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自己的世界出发—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清风拂柳573 2012-04-05

从自己的世界出发—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京山县雁门口镇小学 章艳平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要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关键词】:从生活出发;通过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是《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要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来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进入获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它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教学中,教师常常注重活动的生活化,而课堂导入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要创造生活化的课堂,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是第一步,这样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为创造生活化的品德课堂奠定基础。

一、从生活出发

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教学要实现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求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都应该关注和围绕儿童的现实生活,适合儿童生活实际,满足儿童的需要,这应该是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起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课时:课前,我先把我一个月的开支统计下来,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下他们家里的钱平时都用来购买什么物品。上课时,我用课件我一个月的开支,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开支,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下自己平时哪些是需要买的物品,哪能是不一定需要买的物品。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教《心里想着他们》一课时,针对学生只能看到残疾人日常生活的艰难,而没有真切的感受,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感受到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让我们对残疾人献上爱心吧!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二、通过生活教学

生活既指人在生物学上的生存、活动,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愿望等精神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节课,包括《品德与社会》课,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因此,要想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就必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中与学生内心世界的联系。于是,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基本处于形象的、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生活情境,运用生动有趣的生活方法,激发他们的认识情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学《远亲不如近邻》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往和邻居之间和睦相处的生活事例,激起他们的美好回忆,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作了铺垫。接着我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在与邻居相处中有否发生过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对待?”这时的讨论、发言热烈异常,有赞颂邻居学间互帮互助的,有内疚自己错怪别人的,有畅述自己和别人握手言和的……这样的实话实说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流露。紧接着我提供了同学间常见的不良思想情感及做法的例子,指导学生认真剖析,使学生知道了正确的做法。

在教学《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等课文时,我均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生活情境导入,组织一系列对话活动,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回归生活

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生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在于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课程回归儿童生活,要求教学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但教学不是也不应该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复制”和“照相式”再现,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把儿童的生活带进教室、模拟生活、交流经验的层面。教学还应该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技能、行为习惯)为依归,指导和引领儿童的生活实践。也就是说,我们要实现课程、教材、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还应该致力于使课程、教材、教学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对儿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发展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更好地生活。这是课程、教材、教学的最终归宿,也是“回归儿童生活”的本质含义。

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课中,在学生充分谈论家里的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关怀后,教师请学生谈谈:你觉得自己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假如教师只满足于学生在此时的表达,那么这节课的收获可能就只是使学生知道“要关心老人”“为关心老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开展“我关心爷爷奶奶”活动,模仿给老人们梳头、端水、捶背、过马路等。教师与学生商定:我们开展一次“让我为您分忧活动”。要求每位学生为爷爷奶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无巨细,贵在坚持。为了真正落实这一活动,教师还设计发放活动记录表,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测评价。课后,学生各自行动起来。

一段时间后,很多家长向教师反映,自己的孩子最近长大了许多。有位家长说:“最近,孩子老是问家里的爷爷奶奶累不累,还主动给他们捶背……”另一位家长说:“前些天,孩子让我教她做饭。说是要做饭给爷爷奶奶吃。”…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在课后组织开展了“让我为您分忧”的活动,这一活动使学生把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认识转变为真正的行动,不再只停留在“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状态。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指导了他们的生活,提升和发展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促进情感内化、进行行为指导,并有效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和实践课堂学习所得,是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实践品质、发展生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将课程、教材、教学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生活,引领和发展儿童的实际生活能力,这不是一件将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即可的简单事情。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和谐发展,培养儿童的实践品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要多角度、多方位地深入研究课程、教材、教学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和方法,开通课程、教材、教学走向儿童真实生活的广阔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