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洛书的真伪及其产生年代——从西汉汝阴侯墓出土太一行九宫占盘谈起 上(转帖)

 Hogen 2012-04-05
论洛书的真伪及其产生年代——从西汉汝阴侯墓出土太一行九宫占盘谈起 上(转帖)
2011-11-16 12:12

      无名的自家之言:  中国上古有《易经》,《河图洛书》 这 两本 似乎 是大洪水之前的 文明 留下的 人类智慧的结晶,  易经之 象数理 高深莫测, 穷尽变化之道。 而 《河图洛书》 重在 对 术数  天文学 的 阐述, 对 当今的 《数学》之基础《数论》 有相当的 参考意义,  两张数字组合之图 ,看似简单却变化无穷有型。 而 对 《河图洛书》 的研究大众化, 来自 北宋初年 陈抟老祖 的 贡献, 将 一千年 秘传的 道家 易图之学 秉 天地之时运 公布于世, 供 天下大众 研学。  目前,学术界公认中国古籍第一次记载河图、洛书的是西周初期王宫史官记载的《尚书·顾命》篇。该文记载说: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执政十九年后病逝,西周史官在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于洛邑文王太庙大室中举行的继位典礼上看到:“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尚书大传文》)。《今古文尚书全译》对这段文字注释道:“越玉、陈宝、弘璧、琬琰、大玉、夷玉和天球,均为不同产地的宝玉;序,墙也;赤刀,为周武王伐纣时用的刀,赤色,周正色也;大训,为记载先王训戒的典籍;河图、洛书,为古代地图、书籍。”(见张赞恭《河图洛书不能随意否定》)。关于洛书的来源,《周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那么“洛书”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由那位圣人,怎样得到的呢?大体有如下三种说法。

  其一,伏羲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缩印本)。

  其二,黄帝仓颉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宋书》说:“黄帝坐于玄沪、洛水之上,有凤凰衔图置帝前。”罗苹注《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沪洛 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其三,大禹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后汉书·五行志》载:“禹治洪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又《汉孔安国传》载:“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

 

论洛书的真伪及其产生年代——从西汉汝阴侯墓出土太一行九宫占盘谈起

蔡运章

说明:本文原载洛阳市历史学会主编《河洛文化论丛》第一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文中原有多幅图示,因未便操作,姑从略,请学者参照原书或与作者联系。

本文作者蔡运章,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员、洛阳老庄研究院院长。

洛阳老庄研究院
李莉 整理排录

河图、洛书(简称河、洛或图、书)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它们所含神秘莫测的哲理和变幻无穷的魔方,为中外学者所叹服。但是,我们今天所见河图、洛书图的真伪问题,自北宋以来却聚讼纷纭。成为近千年来学术界的一大疑案。值得高兴的是,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太一行九宫占盘(《简报》称为“太乙九宫占盘”),⑴为研究洛书的真伪及其产生年代诸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我们谨就这些问题,略作探考,以求教正。

一、太一行九宫占盘简述

1977年春,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M1)出土太一行九宫占盘一件。这件占盘是汉初方士占卜吉凶祸福使用的仪器,出土时放置在墓室东边箱内,木质制成。髹以黑漆。由天、地两盘组成。盘心有孔可以穿轴旋动。盘面有针刻篆书涂朱文字。上面的天盘呈圆形,放在地盘的凹槽里。过盘心刻划四条等分线,在每条等分线两端刻“一君”对“九百姓”、“二”对“八”、“三相”对“七将”、“四”对“六”字样,围绕盘心刻“吏招摇也”四字。天盘直径8.3。厚0.3厘米。下面的地盘呈方形。在天盘凹槽外至边缘中间划一方框线,方框线的中间和四角各刻有圆点,以代表四面八方。框内外按四面八方刻字。

(有图,略)

地盘边长14.2,厚约1.3厘米。

地盘背面刻划是:通过圆心划一十字线,表示北、东、南、西四方。在四等分线里各划一个直角平分线图形“↖”,表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方。

(有图,略)

这里有两个“第四,夏至”,而缺少“第一,夏至”,疑东北方的“第四”当为“第一”之误(图一,略)。

这件太一行九宫占盘的年代,因墓主人为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他死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在地盘背面北方刻“七年辛酉日中冬至”,经推算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的冬至日正逢辛酉。可见,这件占盘制作的年代当为汉文帝七年,即公元前173年,距今已有2162年了。

二、太一行九宫占盘图解

这件占盘是汉初方士利用八风占卜吉凶祸福的仪器。现将占盘上的图形和刻辞,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进行对照,分类解说。

