴》),宣告远人(《布客》):盈盈带水之间(《江中》),迢递关山之外(《陆判》),尚乞好自珍卫(《保住》),珍重万万,万万珍重(《四十千》)。此请晏安(《婴宁》),不尽缱绻(《连锁》),红妆可儿(《胭脂》),白氏春驹拜上(《粉蝶》)。
※ 诗钟体
【释】  仿诗钟体为面。
【例】  ◎  石面苔痕花上露,桥头峰影雪边人 (古美、虫别)绿珠、梁山伯
◎ 燕来燕去成双耦,花谢花飞话别离 (剧名、幼学)《春秋配》、落落乃
不合之词

※ 命题体
【释】  仿诗钟体为面。
【例】  ◎  海岱及淮为徐州赋(字)串
◎ “加之以师旅”至“暮春者”(唐诗)烽火连三月
◎  与章邯书(泊人)陈达
◎  赋得偃武修文,得闲字(字)败
◎  天命之谓性一章,治定功成,得全字(蒙经二)述圣言、礼乐备

※ 问答体
【释】  以问答言辞立面。
【例】  ◎ 问晋有清谈之乱,唐有女主之变,明有流寇之扰,具载四书,能一一言之否?(四书三)何晏也、则天也、自成也
◎ 何谓信?  (《诗经》)人之多言
◎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古人)宾须无
◎ 如何才得看西施?(市贴)一文一张 [注]:按前三格稍有不同,一则巧合表里,婉有回折,一则脱口而出,无求甚解,与会心、拢意两格离形得似。

※ 白描体
【释】  纯用浅说白话,或类童谜者,均入此体。作法无一定专格,以有趣味者为上乘。
【例】  ◎  两个男的,两个女的,两个活的,两个死的,两个有姓名的,两个无姓名的(四书)华周杞梁之妻
◎ 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跳,一个跑,一个吃肉,一个吃草(字)骚 [注]:此等白话之谜,但可资为谈助,间一为之则可,屡俱则嚼蜡矣。

※ 药方体
    【释】  假拟药方为面。
    【例】  ◎  今有一方:人参二两,虎皮半张,巴豆一两,大戟半两,朱砂为衣,和合为丸,服下当时气厥 (四书)於戲

※ 文评体
【释】  以文评为面。
【例】  ◎  作题之法务须理法清真,故一题到手,处处俱要洗剔。或先分后合,或流水回环其中,穿插勾联大约,股股必须稳洽,尤其结穴处,更宜紧密,得事此法则,虽巧搭长题,自然光圆润洁,一线穿成,始可出人头地也(智物)打辫子

※ 红影格
【释】  暗示假借,以明题面里。
【例】  ◎  重栏一角红(四书)推惡惡之心 [注]:推去二惡字之心字,仅余二亞,一则有红圈也。
◎ 万绿丛中一点红(四书地)叶 [注]:此字应加红圈,故云。

※ 因字格
【释】  巧借题面字意,双扭入扣。
【例】  ◎  自东自西  (四书)施施从外来 [注]:以东西扣施施,正如用蟒玉扣袍带,双敲点明,始为合作。
〖按〗  此格创见辽东,略近歇后而又不同,失之毫厘,则遁入病格矣(世人称歇后体为病格)。

※ 象形格
【释】  象题里之形,不拘字意。
【例】  ◎  古文四书(食物)美人蛏干 [注]:古文“四”字,象是物之形。
◎ 太极图(四书)如日月之食 [注]:象半食之形。
◎ 一丨乙壹 (用物)秤 [注]:一,象杆,丨,象毫,乙,象钩,壹,象权,合之成秤矣。而一字四变写天没也。 
◎ 酉 (用物)风箱 [注]:取酉字之形,象风箱也。
      〖附〗  此格有一半象形者,如“逜”猜“七千”一句“野航恰受两三人”。两三人为五口,走之为象形也。

※ 传神格
【释】  传题里之神,不拘字意。
【例】  ◎  掏蟋蟀 (六才)侧着耳朵听,蹑着脚步行
〖按〗  此格与会心、拢意不同,彼以事体言,此以动作言。

   ※  谐声格   一名“谐音”,侄泽呼门。
        【释】  题里字皆谐声,融成一片。
        【例】  ◎ 爆竹声中一岁除 (尔疋)毗刘暴乐棋经也 [注]:谐作“批拉暴拉将尽夜”,急呼之则成斯声。
◎ 前边吹笛子,后边击破锣(《诗经》)鱼丽于羀,鱨鲨 [注]:急呼则如笛锣之音。
◎  金瓶供置玉海棠叶 (四书)晋平公之于亥唐也 [注]:此作表里呼应谐声。
◎  猫戏鼠 (四书) 父父子子 [注]:“父父”谐作猫声,“子子”谐作鼠声。
◎  打锣鼓 (《诗品》)处得以狂 [注]:急呼则如打锣鼓之声。
        〖按〗凡有声无字之里,均可名为“谐声”,如“缩版麻沙”隐法国字一“花油墨”、“破屋烂房里边挂着羊肠”隐十二头“坍拉搭拉”,乃仅扣其音,非谐声而何?

  ※  反切格   一名“康荼法样”。
      【释】  或里或面用反切互相联合。
      【例】 ◎ 祖此(古人) 子反
◎ 皮音(毛诗) 翻其反尔
◎ 谜谚(食物) 切面
◎ 布拔(蒙经) 乃八音
◎ 吠声(《左传》)茂未反
 
※ 内附格
【释】 将格局点藏谜底之内(面上无须注明)。
【例】 ◎ 吴为沼(毛诗) 对越在天
◎ 居蔡  (毛诗) 鸳鸯在梁 [注]:以“居蔡”对“在梁”。
◎ 子之还兮  (古文)皓首而归 [注]:白头格,“而”变作“儿”。
◎ 王之国(《书经》)帝作邦作对 [注]:格藏在句下者。
◎ 晁(词牌)《月照梨花》[注]“月照”二字用梨花格变之则成“曰兆”。

※ 外附格
【释】 将格局编入题面之上(无须另外旁注)。
【例】 ◎ 鸳鸯度牒献情仙(《谐铎》)考牌逐腐鬼 [注]:即以下五字作对也。
◎ 高力士脱靴(县名)修武 [注]:仅余“高力”二字以扣“修武”。
◎ 孟生落帽(《书经》)牛一 [注]:只剩“生”字扣“牛一”。
◎ 卷帘凉暗度(谚)偷寒送冷 [注]:卷帘扣之则作“冷送寒偷”。
◎ 粉底朝靴(戏)《下河东》[注]:“靴”变作“薛”入扣“河东”。
      〖按〗 右格谜境翻新,能使猜者堕入云雾,学者玩索可活心思。

