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科学对教育技术的作用

 昵称8896795 2012-04-06
系统科学对教育技术的作用

李修奎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牟素枫 (青岛电大胶州分校·胶州·266300)

Colorful.gif (2311 bytes)


  教育技术从产生到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经历了约30多年,而从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了。在学科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系统科学的理论观点起了至关重要的指导推动作用。在信息技术日益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下,重新认识系统科学与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技术的产生,并非是系统科学所直接推动的,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提供的技术条件相结合的结果。从起步到学科的形成,教育技术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媒体技术的发展;程序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系统科学的引入及教学设计思想的形成。

  教学媒体是教育技术产生的导火索,可以说,没有一定的教学媒体,教育技术就不可能产生。而且每一种教学媒体的产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引起教学系统的变动,尤其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思想方面。正因为如此,对教学媒体的研究仍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教学媒体的应用经历了媒体对比研究、媒体特性研究等阶段。视听传播媒体,如幻灯机、广播、电影等,不仅对社会生活,对教育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0年代开始尝试的程序教学机器对教育技术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为它提供了研究模式。个别化教学的发展,也为教学设计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媒体技术和个别化教学的发展,保证了在教学中的资源和方法,但是还不能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系统科学出现之后正承担起了这个责任。

  系统科学产生于1948年左右,主要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它主张将事物和对象看作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研究它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传递和反馈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获得最优化的效果。其主要原理有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

  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长期使用教学媒体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各种媒体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单独使用一种媒体完成复杂的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例如,幻灯机只能表现静态图像,不能表现动态图像;录音机只能提供声音内容,不能提供图像信息等等。人们开始考虑综合教学媒体的特性,将各种教学媒体的长处结合起来使用,多种媒体组合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也需要对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检验等环节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使每个环节都能为其服务。这时,系统科学的思想就为程序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操作方法。程序设计日益重视从教学整体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如目标建立、教法优化、媒体选择、评价等)。程序设计的发展促进了教学设计思想的进一步形成。而教学设计的发展,又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的最终形成。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学是系统科学综合指导媒体资源、个别化学习的结果。

  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来看,系统科学起了重要作用。没有系统科学的指导,只有媒体技术和个别化学习方法,媒体对教育的作用只能局限于教学过程的局部,不能从整体上影响。

  教育技术学形成后,教育技术的发展就逐渐形成了主要有教学设计、媒体使用研究等几个重要的领域。系统科学对这些领域的研究起了指导作用。

  1.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从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方面考察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育技术以教学设计的思想为指导思想(目前尤甚),教学设计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并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这些要素,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共同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在形式上贯彻了系统科学的整体思想:从总体上研究事物,分析其要素、结构和功能;系统整体功能不等于各独立部分之和,而是∑E=∑E+∑E。教学设计将教学系统看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分析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总体上考虑,力求在可能的条件下,取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改变了传统上教师只注意传授信息环节,不注意其它环节的做法,使教学更加科学化。从近10多年的情况看,国外对教学设计的重视程度很高,我国教育技术界对教学设计的看法正处在接受和实践的阶段。

  从教学设计模式的演变过程来考察教学设计的模式(ISD)已历经ISD1、ISD2、ISD3、ISD4四代(具体模式介绍参见《开放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对四个模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模式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因素及联系越来越多,考虑问题的范围越来越广,ISD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越来越高。这正不自觉地符合系统科学的反馈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的要求,从这方面看,系统科学的思想推动着教学设计的进步,尽管其直接理论基础并不是系统科学。

  2.从教育技术定义演变考察

  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集中体现了其指导思想的演变。从1963年的定义到1972年(两个)、1977年直至1994年的定义(具体参见《中国电化教育》1997年第9期),教育技术从单纯媒体使用上升到了系统方法论的高度。在实践中教学媒体的局限性使人们认识到单一媒体已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人们不自觉地寻求与教和学有关的因素,分析其联系,以求得相对最佳效果。这种思想的改变,实际上是将考察对象的系统进行了放大,这正是系统科学整体原则的要求。

