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太极谷 2012-04-06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http://www.39yst.com/发表时间:2012-04-05 10:00来源:三九养生堂

 

  目录:

  第一章:坐养神 站养骨 卧养气

  第二章:杨式太极拳习练技法

  第三章:太极拳的中线

  编者按:不管是站立还是坐卧,只要你掌握正确的方法都是可以达到养生的功效的。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来养我们的身体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具体说一说吧!

  第一章:坐养神 站养骨 卧养气

  我国传统养生学中,提倡“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老百姓也常说:“行走坐卧皆功夫”。那么,这门“功夫”到底应该怎么练?

  以坐养神

  正确的坐姿不仅可以矫正扭曲的脊柱,还能通过适当的静坐休息,使人心平气和,进而促进毛发、皮肤、睡眠的健康。坐姿可根据自身习惯和身体状况而定,如端坐、靠坐、盘坐等,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坐一段时间后应起身走动一下。入座时,动作要轻、平稳;入座姿势要端正、自然,上身正直,下肢自然屈曲,不要含胸弓背,更不要跷“二郎腿”。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古时候的女人都是盘腿,让腿坐在两脚上。这样可以把下焦气堵住、锁住,使气不外泄,暗合女人的“藏”。古时候男人的坐一定是要“虎背熊腰”,两手撑膝,两只手的手心正好护在膝盖上,据称男人这样可以固摄胃气。现代男人在双手按住双膝的同时,可加以按摩,先按顺时针转36圈,再逆时针转36圈,重复2次。这样可增强膝部关节和腿部肌肉的力量,对防治膝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下肢静脉曲张及小腿抽筋等症效果明显。

  以立养骨

  适当站立,可使骨骼肌迅速地收缩舒张,激发躯体的新陈代谢,疏通经络,且能使气血下行,有利于大脑休息。站立时,身体应自然、平稳,两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倾斜,两下肢受力均匀,不宜固定某一侧。要戒久立,久站不动,躯体重量全由下肢承担,不仅易使脚软、足麻,足背踝部浮肿,且易引起小腿静脉曲张、腰腿部关节炎等病。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有史料记载,通过站立还可养肾。就是两脚尖和两脚跟并拢,使腿也靠在一起,均匀放松地站立,然后闭上眼睛,此时会有一种身体微微晃荡的感觉。这个方法很简单,但却含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里面。下肢并拢是使肾经和阴跷脉紧密地结合,对培补肾气有特殊的作用,还比较容易使周身气血连为一个整体。

  以卧养气

  最科学的睡姿是侧卧,因为侧卧时,身体的脊柱略向前弯曲,即“卧如弓”。这种姿势下,四肢比较舒适,肌肉最松弛,有利于消除疲劳。其中右侧卧是最合理的,可以避免心脏受压,有利于心脏血液回流,并对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大有益处。床不宜太软,以硬板床加较软而厚的褥垫为宜。孕妇睡觉宜左侧卧位,以避免右侧压迫腹部下腔静脉,造成宫内胎儿慢性缺氧。同样要戒久卧,否则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精神不振。

 第二章:杨式太极拳习练技法

太极拳源于武术,就象一棵大树扎根于中华武术的沃土之上,而传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武术的根,太极拳理论是大树成长的营养,基本练习技法就是养育大树的土壤。不丢弃传统,不偏离拳理,注重基本技法的传承,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才能开花结果。

  近年来我们将学习重点放在了以传统为根本上,坚持练习基本功,从最基础的基本技法入手,抓中间带两头(贯彻腰为主宰带动上、下肢),身体放松,练习猫步、碾步、屈臂、抄抱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先从功架谈起。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一、功架

  练习太极拳时架势有高有低,练拳时应该选取什么功架?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初学太极拳往往认为低架子就是功夫好,高架子就是没什么功夫,是在站着打拳。其实功夫的高低和练拳时功架的高低是不能简单以正比或反比而论。老辈人的说法,练拳的功架分低、中、高架,各有所长,各有所取。每一个练拳阶段的目标不同,所取功架的高低也就不同。尤其是练习传统太极拳,对此要有明明白白的认识,以便明明白白的练拳。