※ 算术格  一名“兰芬持筹”。
【释】 纯用算法构成,非精斯者未能辨也。
【例】 ◎ 今有一邑,四门皆居中,去东门四百步有一树,出南门七百二十九步可见,邑之方几何?(四书)三里之城
◎ 九十九,二十一,四下八成存一(四书)白圭曰 [注]:百欠一,白也;两个十一,圭也;四去八加一,曰也。

※ 考据体
【释】 以考据学说解释题里题面。
【例】 ◎ 君子不欲多上人(算学名词)天元 [注]:“上”古文作“二”,“人”古文作“儿”;“二儿”合而书之则“元”矣。“不欲多”,则其为一个也,可知君子成德之名。所谓古人君子不欲多,即一个古人。古文“大”象人形,一个古人即“一‘大’”。《说文》“天”字至高无上,从一(从)大,“一大”,“天”也,故射“天元”。

※ 凌烟功臣格
【释】 面有别解。
【例】 ◎ 箕不可以簸扬,斗不可以挹酒浆  (六才)  指头儿告了消乏 [更生按:手淫,即俗谓“打飞机”。箕、斗皆别解为指纹形状。

※ 乘几加景格
【释】 里有别解。
【例】 ◎ 谪仙墓  (书经)  厥土白坟

※ 一气格
【释】 须将两句合成一句,毫无接续痕迹,一气呵成。
【例】 ◎  一颦一笑教西施 (四子) 则以学文种之美者也
〖按〗 此格与“牟尼格”不同,“牟尼”系数句串成一事,“一气”系二句合成一句也。

※ 参意体
【释】 依附典实,参以意匠,虚实各半,而似确有来历者。
【例】 ◎  上官婉儿与沈俭期论宋诗 (四子) 吾以子为异之问 [注]:婉儿之评沈宋诗则实,而与沈论诗则虚也。
〖按〗 此皆从枯窘逼窄之中寓变化神明之用,谜家解谜措置裕如也。

※ 偶合体
【释】 因姓名偶合,而事实全诬,由杜撰而成。
【例】 ◎  吕布欲为董卓发丧  (??)奉先思孝

※ 庐山格
【释】 字同读异,又未加圈,而所用者乃本字之音义。
【例】 ◎ 敢谢不敏(四子) 此之谓自谦

※ 承上格
【释】 如制艺之承上也。
【例】 ◎ 故多能鄙事(四子)子谓子贱 [注]:此贱字,乃从“吾少也贱”而来。
※ 祖生著鞭格
     【释】  题面前取(似与“承上”同)。
     【例】  ◎  在论语孟子上(字一)吴

※ 启下格
     【释】 如制艺之启下池。
     【例】 ◎ 看花满眼泪(四子)夫人不言 [注]:下句为“不共楚王言”也。
◎ 却嫌脂粉污颜色(四子)淡而不厌 [注]:下句为“淡扫娥眉朝至尊”也。

※ 郑五作相格
     【释】 题面后取(似与“启下”同)。
     【例】 ◎ 三江士子尚勤学(四子)而隋其四支

※ 纱帽朝靴格
     【释】 面前后取。
     【例】 ◎ 十二月正月小(礼)斯其子卯也大矣

※ 孝先腹笥格
     【释】 面中取。
     【例】 ◎  浮云红叶之间(四书二章) 子曰加我 至  言也

常调
※ 曹娥格
     【释】 题面两字一句,四句共扣四字,每字分读。
     【例】 ◎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隐  绝妙好辞四字 [注]:黄绢,色丝也;幼妇,少女也;外孙,女子也;齑臼,受辛也。
     〖按〗 此格最古,仿做须叶韵方为合格。

※ 一箭双格   一名反曹娥格
     【释】  即“曹娥”之反面。
     【例】  ◎ 竿鞘约*□(“羊”旁“靈”)(千文)笃初诚美 [注]:即是“竹马”、“刀衣”、“成言”、“羊大”也。

※ 独眠格
    【释】  三字断一句。

※  定远格
【释】  四字断一句。
〖按〗  此二格立意与“曹娥”同,不过立面有二字、三字、四字之分而已,要皆以叶韵为是。
 
※ 破镜格
    【释】 题里之字统数分读。
  【例】  ◎ 禹锡玄圭 (志目) 《江城》[注]:分作“工成水土”。
◎ 果仁  (泊人) 李忠 [注]:分作“木子中心”。
     〖按〗  皖格直分谓之“解刃”,横分谓之“竹节”,随地而异,不可不知。

※ 合璧格
【释】 题里之字统数合读。
【例】 ◎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聊句)一人二人 [注]:合之成“大天”。
◎ 妖娆(志目)《乔女》

  ※  重门格   一名子母、螺旋
       【释】 扣谜底一句,再以谜底作面复扣一句。
       【例】  ◎  秦云(诗经、曲牌)西方美人、金蕉叶
◎ 蛮腰  (志目二) 《细柳》、《小人》
 
※ 屏风格  一名暗重门
【释】  虚隔一层猜。
【例】  ◎ 诗三百篇(字)封 [注]:言诗去十一篇。
        ◎  夏商   (泊人) 吴用 [注]:言虞后周前也。

※ 推窗格  
【释】  深扣一层猜。
【例】  ◎  诗一言以蔽之(物)尺 [注]:“诗”字去“一言”,则得“十寸”。十寸者,尺也。
◎ 春雨连绵妻独宿(字)一 [注]:“雨连绵”无日,“妻独宿”,无夫,则“春”字只余“一”字耳。

※ 苏黄格
【释】 扣一成意,婉转商出题里。
【例】 ◎  舜之子亦不肖  古人商得  何无忌  问如何是斯人  答曰酷似其舅
       ◎  齐人有一妻一妾  物商得   猴头烟袋  问如何是此物  答曰穷三口
〖按〗  此格因东坡、山谷得名,大有批吭捣虚,纵横辩难之势,大雅遗规,自尔。不凡。

※ 转注格
    【释】扣一成语,婉转商出一字。
【例】 ◎  夜不闭户(字)俞 [注]:乃没有人偷之意。
◎ 知法犯法(字)亚 [注]:乃有心为恶之意。
        〖按〗  此格大半只拆单字,与前数格均别。

   ※  暗附格   一名“反锦屏”
        【释】  由“暗蜕蝉”推广而出。
        【例】 ◎ 晋人有冯妇者(四子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注]:此只对“叶公问孔子于”,其“子路”二字不对也。
◎ 莫若臣东家之子(四子)里仁为美仁者人也。
◎ 折旋中距(四子)四方之政行焉政者正也。


※  缀珠格  一名“珍珠缠”。
      【释】 旁缀别注,关切谜意。
      【例】 ◎ 连翘  [二分去心炮制全](字一)遶
◎ 妓 [莫照本意商](六才)休猜作路柳花