(一)占盘正面的图形和文字,与《九宫八风篇》所载图形、宫名、节气和日数完全相同。《九宫八风篇》载:

合八风虚实邪正

(有图略)

“太一常以东至之日居叶之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要搞清《九宫八风篇》所载图、文的含义,我们必须了解:①古人的方位观念与今天不同。当时是以“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的思想来确定方向的。故上方是南,下方是北,左方是东,右方是西。②八卦神所居的方位。更《易·说卦传》载:震为东方。异为东南,离为南方,坤为西南,兑为西方,乾为西北,坎为北方。艮为东北。③太一行九宫的含义。《易·乾凿度》郑玄注云:

“太一者,北晨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帝,行于八卦日晨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于紫宫之内外,其星因以为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卒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晨之所居,故因请之九宫。”

这是说“太一”是北极神的别名。它是上天的主宰者。“四正四维”即四方和四隅,是八方神所居的地方,故称为宫。所谓“九宫”即四方和四隅的八宫。加上中央的紫宫(即招摇宫)。本是天子按季节定时去祭祀朝拜的神宫。天上的太帝也和人间的天子一样,常常要到各地去巡视工作,这就是“太一行九宫”之义。④太一行九宫的次第。《易纬·乾凿度》说:“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皆於十五。”郑玄注云:

“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适也.自此而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异宫;异,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而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游息於天一,太一之宫,而返于紫宫。”

我们按照郑氏所说的次第。结合《易·说卦传》八卦神所居的方位,可以画出太一巡行九宫的次第图:

(有图,略)

这个图与《九宫八风篇》所载乙图的次第正好相同,三纵、三横及二斜上的三数之和皆得十五。这就是著名的九宫图。

由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地盘和《九宫八风篇》中的图形皆成方形,图中各宫的排列次第和太一神在宫中居住的时日也都相同。唯坎、艮两宫的名称略有差异、地盘坎宫的名称为“汁蛰”,《九宫八风篇》作“叶蛰”。汁,通作叶。《文选·西京赋》:“五位相汁以族干东井”李善注:“汁,叶也;”《吴都赋》:“皆谣俗汁协”,李善注:“汁,犹叶也,”是其例证。地盘艮宫的名称为“天溜”,《九宫八风篇》作“天留”,因“溜”通作“留”,故无本质差别。此外,太一开始出游的地点,《九宫八风篇》和《易纬·乾凿度》郑玄注皆“从坎宫始”。《简报》先从“天溜宫”即艮宫叙起,是不妥当的。

(二)地盘方框内的吉凶占辞,也与《九宫八风篇》相类。《九宫八风篇》载:

“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砂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衡、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馑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是故太一入徒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

何谓八风?《左传·隐公三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这是有关“八风”的最早文献。《吕氏春秋·有始览》说:“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勋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a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日寒风。”高诱注:“八风,八卦之风也。实,艮气所生,一曰融风。滔风,震气所生,曰明遮风。勋风,异气所生,一曰清明风。离气所生,一曰凯风。凄风,坤气所生,曰凉风。飂风,兑气所生,一曰阊阖风。厉风,乾气所生,一曰不周风。寒风,坎气所生,一曰广漠风。”这是说一年内依次从八个不同方位刮来的风称为八风,亦谓八卦之风。《淮南子·天文训》又说:“何谓八风?距日冬至四十五日修风至,修风至四十五日明遮风至,明遮风至四十五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漠风至。”可见“八风”其实就是个季节风。

地盘方框内八方所刻“当者有忧”至“当者有患”诸语,应是“太一入徒立于中宫”。“各以其所占贵贱,因视风所来而占之"的吉凶占辞。”“当”读如“挡”,为阻挡之义,所挡之物就是八方之风。凡“挡者有喜”“挡者显”等皆为“实风”,“挡者有忧”、“挡者病”等的虚风。古代的方士就是以主占者的贵贱和八风的虚实,来占卜吉凶的。

(三)天盘中太一神所主占的对象,亦与《九宫八风篇》相同。《九宫八风篇》载: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

天盘中主占的对象四周依次为“一君”对“九百姓”、“二”对“八”、“三相”对“七将”、“四”对“六”,盘中央的招摇宫为“吏”,这与《九宫八风篇》记载的恰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占盘出土时,天盘中“一君”所处的位置不在冬至之日。却处在夏至与立秋之间,且接近于立秋之日,其时当在立秋前的六月中、下旬。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天盘中的“君”即人间的君主。是占卜对象中地位最高者。但是,墓主人汝阴侯夏侯灶的地位显赫亦可以“君”自居。故天盘中的“一君”所处的位置,可能是墓主人死亡的时间。如果这种推测不错的话,汝阴侯夏侯灶可能死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六月中、下旬。若依《九宫八风篇》“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考虑的话,天盘中太一神所占问的对象,可以画图如下:

(图略)

此图与《九宫八风篇》乙图所载太一神巡行九宫的次第完全相同,这就是西汉初年绘制的九宫图。

(四)占盘背面是四分历的“冬至”时辰图。图中南、西、北、东四方的刻文是记录各年冬至时辰的。南方的刻文是:“第一,子夜半冬至,右行。”第一是指第一年。“子夜半”从汉简中得知,西汉时分每日为夜半,夜大半、鸡鸣、平旦、日出、蚤时,食时、东中、日中、西中、铺时、下铺、日入、昏时、夜时、人定、夜少半等十八个时辰,故“子夜半”即夜半,也就是午夜零点。“右行”即向右旋读之义。这则刻文是说:第一年午夜零点冬至,向右旋读图中的时辰。西方的刻文是:“第二,冬至平旦。”“平旦”是黎明前的时辰,即早晨5点20分。这则刻文是说:第二年冬至的时辰为早晨5点20分。北方的刻文是:“第三,七年辛酉日中冬至。”“七年”即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日中”即中午12点。这则刻文是:第三年即汉文帝七年冬至的时辰为辛酉正午12点。东方的刻文是:“第四,冬至日入。”“日入”是太阳落山时,即下午5点20分。这则刻文是说:第四年冬至的时辰为下午5点20分。

我们知道,古代历法主要是安排好年、月、日的配合。这就需要正确地测定每年冬至的时辰。我国自殷至汉初通用四分历法。据《春秋》所载,当时人们用土圭测量日影最短的一天来确定冬至日的,这样得到一年的长度为365又四分之一。以365日作为一年,则每四年需要增加一日为366日,所以这种历法就叫做四分历。这幅“冬至时辰图”把四年间的冬至时辰依次定为“子夜半”、“平旦”、“日中”和“日入”,正好符合这种历法的记时标准。

图中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方当是记录“夏至”时辰的。夏至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但因“夏至”时辰的测定,在四分历中远没有“冬至”时辰重要,故这个图中就没有刻出四年中“夏至”的确切时辰。

图中记录冬至时辰的“第三”年为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这年“冬至”的时辰为“辛酉”日的“日中”。那末,“第一”年当为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第二”年当为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第四”年当为汉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因此,这幅图为我们保存了汉文帝五至八年四年间“冬至”的确切时辰。为研究当时的历法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特别重要的是,这件占盘的发现,为《灵枢经》的成书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灵枢经》原名《针经》,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的成书年代,学术界有成书于战国晚期和后人伪托两种不同的看法。《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晋皇甫谧曰:“《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这是说《黄帝内经》分《素问》和《针经》各九卷。唐王砅说:“《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这是说《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宋王应麟曰:“馆阁书目《黄帝内经》九卷,八十一篇,与《灵枢经》同。《针经》以九针十二原为首。《灵枢》以精气为首,间有详略。”这是说《灵枢经》与《针经》并不相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五说:“《灵枢经》九卷,右王砅谓此书即《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之九也。或谓好事者於皇甫谧所集《内经仓公论》中抄出,名为古书也。未知孰是。”这里怀疑《灵枢经》出自皇甫谧之手。清杭世骏《灵枢经跋》云:“《隋·经籍志》:《黄帝九灵》十二卷,王砅以《九灵》名《灵枢》,《灵枢》之名,不知其何所本。余观其文义浅短,与《素问》歧伯之言不类,又似窃取《素问》之言而铺张之。其为王砅所伪托可知。自砅改《灵枢》后,后人莫有传其书者。唐宝应至宋绍兴,锦官吏史嵩乃云家藏旧本《灵枢》九卷……是此书至宋中世而始出。未经高保衡、林亿等校定也,孰能辨其真伪哉!”顾颉刚先生赞同杭氏之说,进一步讲道:“《灵枢经》如其出得早,就不会有《九宫八风篇》(第七十七)的太一行宫了。”⑵实在有趣的是,太一行九宫占盘上的图形和文字,恰恰就与《九宫八风篇》的内容相同,这个离奇的重大发现使数百年来有关《灵枢经》的真伪之争焕然冰释。因此,我们认为《灵枢经》和《素问》一样,都是战国晚期的作品,是可以肯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