  3.与媒体技术使用的关系

  教育技术离不开教学媒体,合适地选择媒体是关键。教学设计中将媒体选择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分析,但在实践中,却经常出现媒体使用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媒体开发者、媒体使用者总是企图或期盼新出现的教学媒体能独自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心理虽然能够促进媒体开发者将媒体开发得功能更强、操作更方便、副效应更小,也能促进使用者对新媒体的充分使用。但遗憾的是,教学媒体并不能独自完成教学任务,因为教或学过程的主体是生活在具体环境中活动的人,教学媒体只是一个影响因素,只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而主观条件才是教学媒体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基于同样的原因,任何教学媒体对具体对象(或对象群)来说不可能完全适合,与对象(或对象群)的心理要求必有差距,即媒体有所长、也有所短。解决的现实办法是尽量综合使用媒体。这正从客观上体现了系统科学的要求。

  4.与教育思想的关系

  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样的教学媒体,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会有不同的产出。联系教学媒体和教育思想的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学习的态度构成了社会教育思想的主要部分。以往的教学是传递式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局限于教师的知识广度。在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教育思想逐渐有了转变,部分归因于系统科学对人们的影响。人们认识到教、学过程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整体,要素间的联系也很重要,不能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联系,还要重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内部协作。同时,人们还认识到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学”,应为学生的“学”提供一切必要和可能的学习资源,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是个别化学习中的重要思想,其影响和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实践。

  5.对教育技术社会实践的影响

  系统选择的大小(或称要素的定位)对要素的作用认识会不同。教育技术如果仅局限于学校,就不能发挥出其应有作用。教育系统本身也是社会的一个要素,教育技术自然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要素,它也可以与其它要素一起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在我国,教育技术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产生了燎原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技术推广形式。近期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敖汉旗、奈曼旗的调研表明,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及时推广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牧民的素质,提高生活水平,受到人民的欢迎。教育技术对其它各要素作用的同时,它也受其它要素的反作用。在上例中,由于教育技术对人们生活起了帮助作用,敖汉旗、奈曼旗的许多乡镇积极投资于教育技术硬件的配置,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样,教育技术离不开社会系统的其它要素的协作。在敖汉旗、奈曼旗,教育技术部门主动与农、牧、水、电、卫生、林等部门密切合作,发挥出了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

  在进入信息化学习时代之际,系统科学对教育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于下列几个方面:

  1.从总体上考虑一个国家的具体实际,分层次、有侧重点地发展教育技术  每个国家的国力、文化背景不同,而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差异,教育技术的发展应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分层次、有侧重点地发展。例如,我国地域广阔,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教育技术的发展就应有所侧重。在发达地区,应跟踪应用先进技术(如Internet网络等),大力开发软件;在落后地区则要逐步进行硬件建设,进行文化科技普及,同时开展应用先进技术的试点工作,积累经验,以在条件成熟时推广应用。

  2.注重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  在信息化学习条件下,学生主要进行个别化学习。为此应从整体上对资源进行规划、开发,在新的技术支持下,使学习资源更丰富也更结构化,否则就可能出现表面“资源过剩”而实际“资源匮乏”的现象。

  3.从整体上注重新的师生协作、学生协作、社区协作

  4.更注重反馈系统的服务

  5.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模式及与之相关的因素

  教育技术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它因素均为外因。人的认知过程尽管已研究出许多模式,但由于思维的微妙性和复杂性,至今仍没有完善的解释。这是教育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些领域就不会有重大突破,这是应该注意的,也是应该努力的。


  教育技术实践应以系统科学等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求发展,离开系统科学的指导,教育技术会重走老路,犯“新媒体能独自完成教学任务”的错误。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系统科学,发展系统科学,从而发展教育技术自身。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系统科学已由“老三论”发展到“新三论”以至更多,但具体应用却没有真正结合于实践。同时由于“老三论”是科学的,对其认识和具体应用也还有许多可探索的地方,在此没有提到“新三论”的作用,希望在以后的探讨中能增补这方面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