 ※  卷帘格  一名“珠(帘)倒卷”。
【释】 题里自下反读须成文义。
      【例】 ◎ 燕王哙让国(《诗经》)之子于归 [注]:倒读为“归于子之”,下同。
◎ 交章攻霍光请亟罢之(四子)孟子去齐
◎ 刘秀当为天子(古人)王叔文
◎ 酒后好鞭挞士卒(《书经》)德将无醉
      〖按〗 入此格之谜,非卷之能合题义者方可注“卷帘”。若“鸦背夕阳多”(诗句)“落日独归鸟”、“孕妇忌服”(《易》)“勿药有喜”等作,表里收拢其意本极完足,虽小有倒置,然系囫囵整扣,何必再注“卷帘”,注则画蛇添足矣。

※   回文格
【释】 将题里顺逆之成两句。
      【例】 ◎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四子)孟之反不伐伐不反之孟
◎ 那妇人见了这表人物,心想大虫也吃他打倒了,必然好气力(四书人)武叔叔武

※   菱花格  一名“求凤”(谜痴曰:似是“求凰”)、“蝴蝶”、“锦屏”、“鸳鸯”(与“颠倒鸳鸯”不同)
【释】 表里恰成一联,即“对”格也。
【例】 ◎ 即从巴峡穿巫峡(七千)直把杭州作汴州
◎ 南霁云(古人)左光斗
       〖按〗 此格以成面对之为佳,若作面非有神来之句不能擅场,否则不作为愈。至于联缀小目,亦将串成文义。如“岭上放新梅”(志目对)河间生、细柳(今时多有将“内附”认为“对”,则大误)
※   流水格 
【释】 表里互相对答,浑如一句,即诗中“流水联”也。
【例】 ◎ 不知魂已断(倪瓒词)争奈眼相勾(面系贺铸词)
〖按〗 此格亦以成面为主,文章天成,乃待妙手者得之易也。

※  射覆体
【释】 用双字射双字,用单字射单字。《韩非子》云,人有设桓公隐者,曰一难,二难,三难,何也?桓公不能射,以告管仲。又,《汉书·东方朔传》,五武尝使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中。朔请射之,乃扐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守宫也。《魏志·管辂传》,新兴太守取燕卵著器中,使射覆。卦成曰:含气须变,依乎宇堂;雄雌以形,翅翼舒张。此燕卵也。梁元帝《洞林序》:河东郭生,才能射覆。《玉壶清话》:赵晋公在书中闻丁文杲善射覆。召至,令射之,云:其中有一物,犹带洞庭香,乃绿橘也。总上观之,古之射覆,不外卜筮,所谓隐占也。此其广义,若语其狭义,则近世展转假借,推以数字覆藏一名词,使人猜之。然题面之字必须联属有意,分“子格”五列后。

 正格 
【释】题面二字,在首尾中夹所覆之名词。
【例】 ◎  八□□股  (石人)  宝钗 [注]:八宝,钗股也。

○  反格
【释】题面二字在中,所覆之名词一首一尾
【例】 ◎  □心意□  (官名)  洗马 [注]:洗心,意马也。

○  悬露格
【释】题面二字,各冠于所覆名词之上。
【例】 ◎  吕□尚□  (地名)  蒙古  [注]:吕蒙,尚古也。

○  卷帘格
【释】题面二字,各置于所覆名词之下。
【例】 ◎  □阳□货  (地名)  南皮  [注]:南阳,皮货也

○  单字
【释】  以单字射单字,所覆之字须限以范围。
【例】 ◎  白    射席中物曰小 [注]:白小鱼名,此可先限以动物之名。

※  射雕体
【释】 用数字射一字或二字。
【例】 ◎ 杀□简赌□诗(射志目)青梅 [注]:上用吴恢杀青简,下句荆公赌梅诗。
〖按〗  射覆、射雕二体,即歇后、漏纱等格也。覆物射法其诀难言。或云观银櫂权一书可知,亦未之敢信。换言之,射覆限以范围,如正、反、悬、卷四格者。是有范围则博学者不难先得骊珠。射雕则不然,乃无范围者也。而亦有隙可击,因其面字多里字少故耳。要之射法,归诸一义,其详郁庭著之《古今谜谱》等书,兹不赘。

※  溯源格
【释】 因题面过略,难寻命意所在,应声明溯何书之源。如金字扣“与木石居”,当书“溯《三字经》”。“隐书十八篇”隐“厥赋下下”,当书“溯《汉书•艺文志》”。盖不书明是格,则猜者莫明其意也。

※  探源星宿格
【释】 于典探其出处。
【例】 ◎  赋也(四子) 自葛始

※  禹穴探书格
【释】  于出处探其典。
【例】 ◎  左相右相(《诗》)子有车马

※  巾启浩然格
【释】  变面。
【例】 ◎ 其仪(《三字经》) 十而百 [注]:面变作九十。

※  贪泉易心格
【释】  变里。
【例】 ◎  见文王(四子)遇丈人 [注]:里“丈”变作“十尺”。

变体
※  梨花格  一名“玉壶冰”、“飞白”、“分袂赠芍”。
【释】 题里全是白字(白字应作别字,故王式文故作“分袂赠芍”,因古谜格即作“梨花”,未便擅改)
【例】 ◎  麒麟楦(山名) 医无闾  [注]:读作“衣乌驴”。
◎ 子游(食物) 梨膏糖 [注]:读作“离高堂”。
◎ 诸葛亮舌战群儒(食物) 五香盐豆 [注]:读作“武乡言斗”。
◎ 十六作伴姑,归家怼父母,昨朝新嫁娘,问年方十五(《诗经》)泽沛咸池 [注]:读作“择配嫌迟”。

       ※  皓首格  一名“雪帽”、“粉面”、“粉头”、“戴雪”、“冠玉”、“白头”、“望月”、“素冠”。
【释】 首一字白。
【例】 ◎ 我请髯宗师至矣(《书经》)畔官次 [注]:“畔”作“判”。

※  粉颈格   一名“玉颈”、“白膆”。
【释】  第二字白。
【例】 ◎  不之舜之子而之禹(《国策》)商君不从  [注]:“君”作“均”。

※  素心格   一名“玉带”。
【释】  中间之字白。
【例】 ◎  方知红叶是良媒(清人)于成龙  [注]:“成”作“乘”。

       ※  素胫格   一名“鹤膝”。
【释】 倒数第二字白。
【例】 ◎  魏武指梅(柳文)故不可信 [注]:“可”作“渴”。

※  立雪格   一名“粉底”、“素袜”、“屐霜”、“素履”、“踏雪”。
【释】  末一字白。
【例】 ◎  昺(《幼学》)日上三竿 [注]:“竿”作“干”。

※  頳冠格   一名“鹤顶”、“朱颜”。
【释】  惟首一字不白。
【例】 ◎ 飞入寻常百姓家 (《镜花缘》人)燕紫琼 [注]:读作“燕子穷”。

※  赤膆格
【释】惟第二字不白。

※  丹忱格  一名“赤心”、“丹心”。
【释】惟中间字不白。

※   榴柘格  
【释】惟倒数第二字不白。
【例】 ◎  罗锅子抢亲(四子) 未坠于地 [注] 为赘于弟。

※  朱履格  一名“頳尾”、“烧尾”、“红绣鞋”。
【释】惟末字不白。
【例】 ◎ 临去秋波那一转(清官名)刑部右侍郎 [注]:读作“行步又视郎”。
〖按〗  右十格如因题里字数过多,难于注格有白字,可注明白某某字。有红字,可注明红某某字。

