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俘丘山碧霞宫千佛寺石窟

 行为准德为先 2012-04-06
俘丘山碧霞宫千佛寺石窟
出处:中国佛教文化网  录入: 管理员  上传时间:2009-07-07  点击次数: 235

  千佛寺石窟位于俘丘山碧霞宫西北角。此处有岩突兀,高4米,南北长15米,东西宽5米,面积约80平方米,顶平壁峭,人称山上山,石山西南角建“即武当”石坊。

  山上原有真武阁,后毁,1989年恢复,山北端有石阶可登。石山四壁有摩崖题记(字)2余处。西南壁间凿满大小佛龛、佛像,经千余年风雨剥蚀,多半已残缺,石山西壁有两个石窟,南窟即千佛洞,洞前建卷棚顶抱厦一间,窟口上方刻清代书法家程题“佛国”二字及元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大名路浚州达鲁花赤奉政大夫心口口”所题八思巴文题记,其上有凹槽,槽被抱厦顶、墙所隔。

  窟口圆拱形,高1.53米,宽1.1米,壁厚1.4米。窟平面呈圆角方形,横阔3.5米,进深3.1米,高2.45米,穹窿顶,饰有窟井窟壁,雕有大小佛像996尊,故称千佛洞。窟内造成像均为四壁三铺式,一佛居中,两侧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主佛均结跏跌座,为束腰莲座,背光呈火焰形。弟子身披袈裟,跣足于莲花座上;菩萨丰胸细腰赤足,婀娜娉婷。南角有一尊菩萨保存完好,通高1.23米,高发髻,面容丰腴,弯眉小口,微含笑,身躯高而有曲线,颈有项线,胸部丰满,刻出乳线。体肌丰腴,姿态优雅端庄,衣纹雕像姿态各异,有的盘膝端坐,闭目休炼;有的双手合十,虔诚供养;有的足跺莲花,超世脱尘。北窟较小,俗称纺花洞。

  窟口呈不规则拱形,高1.5米,宽1.1米,窟平面方形,横阔2.1米,进深1.6米,高1.8米,穹窿顶,钸有藻井,窟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尊式组合。右壁力士保存较好,通高0.9米,束发髻,发带分两支上扬,怒目圆瞪,臂举拳握,上身祖露,肌肉突起,长练绕身飞扬。腰束短裙,雄健刚毅。窟壁雕龛44个,像120尊,题记5处,千佛寺石窟始凿于唐永隆元年(680年),1963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郭沫若亲笔指示,要保护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我国佛学、雕刻艺术研究有较高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