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的认识经络腧穴

 玉闲居 2012-04-04

科学的认识经络腧穴

时间:2010-12-02 17:41来源: 作者:谭湘伟 点击: 221次
1 穴位的实质 穴位是神经的节点,是一种能感受压力、光、电、热和富集药物的多能感受器。 针灸时,穴位感受其周围组织受针尖排挤产生的压力就有酸、胀感,针尖触及神经感受器即
科学的认识经络学说
1 穴位的实质
    穴位是神经的节点,是一种能感受压力、光、电、热和富集药物的多能感受器。
    针灸时,穴位感受其周围组织受针尖排挤产生的压力就有酸、胀感,针尖触及神经感受器即有麻痹感。针感是由神经传递,穴位位于传出神经,针感传向人体远端,如果穴位处于交感神经可兴奋相应器官的功能,如果穴位处于副交感神经可抑制相应器官的功能;穴位位于传入神经,针感向人体近端传递,触发中枢神经调控相应的效应器。腊疗、气功、红外线、艾灸等热疗的热感传也是神经感传。这就是针感传感方向和针灸、热疗可以治病的原因。穴位中的神经末梢可延伸至皮肤并富含蛋白质和水分,其电阻比角质化表皮电阻更小,易富集药物,故可电测探穴和进行穴位给药。理疗临床证明穴位接受光、热和电脉冲治疗有良好疗效,针感的传递速度与神经的传感速度一致。这些现代理疗手段对古穴位起作用,特别是基于神经学的电疗更证明穴位是神经节点才可传导电信息。麻醉的理论基础是神经学,针灸麻醉时其穴位无疑就是神经节点,并位于传入神经,针感向人体近端传递,触发中枢神经调控痛觉效应器而实现麻醉。督脉上的穴位就是中枢神经上的节点。李定忠等研究经络时,在国家零磁实验室用低温超导量子干涉仪和X-Y记录仪对“足三里”穴位进行试验发现脑电磁信号有周期性有序化振荡[1],正好雄辩地证明了穴位是神经的节点,通过神经传递电磁信号。
    穴位的使用证明五千年前中国人就发现神经节点的功能,至今,穴位的存在已得到世界认同。以此为基础,可以引出后述的科学中医学理论。
2  络脉的实质   
    络脉的实质应包括神经网络、血循环网络和淋巴网络,才有遍及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常识告诉人们,可见的结构(如络脉)决不能由不可见的结构(如经脉)分出。古代只具备初步的解剖知识,受其形态的影响,把可见的、错综复杂的三者形象化统称为络脉可以理解。
    中医切脉是在腕部桡动脉进行,并细分出20多种脉象,是超前几千年的诊察技术,实是诊察对应心电图的腕部导联处的局部络脉的血循环。
3  经脉、经气的实质
    经脉是有特定功能的穴位点的“集合”。经脉图上的连线属几何学的虚线。经脉无独立的管道实体。用于归类诊察疾病、调控机体和记忆穴位位置。“经气”是经脉线的信息属性。经脉上的穴位位于不同神经,因而,经脉反映的信息是非常复杂的,既包括同名器官,信息也比同名器官更丰富。通过经脉信息即脏象可用作宏观认知人体生理变化和病情。
4 经脉、经气的是与非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世界上研究得最深入、最全面的科学,是生物学的分支,是世界共有的知识产权。解剖学上从未发现十二经脉的原因就是经脉上的穴位只是神经节点,经脉只是穴位的集合,当然是无形的。现代研究经络时曾用同位素示踪法和红外线摄影法,也只某些节段似乎有显示,无法显示全条和全部经脉,也无法人人重复[2]。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经脉不存在实体,只某些与神经节段或淋巴节段重合的经脉节段才具有线性。由于神经富含蛋白质和水分,相邻密集的穴位可富集同位素,被扫描就可显示点的集合成线状;当神经节段被刺激,有热感传或某段淋巴腺发炎时,有可能被红外线摄影而显示线性,甚至在皮肤上对应位置呈现可见性。但不管怎样,都不可能象甲皱微循环那样,把经脉显示成管状,内有气血流动。同一经脉上相邻的两穴位有不同的功能,不象同一动静脉血管的相邻处可抽取到同样的血液,就是因为相邻穴位分别在不同的神经上,当然也不可能从经脉的穴位上抽取大量气血。