※  围棋格
【释】  黑白参半。

※  穿花格  一名“蛱蝶穿花”。
【释】 一字黑一字白。
【例】 ◎  冰簟银床梦不成(常言)天良难昧 [注]:读作“天凉难寐”。

※  落帽格  一名“帨巾”、“升冠”、“免冠”、“龙山”、“孟嘉”、“脱帽”。
【释】  去题里之第一字。
【例】 ◎  季夏昏火中(《仪礼》)吉月令辰 [注]:去“吉”字读。

※  摘领格   一名“折项”、“折领”、“神龟缩头”、“射喉”。
【释】 去题里之第二字。
【例】 ◎  谜不入格 (四子)虎兕出于柙 [注]:去“兕”字读。

※  空心格  一名“分心”、“解带”、“折腰”、“缠腰”、“蜂腰”、“比干”、“云出无心”、“抹胸”。
【释】  去题里中间字读。
【例】 ◎  九十日有秩(礼)三月不从政 [注]:去“不”字读。

※  折胫格   一名“缓带”、“不胫而走”(谜痴曰:“缓带”恐与“解带”混,况“带”泄下之物,宜从“折腰”)。
【释】  去题里倒数第二字。
【例】 ◎  盘秋(六才)打算半年愁 [注]:去“年”字读。

※  脱靴格   一名“弃履”、“无底囊”、“力士”、“舄化双凫”。
【释】  去题里末一字。
【例】 ◎ 诸将功狗也  (四子)君之视臣如犬马 [注]:去“马”字读。
〖按〗  以上五格,橐园谓落帽、脱靴名尚不俗,其余无论,戕贼过甚,即命名亦不通。曾臆造一格,以去第一字为“”断头,二字为“刎颈”,三字为“削肩”,四字为“剖心”,五字为“膑膝”,六字为“绝胫”,七字为“刖足”,不较典切耶?闻者皆轩渠不已。

※  虾须格  一名“丫髻”。
【释】  题里第一字横分读。
【例】 ◎  见大人迹而履之,歆歆然如有人道之感(晋人)趙孕 [注]:“趙”分作“肖走”。

※  蝇头格
【释】  题里第一字直分读。
【例】 ◎ 池塘春梦赋才工(四子)苟为善 [注]:“苟”分作草句。
〖按〗 此二格名义不同,分字则一也,“虾须”见《隐林》,“蝇头”见《春灯新谜合刻》,故分列之。

※   鸳肩格  一名“解领”。
【释】题里第二字分读。
【例】 ◎ 阃范(四子)在好为人师  [注]:“好”字分作“女子”。
       ◎ 筹保姆学堂管理法(四子兼解铃)在好为人师  [注]:“好”字分作“女子”。

※   蝎背格
【释】题里中间字分读。
【例】 ◎ 贱人虽巧心何用(六才)那是娘机变 [注]:“娘”字分作“良女”。

※  燕尾格  一名“燕剪”、“蜓尾”。
【释】  题里末一字分读。
【例】 ◎ 去岁相招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招(四子)为同姓 [注]:“姓”字分作“女生”。

※  鹭胫格
【释】题里倒数第二字分读。
【例】 ◎  诏下白丁无(四字)命彼倌人 [注]:“倌”字分作“官人”。

※  比目格  一名“并头”。
【释】题里上二字作一字读。
【例】 ◎ 贾谊见鴞鸟而作赋(四子)非心服也 [注]:“非心”二字合读作“悲”字。

※  同心格  一名“鸳鸯带”、“同心结”。
【释】题里中间二字作一字读。

※  并蒂格
【释】题里下二字作一字读。
【例】 ◎ 《史记》称太史公谓父谈也(《诗经》)迁于乔木 [注]:“乔木”二字合读作“桥”字。

※  汉印格
【释】 题里拆字仿汉印左旋读。
【例】 ◎启朱唇语言的当(四子)何如 [注]:读作“可人女口”。

※  加冠格  一名“正冠”、“加冕”。
【释】 连上文末一字读。
【例】 ◎幽厉之乱东迁民始安(《诗经》)平王国庶定

※  纳履格  一名“正履”、“生莲”。
【释】  连下文首一字读。
【例】 ◎ 饮醇近妇(《诗经》)荒湛于酒女

※  登楼格  一名“掉尾”、“转尾”、“饰冠”、“四日举趾”。
【释】 题里末一个移于首。
【例】 ◎ 百姓不足(《诗经》)民縻有黎 [注]:读作“黎民縻有”。

※  垂柳格  一名“埋头”、“苴履”、“低头饰靴”、“太平”、“投竿”。
【释】  题里首一个移于末。
【例】 ◎ 晋欲犨与秦伯盟(《左传》)西至于河 [注]:读作“至于河西”。

※  易巾格  
【释】  题里上下之字互相倒置。
【例】 ◎  正月初九(《诗经》)穀旦于差 [注]:读作“差旦于穀”。

※  转珠格  一名“倒装”、“颠倒衣裳”。
【释】  题里上下转读。
【例】 ◎  秋坟鬼唱(《诗经》)载歌幽人  [注]:读作“幽人载歌”。

※  乙上格  一名“居螺”、“举头望月”。
【释】 首二字转读。
【例】 ◎  乃使太子之曲沃,重耳夷吾主蒲与屋(《书经》)以出纳五言 [注]:读作“出以纳五言”。

※  乙中格  一名“坚头”、“论沐”。
【释】 中二字转读,化神明之用。
【例】 ◎ 庆道人请曰(《诗经》)与子成说 [注]:读作“与成子说”。

※  乙下格   一名“卷尾”、“抠衣”、“郑婢泥中”。
【释】末二字转读。
【例】 ◎  乌鲁木齐(曲牌)黑漆橹 [注]:读作“黑橹漆”。

※  坦腹东床格
【释】 置中于上。
【例】 ◎ 且往观乎(宋文)过临皋之下

※  逢蛇丑垂腴格
【释】 置中于下。
【例】 ◎ 子路愠见曰(诗亦)由道反气

※  错综格  一名“颠鸾倒凤”。
【释】 连用“乙上”、“乙中”、“乙下”三格变化而成文。
【例】 ◎ 矿六斤四两(《周礼》)铤十之重五锊 [注]:读作“铤重十五之锊”。