  1、低功架练形

  低功架练拳,练习强度大,体能消耗大,是对下盘功夫的强化训练。如髋关节活动范围加大;下肢的支撑力加强;有利于锻炼腰胯的柔韧性。练拳时架式较低,有利于重心下移和稳固下盘。在低功架练习下盘的同时还要注意拳式套路的规格标准、行拳的方向变化,在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型手法上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学规矩练功夫的阶段。取低功架练习太极拳,练的是抻筋拔骨、大开大合,练的是肌肉、骨骼和外形上的东西。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低功架由于步子偏大、架式偏低,此时的行拳走架,多以本力支撑自己的身体。前后步距和左右步宽拉开后,尾闾与脚跟前后不能中正,两胯根合不住,不易发出浑身的整劲。由于用本力控制自己身体的移动,虚实的变化难以圆活处理,常带重心移动不流畅,很难达到行拳时的绵绵不断。低功架练拳腿部负担太重,尤其是对膝关节容易造成伤害,还会由于胯关节和膝关节不易松开而内气不易下沉。

  低功架练太极拳,在做马步和弓步时,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较小,此时要注意这个夹角最好不小于90度,以免形成M裆。弓步时还要注意前膝不可弓过脚尖,后脚外缘不可向上掀起;后坐时,臀部不可向外凸出,上身不可前倾。

  有人认为练低功架“人体重心降低了,稳定性就强。”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在增强稳定性的同时必然丢失了灵活性。由于低功架练拳“出功夫”,不少行内人士仍然采用低功架练习太极拳。
2、中功架练气

  中功架练拳是练习太极拳中普遍采用的练法。中架行拳架势高低适中,对练习松身沉气及轻灵的虚实转换大有益处,可以在练习松沉中自然而然的养成腹式逆呼吸的习惯,达到气沉丹田的目的。中功架练拳的注意力在于周身一家,求内、外三合,心意的开合带动肢体的运动。虚实的变化已不再是本力下的支配,而是由松沉而轻灵中产生的虚实变化。此时行拳处处体会松活,松腰胯、松膝踝、松脚松手、松肩肘、松头颈、松胸背。前进后退中的虚实变化要在力松沉下去又重返上来的过程中交替完成,重心的移动要力求轻灵自然,此实一分彼虚一分,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绵绵不断油然而生。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中功架练拳还要注意圆活饱满,肢体舒展,意气放得远。手眼身法步处处合度。

  气沉丹田是中功架练拳必须达到的目标,但这只是第一步,还要逐步完成劲力松落脚底,植根入地,浑身弹性,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融会贯通。这是守规矩、合规矩阶段。

  3、高功架练虚无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取高架练习练的是轻灵圆活,老话讲叫安轮,身上各个大小关节都似有万向节类的轴承,运转起来圆活自如,身上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都能受自己支配,此时练的是内里的东西,练的是中定的功夫。中定是太极十三势的魂,杨家早就对此高度重视,杨澄甫给大儿子取名叫“守中”,其中不无道理。

  拳练到此时,看着不起眼,摸哪哪没有,又浑身都是手,打人没商量。高功架练拳速度往往很快,如王秀田先生演练的杨式太极小式,三百多个式子只用时十分钟。在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采用高功架练拳,令人感到深不可测。
二、步距

  步距包括步长和步宽。步长指两脚跟之间的纵向距离,步宽指前脚内侧与后脚跟内侧之间的横向距离。

  1、弓步时的步距

  弓步时的步距以能轻松上步落脚而不牵扯重心为准。步宽有两种情况,一是揽雀尾式,步宽以一拳宽度为宜,因为需要后坐重心,如两脚之间距离过宽,后坐时会出现斜身,凸臀的弊病。一是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等式,步宽宜在横向一脚宽度上为好,杨振基先生称此为一个自然裆的距离,便于稳定重心和运行自如。弓步姿态上注意前脚尖放正,小腿至与地面垂直或膝盖不越脚尖为好,后膝外开,裆部圆撑。

  2、虚步时的步距

  虚步时,重心在后脚,前脚或以脚掌点地,或以脚跟着地。此时步距以重心在后脚,前脚轻落地面不牵带重心为好。步宽约一拳。姿态上保持坐胯,胯根后掖,前腿膝盖上提,开胯圆裆,双膝在各自脚尖方向上。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3、马步时的步距

  马步时,重心在两脚之间,步宽大约在两脚内侧有三个脚的长度,原则上仍然要以出步落脚而不牵扯重心为准。

  还有一个总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传统杨式太极拳弓步后坐时前脚翘还是不翘?这翘与不翘是与重心前后移动的距离相关,重心向后移动少,前脚就可以不翘,重心向后移动的多,前脚掌势必向上扬起,甚至前腿后移成活步。前脚翘与不翘应以后坐时脚踝的放松舒适度为准。

