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长治沁源县城西南10余公里处有一条季节河,又称“柏子河”,西北东南流向,河的源头处即是灵空山。灵空山虽然偏僻,但无论是山川景致还是历史、宗教文化,都足以让游客们和朝圣者不枉一行。
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3月,19岁的唐僖宗李儇在一班权臣的阴使下,把自己的四哥李侃派到一片硝烟战火的古城晋阳(即今太原),去作战乱中的太原府尹和北都留守兼充河东节度使。但是没有人能想得到,李侃可能根本就未到任上,中途却遁入灵空山去当和尚。这应该是灵空山作为历史名山的真正开始。熟悉灵空山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如果没有“先师菩萨”的到来,灵空山可能永远不会有后来的大名气。而1000多年以来,却有许多的当地人还不知道,所谓的“先师菩萨”原来竟是唐朝第20位皇帝唐懿宗的四儿子李侃。
唐懿宗四子李侃在灵空山出家一事,在新旧《唐书》中均无记载,而仅见于灵空山中碑石与当地方志类文献。也许正由于此,许多人都认为李侃出家灵空山只不过是历史传说而已,故持不足为信的态度。其实,新旧《唐书》中虽然没有明写此事,但如详读《旧唐书》唐僖宗本纪中有关乾符六年纪事的话,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如《旧唐书》先记乾符六年3月朝廷“制以宁节度使李侃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使”,而同样还是在《旧唐书》乾符六年8月纪事中,却已经另派“东都留守李蔚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无论从时间上或是地理上去分析,此种记述已经为李侃并未赴任而是到了灵空山作了某种旁证。
灵空山的历代碑碣及其沁源当地的方志文献中,则对李侃其人(亦即民间传说中的“先师菩萨”)到灵空山出家以后的事情,有较多的记述,虽然这种出自民间的记述常常带着浓浓的传说口吻,但它作为“口碑”,毕竟从另外一种角度弥补了正史记载的缺佚。
据当地方志记载,灵空山及其附近至少有4座寺院的初建与李侃的到来有密切关系。这4座寺院分别是灵空山峦桥附近的圣寿寺、韩洪镇的海泉寺、沁源县城南10公里处北石村的螺山寺和灵空山南麓的灵寿寺。其中第一座寺院原本并不叫圣寿寺,因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李侃即先师菩萨在此圆寂,人们就习惯上称该寺为先师菩萨寺。圣寿寺的寺额是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由宋太宗敕赐的。螺山与海泉两地,一山一泉,皆因李侃初到灵空山时曾将它们作为驻锡之地,故后来均建有佛寺,并以原地名借做寺名。灵寿寺则是李侃圆寂之后,唐昭宗为纪念他而敕令修建的。这后3座寺院在唐以后各代曾有几次重修,一直到明中叶时仍然完好保留。
距沁源县城以西15公里处有一座云盖山,山上旧有白侯庙,里面供奉白侯。据说这位“白侯”本是唐僖宗派出寻访李侃行踪的朝廷官员。谁知此人找到灵空山后,不但未能将李侃劝归,到最后,这位“白侯”自己竟然也在当地做了道士。这一则民间传说从另外一个角度使我们隐隐感觉到,李侃遁入灵空山以后,极有可能是真正皈依了佛门而下决心不愿再暴露自己皇子的身份。
灵空山确实是一处幽静清雅之地,难怪当年的李侃选了这一处修行之地。近年来,沁源县人民政府以灵空山为核心建立了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此接连举办过数届避暑节。古老的灵空山在渐渐苏醒,蒙在她身躯之上的一层层神秘幕幔也在被人们轻轻揭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