※  乌焉格  一名“鱼鲁”、“亥豕”。
【释】 题里之字象形变音。  
【例】 ◎ 半万来朝(四子)三十而立 [注]:读作“五千面王”。

※  乌纱格
【释】  题里第一字象形变音。
【例】 ◎  吴市吹箫(《诗经》)于胥乐兮  [注]:“于”变作“子”。

※  青领格
【释】题里第二字象形变音。
【例】 ◎  左传(《左传》)有肓之上  [注]:“肓”变作“盲”。

※  黑胸格
【释】 题里中间字象形变音。
【例】 ◎  约法三章(《尔雅》)汉津也  [注]:“津”变作“律”。

※  墨带格
【释】 题里倒数第二字象形变音。
【例】 ◎  正学(《礼记》)审端径术  [注]:“径”变作“经”。

※  皂靴格
【释】题里末一字象形变音。
【例】 ◎ 玺(《诗经》)维王之卬 [注]:“卬”变作“印”。

※  玉璜格
【释】 去题里字旁一半。 
【例】 ◎ 威而猛(选赋)撞洪鐘 [注]:读作“童共童”。

※  徐妃格
【释】 此亦去题里字旁一半,然一样者。
【例】 ◎  知其大略(虫名)蟋蟀  [注]:读作“悉率”。

※  侧帽格
【释】 (题里)首字只读一半。
【例】 ◎  天地之数(四书)吾十有五  [注]:“吾”作“五”。

※  绝祛格   一名“断袖”。
【释】  (题里)第二字只读一半。
【例】 ◎  匈奴绝和亲(《诗经》)翟茀以朝  [注]:“茀”作“弗”。

※  偏叔依格
【释】 (题里)中间之字只读一半。
【例】 ◎  楚辞(吴子)其政骚  [注]:“政”作“文”。

※  侧佩格
【释】 (题里)倒数第二字只读一半。
【例】 ◎  是犹弟子受命于师(《礼记》)若发朦矣 [注]:“朦”作“蒙”。

       ※  踦屩格
【释】  (题里)末一字只读一半。
【例】 ◎ 史汉(《礼记》)班马政 [注]:“政”作“文”。

※  偏左帽格
【释】 (题里)首一字只读右一半。
【例】 ◎  司马相如之后(四子)故君子 [注]:读作“文君子”。

※  偏右帽格
【释】 (题里)首一字只读左一半。
【例】 ◎  同乡(四子)野人也  [注]:读作“里人也”。

※  戢左翼格
【释】 (题里)中间字只读右一半。
【例】 ◎  上韩荆州书(志目)李伯言 [注]:读作“李白言”。 

※  掩右翼格
【释】 (题里)中间字只读左一半。
【例】 ◎  大夫妻(四子人)齐桓公  [注]:读作“齐木公”。

※  屈左膝格
【释】  (题里)倒数第二字只读右一半。
【例】 ◎  作虚器纵逆祀(四子)不知其仁也  [注]:读作“不知其二也”。

※  屈右膝格
【释】(题里)倒数第二字只读左一半。
【例】 ◎  悬弧(四子)或生而知之 [注]:读作“或生而矢之”。

※  脱左靴
【释】 (题里)末字只读右一半。
【例】 ◎  八两(六才)刚半折  [注]:读作“刚半斤”。

※  脱右靴
【释】(题里)末字只读左一半。
【例】 ◎  还和杜诗(千文)顾答审详  [注]:读作“顾答审言”。
〖按〗 前五格与后八格不同,前五格上下左右均不读一半,后八格须指明左右,且不得读上下之一半。

※  双钩格  
【释】 题里四字,下二字翻作上二字。
【例】 ◎  虞人也(四子)地方百里  [注]:读作“百里地方”。

※  辘轳格
【释】题里下句翻作上句。
【例】 ◎  代鬼方非高宗也(四子)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  [注]:读作“故从而征之人皆以为贱”。

※  枕漱格
【释】  (题里)首字与三字掉换,犹言枕流漱石也。
【例】 ◎ 君奭亲往(《诗经》)自公召之  [注]:读作“召公自之”。

※  藏珠格
【释】  题里生添一字。
【例】 ◎  上不怿而罢,谓之曰:朕欲与卿共富贵,然卿居官数犯法,乃知韩彭菹醢非高祖之罪也(国名书)秦王其疾德
◎ 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四子卦名)未可与权比
       
       ※  红豆格
【释】  题里中间有字点断读。
【例】 ◎  呼为大树将军(四子)异邦人称之  [注]:“异”字处点作一读。

※  期艾格
【释】  题里有重字,用一其意已足,不必计其工也。
【例】 ◎  小太常章句(四子)郁郁乎文哉 [去一 “郁”字]
◎ 朱太祖(《诗经》)明明天子  [去一 “明”字]

       ※  偷香格   一名“临文不讳”、“漏春”、“露面”。
【释】题里有犯题面之字,不得泛之。 
【例】 ◎  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四子)一个不以取诸人
〖按〗  谜里面有虚字万不能避,舍此又无佳面,不妨相犯。至于“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射《左传》“微子则不及”。此则实字亦不必避。盖纯以意为主,不在斤斤计较无关痛痒之字。若系紧要所至,则万不可犯,在作者斟酌行之。此格亦有子目,曰“露”、“露”、“露”、“露”、“露”,以明所犯之字在于何点。

※  漏纱格
【释】  用古人成句漏出一字以关谜里,亦恰巧为主。
【例】 ◎  嫂匍匐而行(《左》)蛇出于其下 [注]:原文“嫂匍匐而蛇行”。

※  歇后体
【释】 用古人成句歇出一字或数字,惟不得以单字歇单字。
【例】 ◎  尝答诏曰亡祖父(《百家姓》)司徒司空 [注]:原文亡父下有司徒司空四字。
       ◎  断肠折柳桥伊州关 [注]:断肠草,折柳桥,伊州关(更生按:此例似有脱文)

※  隐冠格   一名“藏头”、“风头”。
【释】 题面每句首一字隐为里之一字。
【例】 ◎  色青青映画桥,云天气欲魂消,人苦雨行舟泊,岸纷纷集短桡(《诗品》)柳阴路曲 [注]:题里四字冠诸题面四句之首,即成七言诗。
〖按〗 此格亦有子目:隐第二字曰“隐领”、隐第三字曰“隐袖”(一名“鸳肩”)、隐第四字曰“隐带”(一名“蛮腰”)、隐第五字曰“隐裈”(一名“遮膝”)、隐第六字曰“隐袜”(一名“鹭胫”)、隐第七字曰“隐靴”(一名“雁足”)。