近期研究经络,发现针灸时有钙离子流动,认为其流动路线就是经脉[1],这不仅不与十四经脉重合,更不能用来解释中医学的多种学说,而钙离子的流动只是体内物质交换的一种形式。“物理化学”证明在电场作用下引起各种离子运动是必然的。神经传递信息就包含了电化学,钙离子就担负着第二信使的作用,其流动不能代表气血,更不可能是经脉。针灸刺激神经引起各种信息传递本身就有电荷和电化学反应,可以引起各种离子流动,其流动也不能代表气血。古经脉只有十一条,为适应古代十二记数习惯才重新归纳出心包经,凑足十二经脉,随着后来发现越来越多的穴位,特别是脊柱上的穴位,不得不加上奇经八脉。经络学说关于“督脉”的描述正是中枢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才能协调各种神经,因而督脉可以名副其实督领全部经脉。从十一经脉演绎成十四经脉,是重新归类的结果。一旦人死亡或大脑受损成植物人,神经中枢失效,穴位功能也随着消失,针灸人中、十宣穴等急救穴位都不能使其复苏。所以用尸体解剖或长时间离体器官都不能找出穴位,更不能找出本来就不存在的经脉,可见经脉不是什么“共时结构”。一种器官有多条经脉线通过是因为兴奋或抑制该器官功能的神经节点(穴位)分布在多条经脉线上;一条经脉可反映不同器官的状况是同一经脉线上有分属不同神经的穴位,反映不同器官功能的信息。
    十四经脉虽然大多不存在管状实体,但膀胱经含肺俞、心俞、肝俞、肾俞等的节段与植物神经重合,这些穴位调控内脏器官的功能与植物神经的功能一致;督脉与脊髓重合、带脉与脊神经腰2、腰3神经节段重合,可视作这些节段的膀胱经、督脉、带脉具有线性实体,但运行的是信息,而不是有形的气血。经脉线上的穴位有深浅,有的还要向左或右钭刺甚至横刺才有针感,可见其穴位感受器不真正在经脉图的经脉直线上,只不过是先贤们为了归类,便于记忆,用“钭刺”方式把感受器的投影移至经脉线上。明代李时珍等以《针灸甲乙经》为基础,“由点到线,以点定线”完善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具体循行路线。说明经脉线只不过是人为的连线,是穴位的“集合”。“集合”的意思是经脉上的穴位有其独立的属性,可进行针灸,经脉作为整体又有其另外的属性。
    经气只不过是经脉的属性,不是真正的物质。电工学里由元件和导线组成的网络系统,其属性称电气,同理,把经脉线理解为“人为网络系统”,经脉网络的属性就是经气。电器不供电就看不到其电气特性,只不过是一堆破铜烂铁。同样,人死后,中枢神经失效也就无经气特性,只不过是一具尸体。经气、电气都不是真正的气体,不是一种物质,仅是反映网络的特性,或称信息属性。
    古经络学认为六对阴、阳经脉,在肢体远端衔接,有经气流注,循环不息。然而用不可见的经脉即无载体和动力源运行气血,如何能循环不息?更不可能气血既在血液循环系统流动又在无形的经络系统中流动。双侧截肢的残疾人,至少有六条经脉被切断,不能衔接,如果有经气物质又不能流注,这些人还能活吗?所谓经气流注,实质是人体的生物钟。某系统在某时刻较兴奋或受抑制是肯定的,如进入深度睡眠,除自律神经外,其他的神经都进入休眠状态。在某时刻針灸某穴位,使其神经兴奋而特别灵敏就是经气流注,属时间医学。古代对经气的认识来自“元气论”,认为“万物由气聚而成,气散则亡,经气是人体的元气,是不可见物质”。然而,人死气绝的千年古尸为何尸不散?可见引进元气论反而模糊了经脉的本质,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现代也有人用“场理论”来解释经脉经气,但不可检测,同样不能自圆其说[2]。其实,中医学的元气是指人的精神状态,邪气是指现代所有致病因素,营气是指现代的营养物质、卫气是指现代的免疫功能、中气是指中焦含心肺器官的功能盛衰等等。把气体与属性的气混淆是古今、中外语言文字差异造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