  三、猫步

  都知太极拳走的是猫步,讲究“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尤其是练习连续上步的式子(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怎样才能走出猫行步?怎样在连续上步时体现出轻灵的步态,步换身随的腾挪气势,这是我们太极拳人苦苦追求的。

  练习猫步首先要解决的是出步的基本方法,出脚时,脚踝要放松,先以大拇趾引领,与地面平行向前探出,随即脚跟(脚后掌)着地,前脚掌略向上扬(不要过高),此时胯根松开,劲力引向支撑腿脚下,前脚脚踝完全放松,将前脚掌落平后,屈前腿蹬后腿,重心前移成弓步。要点是,向前迈步时,体重要坐在支撑腿上,劲力从支撑腿向下松沉,迈出的脚自然被送出。换言之,坐时臀部收敛,命门外凸形成腰弓,以腰弓的弹性将脚送出。弓步完成时,弓腿以小腿与地面垂直为宜,膝盖前弓万万不可超过脚尖,感觉全脚掌与地面贴平,俗称涌泉穴与大地接吻,脚上各个关节都要放松。“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仆,即失中正之势。”澄甫先师之言不可不察。最要紧处,一定要等前脚落平后再继续转腰向前弓腿成弓步,此时前弓之劲力是后腿松沉劲向前蹬出的一个沉中带转的不可抗的力,切不可不等前脚落平便一边落前脚掌一边向前弓腿移重心,此时产生的力量是一个由上向前下方落下的力且既不稳又无力。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其次,要注意前脚摆脚后重心前移准备上步时,后脚跟要随着重心的前移缓缓提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轻便地将后腿收回。

  脚的外摆角度要略大于45度,以脚内侧对45度为宜。此时支撑腿的膝盖有一个向外侧的撑力,可以很稳定的支撑住身体的左、右转体,并消除迈步时带来的膝部的里外摇摆。

  身体向摆脚侧的转体一定要适度,以能将后腿轻松收回为准。而向另一侧的转体则是要等收回的腿将要迈出的瞬间才开始。

  注意:所谓脚下走弧线,是在上步的过程中,由于转体(俗称转腰)和腿的收回与迈出两个动作自然复合生成的,不可一味的不转腰只用脚蹚走弧线。还要注意以腰脊的开合带动四肢的收放。
四、碾步

  什么是碾步?杨式太极拳的碾步是以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碾转(或以脚掌为轴碾转脚跟),如同碾砣在碾盘上转动一样,杨式太极拳的碾步由此而得名。

  碾步大体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连续的上步,步与步之间的衔接需要碾步(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碾步之先,前弓腿的重心一定要移动到脚跟上,此时前脚掌虚贴地面,然后再转体,通过抽胯根以及腰脊的催动,由膝带动以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向外辗转。碾步过程中切忌脚掌高高翘起,离开地面挪动。

  注意:在碾步过程中,不可将体重全部沉落在前弓腿上。此时身体要放松,内劲要向上虚灵,如果此时体重全部落在弓腿上,在碾步时又不知虚灵,久而久之膝关节必会受损。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二是拳势转换方向时需要碾步(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此时转体大都在180度以上,可实腿碾转,也可虚腿碾转。即使是实腿碾转,也切不可将体重压在实腿的膝关节上,而是以实腿的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向内碾转。转体在180度以上的拳式,除了注意掌握碾转的方法,还要注意圆裆开胯,即在转体之前,两腿膝、胯放松,先将后腿膝盖外开,在转体的过程中,以腰的转动带动前腿的前脚以脚跟为轴向内碾转,如此可避免形成尖裆和撅臀。

  三是在大角度转体之后,形成弓步之势时,前腿前弓,后脚要向内扣脚碾转(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拳式)。此处与24拳的脚部处理方式是不同的,24式采用的是蹬脚跟。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处理方法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劲力上的不同。弓步时蹬脚跟,脚跟向后移动的同时劲力是向后下方泄去,与弓势相悖;而前弓之时,后脚以脚跟为轴向内扣脚碾转,有一个助弓的向前上方运出之势,同时腰有可靠之后援。这是二者之间根本上的不同。但是在做这个动作之时胯膝要松活,这是要点之要。

  碾步时应注意的要点是:腰、胯、膝、踝一定要放松。腰不转脚万万不可自作主张地先动,腰动脚动,腰停脚停,脚的碾转不要先于腰的转动。在腰的带动下,脚的碾转恰到好处。碾转时,膝盖不要丢掉脚尖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屈臂