※  集腋为裘格
【释】 集成句为面。
【例】 ◎  吾未见好德,不啻若自其口出,工师得大木,未见其人也,伊尹以割烹要汤女弗救与降一等,抽矢扣轮稽大不离于口二人焉廋哉妻子合好,郁郁乎文哉,有盛馔(四子)五十而知天命

※  烘云托月格
【释】  以陪衬出题里,与反衬似是而非。
【例】 ◎ 大哥名登虎榜,三弟身跃龙门,某虽不才亦曾蟾宫折挂也(字)卯

※  伯偕肖貌格
【释】 有象形字。
【例】 ◎ 同焉(古人二)司马相如、司马错

※  拨云见日格
【释】 陪客辞去。
【例】 ◎ 此说万万不可,彼说万万不可,究竟无彼无此,亦无不可(志目)四十千
※  韩信点兵格
【释】  见零知整,与算术不同。
【例】 ◎  三失伍(韵目二)十一队、八齐

※  瑶台花影格
【释】  重叠,与“堆金”相似。
【例】 ◎  杅(《诗经》)伐木丁丁

※  叔重谐声格
【例】 ◎  七阳(县名)通江

※  伏羲画卦格
【释】 以画卦作面。
【例】 ◎  (艮卦、震卦、乾卦、艮卦的四个卦画)(县名)汶上

※  窗中美人格
【释】  里上取。
【例】 ◎  皁(《礼》)以西方为上

※  箭中红心格
【释】 里中取。
【例】 ◎  衮冀(四子)其中为公因

※  海底取月格
【释】  里下取。
【例】 ◎  两行雁子藏云底(字)似

 别裁
※  越王约发格
【释】  里取两头。
【例】 ◎ 不去上头去下头(《周礼》)谓之王公

※  妙手空空格
【释】 面用双钩字。
【例】 ◎  林  (五千)树树有秋色
 
※  蒯彻相背格
【释】  正说反取。
【例】 ◎  自西自东(四子)饭人求之弗得

※  回头是岸格
【释】  反说正取。
【例】 ◎  木兰无长兄(《诗品》)奇花初胎
※  声东击西格
【释】 对面取。
【例】 ◎  娘子军(《礼》)战于郎

※  再访桃源格
【释】 舍其境而之他,再反其境则全变矣。
【例】 ◎ 寒食(字)元 [注]:面在清明节前,里在清明两代前。

※  颊上添毫格
【释】 摹号虚神。
【例】 ◎  太史公下蚕室(《琵琶记》)文章误我,我误妻房

※  石勒观书格
【释】 浑号大意。
【例】 ◎  妓女看秘戏图(《诗经》)我客戾至、亦有斯容

※  梅花不同格
【释】 顺取。
【例】 ◎ 领票哄堂(四子)率其子弟、一攻其父母

※  容光必照格
【释】  面未有之处取。
【例】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戌亥(四子)终日而不获一禽

※  目无全牛格
【释】  拆半字。
【例】 ◎  一半残山带雨痕(字)匝

※  杏苑摘花格
【释】 用朱笔号题面。
【例】 ◎ 词 (四子)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

※  运用干支格
【释】  以干支作题面。
【例】 ◎  甲申戊申(《诗经》)大明终始

※  载酒问字格
【例】 ◎  旹(四书)不日成之

※  殷浩书空格
【释】  用阴文字借作题面。
【例】 ◎  四(唐诗)山在虚无缥缈中

※  倒持手板格
【释】  题面写倒字。
【例】 ◎  干(志目兼“梨花”)颠道士

※  张仪连横格
【释】题面有横写字。
【例】 ◎  四古(唐诗)昔时横波目

※  斜倚薰笼格
【释】 题里面有斜字或象斜形。
【例】 ◎  三更斜月一钩弯(字)乳

※  神龙伸缩格
【释】  题里面有伸缩字。
【例】 ◎ 曰为日(六才)此旧时肥瘦

※  董狐直笔格
【释】  题里面有直笔字。
【例】 ◎  求去(《易》)大有上

※  仲弓南面格
【释】题里面有简笔字。  

※  一画破天格
【释】题里面有字缺笔。
【例】 ◎  東(少一捺)(《诗经》)匪車不東
       ◎  聲(少一“耳”)(古文)耳得之而为聲
       ◎  土阝(四子)城郭不完
※  西文格
【释】  以西洋文字为面。
【例】 ◎ morning  (字)谭 [注]:西言早也。

※  请庆多马格
【释】 面有码字。
【例】 ◎ 〥〤〢(四子)有马十乘

※  达摩面壁格
【释】  面写在纸条后面
【例】 ◎  果(此字反写纸条后面)(四子)使子路反见之。

※  别赠当归格  一名“空面”(更生按:当归别名为“文无”)
【释】  条面无字,只书猜某。
【例】 ◎      (《诗品》)不著一字
       ◎       (四子)空空如也


※  张旭草圣格
【释】  以草字作题面。

※  加笔格
【释】  题面之字别加一笔,翻作题里之字。
【例】 ◎  菜   (请加一笔)菊
       ◎  同   (请加一笔)伺
※  古字格
【释】 用古篆字以作题面。
【例】 ◎  之人(古篆字)(四子)古之人
        ◎ 口中有“八方”二字(国之古篆字)(四子)所谓故国者

※  不语格
【释】  两相心照默然而揭。
【例】 ◎  曷(字)揭[注]:伸手可以揭去。
      ◎  良(志目)狼[注]:牵犬者可以揭去。
※  友本格
【释】  题面只书某书几句,令猜者自去揣摸。
【例】 ◎  四书一句 (猜得)大学之道 [注]:乃四书中之第一句也。
       ◎  志目三则 (猜得)狼 [注]:志目中“狼”乃三则也。

※  秋千格
【释】  面卷也。
【例】 ◎  客况(《左》人)荀宾

※  缁衣格  一名“青简”。
【释】  题面有字象形变音。
【例】 ◎  索隐行怪  (汉人)白奇 [注]:“索”变“素”。

※  缘经格
【释】  题面有字只读一半。
【例】 ◎  尽是读书人(京地)厂甸 [注]:题面“读”作“卖”字。

※  雪氅格
【释】  题面有字梨花。
【例】 ◎  你莫忘三更灯火五更鸡(虫)促织  [注]:题面“鸡”作“机”。

※  饰褧格
【释】题面有一字不梨花。
【例】 ◎  心悦诚服(身体)牙缝 [注]:面变作“新月成服”。

※  绘素体
【释】 即画面也,以图画寓厥隐言。
【例】 ◎[画面为一酒爵,一柄宝剑] (志目)禽侠 [注]:一爵扣“禽”,一剑扣“侠”。
       ◎[画4颗上为三点的色子](《诗经》)赫赫在下 [注]:色子“三”下面是“四”,“四”红色故扣赤。

