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步”、“桩”合一的杨式太极步

 ahcxzc 2014-09-19

步”、“桩”合一的杨式太极步



    经典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由此可见,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杨式太极拳先师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练习谈”说:“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走步的脚,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张肇平与杜飞虎合著的《论太极拳》一书“论步法”中:步法共有十八种,即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技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套步、斜步(弓步)、敛步、追步等。步法歌诀:“坐曲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


    从“坐”到“冲”是杨家太极拳十八种步法之简称。上述步法与常人生活走路的步法(前进步型),直来直往不同。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忌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曲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渐变动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脚尖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当年余的老师金锡武先生曾说过:老架杨式太极拳是承重型,体重加压在一足上碾转(实碾)。其内涵“步”、“桩”合一,“势中有桩,桩中含势”,不许移动重心上步。金锡武、崔毅士二师教余拳时说:杨式太极拳每式都含“碾”步,走步要分清阴阳。两脚要虚实分明,这既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步型、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拳论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不要让步不分虚实的“双重”现象和拖泥带水的散步模式混在练拳中。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功夫不上身,主要是没练下肢的脚(步法)。脚下不练功,周身不易松。太极拳练掌、练拳,不练脚是练半截拳。传统杨式太极拳脚步的运用,离不开方向和方位,因为脚是定向的根。盘拳离不开跟,“丢跟”就不称传统杨式太极拳了。练拳先练脚,是传统杨式太极拳首先训练的科目。王宗岳《太极拳论》:“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差就差在脚下的步法。拳谚:“七分看下,三分看上”、“一步走错,步步歪”、“步不稳则拳乱”。脚功是传统杨式太极步法的基础功夫,毫厘也差之不得。杨式太极拳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

      过去,拳师不轻易教弟子步法,有“传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的说法。传统杨式太极拳盘拳、推手、散打对练,最注重“脚”的运用,凡太极拳虚步都暗含着各种脚法。以当今杨式太极拳新架的弓步为例说明如下:新架上步(前进),身体后坐、重心后移、前脚外撇、脚掌踏实、脚前弓、体重前移;后脚再上步踏实,体前移。简言之,即前后“移动体重”。杨式传统太极老架、大架、小架盘拳上步,不倒体重,因此拳是承重型。据测算新架前进一步为8.5秒,老架前进一步为5秒。显然老架比新架上步速度快2∕3,即3.5秒,如果在技击上,新架不如老架应急。当今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弓步,在老架杨式太极拳中,称为斜步(前进步)。该步功量大,走三至五步,热感从脚底热串到腰脊之上。斜步(即弓步)迈步,要突出五个字:“曲碾弧伸抓”,歌诀:“曲腿碾步体侧移,弧行曲伸跟着地,落胯圆裆趾抓地,气沉凝神体前移”。该步前后两脚跟形成一直角形,两脚跟相距长度为70厘米,宽度(底边为长度)是自身脚长的1.5倍至2倍(体形高大者,两脚跟相距要75至80厘米)。走该步,步幅大小要恰到好处。步过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过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无论步幅大小,但都不能踏成两足跟(底边)相距小于自身脚长的一脚之内,成为直线步。有部分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弓步、虚步、仆步等步型的两脚误站在一条横线上,这样因底面积过窄而容易产生重心不稳和别扭的现象。《太极拳论》说:“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的“斜步”,在其套路中的掤、挤、按、搂膝拗步、搬拦捶、栽捶、指裆捶等式迈的都是直角步型,即当今“弓步”。“斜步”要求:前腿膝尖与足尖须成为一条垂直线,且支持全身体重。斜步即弓步,内含“曲碾弧伸抓”步型,其中碾字为碾步,是杨家拳中重要步法。据说杨家前三代,特别重视“碾步”,碾步排在传统杨式拳步法中第四位,其在杨家太极拳中之重要性,可想而知。在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几乎每式都含有碾步,碾步步型看似简单,其内涵深厚,具有以下作用:

     (1)使习练者体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太极拳运动不论变换哪种步法,都要“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运动变换中,上身始终保持中正安舒。俗语说:低头弯腰,有本事也不高;前倾后仰,难以升堂。习练者作碾步时,头部百会穴上领,头容正直,神贯于顶,有虚灵自然之意。还能使肢体尽量地放松,平心静气地用意识消除运动中的僵劲。又因其腰部的沉劲使脊椎松开拉长,保持躯体永远正直,不致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2)使习练者旋转髁、膝,旋转腰脊,在肩胯相随的螺旋运转带动下肢顺逆缠绕,使传统杨式太极拳形成螺旋运动。所以肩随腰胯的转动而转动,并终使两肩齐平,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的腰身,边转动边平直前送,完成传统杨式太极拳斜步即当今的弓步。

     (3)使习练者的脚掌左碾右碾,不仅有利于活动脚部关节,在两脚踝关节以下,分布着与全身健康有密切联系的四十一腧穴,联系着头颈、躯干、四肢的一些组织器官,这些组织与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都受脚部的经脉所支配,即“一脉不和,周身不适”。在足底有三十六个病理反映区,这些反映区受到脚部碾转的刺激,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碾步对太极拳习练者有以上的好处,尤其可以预防和矫正扁平足和八字脚。

    (4)碾步都由大拇指领劲,有方向、有角度,虚实分明的以脚领膝,以膝领股,既能做到“完整一气”,也能达到“周身一家”。

    (5)碾步不仅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重视,亦在任何运动、体操,甚至军队入伍教育的基本训练各种步法,无不以碾步最重要。如向后转身,则有倒插步,先碾左脚跟,再碾右脚跟,目的在于求灵求活,灵活在于步法,步法在于步型,而其变则在碾步,其用则在因应敌之变而变。

    碾步之功用在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中的 “斜步”还包括出腿、迈步走弧形,老架大架拳形象地说是圆形的运动,圆是视觉形象上的曲线。手、脚都是呈弧线运动,人的肢体上的圆形才能产生掤劲,才有弹性。脚走曲线弧形产生抽丝劲,胯圆、膝圆、踝圆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全身各个关节,在松驰的状态下,划圆转圈,肌肉、肌腱相互绞压,促使全身各个关节,节节贯穿地推动全身各组织器官及内脏肌肉群的相互按摩。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无论在盘拳、推手、散手都强调螺旋抽丝劲的圆的要领,无圆无弧就不象传统杨式太极拳。注意的是:手、脚的走弧、划圆、转圈要在腰胯的带领之下,功效才会大。

      杨澄甫先师在“十要”:“起落尤似猫行”,说明猫行步(即太极步)练法是太极拳走步的核心。猫行步含在弓步中,即弓步内蕴涵着猫之行走,猫迈步举步轻灵,落步轻又稳。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要求形神兼备,“形如缚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形与神都应具有猫形的身灵、爪利、气实、步稳健的体态。既要把握“猫行步”中轻灵、柔软、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点,又要领会“如履薄冰”、“迈步如临渊”时,思想高度集中、谨慎小心、轻缓、窥探,随意收回、迈出的精神和灵气。

      猫行步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主要的基本步型,猫行步运动量大,久练能使腿部肌肉发达,且下肢有力,还能防治常见的腰椎骨质增生和跟骨骨质增生及变形性膝关节病,也是40岁以上的妇女中常见的不明原因的下肢浮肿的较好的改善方法。传统杨式太极拳难练之处,不在上肢的掌、拳、勾的手,而是在下肢的腿和脚的步法和步型。总之,太极拳的根基在脚,“先有好脚,才有好拳”。只有充分认识脚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打好步型、步法基础,加强腿部支撑力和柔韧性;做好在意念引导下的姿势开合、重心移换、呼吸配合,才能尽快提高拳技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