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国学、学国学,俨然成了现今社会的一种时髦。但由于几十年来传统文化被人为破坏的很厉害,以致真正知道什么是国学的人,恐怕仍在少数。现在就简单说说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主脉,是一个国家的主要学问。

      国学是历史的、传统的、经过漫长社会实践检验、被世代民众所接受的学问。因此,国学无新旧之说!

      国学也有叫国故学的,不管叫什么,都指的是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或学术。在学术思想上,国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佛、道及诸子百家为从属;典籍为经、史、子、集四类。其中,以经、子为重;国学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天文(星象)、地理、算学、医学、农工、数术、军事、武术、考据..........等等。需要指出,有人将书、画、戏剧、曲艺也列为国学,这是不够妥当的。戏剧中只有戏剧文学脚本可归为国学中的韵文类,其余均算不上是国学。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但当时指的是朝廷(国家)在京城开办的最高学府。如"国子监"、"太学"。 "国学"作为中国举国主要学问的代名词,源于20世纪初。相对于新学,它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它指中学,邓实《国学讲学记》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它可以理解为参照西方文化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

      国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如胡适所说:"中国的一切过去历史与文化。"狭义的国学,是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经、史、子、集以及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都属于国学的范围。因为这些东西记载了中华文明的历程,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思想精华,是民族核心内涵,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世界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们被称为国学是当之无愧的。

      学习国学是为了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保持我们的民族个性,为当今的发展提供历史鉴借。庄子曰:"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真正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永恒的。

      中国文化、学术历来有南、北两个学派。这里特别说说北学。北学是国学中的重要部分,一般有如下几个含义

      1. 特指周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相传夏﹑商﹑周三代在京城都设有最高学府,最高学府里分东、西、南、北四学和太学。

      2. 特指南北朝时北朝的经学。

      南北朝时期,北朝经师,《周易》、《尚书》、《毛诗》、《三礼》都用郑玄注,《左传》用服虔注,《公羊传》用何休注。北学拒斥老庄之玄虚,继承东汉学风,以章句训诂为学问,比较朴实。但墨守经师家法,不敢别出新义,撰述不多。徐遵明、熊安生等为其代表人物。所撰经注,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3. "北学"也称"北派",是相对"南学"而言的。中国文化、学术历来有"南学北派"的说法,它是按中国南北地域文化学术的风格、特点而划分的,是国学领域内一个模糊概念。我国北学末代代表人物郭风惠先生有"自言取径近北派,长途风雪无人随"(《赠高阆仙》)、"论宗真北秀,向济南名士,......"(《瑞鹤仙?哭孙念老》)之说("南能北秀"是禅宗的说法,郭风惠在此以"北秀"借指"北学")。著名国学家夏枝巢(仁虎)先生在一首赠郭风惠先生的诗中也有"晚见始知尊北学,残年自愧不中书。"的句子。夏枝巢先生在这里说的"北学",就是把郭风惠先生"北方健者"(北学代表人物)的公认称号作了更明确的肯定。

      随着文化学术的发展,社会交流的广泛深入,现在,南、北学派已逐渐融合归一,没有实际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