※  射物体
【释】  特立一实物作面以寓其意。
【例】 ◎ [灯上挂一羊角,尖向上](四子)犹觧倒悬也 [注] 羊角扣“觧”。

巧图格
释】  用一样之字旁衬而成,由四字起可名“四巧”,五字名“五巧”,字多类推。
【例】 ◎  五巧图:上草下辛左木右文中夹一字,非今之人(字五)苦、辜、枯、故、古

※  新赋格
【释】 即白面也,子格释后。
【例】  一、全白(梨花面也)
        ◎ 深深小立傍桐寮(戏)骂曹 [注]:面读作“申申小詈谤同僚”。

        二、夹雪(面白间出)
        ◎ 荒山道草边城店(物)稿荐 [注]:面读作“荒山稻草编成垫”。

※  昭阳格
【释】 即白里也,子格释后。
【例】   一、全白(梨花里也)
◎ 翠华行本古扬州 扣 地道无成 [注]:里读作“帝到芜城”。
         
         二、夹雪(里白间出)
          ◎ 伤心细问儿夫病(古文)杯盘狼藉  [注]:里读作“悲盘郎疾”。
〖按〗此格见于扬郡竹西春社,多以诗词为面,单句作面极少,聊录一二以见大意。
◎ 一、(诗)《写怀》:株守未能惟耐辱,纵教放诞已无稽,即余简略原非礼,堪慕吟人败壁题(物)祭物 [注]:“株守”作“猪首”,“耐辱”作“脔肉”,“诞”作“蛋”,“稽”作“鸡”,“即余”作“鲫鱼”,“礼”作“鲤”,末句乃“看墓”又“拜毕提”。
◎ 二、(词)《闺怨·长相思》:捱今朝,又来朝,锦帐朝来蹙阿娇,何时一笔消。   怕牢骚,越牢骚,蜡尽加颦夜尚遥,愁烦日日交。(常言)天天遇三十晚上 [注]:“锦”作“紧”,“蹙阿娇”作“促我交”,“蜡”作“腊”,“加颦”作“家贫”。

※  挟山超海格
【例】 ◎  西送无方漏情(诗)冬吟白雪诗

※  鸿雁分飞格
【例】 ◎ 随中裁官宸边声(古人二)诸葛孔明、庞士元

※  两来船格
【例】 ◎  明鉴识情词(智一、物一)青丝思亲

※  飞花格
【例】 ◎ 张君瑞,衣饰归,普救寺,解贼围,欲伯常,甘舍命,短长亭,哭别難(字)呆

※  藏钩格
【例】 ◎ 局促辕驹难任事(《左》)当其时不能治也

※  曳白格
【例】 ◎  白人(《诗》目)伯于
(以上六格不甚明其命意,爰列原谜以待解者)

※  袁李对背格
【释】 不差分毫。
【例】 ◎  其川三江,其浸五胡(《诗》八句)《扬之水》八句

※  阳盘著铭格
【释】 面里俱有新解。
【例】 ◎  金星(四子)财者未也

※  优孟衣冠格
【释】不粘不脱。
【例】 ◎ 恩赏进士第(四子)赐也非尔所及也

※  虚者实之格
【释】面。
【例】 ◎夫执舆者(《礼》)婿亲御

※  实者虚之格
【释】里。
【例】 ◎吴市吹箫第一声(四子)方员之至也

※  阳虎似圣格
【释】 面似里不似。
【例】 ◎ 吃醋如吃蜜(六才)酸溜蜇待人牙疼

※  鵌鼷同穴格
【释】  里似面不似。
【例】 ◎ 火坑(《易》)离上而坎下

※  双燕分飞格
【释】 面。
【例】 ◎景帝喟然曰:吾亦悔之(宋词三)错错错

※  义实从兄格
【释】里。
【例】 ◎ 迟迟(四子)缓其二

※  类命为象格
【释】与上相似,但彼明见其所从,此则不见其所类。
【例】 ◎贾岛(四子人)齐东野人

※  加相面妨格
【释】以格作面。
【例】 ◎落帽卷帘格(书)山龙

※  脱画恒蹊格
【例】 ◎齐侯通焉(四子)然则有同与


※  蚁珠九曲格
【释】此车之一端,物之一处。


※  鸳鸯两坐格
【例】 ◎ 扬觯(四子)举一偶

※  鸳鸯交颈格
【例】 ◎ 十一口(《书》)乃并是吉

※  月移花影格
【释】移字旁于他处。
【例】 ◎伲(《史记》)折中于夫子

※  方朔伐毛格
【释】连次减去。
【例】 ◎ 无边落木萧萧下(字)曰 [注]:须从萧萧想到齐梁,又须从下字想到“陳”字,然后除去木字,而成“曰”字。

※  子羽修饰格
【释】亦去亦增。
【例】 ◎赋得偃武修文  得闲字(字)败

※  阴阳格
【释】题里之字一半“梨花”,一半如字。

※  太极图格
【释】题里之字一半“梨花”,一半“乌焉”。

※  问字格  一名“锦屏风”
【释】题里之字先读单字后读双字。

※  宝塔格
【释】题里之字单字读如字,双字分读。

※  玲珑格  一名“空子”
【释】题里只读一三五七等字,二四六八等字删去不用。

※  伯道格
【释】题里有字去“子”读。

※  吴刚格
【释】题里有字去“木”读。

※  五丁格
【释】题里有字去“山”读。

※  落花格
【释】题里有字去“草”读。

※  启阖格
【释】题里有字去“门”读。

※  袖手格
【释】题里有字去“手”读。

※  寒食格
【释】题里有字去“火”读。

※  投笔格
【释】题里有字去“竹”读。

※  金人格
【释】题里有字去“口”读。

※  挂冠格
【释】题里有字去宝盖读。

※  布衣格
【释】题里有字去“丝”读。

※  出岫格
【释】题里有字去“心”读。

※  涸辙格
【释】题里有字去“水”读。

※  无衣格
【释】题里有字去“衣”读。

※  避尘格
【释】题里有字去“土”读。

※  弃玉格
【释】题里有字去“玉”读。

※  盲目格
【释】题里有字去“目”读。

※  独立格
【释】题里有字去“人”读。

※  鹄立格
【释】题里有字去“走之”或“走”读。

※  于归格
【释】题里有字去“女”读。

※  羿射格
【释】题里有字去“日”读。

※  遮月格
【释】题里有字去“月”读。

※  素月格
【释】题里有字去“肉”读。

※  掩耳格
【释】题里有字去“耳”或“邑”或“阜”读。

※  出日格
【释】题里有字去“雨”读。

※  息妫格
【释】题里有字去“言”读。

※  毁舆格
【释】题里有字去“车”读。

※  精卫格
【释】题里有字去“石”读。

※  蟾足格
【释】题里有字三分读。

小体
※  句连格
【释】上下句接连者也
【例】 ◎忆秦娥(《诗经》二)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  不连格  一名“分见”、“集句”
【释】上下句不相连也。
【例】 ◎ 解俗作觧(四子二)以羊易之、焉用牛刀