  在套路里典型的屈臂动作有搂膝拗步、高探马、倒撵猴,这里主要讲的是后手的屈臂。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屈臂动作不仅仅是外形上手臂的屈折,内里充分体现的是以腰脊的开合带动肢体收放的问题,其中也包含了肩、背部的放松问题。

  以腰脊的开合带动肢体收放,这是太极拳用力方式与常规用力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常规情况下,迈步就直接上脚,拿东西就直接动手。而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上步要先由腰脊催动胯、膝、踝至脚,出手同样是由腰脊催动肩、肘、腕至手,且收放相同。既无论是出脚、出手还是收脚、收手,运动的传导过程是一样的。有句话叫“首领、腰催、身随”,手是上肢的首,脚是下肢的首,头是躯干的首,“首”指明并引领要去的方向,在腰脊的催动下由根及梢实现太极拳运动方式下的“节节贯穿”。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屈臂动作就是要在上述运动方式下完成,此时上肢在放松伸长的同时,拉开了肩关节的缝隙,肩部向下松沉,屈臂时,小臂折回,肘不要上抬,否则前功尽弃。手臂屈好后,腰背上的劲已蓄足,脚下劲力的松沉已完成,由脚下向上返出的蹬力通过腰脊的主宰由背、肩、肘、腕直达掌根。

  前文曾提到“收放”,收放时要注意收与放之间的转换。放时不可放到极限后停顿,有所谓的定式亮相。而是在放到即将到位就已经孕育着收,在收到适当之处就已经暗藏着放,收放中体现出太极生生不息的阴阳变化,走出轻柔缠绵的内劲,太极拳的“相连不断”的浓厚味道也由此而生。
六、抄抱

  “抄抱”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的显著特征之一。做好抄抱这一动作使之贯穿于整个套路中,不仅可以体现出浓郁的杨式拳味,更可以此体现出杨式太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圆活饱满、舒展大方,处处松掤的特点。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抄抱”动作是双臂由开到合的动作过程,有双手一上一下的抄抱,如野马分鬃在上步的同时完成两手的抄抱,俗称抱球;有双手同时由外向下向内的抄抱,如蹬脚、分脚独立前的抄抱;也有单手只抄不抱的动作,如云手时的下抄手的动作,等等。

  练习“抄抱”动作首先要注意打开自己的肩胸,腋下虚空,两臂舒展,肘不出尖。

  练传统套路,有人往往被“含胸拔背”束缚住,肩往前扣,两腋夹紧,手臂伸不出去。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含胸拔背”只是太极拳蓄合状态方面的要求,而太极还应包含开放的状态,这两种状态时时交互变化,既对太极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阴阳两个方面,必须要有动态的变化,没有动态变化不能称为太极。天地一大太极,人体一小太极,练拳时只要把握住肩胸不挺不扣,保持自然舒松状态,随拳势的开合变化即可。肩胸一打开,腋下自然松开,手臂自然伸长,这是它们之间的连带关系。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人说两臂如绳一样挂在肩上,到后来两臂与肩侧相连的一端会同时系在背部的脊柱上,只要腰脊一动,即可带动两臂节节贯穿地实现腰脊的开合带动手臂的开合,也就是说,胸与背也当作是臂的一部分参与运动,这样胸背就活了,避免了“大板腰”,含胸拔背自然而出。这是太极拳特有的力的传导方式,务必细细体会。两臂展出如同被云托起一般,抄抱时,向下向内运行的手臂,边外旋边向异侧运转,向上向内运行的手臂,边内旋边向异侧运转,两手掤圆,似抱非抱。

  “掤劲不丢”是练杨式太极拳应该注意的问题,所谓掤劲,不是把劲掤到对方身上,而是松松的,有弹性的掤。就象吹了气的气球四面八方都有一股向外张出的感觉,如用手指触及球壁,表面上向内凹陷,实际上有向外的弹性。掤是松掤,意在试探,随曲就伸,而非用力外撑。有了掤的感觉,抄抱动作成亦。

第三章:太极拳的中线

 今才知道为什么要“虚领”“松沉”。以前练拳只知道一式一沉转,意领身行。太极拳的中线:中线是百会、膻中和会阴这条人体的正中线。所谓中线原则,有两个概念。首先是敌我双方的身体中线。防护范围不用左右偏离这条中线太多。对手如果对中线失去了控制,就可以立即进攻。在相对而立的情况下,应该保持和对手之间形成侧向而立的姿势。即不能给一个正面,也不要给一个正侧面。这样即使不做动作,对手的直线进攻也是打在一个斜面上。其次,假设两个人身高臂长完全一样。速度也一样。如果用同样的招数,在进攻时肯定是互相击中。这时两人之间也有一个中心线。其实武术要说简单,也非常简单。就是如何快一点抢占中线,击中对手,而不被对手击中。简单的道理需要深刻的体会。原来太极拳对中线的要求也是很严格滴了。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周身一家、上下相随、完整一气是内家拳武技的重要特点,在盘架与推手中只要具备这种状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太极推手中,化劲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如何能将来劲来势化得空透,是拳家花尽心思追求的状态,也是能发放空灵的基本前提。练太极拳,许多人曾有过疑惑与茫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修练太极拳,除了有明师指点以外,个人的悟性、恒心与实践勇气是造就拳技成功的重要基础。《太极拳论》对太极的解释精微之至,然对太极法门(拳诀、心法、具体练法等)并不提及,原因是法门不具有真正的终极适用性,它是一种具体方法,往往只是阶段性的。“骨坚筋长关节活,意定神凝气势整”,这句话已经将太极拳体松心静、自然圆活、整体合一、内劲收敛入骨的要求予以准确揭示。在这里,再就下面的要求予以阐述:

  一是身体中线整体位移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中线是人体自然存在的重力线,是自然界地球引力集中作用于人体质点(重心)而形成的引力线。由于人体具有对称性,故这条线通过人体体内并处在居中位置。守中用中目的在于,维持自己平衡稳定的同时,控制对方的重心而使其立身不稳(拔根),故发放时能随心所欲。推手时,自己中线的整体位移与中线定轴旋转,可以保持整体合一的状态,并能非常巧妙地化解对方的来劲来势。这与中定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中定并不是身体定住绝对不能移动之意,而是指中土不离位——重心于支撑面内的移动尽可能要小,中定时于整体合一的状态中便能借助地利以内功将对手击出。然而,中线的整体移动(前进、后退、左挪、右闪等)在实战中便能使身法极尽灵活之能事。
二是中线定轴旋转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这里的旋转不要囿于“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的思想。太极拳正确的身法是,百会引领,竖项含喉,命门微鼓,腰脊贯直,涵胸松腹,平胯圆裆,曲膝松踝,尾闾下插;这里,并不是“百会——会阴”一条绝对垂直于地面的标准线,而是要强调“尾闾——两脚根连线”一个垂面的状态,换句话说,尾闾无形铅垂线指向两脚跟内侧的连线,一脚全虚时(如踢脚),尾闾则指向另一脚的脚跟。显然,人体中线与这条无形的尾闾铅垂线是自然重合的。因此,中线定轴旋转,就是这一尾闾无形铅垂线的定轴旋转。欲转必定轴,不定身必乱,手脚身随此无形定轴左右转动,要同时同步(而不是有先有后),则太极整体合一、弧形圆活的状态自然得到。正如圆规划圆,只有定住一脚才能周圆。当身体不转动时可以作中线的整体位移,尾闾则发挥舵手的作用,微微调整运动的方向。注意,身体转动时不宜位移,否则,身形必散乱。

  三是圆切线化劲的原理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在太极拳运动中,圆切线化劲是最佳的不受力化劲,比起杠杆化劲、合力线化劲不知要巧妙多少倍。推手时,与对手融合,无论接不接手,在意道上两人封闭于一个无形的圆球中,而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空通的圆球。凡推手接手处,宜使对方来劲来势处在我的圆切线处,无论是局部的弧线还是整体的圆球道理都是一样的。圆切线化劲可以上下左右旋转运化,由对方来劲来势的偏向决定。凡旋转时必须按照中线(尾闾)定轴旋转的道理。圆切线化劲好比是让一个极差的康乐球手打中的不是白色母球的球心,而是打中球的切线处。在意道上,自己不能出现左右前后的偏差,意识要均匀分布于周身皮表吸融对手,接手处必能融尽自己周身,也能于接手处知悉对手细微的变化,其意图将不攻自破。人体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的太极球,其局部运化要服从整体运化,而在局部化劲中也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故必须依赖及时有效的还施对手的劲路回路。只有整体圆球的圆切线化劲,才会空透,也才发人迅捷,或于其人身后(如以指按其背脊)施加四两劲足以制之。

  结语:其实太极拳不但可以养生,还可以帮助大家减肥哦!每天打几套太极拳,减肥的效果不要太好哦!不信你可以试试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