※  半句格
【释】不成一句。
【例】 ◎古(四子)姑舍女

※  一读格
【释】半句可点断者也。
【例】 ◎则王官之邑也(四子)温故

※  一节格
【释】书一段也。
【例】 ◎白云红叶之间(四书二章)子曰加我  至  言也

※  共节不连格
【释】一节中只猜数句。
【例】 ◎何谓信(四子四)失人、可与言、不失人、不可与言

※  猜一格
【释】题里无所属,虚设以示径也
【例】 ◎托以中外,势以诛宦官,故出之于凤翔  猜一  孤注

※  猜四格
【释】亦题里无所属者也。
【例】 ◎四番初遇,小园春正长,山嵌白玉满地上,宝蟾凉  猜四  风花雪月 [注]:扬州以整底不能切脚者,则缀一点,即猜一也,至猜二、三、四,均以点数递增。

※  接搭格
【释】本书中二目相接,掩去一字也。
【例】 ◎鸡犬皆升(志目二)王成、成仙 [掩去“成”字]

※  截搭格
【释】书之上句或下句截半而搭之。
【例】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四子)北海、语人曰

※  某书接某书格
【释】两种书中二目相接,亦有掩字。
【例】 ◎红杏出墙来(泊号接镜号)一枝花、花上露 [掩去“花”字]


※  智物格
【释】物带动字也。
【例】 ◎举劾刘吉(智物)弹棉花

※  童读格
【释】包括小书尽在内也。
【例】 ◎逝者如斯夫(童读)川流不息

※  截对格
【释】七言只对五字。
【例】 ◎春灯焰破昏(七千)夜漏声催晓 [截去“五箭”二字]

※  搭对格
【释】五言诗连句对七字。
【例】 ◎无限风云塞上回(五千)许长岁月人间促 [此系隔搭前首]

※  双用格
【释】凡“皓首”、“脱靴”及一切等格,凡双字皆可注“双皓首”、“双脱靴”等,余类推。

※  一卷帘格
【释】 二三目中有一卷帘也。
【例】 ◎岳少保奉诏班师(志目二)秦桧、金和尚 [下读“尚和金”]

※  俱卷格  一名“分卷”、“各卷”
【释】题里各自分卷。
【例】 ◎夜十一点(左地、四子人)交刚、时子 [读作“刚交子时”]
〖附〗鸿沟、剥蕉、金锁、对镜、开花、抹胸、鸾凤、对镜、步影、女娲、补心、龙头、凤尾、凌云、屐齿、犀角、龙齿、叠锦、鹦稻、添花、裣袵、摩顶、三峰、灵心、晓日、夕阳、遗画、补画、夷齐、孳生、顾影、补玉、团圆、美玉、幻影、针锋、踢斗、筠垫、金锁、垫巾。以上诸格因无成谜可考,只散见各谜话中,未敢妄作解人,谨列格名,以待解者。如蒙诸大方家赐教,再版即当补释。

□附北派谜格
※  浑然一气格
【释】不讲扣字,出自天然,至当无弊,至确不移,是为北派上上之格。

※  一串牟尼格
【释】题之表里皆是一字一扣,串贯成文,而无歇后之病,是为上格,与南派“牟尼格”意别。

※  美人簪花格
【释】题里面上首有字系铃者。

※  湖上断桥格   一名“画桥策蹇”
【释】题里面中间有字系铃者。

※  诗人踏雪格
【释】题里面下首有字系铃者。

※  珠帘倒卷格
【释】题里面颠倒入扣者。

※  移花接木格   一名“凑法”
【释】即离合也。

※  书扣法
【释】用字之本意入扣也。

※  典扣法
【释】用古人之典入扣。按北派扣典虽粘边就走,然亦须呼得应,绾得任,方为合格也。

※  外意法
【释】用今之俗语入扣。

※  巧拿法
【释】用绾合之法入扣。

※  缩纵法
【释】用推移之法入扣。

※  大拢法
【释】用会意之法入扣,与南派“会心格”不同,因其无主动字也。

※  描形法
【释】或象物形或象字形,如“一串风”扣“蜈蚣”,空筝扣“吕”字之类。


※  分身法
【释】一意关合两事者,如“两个杜鹃”扣“野花野鸟”之类。

※  反映法
【释】用对面之意托衬而成者,如“雨潲西墙”扣“东风吹水”之类。

※  叠字法
【释】用字书堆成文面者,如“宋江巧遇”扣韵,“骅骝骐骥”扣“四马”之类。

※  单离法
【释】题里半折半扣。


※  双离法
【释】题里统系析字。

※  乌焉法
【释】与南派同,可以作面成之。

※  摘领法
【释】同上。

※  空心法
【释】同上。

※  折胫法
【释】同上。

※  破镜法
【释】与南派同,可以作面成之。

※  合璧法
【释】同上。

※  梨花法
【释】同上。

※  落帽法
【释】同上。

※  脱靴法
【释】同上。

※  居螺法
【释】衬典加入旁字,如“复见盈车掷果时”扣“潘又安”

※ 漏纱法
【释】与南派同,可以双漏。


※  歇后法
【释】同上。

※  挟前法
【释】将古人成典截下一字或上一字,如“紫荆关西”作“紫荆”再扣一关字之类。按“漏纱”、“歇后”、“挟前”三法为北派最下乘,裨善用者藉可隐指题面,不善用者则味嚼蜡矣。

※  书札体
※  评语体
※  诗歌体
※  词曲体
    □  或通体一扣,南北立面无甚出入,惟其立意略有不同,南派浑合无拘,北派单方取意而已。

※  话条体
【释】即南派童谜也,作者以妇孺一闻知懂为合格。

※  绘画体
【释】以图画立面,与南派伺。

※  戏代影
【释】戏中上马、进门等类是。

※  戏代形
【释】如《药王卷》龙,此龙即谓形。

※  戏代物
【释】如《双合印》之砖,孔明之扇,谓之物。

※  戏代人
【释】如《扫雪》之定僧,即谓之人。

※  戏代靶
【释】如《法门寺·大审》,此大审谓之靶。

※  物代靶
【释】如瓜子半碟,此半碟即谓之靶。
〖按〗代靶者,代尾名也,其他代靶者尚多,举此二条以明用意,其余类推。
 
※  即物
【释】猜是物即以物赠,如猜信纸,即以信纸赠之,南派亦有用者。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